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1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702

  周赫煊没有回答,而是对张乐怡说:“乐怡,你先跟婉容打球吧,我和领事先生谈些事情。”
  “你们忙。”张乐怡笑着朝二位领事点头。
  等她们离开后,周赫煊才和罗杰、埃尔韦一起,走到旁边的长椅坐下细谈。
  周赫煊直说道:“其实我对清理航道并不关心,我只希望能够快点开工,以工代赈救助天津的灾民。”
  “周,你的仁慈令人钦佩,”罗杰说,“但这是个大工程,就算钱款充足,也需要天津地方政府配合。从制定计划、发行公债到正式开工,没有半年时间根本不可能。”
  “可以同时进行,”周赫煊建议道,“天津地方政府不是不想管,而是没钱,只要有租界董事局和海关筹款,他们肯定乐意配合。而海河的治理,从晚清到现在已经搞过五次大工程,经验非常充足。找那些老河工当向导顾问,再请有能力的水利专家做计划,很快就能拿出一套方案来。只要确定方案,不必等开会通过,就可以先做一些边角工程。我想,海关、港口和贸易商们,早已经等不及了吧。对他们而言,也是越快治理越好。”
  罗杰摇头笑道:“年轻人做事总是这么急躁。”
  埃尔韦突然说:“日本方面,似乎不同意用三年后的海关关税发公债。”
  “这很正常,因为他们从没想过要归还中国的海关自主权,”周赫煊不屑道,“但天津航道治理,关系到十多个国家的商业利益,他们必须答应!日本再强,总不可能单挑全世界吧?而且工程款项顶多花100万,各国分摊下来就更少,日本人年初无偿支援张作霖就用了好几百万日元,这点钱他们是肯定会出的。”
  罗杰找周赫煊聊天,显然不是为了航道治理工程,因为这在他眼中只是小事。经过埃尔韦的传达,罗杰发现周赫煊对世界和中国局势了若指掌,所以想听听他的看法,转开话题问道:“周,你觉得南方政府会赢吗?”
  “我确定,最多一两年内,中国就会达成名义上的统一。”周赫煊不假思索地说。
  罗杰道:“可奉军还很强大,虽然在战场上接连失利,但奉军主力一直没出动过,最终打起来难见分晓。”
  “奉军主力一直没动,是因为张作霖在玩驱狼吞虎之计,”周赫煊笑着说,“驱狼吞虎你们知道吧?张作霖让皖系、直系、山西军队、奉系杂牌跟北伐革命军死斗,自己则保存实力,想等到最后出来收拾残局。但局势出乎张作霖预料,北伐军打得太顺了,等待他的不是残局,而是一支虎狼之军。”
  “然后呢?”埃尔韦问。
  周赫煊分析道:“张作霖属于老狐狸,他的后续行动不外有三:第一,如果北洋各系战事顺利,他将立即派奉军主力出动,去前线抢夺战果;第二,北洋各系和北伐军两败俱伤,这对他是最好局面,直接派大军南下平定全国;第三,就是现在的局面,北伐军已经打到河南,而且军势越来越壮大。在这种情况下,张作霖是不会拿家底去拼命的,他最有可能的举动,就是率军退回东北。没机会就当东北土皇帝,有机会就再次入关争天下。”
  罗杰和埃尔韦听得连连点头,列强对中国的局势也有各种分析,但都是从战略意义上的。周赫煊却是从张作霖的性格展开,联想到张作霖这些年的一贯做法,显然很可能被周赫煊说中。
  罗杰甚至已经决定,回去就把周赫煊的观点报之国会,也算是一种参考。
  “南方的乱局呢?”埃尔韦问。
  周赫煊笑道:“南方局势已经定了啊,不然南京方面怎么可能出兵?而且跟武汉方面的战略配合还打得那么好。不信你们看着吧,最多半个月内,山西的阎锡山就会改旗易帜,宣布信奉三民主义。”
  罗杰惊讶道:“你这么肯定?”
