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1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702

  等第二天清晨,张乐怡和孟小冬有说有笑,居然表现出妻妾和谐的味道。
  周赫煊又不是傻瓜,他才不相信眼前所见。女人心,海底针,谁知道她们都在想些什么?
  就在周赫煊打算出门时,张大千突然来拜访了。
  “张先生,快请进!”周赫煊笑着迎接。
  张大千抱拳入内,寒暄几句便说明来意:“周先生,昨天吃饭的时候起了些口角,我代江腾先生说声抱歉。”
  “没什么,早就过去了。”周赫煊笑道。
  张大千替江腾涛雄说好话道:“江腾先生为人还是不错的,他对中国没有任何恶意,并且于书画一道也有颇深造诣。”
  周赫煊调侃道:“古董贩子嘛,当然要懂书画,否则还不被人卖假货给骗了?”
  张大千疑惑道:“周先生似乎对日本的古董商颇为不满?”
  “我是对所有的古董贩子都不满,包括那些把中国文物卖给洋人的国人,”周赫煊有些气愤地说,“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从晚清到现在,流失海外的不计其数。”
  张大千解释说:“据我所知,江腾先生为内藤湖南搜罗的多为古籍史料,专门用作历史研究之用,艺术价值并不是很高。”
  周赫煊反问:“难道在张先生眼中,古籍史料就不是国宝?”
  “呃,”张大千顿时语塞,硬着头皮道,“我觉得吧,如果这些史料真的用于研究,研究成果又公之于众的话,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周赫煊问:“你对内藤湖南了解多少?”
  张大千道:“我只知道内藤湖南是日本史学界宗师,其人博古通今,对中国文化极为推崇。他跟严复、文廷式、张元济、罗振玉、王国维等中国诸多学者皆为好友,他的史学研究也令人称道,而且他反对日本侵略中国。”
  “哈哈,你们都被他骗了,”周赫煊大笑,讽刺道,“这个人确实尊崇中国文化,但他认为中国已经老迈,而日本应该接过华夏文化的大旗。后来日本人说中国文化在中国已死,精华只留于日本,这些观点都是受内藤湖南影响。你知道日本在处理山东问题时,他是怎么说的吗?”
  张大千摇头道:“不清楚。”
  周赫煊道:“内藤湖南说,解决山东问题,最终要对日本有利。即使对中国有利而对日本无益,哪怕是对日本虽无益也无害的办法,也是不能接受的。”
  这段话有点拗口,但张大千还是听明白了,震惊道:“内藤湖南这种大学者,应该不会说这种话吧?”
  周赫煊冷笑说:“内藤湖南对中国的危害,完全超过一支精锐军队。他的学术思想,甚至影响了日本对华政策和舆论。”
  张大千默然不语,他已经无话可说了。
  谁说文人学者没有屁用?
  内藤湖南曾说,日本应该为了东亚的和平,把处理支那问题的事务承担下来。
  这个论调是不是听着耳熟?
  加上他所提出的“文化中心移动说”,就是后来日本侵华时叫嚣的“大东亚共荣圈”啊,内藤湖南的学术思想影响了日本两三代人。
  良久,张大千起身拜道:“周先生学识渊博,见闻广阔,大千佩服。从今往后,我会跟日本友人保持一定距离,至少不会帮着他们出卖祖宗。”
  周赫煊突然笑道:“不必如此,日本也有好人,咱不能一概而论。”
  这话说到张大千心里,他去日本留学的时候,就交了不少日本朋友。嗯,其中包括一位女性朋友,日本女人还是很温柔体贴的。
  周赫煊不想谈这些糟心事,既然张大千主动上门,他又怎会放过,当即笑道:“早闻张先生画技精湛,不知可否忍痛割爱,卖上几幅给我?”
  “周先生喜欢,那是在下的荣幸。”张大千高兴道。
  张大千也缺钱用啊,去年还在《申报》登卖画广告,巴不得有人买他的作品。
  两人当即来到张大千在天津的住处,周赫煊一口气买下十多副山水和工笔画,乐颠颠地又找张大千求墨宝。
  张大千兴之所至,铺开画纸泼墨挥毫,几分钟就给周赫煊画好一幅画像,又在旁题字道:“金石其心,芝兰其室;道德为友,大义为师。”
  “周先生请收下吧。”张大千双手捧画道。
  “不敢当,不敢当。”周赫煊连连说。
  这幅画像属于朋友馈赠,并不收钱的。特别是旁边题的那十六个字,简直把周赫煊夸得没边了,翻译过来就是:周先生心志坚定,品行高洁,坚守做人道德和国家大义。
  只能说周赫煊喷内藤湖南喷得到位,把张大千给折服了,他认为周赫煊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第157章【去他妈的张宗昌】
  “周大哥,这个要带上吗?”张乐怡手里拿着一件风衣问。
  周赫煊苦笑:“姐姐,现在是夏天。”
  张乐怡语气认真道:“可我听说东北很冷,夏天夜里的温度也很低。万一我们晚上出门怎么办?”
