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1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5/702

  “不妥,”三井次郎摆手道,“万一问不出什么呢?这会打草惊蛇的。他背后的组织非常神秘,周赫煊是唯一的线索,这条线索绝对不能断。你以后要找准时机,多在他喝醉酒的时候问话,人总不能时刻保持清醒。”
  “明白!”廖雅泉鞠躬道,“请开几天的感冒药给我。”
  三井次郎指着书稿说:“你回去以后,把《菊与刀》的稿件,全部抄撰一份给我。”
  提起抄书廖雅泉就心酸,她前段时间足足抄了一个多月,弱弱地说:“《菊与刀》还没写完,可以等它出版后直接购买。”
  三井次郎摇头道:“我要它的原稿,原稿和出版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只有原稿,才能分析出作者的真正思想,记住,就算是原稿删涂的内容,都要一字不漏的抄下来。”
  “是的,保证完成任务!”廖雅泉说话的时候,手腕子都忍不住在抽搐。
第207章【赴鲁赈灾】
  就在周赫煊撰写《菊与刀》的时候,刚刚就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的孙良诚,整天愁得焦头烂额,他都想要买块豆腐来撞死了。
  孙良诚接手的,是如今全国最大的烂摊子——山东。
  自从去年山东受灾以来,情况不但没有好转,灾情反而越来越糟糕。
  张宗昌也是赈过灾的,去年下令每丁银一两,加收赈灾特捐一元,不过所征钱款大都充作军费。随即,张宗昌又以“移赈”为名,扣发手下军政人员的工资,少则扣三成,多则扣五成,但这些钱实际上被用来给张宗昌的父亲祝寿,人们戏称为“祝寿捐”。
  这混账家伙,根本不顾灾民死活,纯粹是借着大灾敛财。
  山东灾民唯一的出路就是闯关东,这方面张作霖还干得不错,安排了不少火车专列,免费运山东灾民去东北。同时,张作霖又低价出售东北的粮食,通过海运送往山东,这些粮食谓之“红粮”。
  可现在山东被北伐军占领,闯关东的专列停运,救灾“红粮”也随即断绝,山东灾民的希望再度破灭。
  对比起腐败不堪的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还算有点政府的样子。在只占领鲁南部分地区时,南京方面就成立了赈灾委员会,积极救助治下的灾民。
  问题是灾民太多了啊!
  勤务兵疾步走进办公室,敬礼后说道:“报告主席,淄川、东平、昌邑、庆云四县发来电报,请求省府拨款赈灾。”
  “又是请求赈灾电报!”
  孙良诚气得把钢笔一摔,郁闷地说:“我这个山东省主席,已经快变成赈灾专员了。”
  孙良诚绝对算民国最可怜的省长,他治下的山东饿殍遍地,可省府财政只剩下几万元,钱库、粮库空得连老鼠都不想住。
  随后的几天,孙良诚都在召集属下开会,讨论详细的赈灾事宜。
  他先是成立中兴煤矿整理委员会,强令每吨煤货附加1元山东赈捐,以10万吨为上限。
  可这些钱还是不够,孙良诚甚至把主意打到鸦片和香烟上,通令各县将烟苗罚款改作赈灾款,并向吸香烟的烟民征收慈善捐(此举怨声载道,后来被南京方面废除)。
  与此同时,孙良诚还号召民间商户和慈善团体,积极组织慈善赈济活动以自救。
  ……
  山东,商河县。
  全县富商聚在一起,热热闹闹成立慈善会。像这样的慈善会,在山东数不胜数——政府救治不利,大家只能选择自救。
  如果任由灾荒闹下去,商人们的生意也不好做啊,而且饥民越多,土匪数量也越多。一方面出于善心,另一方面出于长远考虑,富商们都希望灾情早日得到控制。
  以前张宗昌主政山东的时候,幺蛾子实在太多,大家的赈灾热情还不高。现在国党来了,而且发出政令号召民间慈善,山东人瞬间就沸腾起来。
  “我出800元。”
  “我出1000。”
  “我把药房十分之一的药材都捐出来。”
  “我出3万斤粮食。”
  “嚯,张老爷真是大手笔啊!”
  “……”
  众富商踊跃捐款捐物,有人吝啬只捐几百元,也有人豪掷千金。
  到了最后,突然有人说:“光靠我们还不够,得组织大家一起捐款啊。”
  “要不,咱们就学去年济南的慈善会,搞一个募捐游艺大会?”
  “这法子不错,济南的募捐游艺大会,办得可是极成功啊。当时我去看了,那场面人山人海,差点挤出人命来。三天时间就募捐了5万善款。”
  “可山东的京剧名角,基本上都住在济南。如今济南城被日本人占着,我们上哪儿请唱戏的去?”
