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书(校对)第1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9/313

  殿试只有一日的时间,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等到了阅卷日,共有九名阅卷官,依次传阅考卷,在考卷上用红笔画出记号。而最后得红圈最多的前十名者,将会呈递给皇上阅览。
  皇帝看卷子的时候,喜欢拉着人一起,除了翰林的学士之后,就连陆庭舟都被拉了过来。他笑着指着陆庭舟说道:“朕记得当初黄大学士当你讲经师傅的时候,曾说过,你若是一心读书,也是有状元之才的。”
  陆庭舟微微一笑,如玉般的面容让这敞亮的大殿,越发地生辉。
  皇上既然夸了,旁边翰林里曾经和陆庭舟有过师傅之谊,便也立即说道:“王爷少年读书,便是极聪慧,在诸多皇子中实属翘楚。”
  “众位爱卿,想必都看过这些卷子,朕也大略翻了一下,发现这红圈最多的是这份。”说着他就拿起一份考卷,此时考生的姓名依旧是被封存起来的。
  因本朝官宦子弟参加科举众多,为了防止殿试阅卷都有作弊的。所以这些卷子一直到呈递到皇上跟前时,都还封存着名字。
  皇帝看了一眼,便点头称赞道:“朕也看了下,能写出这等文章,心中确实有锦绣。”
  说着,他便让旁边的太监总管怀济,将封印考生姓名地地方拆除,怀济小心拆掉后,便有又置与皇上的案桌之前。
  皇上看了一眼,微眯了下眼睛,慢慢念叨:“谢清骏。”
  “我记得今科的会元也是他吧,”皇上慢悠悠地问道。
  坐在皇帝右手边第一个的礼部尚书,也就是今科会试的主考官,立即说道:“回皇上,正是。”
  “我记得他乃是谢阁老的嫡长孙吧,”皇帝又不紧不慢地问了一句。
  在座之人都面面相觑,不知皇上问这是何意。若是皇上觉得主考官是看在谢阁老的面子上,才给谢清骏红圈最多,那可真真就是太冤枉了。
  还是礼部尚书回话了:“回皇上,考试皆以考生的文章定名次,臣等深受皇恩,而会试又关系到天下学子,因此臣等战战兢兢,并不敢有一丝懈怠。
  “好了,张爱卿,你不要着急,朕不过是随口提一句罢了。谢阁老乃是国之栋梁,朝之重臣,而他能教养出这等锦绣儿孙,朕自然也是欣喜,”皇帝摆手,示意张尚书坐下。
  接着他又环视了在座的众人说道:“朕知你们都是学富五车之人,是以朕才会将会试这等关系着国家民生之事交与众卿。从这诸多试卷看来,三甲已然定下。”
  他又依次抽出两份试卷,上面的红圈都是仅此与谢清骏试卷。
  因今日乃是确定最后名次之日,因为众多学子已在大殿前的广场上等候多时。皇上又轻笑了一声,让怀济将这三甲叫进来先见一见。
  陆庭舟虽一直未开口,但是却微微蹙了下眉。
  三人依次进来之后,纷纷给皇帝下跪行礼,其中也只有谢清骏之动作最是行云流水。
  “想来你们心目也知道,朕叫你们进来的意思,本次殿试你们三人便是位列三甲之人,”皇帝扫视了下手的三人,只见三人都穿着儒衫,只是谢清骏无论是气度风华,还是样貌都远胜于旁人两人。
  “你是杨鹤?”皇上看着最右边样貌黝黑、身材矮小的人问道。
  “回皇上,学生真是,”这杨鹤一见皇上问话,险些就要晕倒,整个人跪下都是哆哆嗦嗦的。
  这会试考试为的是替朝廷选拔栋梁之才,如今皇上见他这般形容,便更加不喜了。而偏偏更要命的是,这个杨鹤乃是第三名,若真是定下来的话,他可就是探花郎了。
