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1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6/702

  南京国民政府在北伐期间,仿照法国制度,没有设立教育部,而是叫做大学院。
  大学院长相当于教育部长,下设教育行政委员会(9人),委员们共同商讨国家教育事务。
  如今的大学院长正是蔡元培,他之所以邀请周赫煊开会,是因为周赫煊乃北洋教育部参事,同时还是北大校长。
  周赫煊这个破校长,他是不准备继续当的,烦心事太多,干脆还给蒋梦麟算了。
  上午十点。
  周赫煊正在审阅《大众》副刊稿件,哈雷特·阿班突然前来拜访。
  “周,你猜得太准了!”阿班见面就惊叹道。
  “什么猜得准?”周赫煊问。
  哈雷特·阿班佩服地说:“你在山东时说,日本人会暗杀张作霖,而且就是在他退回东北的途中。居然真被你猜中了!”
  周赫煊道:“这不难猜,从济南事件,就能看到日本人的真实意图。”
  “不不不,这个非常困难,”哈雷特·阿班问,“你那本《菊与刀》写完了吗?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后面的内容。”
  周赫煊好笑道:“你这次来天津,就是专门找我要书稿的?”
  “当然不是,”哈雷特·阿班笑道,“常凯申、李宗仁、冯玉祥等高级将领,马上就要来天津了,我在这里等着采访他们。”
  (注:冯玉祥并未随行,7月份才会动身北上。)
  “哦,那正好,我也有事想找常校长谈谈。”周赫煊说。
  “到时候一起去吧,”哈雷特·阿班道,“对了,你的《菊与刀》呢,到底写完没有?”
  周赫煊从抽屉里拿出一本书,递给阿班说:“这是《菊与刀》的样书,正式出版还得等下个月。”
  “噢,太棒了!”
  哈雷特·阿班翘着二郎腿,坐在周赫煊办公室就读起来,还说道:“你忙你的,不用管我。”
  周赫煊无奈地笑了笑,继续审阅稿子。
  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这天的《纽约时报》头版,却是做的张作霖专题。大题目叫《一位中国地方实力派被暗杀——关于日本人的野心》,下面还细分了各种小标题,将张作霖遇害的前因后果都详细讲述,最后的内容居然跟周赫煊有关。
  哈雷特·阿班在报道的最后写道:
  “我在中国的山东,遇到了一位东方著名学者,他叫周赫煊。相信喜欢研究历史的美国人,应该对这位周先生很熟悉,他就是《大国崛起》的作者。周最近还写了两本书,一本叫《枪炮、细菌与钢铁》,是关于人类历史学的;另一本叫《菊与刀》,是日本民族性研究书籍。
  我跟周在山东有过一番交谈,他从济南事件得出惊人的结论,说只要张作霖退回东北,途中必然遭遇日本人的暗杀。当时我不以为然,可就在前些天,张作霖的死讯让我惊呆了……周先生不仅是位学者,更是个预言家。他的预言并非基于神秘学,而是经过科学的研究和分析。他在《大国崛起》中还预言美国即将爆发经济危机,但愿他这次会出错吧。关于周的详细事迹,请下转第六版……”
  《纽约时报》的第六版,有半个版面都是周赫煊专题。
  一份美国报纸,如此浓墨重彩地报道中国新闻,也只有哈雷特·阿班有这个能耐了。
  周赫煊专题的大标题叫《辜鸿铭第二》,好吧,或许是因为美国人更熟悉辜鸿铭,阿班在报道新闻时,居然将周赫煊比喻为“第二个辜鸿铭”。
  新闻分别讲述了周赫煊的身世经历,又详细阐述了他的学术和文学成就,最后把周赫煊在天津和山东赈济灾民的善举讲出来,对他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和评价。
  《纽约时报》此时的销量,高达35万份,就连美国高层政客都每日必读。
  这篇新闻专题一发出来,再度让周赫煊扬名,许多美国人都对他有了良好印象。
  在美国卖得不好的《神女》,也被出版商趁机弄出来炒作,可惜反响还是不怎么热烈。
  事实上,自从《大国崛起》在美国获得小范围轰动后,出版商就顺势推出了《神女》。结果很糟糕,4个月累计销量不足1万,算上校对、编辑、印刷、运输和宣传等费用,这本书其实是有点小亏本的。