  “再不投降附义,山西的地盘就要被冯玉祥占了,阎锡山可没那么傻。”周赫煊调侃道。
  “果然还是中国人了解中国人啊。”埃尔韦感慨道。他们这些外国领事也经常预估中国时局,但都在猜阎锡山何时溃败,却没去想阎锡山什么时候投降换大旗。
  当然,此刻只是说说而已,他们对周赫煊的话也没全信。
  一直到几天后,阎锡山通电全国支持革命,掉过头来帮冯玉祥攻击奉军,这才把罗杰和埃尔韦惊得无以复加——居然被周赫煊料中了!
  埃尔韦晚年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就像拿破仑所说,那是一头睡着的雄狮,它总有一天会惊醒的……我在中国见到过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周赫煊先生无疑算最特别的那位。他并不热衷于政治,却对局势洞察敏锐,总是能分毫不差的预测未来。在天津的时候,只要我有了疑惑,我就会请周先生喝酒。严格说来,他算我在中国的免费顾问。当然,我也为此付出了许多酒钱。”
第151章【借钱】
  张作霖终究还是没有向南方俯首称臣,在阎锡山改换大旗宣布革命后,张作霖在北平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将北洋政府踢到一边,正式宣布组建安国军政府。
  他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国家“元首”。
  一直跟汪兆铭默契有加的常校长,估计是和张作霖达成了某种秘密协定,突然暂停北伐,决定西征,联合冯玉祥夹击武汉国民政府。
  武汉方面也放弃北伐,并力东征,想要先解决常校长。
  冯玉祥八面玲珑,两边讨好,但就是不肯出兵,明摆着坐山观虎斗。于是南京和武汉方面互相忌惮,同时停战防备对方,但谁都不敢率先动手。
  而西北的阎锡山也在整军备战,因为南方进入僵持状态,奉军北方主力终于抽出空来。虽然张作霖一直表示想跟阎锡山结盟,但有可能今天结盟,明天就派兵来收拾他。
  南方分裂,互相敌视,一切都按照张作霖的谋划在发展,但孙传芳却坏了他好事。孙传芳迫不及待地想恢复自己的地盘,在常校长屯兵准备对付武汉方面时,孙大帅突然渡江偷袭兵力空虚的南京。
  自己的老窝被攻击,常校长终于怒了,又掉过头来分兵北伐,打算先把孙传芳灭了再说。
  原本好好的战局,现在打得乱成一锅粥。各方互相戒备、互相攻击、互相结盟,你联合我,我联合你,你背叛我,我又背叛你,已经分不清谁是敌,谁是友。
  各国列强完全看不懂了,他们既高兴又忧虑。高兴的是分裂状态的中国,比统一的中国更好控制,忧虑的是战争一直打下去,他们的在华利益会大受损失。
  英国天津总领事的家宴上,罗杰笑问道:“周,你现在还能分清局势吗?”
  “局势很明白啊。”周赫煊说。
  “很明白?”罗杰摊手道,“我已经理不清他们之间的关系了,南京和北平暗中结盟,却互相攻击;南京和武汉名义上为盟友,也打算互相攻击;西北军和敌对中的南京、武汉都是盟友,可一直按兵不动;山西名义上支持南方,却和西北军实际联合,似乎还打算跟北平的敌人结盟……偶买噶,你们中国人真会打仗,看得我眼花缭乱。”
  周赫煊笑道:“我推荐你读两本书。”
  “什么书?”罗杰问。
  周赫煊道:“《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
  罗杰点头说:“我会找来读的。”
  周赫煊用手指蘸酒在桌上画简易地图,说道:“咱们中国的围棋讲究官子布局,此刻棋子已经布下,真正下棋的双方,实为北方军政府和南方革命政府。整个局势已经进入中盘尾声,只是出了点小意外,南方的棋手有两个,因为意见不统一打起来了。如今的关窍就在于南方,只要南方能达成一致,则满盘皆活,剩下的只是如何收官而已。这叫大势,中国人信奉顺势而为。”
  “你越说,我越糊涂。”罗杰不懂围棋。
  周赫煊笑道:“也就是说,只要南京和武汉和解,冯玉祥和阎锡山必然稳定立场攻打奉军,张作霖只剩下退兵出关一条路。”
  “你认为南京与武汉能够和解?”罗杰皱眉道。
  “拭目以待吧,”周赫煊不再多言,转而问道,“领事先生,航道治理计划进行得如何了?”