  “不如去北平和天津请,那里的名角儿更多。”
  “他们会来吗?”
  “不管他们来不来,先发邀请电报。这是做慈善,总有些愿意参加。”
  “要不请红十字会和红万字会出面,以他们的名义发出邀请。”
  “对对对,让红十字会去请!”
  ……
  周赫煊家,四个女人汇聚一堂。
  作为红遍京津的京剧名角,孟小冬自然收到了邀请。然而最诡异的是,周赫煊这个文人学者,居然也收到一份慈善邀请电报。
  周赫煊的善名,已经随着被他赈济的灾民之口,传到山东去了。
  “周大哥,我要不要去啊?”孟小冬问。
  周赫煊笑道:“你想去吗?”
  孟小冬担忧地说:“我有点想去,毕竟是做好事。但前线正在打仗,听说天津都快被包围了。”
  “这个不用担心,直接从天津港坐船去山东,不需要经过前线。”周赫煊说。
  “那我去。”孟小冬点头道。
  周赫煊看着手里的电报纸,想了想说:“我也去,乐怡留在天津管理电台,雅泉和婉容跟我一起走。”
  “我们也要去?”婉容惊讶道。
  周赫煊笑道:“你是名人啊。不管是皇后的身份,还是《三毛》作者的身份,都能激励群众掏钱赈灾。咱们这次去山东,不仅仅参加商河县的慈善义演,还要自己一路演过去。演他几十场,所有收入都拿出来帮助灾民,这多有意义啊。小冬,你发电报问问家里,看春和班有谁愿意一起的,咱们都结伴去山东。”
  “好啊,好啊,我这就问问。”孟小冬高兴起来。她是不愁吃穿的,既能做善事,又有周赫煊一路陪着,比平时天天唱戏有意思多了。
  孟小冬发电报回家里,她的家人开会讨论后,一致决定前往山东义演赈灾。
  班主孟鸿荣想得比较多,如今正是山东百姓最困难的时候,只要春和班雪中送炭,必然在山东打响名气。等山东的民生恢复过来,以后不知有多少人抢着请春和班唱戏,这买卖做得不亏!
  五月中旬,周赫煊、婉容、廖雅泉、孟小冬,以及《大公报》记者、整个春和班的成员,集体乘船从天津前往山东,然后走陆路直奔商河县而去。
  只有张乐怡留守天津,电台那边需要人守着,《晚七点闲话》节目也由张乐怡来代班。
第208章【哈雷特·阿班】
  去山东做慈善的,不仅仅有周赫煊一行人。
  中国济生会的特派员张贤清,在青岛和济南都设立了临时收容所,又携带赈灾款到兖、沂州一带放赈。
  上海黄以霖、成静生等22人,发起成立上海临时义赈会,募款救助鲁南重灾区,还与其他慈幼机构奔赴灾区,收养受灾孤儿。另有上海的济生辉,派人在曲阜疏浚河道,挖河筑堤,防止夏天再发生洪灾。
  北平、天津,乃至全国的多个慈善团体,也带着善款纷纷前往山东救济灾民。
  中国红十字会、红万字会、青年会、华洋义赈会、悟善社、慈悲社、同善局等组织,共同发起成立“山东防饥会”,每天都有大量赈灾物资和善款流向山东。
  早在年初,东三省对救济山东灾民出了大力。哈尔滨各机构团体,募集了大批高粱(红粮),哈尔滨各政府机关人员,无论职务高低,一律停薪五日,这些钱也被用来赈灾。(哈尔滨这边的人,很多都是晚清时候闯关东过来的,他们这是在救助山东老乡)
  因为新任山东省主席孙良诚,以前是冯玉祥的旧部。所以现在冯玉祥也在努力帮忙,不但西北军将士自发捐款捐物,冯玉祥还命令河南、陕西等省政府,一旦境内发现山东灾民,必须给予全力救助。
  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中国从来不缺正义和慈善的力量,民国时期,也并非全是麻木冷眼的看客。
  山东灾情如此牵动国人之心,主要还是因为这里太惨了。有些地方已经十室九空,随便在哪个荒郊野外,都能见到快要饿死的灾民。
  张宗昌能把山东搞成这副模样,真不愧是民国军阀界的一朵奇葩。有他在山东,其他省份的百姓都不想捐款,生怕捐出的银子被张宗昌放进自己腰包。
  南京国民政府的威望明显高得多,北伐军一占领山东,全国各地立即踊跃捐款捐物。
  周赫煊等人在青岛下船,沿胶济铁路西行至济南,再乘坐马车前往商河县。一路上的情况惨不忍睹,饿殍遍野并非形容词,而是实实在在的发生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5/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