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1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2/702

  “造别墅你是专家,继续说下去。”宋子文道。
  张谋之说道:“庐山很大,别墅需建在通风条件好的地方,相对没那么潮湿。而且还得离公路近,下山才方便,万一尊母有个头疼脑热,也能快速看医生。但也不能离公路太近,因为老人需要安静。”
  宋子文赞赏道:“你考虑得很周到,不愧是庐山、九江的第一建筑师。”
  “第一不敢当,只是房子造得多,有些不足称道的经验而已。”张谋之谦虚说。
  宋子文笑道:“为我母亲建造别墅之事,就拜托张先生了。时候不早,我先行告辞,不然还没下山就要天黑。”
  “宋部长何必着急?”张谋之挽留道,“我已经让佣人准备好了晚宴,还望宋部长赏脸。”
  宋子文摆手说:“吃饭就不必了,我下山还有事。”
  “一点家常便饭而已,宋部长不必过滤,”张谋之拼命挽留,“而且现在已经下午五点了,就算回去也已天黑。不如宋部长就在寒舍歇息,有什么要事,明日可直接前往。”
  宋子文犹豫数秒,终于笑道:“既然张先生盛情款待,那我就却之不恭了。”
  张谋之闻言大喜,带路说:“宋部长,咱们先到客厅稍坐,我让小女下楼陪你一会儿。”
  宋子文略微点头,对此并不在意。他是五月份来江西的,名为避暑,其实是陪李宗仁来见朱培德。
  朱培德今年4月当上江西省政府主席,兼任第五路军总指挥。此人名义上尊奉武汉政府,实则保持独立,对派系斗争持观望态度。
  李宗仁从政治立场加以劝说,收效甚微,但有宋子文在就不一样了。宋子文答应帮朱培德“筹措军费”,终于得到朱培德认可,后者于五月底开始“清共”。
  朱培德的“清共”方式跟冯玉祥差不多,将我党人员“欢送出境”,并没有大加杀戮。
  帮校长搞定江西事务后,宋子文没有急着回去,而是以给老母建别墅的名义逗留庐山。他在等待时机左右逢源,让宁汉两府都来拉拢他,手握着江浙财团的巨款心不慌啊。
  二人来到客厅,张谋之让佣人奉茶,恭敬道:“宋部长请稍等片刻。”
  “请便。”宋子文微笑说。
  张谋之快步来到女儿书房,责怪道:“乐怡,你怎么还愣着?快下去陪宋部长聊聊天。”
  “一个当官的,跟他有什么好聊?”张乐怡知道父亲在打什么主意。
  张谋之劝道:“傻女儿,宋部长年轻英俊又未娶妻,而且还是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这样的青年俊才上哪儿找去?你千万别错过机会啊!”
  张乐怡冷笑道:“说得那么好听,你是为了攀附权贵吧?”
  “攀附权贵有什么不好?”张谋之说,“我又没随便找个老头子让你嫁了,而是千挑万选才给你物色到好夫婿。只要你嫁给宋部长,你的生活幸福,对爹爹的事业也有好处。如此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要去你去,我才不嫁。”张乐怡没好脸色道。
  “你还想着那个周赫煊?”张谋之生气道,“你也不打听打听,那个周赫煊在上海都在做什么。他靠卖肚兜发财啊,名声早就臭了!”
  张乐怡气急而笑:“卖肚兜发财,总比你卖女儿发财更高尚。”
  “你……”张谋之痛心疾首,“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女儿,一点也不省心。”
  张乐怡也不想跟父亲闹得太僵,她说:“我可以陪那个宋部长聊聊,但结婚之事以后再议。”
  “好好好,都依你,”张谋之连忙催促,“你快点吧,宋部长等很久了。”
  父女俩很快下楼,张乐怡的母亲已经在招待了,跟宋子文不咸不淡地聊着。
  张谋之笑容满面地走过去,介绍道:“宋部长,这是小女乐怡。她虽没有留过洋,但也是教会学校毕业,英文很熟练。你们年轻人应该有共同话题。”
  “宋部长好。”张乐怡点头微笑。
  宋子文在看到张乐怡的瞬间,眼神明显呆滞了一下,随即恢复正常说:“你好,你好。不要叫我宋部长,太见外了,叫我……”
  宋子文突然语塞,叫“子文”显得太唐突,叫“哥哥”显得太亲近,他的英文名又是方言音译,实在不知该怎么称呼才好。
  有戏!
  张谋之见宋子文已经语无伦次了,连忙跟妻子打眼色。张夫人立即会意,笑道:“宋部长,你跟乐怡先聊,我去准备晚餐。”
  “好,你忙去吧。”宋子文随口道。
  张谋之也借故离开,客厅里只剩下两个年轻人。
  气氛有点尴尬,张乐怡从茶几上捡了块糖果说:“宋部长,请吃糖。”
  “好,”宋子文剥开糖扔进嘴里,说道,“称职务太见外了,你还是叫我宋大哥吧。”
  张乐怡抿嘴一笑:“你比我父亲也小不了几岁,不如我叫你Uncle?”
