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1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702

  “推销员?”家庭主妇看了看他拎着的大箱子,毫不客气地打断道,“抱歉,我不需要买任何东西。”
  亨利笑容依旧,自信地说:“我想您的丈夫一定需要,我推销的是葡萄砖。”
  家庭主妇还没吱声,里面就冲出来一个秃顶中年,他惊喜地问:“真的是葡萄砖?”
  “当然,这种葡萄砖采用了最传统的技术,是我母亲和妹妹在家里自制的,口味非常纯正,”亨利说着说着,突然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先生,法律是神圣的。作为守法公民,你一定不要添加糖和酵母,否则这种葡萄砖将会发酵成酒。”
  秃顶中年笑道:“那是当然,像我这种有名的律师,怎么可能违反法律?你一定要把发酵成酒的过程,详详细细地告诉我,我才能有效的避免情况发生。”
  亨利礼貌地说道:“我们可以进屋再说,您觉得呢?”
  “当然,快请进吧。”秃顶中年高兴道。
  亨利拖着大箱子进去,拿出一方葡萄砖说:“像这么大的葡萄砖,你不应该掺0.5加仑的水,也绝对不能添加50克的糖。至于酵母,我坚决反对使用华伦特的酵母,那种酵母太容易发酵酿酒了。”
  秃顶中年拿出笔记本和钢笔,义正言辞道:“请你把过程讲述一下,我该如何准确地规避把它酿造成酒。”
  “好的,我帮你写下来吧。”亨利说。
  “你识字?哦,那就太好了。”秃顶中年欢喜道。
  亨利一边写规避酿酒过程,一边跟秃顶中年痛斥酒精的害处。最后两人达成交易,秃顶中年买下他带来的所有葡萄砖,并热情地握手说:“小伙子,我非常欣赏你维护法律的态度。如果你有规避酿造烈酒的材料和方法,我希望能够与你继续交流。毕竟烈酒比葡萄酒危害更大,我们必须坚决的防止它出现!”
  “非常荣幸,我改天再来登门造访。”亨利笑道。
  两人刚刚说完,外面突然传来哐哐哐的敲门声,紧接着几个持枪便衣冲进来。
  秃顶中年呵斥道:“这是我的私人住宅,神圣不可侵犯,请你们立刻出去!”
  “我们是FBI禁酒探员,请你接受搜查!”
  来人亮出身份证明。
  秃顶中年脸色微变,小声咒骂道:“这帮该死的狗崽子!”
  FBI刚刚成立的时候,只不过是隶属于司法部的小角色。但因为禁酒令,这个组织被催生为庞然大物,他们可以无视宪法,以禁酒的名义随意闯入私人领地。
  直到最后,FBI成长为连美国总统都谈之色变的猛虎。
  “这是什么?”FBI禁酒探员指着葡萄砖问。
  亨利帮忙解释道:“这是葡萄砖,一种极具营养的干果食品。”
  秃顶中年附和说:“对,我非常喜欢吃干果,特别是葡萄,那味道真是太美妙了。”
  FBI探员自然清楚其中猫腻,但法律的漏洞人人可钻,他们对此也无能为力。当下对葡萄砖不管不顾,开始搜查这家人的地下室和车库,最后从壁橱里找出几瓶果酒。
  FBI探员立即开出1000美元的罚单,秃顶中年则据理力争,跟这些探员讨论禁酒法令,引经据典地证明自己没有违法。
  好吧,最后是花100美元贿赂探员,双方皆大欢喜——100美元,足够此时的美国普通工人工作两个半月了。
  而做成生意的亨利,则飞快地跑进股票交易所,把今天赚的钱大部分换成股票,只留下少数生活开支以备不时之需。
  1927年的美国,制造业形式不断下滑,失业人数连创新高,但股市却如火如荼。到1928年初,股市已经疯狂了,甚至连乡村小镇里不识字的农妇,都整天谈论着股票。
  亨利这几年靠贩卖酒类相关产品,已经赚足上千美金,陆陆续续都投进了股市当中。如果这些钱变现取出,大概有5000多美金,足足翻了五倍有余。
  亨利打算再过一年,他就拿这些钱做启动资金,建个小厂专门生产葡萄砖,重整家族酿造事业。
  给母亲和弟弟妹妹买了些面包,亨利又扭头走进一家书店,问店员道:“有新书吗?”
