大宋将门(校对)第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1119

  “哎呀,坏了!”
  刚刚还信心十足的夏竦瞬间手脚冰冷,他回头看了看丁度和韩琦,只见丁度弯着腰,咳嗽不断,跟痨病鬼儿似的,你都土埋到脖了,干嘛还学人家落井下石,真是不当人子!
  韩琦笑吟吟的,迎着夏竦的目光就过来了,赞叹道:“夏相公主持公道,替朝廷锄奸,真是居功厥伟,贾子明何德何能,经略安抚使应该交给郑骧才是。彦国兄,你说是吧?”
  富弼不想掺和,奈何韩琦问到了,只能道:“的确是他举发有功,不简单啊。”
  他们越是如此说,夏竦的老脸就越苍白,耍了一辈子权术,怎么犯了低级的错误?这下子可坏了,用力太猛了,这几个孙子摆明了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啊!
  ……
  夏竦暗暗叫苦,可是已经晚了,打发走几位相公,赵祯的怒气小了一些,他开始仔细思量,所有人都弹劾贾昌朝,众口一词,莫非贾相公就这么该死?他去大名府不过一年多,干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值得如此对待!
  再说了,摩尼明教存在了十几年,都是贾昌朝的错?
  心思一变,赵祯的态度也就变了。
  “陈伴伴,你去把河北东路所有扎子都拿过来,朕要好好看看。”
  陈琳心中一惊,在他的袖子里放着一张地契,正是夏悚送来,帮忙干掉贾昌朝的酬劳。老太监固然忠心,可是他也要活着不是,尤其是年纪大了,要留个后路……从寝宫出来,陈琳把心腹太监叫过来,不动声色将地契给了他,赶快送还夏悚。
  对不起,你的忙咱家帮不了。
  ……
  赵祯的面前堆满了河北东路的奏疏,草草翻阅,几个重量级人物出现了,首先是大炮欧阳修,他痛骂河北官吏,从上到下,从二十年前直到今天,从文官到武将,一个没跑……欧阳修的大炮虽然威力巨大,但是却没有具体指向某个人,只能姑且看之。
  但是从欧阳修排山倒海,汪洋恣肆的文字中,赵祯惊出了一身冷汗,原来精锐的河北诸军也都糜烂了……
  看完了欧阳修的奏疏,又翻看两本,新任瀛洲知府包拯的奏疏落到了赵祯的手里……几年前,包黑子出使辽国归来,慷慨陈词,赵祯印象很深,那是个能办事,也肯办事的官儿。
  包拯没有欧阳修的慷慨激昂,完全是详细到发指的叙述。
  他依旧没有回避贾昌朝的失职,只是提到了摩尼教作乱的当晚,贾昌朝和欧阳修在帅府对弈,镇定自如,临危不惧,将士差役无不受到鼓舞,全都尽心竭力,拼死力战。前番被诬陷之杨家将,从狱中调出,奋战强敌,杀死贼寇无数,大名府能安然无恙,杨怀玉居功厥伟。
  “原来贾相公也不是一无是处啊!”
  赵祯微微感叹,他又把贾昌朝的请罪表拿过来,仔细看了看,这一次赵祯从头看到了尾,一个字不差,贾昌朝态度很谦卑,除了请罪之外,他也含蓄指出,由于洪水突然来袭,民间混乱不堪,骤然调动人马,恐其中混入摩尼教徒,故此踟蹰不前。
  如今已经抓捕摩尼教关键人员,摸清了情况,马上调动强兵猛将,尽快剪除叛乱……赵祯当了几十年的皇帝,正处在人生的巅峰,经验和体力都是顶尖儿的。贾昌朝没多说什么,可是河北的混乱可想而知,灾民和乱民混在一起,内有救灾压力,外有契丹虎视,可以说内外交困,一团乱麻。
  这时候换下贾昌朝,派谁去接替?谁有本事压得住局面?
