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7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4/1119

  包拯是地地道道的君子,又是孤臣,从来不会结党营私。
  有他在中枢一天,大宋就不会乱。
  赵祯能安心,王安石这些变法派也能放手做事。
  换成别人,不管是文彦博,还是贾昌朝,或者是其他人,都不免要动些手脚,也只有包拯,能约束自己,维持大局。
  坦白讲,王宁安是希望包拯多撑一段时间,至少等到赵祯驾崩之后,才能放他致仕回家,安度晚年。
  可很多事情,不是想象能解决的。
  包拯身体不比赵祯强多少,偏偏老先生又是个劳碌命。
  这么大的万寿盛典,虽然由贾昌朝等人主持,他身为首相,也要居中协调,处理各种事务。
  包拯很要强,他努力扛着,直到万寿盛典结束,没有出现任何差错,老相公很满意,精神放松之下,包拯的身体瞬间就垮了,他本来还想进宫去面圣,谈论河工的事情,可在家门口就摔倒了,一条腿骨折,家人不得不立刻请太医,并且向政事堂告假!
  王宁安得到了包拯病倒的消息,大为吃惊,立刻放下了手边的事情,急匆匆赶来,随着他一起来的还有苏轼。
  在随从的陪同下,他们来到了一座幽深的小巷子里,在巷子尽头儿,是一座三进的院子,也就是包拯的住所。
  从外面看,小院子很幽静典雅,像是名士住的地方,但是王宁安清楚,包拯选择这里,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价钱便宜!
  前面说过,包拯每年的俸禄折价下来,差不多5000贯,相比后世的公务猿,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足够包拯过舒舒服服的日子。
  只是这位包大人偏偏和自己过不去!
  他每年的收入,有七成都捐给了家乡的穷学生,其余的粮米,布匹,食盐,柴炭,他也经常拿出来,接济穷苦人家。
  二十几年的宦海沉浮,包拯算是位高权重,尤其是在沧州一任之后,升任转运使,进京接开封府,接三司使,枢密副使,一直到接任首相,包拯官越做越大,可日子却越来越紧巴巴的。
  走进这座小院子,能明显感觉到清苦贫寒之相,没有任何奢华的装饰,用的都是最便宜的竹椅,软木桌子,屋子之中,也是竹器居多,如果不知道主人的身份,还以为到了穷措大的家呢!
  看到这一切,王宁安和苏轼两个人脸色都不好看,大苏低声念叨着,“我大宋的高官之中,怕是没有更清廉的了。”
  正说着,钱乙从里面走了出来,见到了王宁安,他微微摇头。
  王宁安急忙把他拉到了外面,“莫非老相公身体不成了?”
  “嗯,老相公本来就有消渴之症,又不小心摔断了腿,伤口难以愈合,我,我也回天乏术……”
第793章
忧国忧民老臣心
  包拯的房舍十分简单,没有任何像样的摆设,一张硬木床也没有多余的纹饰,就连被子也有不少补丁,很是寒酸可怜。
  包老夫人陪在床边,眼中垂泪,低声啜泣。
  见王宁安进来,她连忙起身,显得有些惊慌失措。
  “王爷大驾,寒舍简陋,实在是失礼,失礼啊!”
  王宁安目睹这一切,再想想自己的府邸,难免心虚,不自觉就低了半头。
  人不管位置多高,权势多重,都会烟消云散,唯独德行,千古闪烁,永恒不朽!大宋朝有最杰出的才子,最能干的大臣,最理智的武将,在众多的明星之中,唯独包拯以清廉著称,后世敬仰。
  光是这个房间,就让人肃然起敬。
  “老夫人,包大人可是我的父母官,他为官清正廉洁,正是晚生的榜样,只是晚生惭愧,怕是永远学不到包大人的万一了。”
  老夫人惶恐道:“王爷这话让老身惭愧,也让老身欣慰,老头子他,他……”包夫人说不下去了,只能一扭头,去给王宁安端茶。
  王宁安几步走到了床边,坐了下来,此时包拯微微扭过头,看了眼王宁安,挤出一丝笑容。
  “王爷,老夫的身体自己清楚,这一关怕是过不去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老夫原是不怕的、可坐在了这个位置上,有些话不说清楚了,怕是对不起祖宗,对不起苍生啊!”
  他说完,又咳嗽起来。
  这时候包夫人端着茶水过来,连忙给丈夫拍打,垂泪道:“都什么时候了,就不能老实养着……你这是恨自己不死啊!”
  包拯冲着夫人艰难一笑,“咱们吵吵闹闹几十年了,我什么脾气,你清楚,让我把话交代了,不然我,我死……”
  “别说了。”夫人连忙捂住了包拯的嘴,她帮着丈夫擦了擦嘴角,又喂着他喝了两口参汤,这才退下去,把门带上,屋子里只剩下王宁安和包拯两个。
  “先说说朝局吧!”
  包拯不想浪费一点时间,直入主题。
  王宁安探着身体,仔细倾听。
  “老夫死后,首相位置空缺,二郎以为何人可以取代?”
  王宁安叹口气,“这次盛典,启用了一批老人,我原是希望老大人能撑住,也就不用费心了……如今看来,首相的位置,不是贾昌朝,就是王介甫了!”
  “不成!”