  历朝历代皆有取三甲中最貌美的人为探花郎,想当年谢树元一路以解元、会元录中,眼看着就要被定为状元了,结果先帝也是嫌弃那探花郎太丑,直接将第二名定为状元,而原本的第三则被定位榜眼,谢树元就成了探花。
  虽说探花也是人人艳羡的,可到底没有连中三元,成为本朝第一人,他也实在是意难平。
  皇帝问了几句话后,越发对谢清骏满意,光顾着夸他一人。待让三人退下后,皇上坐在殿上,突然轻叹了一口气:“这第三名的容貌未免丑陋了些,实在是与探花郎之名不符合啊。”
  陆庭舟没有抬头,可是心里却还是往下陷了一下。
  他担心的到底还是来了。
  ☆、第98章
状元及第
  第九十八章
  宽阔的广场之中,众多学子穿着儒衫袍依次在广场上站好。而先前被太监宣进殿中的三人回来了,高高的白玉阶上,三人依次走下来。只是走在最后的青衫少年,却让谁都无法忽视他的风姿。
  他比前面两人都要高,即便走在最后,旁人一眼看见的都只是他。
  谢清骏,这届会试的会元。
  每科会试举行,天下学子都汇聚与京城。而其中清高气傲之人并不少,毕竟才子这种生物古来便是极高傲的。即便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是会试却还是得分出个高低排名。
  要说这科若是别人是会元吧,只怕有些人私底下还是不服气,不过这会元是谢清骏的话……
  曾有人将谢清骏在应天书院读书时,所做的文章拿了出来,但凡看过的都不交口陈赞,即便是最心高气傲之人都不得把说出,做此文章者实在是人杰也。
  众人不无嫉妒地看着这三人,若是没猜错的话,只怕这三人便是今科的三甲了。
  可是没过一会,皇上身边的太监又过来,宣了七人觐见。当时红圈最多的十人卷子被呈递到皇上的面前,而这七人便是余下的人。
  皇上见了,只不过问了几人问题之后,便让人又退下了。
  “各位爱卿,朕观那三甲中有一人言行实在是萎顿,实难堪任三甲之列。所以众卿觉得这些人当中,谁更适合补入三甲。”
  三甲易人古来便是有的,前朝就有状元曾经因形容丑陋,丢了状元之位。而众人一见皇上不提换状元的事情,却也面面相觑。毕竟在座都是饱读诗书,也都是从科举中闯过来的,谁不知道这科举之事乃是牵系着一生之命运。
  可谁都不好说这话。
  但皇帝可不觉得,他环视了众人一眼,突然问坐在左手边的陆庭舟:“六弟,你觉得谁更适合?”
  陆庭舟今日并未着王爷朝服,一身浅青色锦袍,脸颊越发如那玉般剔透,此时众人望向他,只见他微偏着头看向皇上,露出侧脸的曲线轮廓,流畅的犹如画出的水墨线条般优雅秀致。
  就连在座诸人皆是男人,都忍不住感慨,果真是上京城中,人人交口称赞的玉面王爷。
  “臣弟并未看过这些考生所答试卷,故不敢在如此多的当朝大儒面前随意点评,”陆庭舟清冷地声音缓缓说道。
  “朕倒是觉得,这科除了谢清骏之外,倒是谁都担不了这探花郎的名号,”皇上悠然地说道。
  可座下的大臣就有些忍不住了,这些都是在翰林院当官的,虽说官职不高,但各个都堪称是当朝大儒的饱学之士。若不然评卷官一职也不会由他们担任,如今他们幸幸苦苦地看卷子,可皇上却不以学识选定三甲之人,还偏偏在意相貌。
  若说那行为萎顿的杨鹤剔除三甲,那在座之人倒也可以接受,毕竟他只是第三名,顶多让第四名补上便是了。
  可偏偏皇上却因为谢清骏貌美,而要让他当探花,真真是让人想忍不住地问一句,貌美也是一种错误吗?
