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1119

  总体来说,王宁安偏袒自家人,但是也不能算太过分。
  至少算学部分,就让所有人瞠目结舌。
  “五弟,今日方知天外有天啊!”韩绛说完,冲着王宁安深深一躬,“光是算学一道,我韩家子弟就多有不如,可笑韩某不自量力,惹笑话了。”
  不愧是大家子弟,韩绛温文尔雅,气度不凡。
  虽然有些不公平,可韩家是什么积淀,弟子不能在各个方面压倒人家,就已经输了,没有什么好说的。
  就连韩维他之前气势汹汹,见识了王宁泽的书包,也老实了。
  “我小觑了天下英雄,我向你们道歉。”
  韩家兄弟这么快就低头了,王宁安倒是有些意外,心说砸场子的不该一直闹吗,哪怕无礼也要折腾,把脸送过来给自己打?
  偏偏碰上了两个棉花包,有劲儿使不出啊!
  王宁安有些迟疑,身为山长的欧阳修却发话了。
  老夫子是标准的道德君子,他觉得王宁安为了学堂出力很多,多招一些王家子弟,无可厚非,但是学校毕竟是学校,要有规矩,靠着偏题怪题,把有潜力的学子挡在外面,实在是说不过去。
  “第一科就暂时如此,下一科务须提前三个月,公布考试范围,以免应考学子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欧阳修说着,又抓起《三字经》冲着王宁安晃了晃。
  “这本是你编的吧!”
  “嗯。”王宁安老实回答。
  “老夫回头替你上书,献给陛下,以后天下学童启蒙,怕是都要念这一本了。”
  欧阳修一锤定音,王宁安可是满心怒火,之前《三国演义》献上去了,自己一个铜板都没捞到,这次又把《三字经》抢走了,那可都是钱啊!
  正当他要说两句,韩维突然笑着拱手。
  “恭喜小友了,从今往后,天下发蒙学童都要尊小友一声老师了。”
  哎呦!
  还真是!
  王宁安稍微一愣,试想每个小孩子,都捧着《三字经》发蒙读书,谁还能忘了作者啊,到时候自己的名气必定扶摇直上,好处大大滴!
  “永叔,顺便把这本《百家姓》也献给陛下,陛下应该会喜欢的。”晏殊补充道。
  能不喜欢吗?
  百家姓他们老赵家可排在了第一位!
  正是看了《百家姓》这几位大佬才坚信两本书是王宁安所做,这个小混蛋,年纪不大,惯会拍马屁,而且拍得无形无相,妙不可言,一本小册子,把皇家放在第一位,那可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只是这么好的马屁手段,以往怎么就没想到?
  晏殊别提多懊恼了,假如当年自己也这么善于拍马屁,没准这时候还宰执天下呢……果然自己太老实了,说多了都是泪!
  几位大佬抢走了两本书,又注意到了《算术入门》和《几何初探》,这两本王宁安虽然借鉴了后世的教材,但是总体来说,是出自他的手笔。
  不同于《九章算术》那种完全从实例出发应用算学,王宁安在两本书中,灌注了数学逻辑,有着严谨的推导过程,总结了一般的公理和定理。至于后面,更是有丰富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
  由于是给弟弟妹妹学的,很通俗,也很有趣,别说学童喜欢,就连这几位老货也大受启发。
  “我以为算学乃是六艺之一,更应该作为我六艺学堂的立身之本,这两本书,就作为算学教材,非六艺门下,不得学习!”
  欧阳修又一次剥夺了王宁安的著作权,顺道他又把王宁泽书包里的识字卡片也拿走了。
  每样东西,都有一个简单的图画,配上文字,很容易记住,绝对是开蒙的好东西,也要推广。
  搜来搜去,王宁泽的小书包都空了,弄得小孩子都快哭了!
  你们这帮坏人,哥哥给我的东西,都被你们抢走了!
  王宁泽攥着小拳头,恨不得给欧阳修一顿胖揍,打得老东西找不着北。
  难得,瓜分了这么多好东西,欧阳修总算良心发现,有些惭愧了,拿了人家的东西,不能白要吧!
  “宁安,你跟我过来。”欧阳修率先起身,直奔旁边的小客厅。
第105章
走自己的路
  “二郎,你可知道,韩家为什么派人过来?”
  欧阳修开门见山,王宁安早就想过,缓缓道:“莫非他们担心六艺学堂会冲击韩家的地位?”
  “不只是韩家,还有很多的河北世家望族!”
  别看欧阳修一双醉眼,但是很多时候,把问题看得很明白,只是醉翁不屑于同流合污罢了。
  自从黄巢起义,杀人八百万,血流三千里!