  店员殷勤地介绍说:“元旦这天有十多本新书出版,请跟我来!”
  亨利喜欢读书,他本来的理想是做一名学者,尤其爱好地理、历史和文学,可惜为了养家他不得不当推销员,把自制的葡萄砖卖给广大守法客户。
  “咦,詹姆斯·卡贝卡的《银马》,不是一年多以前就出版过吗?”亨利指着一本新书问。
  店员解释道:“这次出版的是精装修订版,而且新加入了几篇小故事。”
  “是吗?那我一定要读读。”亨利笑着说道。
  从1919年到1939年,是美国文学的黄金年代。这20年间,美国一共出现七名诺贝尔文学奖得住,其中包括五位小说家、一位诗人和一位剧作家。
  美国的国民也喜欢买书读书,特别是20年代,因为社会蓬勃发展,中产阶级大量增多,底层平民的识字率和存款也在不断提高,美国出版界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兴盛的出版市场,甚至提高了出版商的道德思维。
  尤其是那些大型出版社,认为图书是一种特殊物品,具有公共价值,好的图书应以智性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尊。他们把出版图书奉为“观念的行业”和“绅士的生意”,观念的先导性是图书的灵魂。
  有时候发现一本好书,大型出版社甚至宁愿不赚钱,也要疯狂地去推广发行,他们坚信让读者接触真正的好书才是出版的使命。正因如此,这个年代美国图书出版行业的年利润率只有3%到4%,甚至低于银行存款利息,但出版商们仍然乐在其中。
  这种情况,直到80年代才开始转变,那时的图书出版成为第二娱乐业,出版出图也衍变成纯粹的商业行为。
  当然,即便是20年代的美国出版业,赚钱仍旧放在第一位,努力推广不赚钱的好书,也不过是增加出版社影响力的手段而已——千万别相信资本家的良心。
  亨利从书架上取下《银马》,又走到一部分为上下两册的图书面前,他问道:“这部《大国崛起》,是哪位著名学者的作品?”
  店员介绍说:“这是一个中国学者写的,听说历史学界评价极高,马卡斯先生还专门为这本书作序。”
  “是哈佛大学的马卡斯先生吗?”亨利问。
  “是的。”店员笑道。
  亨利礼貌地问:“我可以先翻阅一下吗?”
  店员说:“当然可以,请便。”
  亨利打开《大国崛起》的上册,首先读了马卡斯的序,只见上面写道:“《大国崛起》一书,我曾陆陆续续读过它的部分篇幅,都是我在欧洲的朋友寄来的。我非常高兴它能在美国正式发行,此书论据清晰、鞭辟入里、雅俗共赏,不论是专业的学者,还是普通的市民,都可以从中找到乐趣。如果你是一位历史专业的学生,或者是历史爱好者,那么千万不要错过……”
  马卡斯先生推荐的,一定是好书!
  亨利这样想着,开始翻阅正文。他从《葡萄牙篇》读起,不知不觉便陷入其中,完全忘了自己还在书店里。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店员终于忍不住提醒:“先生,你是否决定了要买它?”
