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8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2/1119

  这几句话,可是戳到了宋敏求的软肋。
  他也豁然站起。
  “西凉王,老夫自从中进士,入朝为官,修书著史,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士林有目共睹,还算不上尸位素餐,你所说的这些法令,都是乱命,老夫当然不会执行。”
  王宁安呵呵一笑,“宋敏求,你敢说自己仅仅是不执行吗?其中就没有什么胡作非为,贪赃枉法?”
  宋敏求双手背后,仰着天空,冷笑道:“老夫一生问心无愧,岂会在乎小人构害!”
  别说,还挺有骨头。
  王宁安哼了一声,“那好,把宋大人先押到一边。”
  宋敏求也愣了,没想到王宁安会停下了,他还以为这小子会穷追不舍,以不配合变法的名义,把自己拿下呢!
  如果真是那样,也无所谓了。
  反正他年纪大了,反对变法又不是死罪,而且回乡之后,没准还能被当成英雄对待呢!只是王宁安的套路让他看不明白,心里难免发慌。
  两旁的卫兵不由分说,把他押到了一旁的耳房。
  王宁安稍微顿了顿,让人继续将两个班头押上来,这两个人,就是奉了晏几道的命令,去征用土地,结果闹出人命的两个家伙。
  “跪下!”
  他们两个乖乖趴在了大堂上,狼狈地活像是两只大蛤蟆。
  “谁给你们的命令,让你们去征地的?”
  “是,是晏大人!”
  王宁安又道:“你们去了几次,可有和百姓沟通,最后为何会出了人命?”
  其中瘦一点的家伙道:“去了三……三次,第一次告诉百姓,想几天,第二次去是谈条件,他们都同意拿两倍的补偿金……第三次去,这些刁民见财起意,不但不交出土地,还动手抢掠,把我们的钱都给抢走了,逼不得已,小人们才调了兵过去……大老爷!可不是光死了百姓,我们的人也死了好些呢!朝廷不能不讲道理啊!”
  “就是!”
  另一个也说道:“小民的命值钱,我们差役的命不值钱,别忘了是谁给朝廷效力,要是朝廷这么无情无义,不顾着自己人,兄弟们心寒啊!”
  王宁安笑了笑,“你们说的还挺有道理,那我让你们看看,这是什么东西。”
  说着,有人抬上来一个箱子,摆在了俩货的面前,展开一看,里面都是铁钱,许多已经生锈腐烂,不能使用。
  “晏几道让你们用这样的钱,去补偿百姓吗?”
  大宋的确流通过铁钱,但是随着滇铜入京,铁钱就废止了,后来金银大行其道,铜钱使用都减少了。
  现在市面上,品相最好的铁钱,也仅仅值一半铜钱的价格。
  换句话说,用铁钱支付,所谓两倍优待,根本不存在,加之用的是腐烂的铁钱,那就更是坑爹了!
  试问老百姓能答应吗?
  屏风后面的晏几道张大了嘴巴,险些叫出来,他急忙把拳头塞在嘴里,才没有出声,他充满了惊骇,盯着身边的章惇……那眼神分明再说,你们怎么如此厉害,一下子就查出来?
  章惇暗暗冷笑,这一类的手法都用烂了,你小子要是愿意去民间走一走,听一听,而不是整天吟风弄月,就不至于被手下人玩弄股掌之间!
  晏几道若有所思,终于动容了。
  这时候王宁安继续问下去,“朝廷拨了征地的款子,是专款专用的,谁给你们的胆子,敢拿铁钱糊弄百姓?说!”
  俩货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异口同声道:“是晏大人,是晏大人让小人干的!”
  “是吗?”
  “是,就是他让我们干的,不然小的们哪有那个胆子?”
  晏几道差点喷血了,我几时让你们干的!
  他正要冲出去争辩,就听王宁安继续问道:“晏几道不过是管刑名而已,调拨款项,不在他的职权范围之内,本王可以即刻查阅出库的记录,看看这笔钱到底是怎么回事!”
  俩货终于冒汗了,纸要保不住火了!
  王宁安继续道:“是你们现在说,还是本王去查?你们也是衙门的老人,包庇重犯,干扰办案,是什么罪名,不需要多说吧?”
第912章
皇帝长大了
  赵曙的大婚办得很热闹,群臣恭贺,藩国进贡,风风光光,把王青娶进了皇宫。为了这一天,赵曙可是足足憋了三年。
  要知道这三年里,为了给父皇守孝,他是什么过分的事情都不能做,对一个年轻气盛的皇帝,尤其满眼都是莺莺燕燕,该死何等煎熬。
  赵曙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河豚,再多熬一分,就要炸了!
