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邻居是皇帝(校对)第4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1/783

  时间久了,难免养成唯我独尊的习气,不只是师傅,就连身边的人,小家伙生气也是动辄打骂,小太监哪敢多说,只能忍下来。
  柴荣也曾经把儿子送到叶府,希望让他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多交朋友。奈何皇后娘娘舍不得,加上郭宗训老是哭闹生病,还不到一个月,又回了宫中。
  眼瞧着太子越来越大,柴荣也越来越着急,这次给郭宗训增设三位大学士,也是想让师傅们好好教导,让小家伙快点成长。
  “叶卿啊,朕的皇儿就拜托你了!”
  叶华脑袋都大了,“陛下,咱能不能商量一下?”
  “不能!”柴荣怒冲冲道:“你把皇儿教好了,御马朕就不要了!”
  叶华真想送给柴荣一个大大的白眼,“那个,陛下,殿下还很小,教好总要有个标准吧!臣也不能一下子教给他多少东西啊!”
  柴荣想了想,“暂时就让他愿意把欠条还给李谷,让他们师徒相得,你做到了,御马的事情,一笔勾销!”
  ……
  叶华感觉自己太倒霉了,什么糟糕的事情都要兜着,你们自己生孩子自己管,交给我算什么事啊?
  不过话又说回来,抗旨可不是好玩的游戏。
  叶华想了想,转过天,就让符三进宫,把小太子接到了府里,叶华给他准备了一块大大的麦芽糖,比小家伙的脸还要大。
  郭宗训的眼睛都直了。
  “殿下,你想不想要更大的糖糖!”
  “想!”
  “那一起动手做一块,怎么样?”
  郭宗训立刻乖乖点头。
  要做麦芽糖,就要先选麦种,清洗之后,进行育芽……将三斤麦种洗干净,放在木盆当中,上面盖上一层麻布,早晚浇水一次,怎么说呢,工艺跟发豆芽差不多。
  最初郭宗训是抗拒的,可是当麦芽长出来,将木盆都充满了,小家伙就越发觉得神奇,每天主动过来浇水。
  等麦芽长到三厘米左右,就把麦芽取下,然后放在陶罐之中碾碎……这个过程叶华是交给郭宗训做的。
  小家伙忙得满头汗水,却也干劲十足。叶华将昨天泡好的糯米放在锅里蒸熟,然后晾凉,等到都差不多了,让小家伙把碾碎的麦芽倒入糯米中间,拌匀,然后加水没过糯米,放在一边发酵。
  这个过程需要两个时辰,一点短不了!
  郭宗训就像是皮猴子似的,一会儿跑去看看,总是不停询问。终于,时间到了,叶华带着他到了厨房,“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叶华用三层纱布过滤掉渣滓,将发酵的汁水倒入锅中。他拍了拍手,赶快加柴生火,熬掉水分。
  郭宗训很听话,不停拿起小木头扔进灶膛里,火烧得红彤彤的,小脸也红了起来。
  终于,锅里的汤汁翻滚起来,叶华用铲子搅动,防止粘锅烧糊。又过了差不多一刻钟,锅里变成了粘稠的糖浆,剩下的就是等待冷却了……趁着这个功夫,叶华翻出了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找到了其中的一段:取黍米一石,炊作黍,著盆中,蘖末一斗,搅和,一宿则得一斛五斗,煎成饴。
  “这个就是你喜欢吃的饴糖了!”
  叶华讲解着书里的内容,顺手切下一块,塞给了郭宗训。
  小太子接了过来,迫不及待放在嘴里,小家伙对天发誓,这是他吃过最甜的糖糖了!沾着黑灰的小脸,满是幸福的笑容。
  “殿下,这样的一锅饴糖,也不过三十文钱,就要这么辛苦。李师傅年纪大了,就像卖糖的老伯,熬不动糖浆,殿下是不是该怜悯他一下,把欠你家的钱免了?”
  郭宗训眨了眨眼睛,纠结好一会儿,才点头答应。
第506章
野蛮发展的代价
  李谷颤抖着手,从小太子的手里,接过欠条,在这一刻老头差点哭了……他永远没法忘记,在罢免他三司使的前一天,柴荣招他过去,君臣没有多余的话,柴荣只给他两个选择,要么签字,承认欠款,然后靠着一己之力,把窟窿填上,要么就彻底清查,看看当初的军粮亏空案,还有大相国寺案,究竟能查出多少东西来!
  李谷都懵了,这两个案子想要查清楚,是绝对不可能了,因为其中有太多陈年积弊,比如某个仓库,在后晋的时候,存一批粮食,到了后汉就被挪用贪墨了,但是账面上还存在,等大周建立,一时来不及清查。
  管理仓库的小吏,趁着调运军粮的时候,就把这批并不存在的粮食调走,然后报一个“耗损”,不但抹平了账目,还顺便领了一笔军粮的钱,大捞了一笔!
  当然了,随着整顿吏治,清查贪官,很多有问题的官吏被罢官了,甚至有人掉了脑袋,但是经年的烂账,却是无从查起了。
  别说柴荣,叶华,就算是神仙下凡也没用。
  可案子虽然查不清楚,但亏空却能算在李谷的头上,谁让他是三司使呢!
  这些烂事,只要掀开十分之一,就能把李家灭了九族!
  没法子,李谷就像杨白劳一样,按下了手印,乖乖签了欠条借据,李谷都不知道怎么从金殿回来的,那一刻,他的世家都陷入了无边黑暗……
  才几个月的功夫,居然起死回生,欠条回来了!