  “冷了就买,咱有钱。”周赫煊开玩笑道。
  “没正经。”张乐怡白了他一眼,顺手把风衣放回去。
  如今已是八月初,他们即将启程前往奉天,参加冯庸大学的开学典礼。
  张乐怡穿着一件碎花洋裙,眉峰如黛,眼若秋水,秀发挽在脑后,大家闺秀的气质扑面而来。她拎着手袋走进车站,顿时引来不少男性的注目。
  没办法,张乐怡的胸比孟小冬还大。
  如今北方女子并未放胸,张乐怡随便走到哪里,都犹如鹤立鸡群,惊得天津男人们眼球都鼓出来。
  “不堪入目,不堪入目!”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学究连连摇头。
  张乐怡遭受众人围观,忍不住脸红起来,低声问道:“我是不是也该束束胸?”
  “束什么束?让他们看去。”周赫煊毫不在意。
  张乐怡笑道:“嘻嘻,我还怕你吃醋呢。”
  两人带着孙家兄弟走进车厢,他们买的是头等票,甚至还带着独立的马桶,可以去高级餐车吃饭,也可由乘务员送餐上门。
  “污~~~~~”
  火车渐渐驶离车站,行了大概几百米,铁路两边突然出现大片人潮。
  那些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但此刻却化身为运动员,不要命的朝火车飞奔。
  “三儿,快上来!”
  “娘,娘你在哪儿?”
  “啊,我的腿!”
  “别拽,快放手!”
  “我的儿啊,你死得好惨!”
  “……”
  周围传来乱七八糟的喊声,年轻力壮的很快爬上火车,老弱病残却毫无办法。有人爬到一半被挤下来,运气好的只是摔伤,运气不好的直接被车轮碾碎。
  又有与亲人失散者,三三两两蹲在道旁,茫然无助地哀嚎哭泣。
  “啊!”
  张乐怡一声惊呼。
  却是他们的车窗外有人扒上来了,无比危险地向上攀爬,很快那人的上身便爬到车顶,车窗处只能看到两只脚乱蹬。
  一个上去,紧接着又是下一个。偶尔爬上车顶的人,还会伸手拉拽帮忙,不到片刻火车顶部便坐得密密麻麻。
  张乐怡惊慌问道:“怎么会有这么多人爬火车?”
  周赫煊表情凝重道:“都是闯关东的灾民。”
  山东年初暴雨成灾,入夏又出现严重干旱,继而蝗虫群起为祸,间杂着各种风灾和雨灾,夏麦秋禾殆尽无疑,灾民达1000万人以上。重灾区颗粒无收,饿殍塞途,灾情更重的地方甚至“草根食尽,人烟断绝”。
  周赫煊还记得《大公报》的报道:“鲁灾区农民多食破毡、棉花、皮革,或自尽、饿毙,铜元5枚可购一女。”
  五枚铜元可购一女,五枚铜元啊!
  就算是当20文的大铜元,五枚铜元也才3分多钱,只够买一张报纸。
  都说乱世命贱,如今大灾降临,人命居然只值一张报纸的价格。
  如今北方各大报纸,都在报道山东、河北的灾情,其中以山东最为凄惨。
  就连洋人报纸也加入进来,报道内容如下:“鲁省待救难民,与战后欧洲难民待救之情形,不相上下也。据大概调查,山东最困苦之灾民,总计有千万以上,约占全省人数四分之一……设无得力之大宗救济,恐饿毙者,不免有二三百万之众。”
  一位洋人记者深入灾区,对这场大灾荒如此描述:“灾民的苦难是震撼人心的。难民营里的人普遍染病,麻疹、水痘、肺炎、猩红热,比比皆是。许多人横死街头巷尾,尸体曝陈多日,也得不到掩埋……”
  而山东的督军张宗昌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