  包拯痛苦地摇头,“贾昌朝和你是亲家,疏不间亲,这话我本不该说的。”
  王宁安笑道:“老大人,贾相公和我们家的确是姻亲,只是说穿了,互相利用而已,当不得真。到了真正关头,我宁愿相信老相公一般的至诚君子,也不愿意相信那位老太公!”
  难得,包拯会心一笑,“贾昌朝醉心权力,为人奸猾摇摆,如果是太平盛世,他接首相,二郎盯着他,也不至于出问题。可如今风雨飘摇,新旧交替,一旦让贾昌朝掌权,他势必兴风作浪,耍弄权术……而政事堂之中,权柄都在王安石的手里,到时候贾昌朝一定会收拾王安石的。他们两个,就好像老叟戏顽童,十个王安石,也斗不过一个贾昌朝,新法肯定要受阻。”
  王宁安点头,他也是这么看的。
  “老相公,既然如此,让王安石接首相呢?”
  “更不妥。”包拯忧心道:“王安石才略是有的,可是他这个人,性格孤傲,又爱钻牛角尖儿,只可为将,冲锋陷阵,不能为帅,执掌全局,如果大宋的朝政都落到他的手里,一定会出大乱子。眼下有老夫,和圣上在,等于多了两把锁,王安石不至于胡来,可是老夫不成了,圣上……唉,到时候王安石执掌政事堂,唯恐二郎也约束不住他,就要坏大事了。”
  不得不说,包拯看得够准!
  历史上,神宗刚刚二十岁,赏识王安石的才华,便迅速将朝政托付给王安石,结果拗相公折腾了几年下来,大宋的财政虽然有所好转,但是新旧党争,互相倾轧,弄得天翻地覆,不可收拾,的确,让王安石掌舵,实在是太危险了。
  “老相公,既然他们都不成,那谁能接任呢?文宽夫,或者宋公序?”
  “他们还不如贾昌朝呢!”包拯沉吟道:“如果二郎能说动醉翁,让他主持政事堂,或许还能成。”
  王宁安吸口气。
  要说大宋还有公心的臣子,包拯是一个,欧阳修绝对也是一个!
  只是醉翁因为被人家编排诬陷,弄得心灰意冷,退出了政坛,专心学问。
  这个要命的关头,如果能请出欧阳修,的确是一步妙棋。
  首先欧阳修江湖地位足够,王安石进京,还是欧阳修帮忙的。有醉翁掌舵,绝对能压得住王安石。
  其次,醉翁在庆历新政的时候,便是朝中重臣,和赵祯关系亲密,深得信任,正好能托付大事。
  王宁安想了想,立刻道:“我会去说服醉翁,让他出山……只是以醉翁的性格,只怕新君登基之后,就会立刻请辞,他之后,怕是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王宁安压低了声音,“老相公,你或许不知道吧!太子瞧上了王安石的小女儿,有意娶她为太子妃,日后王安石就是国丈了。”
  “啊!”
  包拯脸色大变,剧烈咳嗽。
  王宁安急忙给他喂了一口参汤,半晌,老相公才缓过来。
  包拯摇了摇头,真是天意弄人啊!
  他和王安石共事这段时间,已经看透了拗相公的为人,包拯实在是不希望他执掌政事堂。可一旦他成了国丈,就再也没人挡得住他。
  “唉,二郎,到时候,怕是就需要你出头了。”
  “我……”王宁安很为难,他是真不想卷入朝中的漩涡。他现在已经是西凉王,坐拥河西走廊。
  下一步可以开拓西域,可以收复河套,他有太多能施展手脚的地方,被圈在京城里,太难受了。
  而且他的权力也太大了,赵曙又是那样尊重他,到时候君臣之间,朝中大臣之间,实在是不好相处,想想就让人头疼。
  “二郎,有些话老夫原是不想说的,可现在也顾不得了。”包拯沉吟了一下,然后道:“你觉得曹皇后如何?”
  王宁安愣了一下,“这个……以前的曹皇后,当然是母仪天下,贤良淑德。只是上次中了毒,被身边的人背叛之后,似乎曹皇后的性格改变了不少……”
  “岂止是改变了不少,简直是判若两人。”包拯道:“她曾经拉拢旧派,拉拢将门,甚至要逼着太子,娶曹家的女儿,无非是想控制新君,好垂帘听政。虽然失败了,但是老夫观之,她并没有死心,如果陛下再能撑两三年还好,可万一,我怕曹皇后会不甘心。”
  包拯喘了口气,又道:“而且我担心的不只是这一点,政事堂也不稳当啊!”
  曹皇后的事情,王宁安心里有数。
  曹佾去了西北,就和王宁安交了底儿,曹家已经和曹皇后切割了,不会掺和其中,只要赵曙能早日完婚,后宫之中,有一个足以抗衡曹太后的皇后,情况就会好很多。
  王青那个小妮子聪明,泼辣,什么话都敢说,选她当太子妃,看起来不算完美,但实际上,却是最合适不过了!
  真正让王宁安惊讶的是政事堂,按理说政事堂的四位相公,包拯不用说了,王安石也不必废话,司马光是他的学生,也没什么问题,莫非……是韩绛?
  包拯低声道:“韩家是河北的大族,老夫原以为他没什么问题,只是最近老夫注意到,江南的棉田增加了三倍还多,都是在韩绛去江南之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4/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