  李谷喜极而泣,哆嗦道:“老臣,老臣拜谢殿下大恩大德!”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哭哭啼啼,鼻涕都出来了,郭宗训还想不太明白怎么回事。
  “你不用卖糖糖了吧?”
  李谷愕然,这什么意思?
  见他不吱声,郭宗训就自顾自道:“太好了,你记着啊,每天给我送一大块糖糖,要锅那么大!”
  说着,他还用手比划了一下,李谷哭笑不得,也弄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只能诺诺答应。
  郭宗训喜滋滋跑出去完了。
  值房里只剩下两个人,李谷掸了掸官服,正了正乌纱,冲着叶华,深深一躬。
  “侯爷,救命之恩,李某铭刻肺腑!我,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李相公抹着眼泪,又要哭了。
  叶华摆手,“行了行了,你走到今天,我也没干过什么好事,咱们俩算是扯平了。”叶华拉着李谷坐下。
  “李相公,咱们还是说点正事……你现在造假币,江南的情况如何,究竟能不能承受得住?”
  李谷抹了抹眼角,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探身道:“侯爷,老夫真是服了,你这一招啊,实在是高明!现在的江南,已经乱起来了,我估计李弘冀小儿,他要承受不住了!”
  李谷可不是信口胡说,所谓发展经济,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任何作用力,都会产生反作用力。
  李弘冀分析叶华成功的经验之后,他认为应该发展作坊,赚钱强军,江南的丝绸是最有竞争力的,李弘冀筹建了一座三千架织机的作坊,同时他还派人跑到五丈河,观察了许久,把水力驱动的方法也学会了。
  金陵出现了同时能织八根丝线的纺车,产量快速增加……这在许多人看来,是巨大的进步,江南要走上富裕繁荣的道路了。
  可是别忙,再多想想!
  丝绸产量增加,就需要更多的生丝,生丝不是凭空冒出来的,需要种植桑树,养蚕缫丝……要种植桑树,就要改农田为桑田,这件事情他想让韩熙载去办,结果韩熙载跑了。
  李弘冀不得不弄出当十大钱,用近乎明抢的手段,从吴越掠夺生丝,满足金陵作坊的需求。
  一时间江南的纺织业进入了超高速的发展黄金期。
  李弘冀比较开明,他鼓励使用女工,大肆从农村招募青壮劳力,甚至规定了基本的工钱……这一套都是叶华用过的,他全盘搬过来,还发扬光大。
  造成的结果就是大量乡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的人口暴涨,可相应的房产建设跟不上去,进城的人没有住处,因此秦淮河两边,文庙的墙根,鸡鸣寺,栖霞寺,天妃宫……到处都是人,幸好江南天气温暖,如果开封出现这种情况,保证会冻死一大片。
  可是发生在江南,也够要命的,遍地都是人,肮脏混乱,各种抢掠偷窃,简直不胜枚举,多如牛毛。
  一言以蔽之,现在的金陵,就是穷人的地狱,富人的天堂,一街之隔,这边是干净整洁的园林,那边就是臭烘烘的窝棚,对比十分强烈。
  更要命的还在后面,人口涌入城市,需要的粮食暴增,城市的粮价快速攀升……而与其同时,在乡村,因为劳动力外流,加之改农田为桑田,粮食产量不足,又推高了粮价。
  而那些士绅大户,瞅准了机会,又囤积居奇,推高粮价,不但如此,他们还推高地价,总而言之,什么赚钱,就干什么!
  这些情况李弘冀当然清楚,可问题是他不敢大破大立,没法向世家下手!
  怎么办?
  他想来想去,也就是几个办法,一来继续压榨吴越和荆楚,从这两处弄粮食,二来呢,朝廷出钱,出粮食,平抑粮价,然后又拿出巨资,建造金陵外城,给百姓提供住处。
  坦白讲,李弘冀的这些手段,让叶华耳目一新,他绝对不是庸才,甚至可以说应付得当,但问题是南唐朝廷并没有这么多钱,所以当五大钱就应运而生……而大钱的出现,又进一步疯狂推高物价!
  原本一文钱的馒头,现在要一枚大钱两个,底层的百姓,丝绸作坊的女工,干一天下来,只能买八个馒头。
  而且随着粮价暴涨,连八个馒头都买不到。
  吃饭都成问题,更遑论住房和穿衣了。
  作为执掌大周财税近七年的三司使,李谷是真的被吓到了。
  “侯爷,当初如果先帝不颁布授田令,不筹建开封外城……在金陵发生的一切,都会出现在开封吧?甚至要更严重!”
  叶华点头,“李相公,事到如今,你应该明白了,我主张均田的用意。我们的百姓,八成以上,都有一块土地,城里的工钱太低,他们就不会进城。这就是一种牵制,防止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同时,我们的粮食供应也是稳定的……如果没有这个作为基础,贸然发展工商,大建作坊,拼命满足士绅豪商的胃口,以为能富国裕民,那根本是痴心妄想,缘木求鱼!”
  叶华轻笑道:“李弘冀很聪明,可是他正用自己的聪明,给自己挖坟!”
  李谷抚掌大笑,“侯爷果然是一针见血,高明啊!老朽斗胆问一句,现在江南物价飞涨,南唐国库亏空更加严重,侯爷以为李弘冀该如何应对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1/7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