  “啊?哦,当然,”亨利如获至宝地说,“我必须买下来,这是一部神奇的作品,我从没看过如此伟大的世界史著作。”
  《大国崛起》的美国定价,全套1美元80美分。不便宜,但也不贵,普通工人一天的工资都不到,如今美国工薪阶级的周薪大概在12到14美元。
  亨利捧着《大国崛起》和《银马》回家,他连吃饭都顾不上,抱着面包边啃边读,完全忽略了时光的流失。
第182章【推荐你一本好书】
  亨利花了三天时间,终于读到《大国崛起·美国篇》。
  原版当中,《美国篇》用大量篇幅分析描述经济危机和二战及战后影响,周赫煊显然不可能这么做,因为那都是些没有发生的事情。
  “美国的下一次总统大选,必将以胡弗的胜出、史密斯的失败而告终。这两位总统候选人,都是平民出身,一个当过销售员,一个做过矿工。但胡弗的优势在于他是新教徒,而史密斯则是天主教徒。我们纵观美国的历任总统,从华盛顿、林肯,再到现在的柯立芝,所有总统都有三点共性,即男性、白人和新教徒。虽然美国法律没有规定什么样的候选人才能成为总统,但传统的美国人,似乎还没有做好将选票投给一位天主教徒的准备……
  胡弗如果能够当选下一任美国,那他将是得天独厚的幸运儿。他出身贫穷工人家庭,幼年丧父丧母,在舅舅的资助下才有机会上大学。他从底层矿工做起,一步步成长为工程师,接着又经商成功,并且顺利踏入政坛。这种从一个底层穷人,靠自身奋斗走上人生巅峰的励志故事,我姑且把它称之为美国梦……”
  亨利读到这里,不由自主地笑起来,他很喜欢“美国梦”这个短语。他正在做着自己的美国梦,他要靠自己的努力,养活母亲和弟弟妹妹,未来还要闯出精彩的事业。
  不过当亨利继续读下去时,他突然皱起了眉头:
  “胡弗是幸运的,但他注定将面临悲剧,我敢预言,他会成为美国最倒霉的总统,没有之一。
  十年前的世界大战,扭转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美国的国际地位飞速提升。同样提升的还有美国工业,利用欧洲战争(此时还没有‘一战’的说法),美国商人大赚钱财,从轻工业到重工业全面发展。但欧洲战争已经结束,欧洲各国重新发展,再加上日本的竞争,美国的工业产品开始供大于求。
  近年来,美国工业产值已经出现滞涨情况,美国失业人数不断增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股票证券市场畸形繁荣。据我预测,最迟到1929年,就会爆发一次经济危机。就像1857年的经济危机一样,这次的经济危机将会是世界性的,它发源于美国,并且影响全世界……”
  世界经济危机?
  亨利如今还不满30岁,他对几十年前那场世界经济危机毫无印象。但他极为崇拜《大国崛起》这本书的作者,而且根据书中的分析,似乎也很有道理。
  难道明年美国股市真要崩溃?
  亨利找来各种财经报纸阅读,可报纸上全是利好消息。甚至还有各种趣谈性质的小故事,比如某某家庭主妇用零花钱炒股,半年就买了一辆小轿车。
  换做以前,亨利绝对会被这些新闻所刺激,更加狂热地扑到股市里。但现在却无比冷静,甚至感到后怕,当全民都陷入狂热中,这本身就是个危险信号。
  不过股票暴利还是吸引着亨利,他舍不得现在就退出。
  半年,对,再买半年股票。半年之内,股市应该还是安全的,亨利这样安慰着自己。
  而此时此刻,在纽约的一间办公室里,杰西·李费摩尔正翻阅着《大国崛起》,自言自语地乐道:“真是一本有趣的书,不过作者对美国股市太过悲观了。”
  李费摩尔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从号子里擦黑板的小学徒做起,一步步成长为美国股市最活跃的投机客。20年前他做空美股,大赚300万美元,结果引发美股大崩盘,连金融巨子J.P.摩根都派人来求他不要再做空。
  要赚大钱不是靠股价起伏,而是靠市场大波动——这是李费摩尔的至理名言,他如今就在等待一场美国股市大波动。
  就如周赫煊在《大国崛起》中预测的那样,李费摩尔也感觉近两年美股要崩盘,他时刻准备着玩一笔大买卖。
  当然,李费摩尔只相信美股会崩盘,却不相信什么经济危机。他对所谓的经济危机之言,视为胡说八道的妄想,等到股灾降临后,他就会用做空赚到的钱,大举抄底购买潜力股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