  无论如何,都要暂时留下贾昌朝,让他先稳住大局……不知不觉间,贾昌朝已经从危险的悬崖拉了回来,变成不可或缺的人物。
  皇帝将所有河北奏疏留中不发,也没有拿下贾昌朝的意思,夏竦是惊呆了,越是反思,他觉得越不对劲儿……以往自己总以为贾昌朝和庆历诸公是敌人,双方肯定你死我活,只是想不到,这些年过去了,庆历的那帮热血青年血也凉了,韩琦那个不要脸的表面上杀气腾腾,实则他把问题说得越大,赵祯的联想就越多,贾昌朝的罪名就越小……
  想通了关键之后,夏竦脑袋凉快了,当年自己欺负庆历诸公,耍弄阴谋手段,把那帮人杀得落花流水,这些年过去了,昔日的傻白甜变得聪明了,变得腹黑了,敢打自己的主意了。
  更可悲的是自己躺在功劳簿上太久了,害人的水平不但没进步,还退步了,让人家算了一个结结实实……
  唉!
  真是老了。
  难到要认输吗?
  不行,败给别人无所谓,可是贾昌朝那个孙子,他什么手段都能用的出来,他赢了,自己就知道怎么死了,搞不好还要祸及家人……夏竦想了半天,他决定再去找赵祯,实在不行,就舍弃郑骧,让他和贾昌朝一起罢官,来个同归于尽。
  夏相公拿定了主意,可是他还没行动,一个比他更老的出手了……折老太君换上了凤冠霞帔,拄着沉香拐杖,在两个孙媳妇的搀扶下,颤颤哆嗦,到了大内。
  经历了百年风霜,折老太君俨然人瑞,听说她来了,赵祯连忙派出了四人抬的肩辇,把老太太请到了宫中,宰相只能坐二人抬,对老太太的礼遇,当真非同小可。
  只是折老太君丝毫不领情,到了她这个年纪,什么都是虚的,本来她老人家只想着多活些日子,替不肖子孙压场面,只是想不到,杨家的子孙当中,真的出了千里驹,不趁机大做文章,老太太就白活了一辈子。
  “官家,老婆子冤啊,我们杨家苦啊……”一见面老太太就哭泣不止,不停叫屈,弄得赵祯手忙脚乱,脑门都冒汗了,不说别的,若是老太太在宫里出点差错,可没法交代。
  “老夫人,有什么冤屈,朕一定给你做主。”
  折老太君抹了抹眼泪,给孙媳妇一个眼神。
  穆桂英唬着脸,悲愤道:“陛下,俺杨家人世代忠良,一颗心都给了大宋朝!前些日子,我们家抽掉了一百多人,不远千里,去沧州野狼谷马场,准备替陛下养马,替朝廷出力。结果到了大名府,就被糊涂官儿给抓起来了,扔到大狱之中,蹲了黑牢,还要砍头,要是不给个说法,我,我们家可就没脸了!”
  怎么又跑出了杨家被冤枉的案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赵祯心头的神兽呼啸而过……他猛地想起包拯的奏疏,的确有杨家将参战了,帮着平乱,莫非这些人之前被冤枉了?是谁抓了他们?
  赵祯立刻下旨意,责成手下弄清楚状况,折老太君总算不哭了,老太太就坐在宫里,闭目养神,哪也不去,不给个说法,还就不走了,弄得赵祯一点法儿也没有。
  好在殿前司的效率很高,没用多长时间,把情况梳理好了。
  当赵祯看到了结果,也吓了一跳,简直怒不可遏!
  “好大的狗胆,他们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赵祯的确怒了,折老太君挑起了眼皮,淡淡说道:“官家,怀玉那个孩子忠义,遭了冤屈,打掉了牙,和着血咽到肚子里,朝廷有事,还提着脑袋拼命!杨家无愧朝廷!”
  老太太说完,也不停留,让孙媳妇搀着自己,离开了宫中……赵祯脸上阴晴不定,看来必须有人承担罪责了。
第93章
实话不好听
  从宫里回来,折老太君刚到自己的屋子,眼前一黑,昏了过去。可把穆桂英吓坏了,急忙扶着老太太躺下,让人取来参汤,一勺一勺喂给老太太。
  过了好半天,折老太君惨白的脸上恢复了一丝红润。
  穆桂英含着眼泪,悲从中来。
  “奶奶,都是孩儿们不肖,让老人家替我们受苦了。”
  老太太勉强挤出一个笑容,伸出枯瘦的手擦了擦孙媳妇的眼泪。
  “傻孩子,奶奶都快一百岁的人了,死不死的没关系。想不到啊,怀玉那孩子还有些血气,是个顶门立户的汉子。老身只能推他一把,往后的路还要他自己走,谁也帮不了他……”折老太君太虚弱了,只说了几句话,又昏睡过去……
  都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折老太君出面,整个风向不由一转!