  “已经拿出了大致方案,只等天津地方政府配合。”罗杰笑道。
  因为事关自身利益,天津各租界非常齐心,就连日本商人也同意用三年后的关税发公债。他们雇佣水利专家,迅速拿出海河治理工程计划书。打算仿效1760年清政府在三角淀滞洪放淤的办法,将永定河水导入津北塌河淀一带,使泥沙积淀、清水泄入金钟河。
  大致方案拿出来后,又开始制定具体的计划,总共分为三大项、20多个子项。
  这个工程极为浩大,涉及范围很广,东至筐儿港河,西至线河村东,南至刘安庄、小淀,北至刘招庄、二闫庄。总预算造价一百零七万多元,如今义和祥、同义成、大兴土木、其昌、远东、永泰等工程公司正在竞标承包。
  如此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自然需要天津地方政府配合。
  此时褚玉璞正在江北一代驻防,连番电报打过去后,褚玉璞不耐烦地回应说:“只要不是老子出钱,你们看着办吧。”
  天津地方官员得到允诺,也立即行动起来,派水利部门与洋人接触,联合成立海河整理委员会。接着便是各种开会讨论,一直拖到七月份,汪兆铭都在武汉“清共”了,天津的水利工程还没开工。
  周赫煊没等来以工代赈,却把北大的代理校长钟观光等来了。
  ……
  钟观光风尘仆仆地奔到报社,一见面就说:“周校长,我是来找你讨银子的。”
  “教育部又没拨款?”周赫煊问。
  钟观光叫苦连天道:“不是又没拨款,是一直没拨款,老师们四个月没领到薪水了。我原本不想来麻烦你,但实在是撑不下去。现在已经期末,学生们都离校了,但老师们却赖着不走,一个个吵着等米下锅。”
  “需要多少钱?”周赫煊问。
  如今张作霖成立军政府,北洋政府完全成了摆设,别说让教育部拨款,就连教育部自己的人都拿不到工资。
  钟观光盘算道:“现在已经积欠教师薪水3万元,我也不想太多,能有1万元渡过难关就行。你再去找张作霖说说情,让他随便从军费里漏一点出来。”
  “我又不是他爹,哪里要得到钱?”周赫煊苦笑。
  他心里对张作霖颇为鄙视,老张把自己在东北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得还不错,但入关之后却只管打仗,根本不理民政。说穿了,张作霖就没把直隶当成自己的地盘,根本不管公务员和老百姓死活。
  就这样还想当“国家元首”?
  他做派就不像!
  如今中央政府的普通公务员,恨不得张作霖早点滚蛋,新换个主人说不定就能把他们的工资补发了。
  “唉!”
  钟观光摇头叹息,摆手道:“罢了,我也不为难你,让大家再撑一撑吧。”
  两人俱都陷入沉默。
  就在此时,张乐怡端茶进来:“钟先生请喝茶。”
  “谢谢。”钟观光拿起茶杯牛饮,总算是凉快了些。
  周赫煊介绍道:“这是我未婚妻张乐怡,也是我的秘书。”
  钟观光一愣,随即抱拳笑道:“恭喜恭喜!”
  周赫煊不理他的恭喜,而是咬牙说道:“这样吧,我个人借款一万元给学校,你先拿去用着,等政府有了钱再说。”
  “这……这怎么行?”钟观光连忙拒绝。
  周赫煊反倒笑了:“没事的,我在南边卖肚兜也赚了些钱,再加上写书的稿费,也算是富豪了。哈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