  “呵呵,也好。”宋子文尴尬道。
  同样的称呼,历史上张乐怡这么叫是为亲近,现在这么叫则是疏远。都已经叫“叔叔”了,自然暗示两人辈分不同,年龄差距过大。
  当天晚上,张家的宴会气氛热烈,宋子文高兴之下喝得有些醉意,拉着张谋之说了不少“秘闻”。到第二天,宋子文也顾不上他的要事了,在张谋之的挽留下,顺势就答应下来,连续在张家住了三日。
  张乐怡每天的工作,就是陪这位宋部长聊天。在烦躁之余,她觉得继续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假装非常高兴的样子,把父母全都给骗了。
  终于等到宋子文下山,张乐怡带着几百元私房钱,对父亲说:“爸,我要去找Uncle玩,你派人开车送我呗。”
  “好好好,我这就叫司机。”张谋之老怀大慰。
  张乐怡带着些小兴奋上路,进城之后对司机说:“我要去买点女儿家的东西,你就在这里等我。”
  司机自然应诺,老老实实守在那里。张乐怡却钻进脂粉店里,悄悄从后门溜走,叫了辆黄包车直奔车站,乘着火车前往南昌。
  从江西至天津,最短的路程是走京汉线。但那边在打仗,顶多能抵达郑州,于是张乐怡沿南浔线下南昌,再走浙赣铁路前往杭州,最终坐轮船北上天津。
第145章【吃人】
  杭州城里,一辆黄包车飞快奔向码头。
  张乐怡心头说不出的畅快,就好像脱笼而出的鸟儿,奔向那自由广阔的天空。路过一家书店时,她想到坐船会很无聊,连忙喊:“先停一下,我去买几本书。”
  车夫守在书店外,眼睛死盯着张乐怡,生怕这个女人会不付车钱跑掉。
  “老板,最近有什么好看的新书?”张乐怡走进店里问。
  书店老板笑道:“小姐要看什么书?消遣小说,外国名著,还是新文学作品?”
  “都行。”张乐怡不挑剔。
  书店老板介绍说:“正巧了,本店刚进回一套‘文学研究会丛书’,足足有十多部,而且都是毛边版的。”
  毛边本就是那种边角毛糙糙的书,并非粗制滥造,而是刻意为之。这种书需要读者买回去自己裁切,有一种别样的亲切感,鲁迅就是毛边本的爱好者和提倡者。
  张乐怡举目扫去,发现那套丛书中外作品皆有。比如夏丏尊翻译的外国名著《锦被》,又比如老舍的《老张的哲学》,最让她感到欣喜的,是周赫煊的《神女》也赫然在列。
  “这种书好卖吗?”张乐怡问。
  书店老板笑道:“没有通俗小说好卖,但胜在细水长流,总是会卖完的。现在的进步青年就特别喜欢,每天都能卖出个好几本。”
  张乐怡又问:“这本《神女》好看吗?”
  “我看不太懂,”书店老板摇头说,“这本书神神怪怪的,前言不搭后语。不过销量还算可以,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说这是一部旷世奇作。至于奇在哪里,我是不知道的,感觉跟《聊斋》差不多。”
  “那我就买这本吧。”张乐怡笑道。
  张乐怡坐车前往码头,她买的是头等舱,有独立的房间和铺位。
  商轮起航后,张乐怡便翻开《神女》细细阅读起来。她倒是能看懂其中隐喻,但非常不喜欢这种书,读起来太难受了。这已经不属于虐心,而是诛心,就像一把把利剑,狠狠地往你心窝子戳。
  二十万字的小说,张乐怡只读了三分之一,便忍不住合上书页,惊觉浑身都出了虚汗。
  “不看了,不看了。”张乐怡自言自语道。
  说不想看,心里却感觉欠慌慌的,张乐怡出舱舒缓一阵,又忍不住回房把书翻开。
  不止是张乐怡,此刻好多读者面对《神女》,都有种不忍卒睹,却又按捺不住想要看完的冲动。
  自打《神女》问世以来,《小说月报》应读者要求,不断增加它的连载篇幅。从最初每期刊登一万多字,到后来直接刊载四万字,至上个月终于全部连载完毕。
  接着便是结集出版,并非单个出书,而是被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发行。
  “文学研究丛书”属于系列书籍,由商务印书馆刊印,每年都要出一批,包括各种中外优秀作品,能被筛选列入的皆为精品。
  《小说月报》毕竟是杂志,发行量虽大,但受众有限,很多人都不知道有《神女》这篇作品。直到现在被摆进书店,《神女》再度引起人们关注,报纸上各种书评铺天盖地而来。
  ……
  广州。
  中山大学钟楼二楼。
  鲁迅坐在屋子里一根接一根抽烟,他想要提笔写些什么,但满腔悲愤全堵在嗓子眼里。半个小时过去,他面前的稿纸还是空白一片,只有那氤氲的烟雾在屋内缭绕盘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2/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