  一个百岁老人,一个蒙冤受屈,却忠心报国的猛士,大宋的武夫不缺被冤枉的,可杨怀玉是将门子弟,又捅到了皇帝那里,谁敢让他受委屈。
  曹、王、高、石,在京的将门无不震动,不管是为了将门的尊严,还是念在折老太君的面子上,纷纷行动起来。
  案子不难查,一百多名杨家部曲被陷害关在监狱里,大名府的官吏在干什么,难不成都成了摩尼教的帮凶?
  杨家部曲险些被摩尼教收编,成为造反的急先锋,杨怀玉送礼不成,反被王则拿下……这些龌龊都被忽略了。
  大家伙一致的看法都是杨家被摩尼教陷害,坚贞不屈,忠于朝廷,洗刷冤屈之后,丝毫不怪朝廷,反而忠心耿耿,奋力杀敌,简直就是无怨无悔,最勇猛忠诚的战士。
  将门卯足了劲头儿,制造舆论,向文官试压。
  文官这边也要面子,他们琢磨了一圈,只能把贾昌朝和欧阳修推出来。
  欧阳修慧眼识人,救了杨家将,贾昌朝临危不惧,指挥从容,保住大名府,是最大的功臣。
  好家伙,文武对着吹,就好像是两个争宠的小妾,手段尽出……问题是大家伙都有功劳,那出了叛乱,天都塌了,不用人承担吗?
  自然而然,河北东路转运使郑骧就成了众矢之的。
  首先,转运使总揽一路民政财赋大权,治下数以万计的摩尼教众,他难辞其咎,失察之罪比贾昌朝还严重。
  其次摩尼明教大龙头王则是他的手下,任用匪人,而且还听从王则的建议,把杨家给拿下了,险些丢了性命,陷害忠良的帽子也戴上了。
  再加上出现叛乱之后,郑骧无所作为,恶人先告状,攻讦贾昌朝,行为恶劣,让人鄙夷……无能加上无品,不喷死郑骧,简直对不起言官的职业。
  要知道大宋的言官在期限之内不弹劾大臣,是要罚钱的,为了腰包——呃不,是为了公义,他们也不会放过郑骧。
  光是一个郑骧还不够分量,甚至有人把火烧到了夏悚身上。
  说来讽刺,前些年还被人鄙夷的贾昌朝,转眼成了交口称赞的名臣。
  尤其是他临危不惧,大智大勇,而且主动请罪,有担当,有肩膀,简直和圣人差不多了……这里面当然不乏庆历君子们的功劳,虽然贾昌朝也不是好东西,但是相比之下,老狐狸夏悚更加可恶,好不容易老东西犯了错,无论如何,也要把夏悚拿下。
  汴京酝酿着一场不亚于几年前的大风暴,倒是赵祯,毕竟身为皇帝,心怀天下,知道轻重,当务之急还是平定叛乱。他没急着拿下郑骧,而是任命贾昌朝为尚书仆射,检校太傅,山南东道节度使,判大名府事,兼河北两路经略安抚使……又是个很糟心的官职,简单说宋代几乎没有真正名副其实的宰相,绝大多数的宰相都是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宰执天下。
  尚书右仆射比起拗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可要厉害,是正儿八经的右丞相……当然这不意味着贾相公是宰相了,只是名位往上一截。
  至于实际权力,自然也扩大了,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同时纳入贾昌朝的名下。两位重臣,只赏了贾昌朝,没有管郑骧,皇帝的意思再明白过去了。
  郑骧的脸皮再厚,也没有留下去的可能了,他只好上书请辞,一心求去,谁也拦不住……除了贾昌朝之外,另外蒙冤最大的杨家也得到了补偿。
  赵祯赐银饰坐轿给折老太君,又加封杨怀玉为殿前司马步军司都虞侯——将门子弟不少,能靠着自己本事拿到官职的不多,杨怀玉一跃成为实权禁军将领,实在是历年少有,堪称将门之中,冉冉升起的新星……奈何,这颗新星一点都不高兴。
  “我要辞官!”杨怀玉闷声道。
  杨九妹简直以为自己听错了,杨怀玉又重复一遍。
  “你想气死我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