  不过谢清骏却隐隐猜测到皇帝的意思,毕竟谢清骏家世显贵,有个在入了内阁当个宰官的祖父。皇上只怕是选定了谢清骏之后,会引得天下寒门学子不满,误以为朝廷是偏袒官宦子弟。
  但此时翰林院的侍读学士陈复唐却突然出言说道:“皇上,臣以为科举考试应以学子考卷上的真才学识而录取的准则。至于这相貌倒是在其次,若是因为相貌让原本有状元之才的人屈居与探花之位,岂不是本末倒置了。”
  这个陈复唐在翰林院待了十几年,如今还是个从五品的侍读学士,也与他这敢于直言的性格不无关系。若是他在唐宗宋祖的年代,说不定还能被委以重用。可是今上这性子,可不是那种能采纳谏言的。
  所以陈复唐此话一出,皇上的面色便阴沉了下来,原本挂在嘴角的笑也消失不见。
  旁边礼部尚书是个机敏之人,一见皇上这般,便立即开口说道:“老臣倒是觉得这状元和探花都位列三甲,倒也并无不妥,况且谢清骏的父亲,也就是右都御史谢树元大人,当年不也是被点为探花的。如今谢大人乃是国之栋梁,而当年的状元却是远远不如他的。”
  他这话一说,旁边几位学士,立即有人在心中鄙视了他一番。
  居然还好像意思提人家爹当年的事情,先皇当年就用这原因,把谢树元的状元弄没了,让居于他之后的榜眼当了状元,又让第四名的当了榜眼,谢树元最后成了探花。
  先皇当年坑害了人家的爹,得了,皇上现在又要坑害人家儿子了。
  好咧,这还是真是一代人坑害一代人。
  陆庭舟听了礼部尚书的话,立即抬头,一双眸子盯着皇上看,只见他面无表情,嘴巴紧逼,似乎只是在为方才陈复唐顶撞他一事生气。
  “皇兄,谢清骏在京中素有早慧之美名,当年他以十六岁之龄考取解元,如今又直取解元之位,如今他也是名正言顺的第一名。倒不如依旧将他钦定为状元,至于探花郎便从后面的七人之中再选也可,”陆庭舟淡淡地说。
  坐在他对面之人,显然是没想到这位王爷方才还推脱,如今竟会突然出声。
  而皇帝在听完他的话,却也是点了点头说道:“小六说的确实对,就在后面七人之中再挑选一个探花吧。你们看着谁比较合适?”
  一听皇上不动谢清骏状元之位了,一时间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不过那个叫杨鹤的确实是有些拿不出台面,所以立即便有人说道:“臣观其中有一个郑明的倒是不错,回答皇上问题时进退有度,倒是难得。”
  皇上想了一下,便点了下头:“他也确实是这十人之中除了谢清骏之外,长相最英俊,年纪倒也不大。”
  有人一听皇上还没忘记惦记着谢清骏呢,一颗心又提了上来,生怕皇上再反悔。毕竟你说说这都叫个什么事,明明是科举考试,可最后却靠样貌取胜了。说出去,别人还以为他们这些评卷官都是看脸的人呢。
  陆庭舟再不说话。
  只是皇上又说:“我看这个杨鹤的位置再往后排一排,二甲第一之人也再重选吧。”
  当即有人便要苦笑,这个叫杨鹤的学子可真真是天降横祸,就因面圣之时,表现的太过拘谨被皇上不喜,生生从探花之位落到还不知第几名的位置呢。
  陆庭舟此时一只手搭在座椅上的金雕扶手,不经意地敲打了几下。
  只是无心之人都没注意到,他敲打的是六下。
  而就在众人争论不休时,一直没说话的翰林院学士杨英开口:“皇上,臣观那名叫蒋苏杭的学子回答问题时,引据论点颇有章节。如今短时间内,能答出这等答应,可见此人真真才是学富五车。”
  “蒋苏杭,”皇上随意看了一下桌案上的卷子,竟是一眼看见他的名字:“苏杭两地可谓是人杰地灵,这名字倒是不错。”
  于是最终这三甲之位定下,而余下除了皇帝钦定的几个之外,其余之人则是按照当日殿试考试的排名圈定。
  这会皇帝身边的怀济便出去宣布,让众学子出外等候,再明日将于太和殿中,举行传胪大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9/3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