  煊赫上千年的世家大族消失殆尽,大宋立国之后,科举大兴,寒门在官场上地位越发重要。
  但是毕竟绵延千年,大族的影响力还在,尤其是河北,更是重灾区之一。
  翻开大宋的史书,父子同朝为官,兄弟几个前后高中,比比皆是。数量之多,远不是明朝能比的。
  比如宋初的“三陈”,陈尧叟状元出身,官至枢密使;陈尧佐进士及第,官至宰相;陈尧咨,也是状元出身,官至翰林学士,三个兄弟,两个状元,一个宰相,简直令人瞠目。
  还有当朝首相陈执中,他的父亲陈恕官至参知政事。
  明相吕夷简,他的儿子吕公弼官至枢密副使,另一个儿子吕公著更是官至宰相。
  人们耳熟能详的三苏,八韩,七曾,五蔡,还有范仲淹一家,都是煊赫的豪门,让人高山仰止,绵绵不绝……
  之所以会如此,除了这些家族子弟的确争气之外,还有很多原因,比如汉唐的传统还在,人们对父子兄弟为官,忌讳不多。这要是放在明朝,那些言官御史还不扑上来,把人给吞了。堂堂首辅徐阶凉了自己兄弟一辈子,以至兄弟反目,张居正想要栽培自己儿子,弄得天怒人怨,父子相继为相,在明代少之又少,朝廷的大佬更偏重栽培弟子,继承衣钵,相比血缘关系,更加隐蔽,不容易招惹是非。
  其次宋代荫庇太多太滥,动辄十几个子弟得到官职,比如陈执中,就靠着父亲的荫官起家。而且靠着荫庇起家的官员,在正式派遣为官之前,赴锁厅试,难度比起正常的科举差了一大截,也就是说,官员子弟更容易当官。
  还有大世家垄断教育资源,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毕竟办学和上学都是很烧钱的,寻常百姓根本没有资本。
  这也是庆历兴学,鼓励官学的原因所在。
  官学兴旺,就要冲击私学,私学又是谁支持的,毫无疑问是世家大族。
  垄断了教育,也就垄断了科举,进而垄断官位,左右朝局……这是皇帝所不愿见的,也因为如此,庆历新政尽数被推翻,唯独兴学一条保留下来,还得到了大力发展,开花结果。
  河北八韩,八个儿子一起当官,其中没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死也不信!
  “老夫创立六艺学堂,也是摸准了官家的脉,当今圣上忌惮河北世家,六艺学堂必然会抢占世家豪门的科举名额,别的不说,老夫保证,十年之内,从六艺学堂走出10个进士!”
  欧阳修说得云淡风轻,可实际上这是多大的气魄!
  那么多书院,那么多学子,四年才有一届,每一次只录取几百人,也就是文坛盟主,有胆子打这个包票。
  假如能出10个进士,那也是一股不下的力量,而且日后还会源源不断,只要他们真心替王家保驾护航,就没人能动摇王家的地位!
  王宁安浑身的血液沸腾起来,老欧阳给的这份礼真厚啊!
  不过用脚趾头想也知道,饼就那么大,六艺学堂多吃了一块,别人就会少吃一块,这也是韩家上门砸场子的原因。
  “老夫拿了你的书,进献给官家,是让陛下记住六艺学堂,让世人不能小觑王家,倘若所有蒙学都用了你编的书,到时候六艺学堂拿下一些科举名额,也就顺理成章,有些人不痛快,也只能装在心里了。”
  说了半天,还真的是为王宁安着想!
  “那就多谢醉翁了。”
  辞别欧阳修,回到了自己的住处。
  王宁安又思量一遍,突然觉得有些不对劲,他把门关了起来,独自一个人,对着窗外下坠的夕阳,陷入了沉思。
  鼓动兴学,最初只是为了培养实用人才,壮大王家的力量,欧阳修给自己的承诺,王宁安丝毫不怀疑,甚至他能做到更好。
  只是把精力用在培养进士官僚上面,已经偏离了他的本意!
  而且文武有别,从六艺学堂走出去的进士,是听自己的,还是听欧阳修等人的,是真心替王家卖命,还是若即若离……
  王宁安突然觉得他面临一个很重要的抉择,不止关乎六艺学堂的未来,也关乎王家日后的道路,这和当初完全不一样。
  一无所有的时候,只要挑一个最粗的大腿抱上去就对了,可是如今身在一堆大腿中间,各有千秋,如何下手,真的考验智慧!
  显然,欧阳修这些人是要名留青史,是要致君尧舜,打压世家,绝对是他们愿意做的。可问题是王宁安要重兴王家,不管文武,都是世家,他不能毫无顾忌,一屁股坐在欧阳修一边,替他们冲锋陷阵。
  更何况强龙不压地头蛇,河北八韩也不是吃素的,卷入世家和皇权的较量,王家的小身板,不容易全身而退啊!
  欧阳修未必要害自己,但绝对不能按照他的想法走!
  打定了主意,王宁安猛地推开房门,月光之下,老爹、老娘,还有妹妹和弟弟,齐刷刷站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