  成亲之后,小夫妻之间的事情,不用多说,无非是整天腻乎着,为了老赵家开枝散叶,努力奋斗。
  只是在风平浪静之下,却蕴藏着一股强大的激流暗涌,整个官场都要卷进去……在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为了能落实法令,王宁安提了个建议,那就是推行考成法。近年来,考成法越来越严格,对官员的各项考评指标细化,吏部都严格落实……除了每年核准一次之外,每三年,还要进行一次总的考核,对官员排定等级,如果能得到一等,就有优先升迁的机会,如果得了三等,就很有可能被罢黜。
  今年的考察,与众不同,凶险更胜以往。
  首先,赵曙登基改元第三个年头,也是登基以来第一次正式考察,朝野上下,全都注意着这一次的结果,很大程度上,这次的考察能左右未来的朝局。
  其次,主持考察的是吏部尚书吕公著,他素来以老成持重著称,做事稳妥,资格也老,哪怕王宁安也要敬他三分,吏部这个山头,王宁安始终没有动。而吏治永远都是帝国最要命的一块,关系到了生死存亡,无论提高到什么地步,都不为过。
  赵曙在和皇后缠绵之际,也很关心考察情况,几乎每隔几天,就要关心一下,终于,负责吏部的吕公著将考察名单拿了出来,按照规矩,上呈政事堂,因为这里面也涉及到政事堂几位相公的考评,所以政事堂不会拆封,而是直接送给了皇帝。
  几乎每一个官员都盯着这份名单,说句不客气的话,这就是封神榜,生死簿!老百姓常说,办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你干了多少的事情,都要朝廷看到了,认可了,才能升官发达。很有可能,你忙活了好几年,还不如人家随手的几个字,别不服气,规矩就是规矩,谁也改变不了!
  大家伙眼巴眼望看着,仿佛等待宣判的犯人。谁能升天,谁能下地狱,就看这一次了。
  可令人奇怪,宫里愣是押了三天,没有公布。
  不合规矩啊?
  所有人都迷糊了,小皇帝还算勤政啊,尤其是这么要紧的事情,怎么会留中不发?通过不通过,好歹有一个话啊!
  就在大家伙不知所措的时候,渐渐有个传言出来了。
  原来吕公著的名单之中,将六艺一系,王宁安的党羽,送上去大半,尤其是嘉佑二年的进士科,更是损失惨重,除了少数几个担负重要职责的人没有碰,其他人全都被波及,大有一网打尽之势!
  王宁安外出办案,京里就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有人就说,咱们皇帝陛下够狠的!
  刚成婚,就要剪除王宁安的党羽,削弱西凉王的势力,都说天家无情,看起来此话不假,哪怕连师父也躲不过。
  还有人说,先除掉王宁安的党羽,下一步,会不会把王宁安给扳倒了?难道这位两朝权臣,也要倒下去了?
  种种猜测,一时间甚嚣尘上,沸沸扬扬。
  ……
  “荒唐,实在是荒唐!”
  赵曙怒火中烧,他当然不想对同门师兄弟下手,相反,这里面不少人都是干吏,很能吃苦,也为朝廷做了许多事情,比如苏辙,他参与兖州的分田,那么大的事情,做得稳重而得体,朝野上下,颇多赞誉,结果呢,他在考评当中,仅仅得了一个“中”,这也太说不过去了。
  赵曙用了三天时间,仔细研究每一个人,赵曙确定,这份名单根本就不公平,完全是针对着师父去的,他怒气冲冲,立刻让人把吕公著叫来,要驳回这一份名单。
  吕公著直溜溜立在赵曙的面前,低眉顺眼,却不肯有半点妥协。
  “启奏陛下,老臣所拟名单,一切按照朝廷规矩,将所有臣子,按照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等8个等级划分,全都有章可循,条分缕析,绝无半点偏袒,或者故意加害,请陛下明察。”
  赵曙不服气,“那朕问你,为何苏辙是中等?这有些说不过去吧?”
  吕公著并不示弱,轻轻一笑,“陛下,苏辙的确干吏,可是在他的任上,前后处死者,就有近千人,以往朝廷考察,如果治下的处死的犯人超过十个,就按照酷来论处,苏辙已经超过百倍,按理说,已经是一个酷吏无疑,只是顾及他的功劳,才评为中等。”
  “吕卿,你这说法不尽公平!苏辙是为了朝廷落实分田,遇到了阻力,当然要杀人!这有什么错的?”
  “陛下,老臣以为,犯错有罪,当然应该严惩不贷,可是如此大造杀孽,实在是有伤天和,损及朝廷仁慈之名。假如臣子都以推行政令的名义,胡作非为,我朝岂不是成了酷吏的天下?而且除了刑律过重之外,各种官司增加,地方官贪墨众多,还有土匪作乱,等等弊端,身为独当一面的官吏,难辞其咎,老臣也是按照规矩,给予评等,如果硬要改变,只恐怕会招来物议纷纷!”
  吕公著是前朝重臣吕夷简的三子,出身名门世家,又执掌吏部多年,资历威望,在现存的诸臣当中,都是最顶尖儿。
  赵曙也没法直接压他,只能讲道理,追问了几个人的情况,吕夷简都滔滔不绝,把他们的问题一一指出,有人是征税过重,有人是滥用民力,以致百姓无辜丧命,还有人是存在账目不清,贪贿行为……说到了最后,赵曙都糊涂了,在他的印象中,全都是能臣干吏,可是到了吕公著这里,都成了有问题的。
  而且他也讲出了道理,拿出了证据,貌似还没发驳斥。
  无可奈何,赵曙只能气咻咻道:“考察名单暂时留中,待朕仔细斟酌之后,再行颁布。”
  赵曙虽然继续压下了考察名单,但是消息却不胫而走。
  原本王宁安的那些学生,纷纷不干了。
  开什么玩笑,老子辛辛苦苦,替朝廷卖力气,结果呢,做了那么多事情,反而没落下好,你吕公著也太不讲道理了吧!
  这些人纷纷找到了司马光,倾倒苦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2/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