  如今借着《纽约时报》的新闻一炒,《神女》销量总算小范围提升,累计起来快突破1万2千册了。
  没办法,《神女》的背景是东方式的,神话也是中国独有的,再加上叙事结构和写作手法太过诡异,普通美国读者特别难以接受。
  当然也有个别文学爱好者喜欢,而且喜欢到脑残粉的程度。
  今年的普利策奖获得者、未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民族戏剧奠基人尤金·奥尼尔,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开表示:
  “中国的周赫煊,是继卡夫卡后最伟大的现代派文学家。他们的作品,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极强。这或许就是《神女》在美国不受欢迎的原因,因为普通读者很难理解其中的寓意。但只要你坚持读下去,就会领略到其中的美妙,那深刻的批判、独到的见解,以及入木三分的刻画,将带你进入一个梦幻离奇的世界。在读完《神女》后,我又专门找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状况的书籍研究,然后再来读这本书,体会就更加深刻了……这是一部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我强烈推荐阅读。”
第224章【校长】
  张作霖死讯公开后的第五天,常凯申终于动身北上。
  他从南京出发,先是去了一趟武汉,随行人员有吴稚晖、张静江等人。沿京汉线一直往北,途中又接见了李宗仁、冯玉祥等将领,然后折道天津,最终目的地是北平。
  常凯申在天津要停留好几天,这涉及到北伐军各系的权利斗争。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北伐部队自然也不例外。如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地盘划分,都是经过各种妥协的产物,也为今后的中原大战埋下伏笔。
  如今河北、山东还盘踞着不少直鲁联军残部,为了收编这些军阀,各方真是煞费苦心。
  那些残余军阀势力也痛苦啊,他们想投降,问题是不知道该向谁投降。
  就拿最近来说,常凯申来天津后,便密令手下与徐源泉(奉军旁系将领)、孙殿英接触。
  徐源泉和孙殿英两人,当即答应接受第一集团军番号,但阎锡山也来劝降他们,而且阎锡山的部队就在附近。于是乎,徐源泉、孙殿英又改投第三集团军(阎锡山系),生怕惹怒了阎锡山会被攻击。
  常凯申知道此事后,立即许以各种好处,徐源泉、孙殿英随即反悔,再度投降了常校长的第一集团军。
  说穿了,常凯申这次来北方开会,开的就是分赃大会,收编北洋残部只是个开始。
  “娘希匹!”
  利顺德饭店内。
  常凯申读完电报骂了一句,恼火地说:“这些兵头子,有奶便是娘!通知雪竹(何成濬),让他再许诺给徐源泉、孙殿英每人5万元军费。我们是中央政府,肯定比阎老西大方!”
  “是!”传令官敬礼退去。
  侍从副官陈修和敲门进来说:“校长,美国记者哈雷特·阿班,以及周赫煊求见!”
  常凯申一听是美国记者,立即整理衣袖,身子站得笔挺说:“世爵,帮我看看,还有哪里不对的?”
  陈修和笑道:“特别精神威风。”
  “请他们进来吧。”常凯申满意地说。
  当周赫煊跟阿班进屋时,常凯申已经端坐在沙发上,手里捧着一本《土耳其革命史》。由于阅读太“专心致志”,连有人进来他都不知道。
  “校长,阿班先生和周先生来了。”陈修和走过去提醒道。
  常凯申这才放下书籍,笑着站起来跟客人握手:“两位请坐!”
  哈雷特·阿班笑道:“常司令你好,我希望能给你做个专访,谈谈你对中国革命的想法,以及对中国未来的展望。”
  “可以,”常凯申见阿班脖子上挂着相机,建议说,“我们先拍照吧。”
  哈雷特·阿班看了看屋里的光线,他拉开窗帘说:“司令阁下,请你面朝窗户,这样感觉更自然。”
  常凯申从善如流,又把那本《土耳其革命史》拿在手里,摆出个看似很随和的微笑。
  “头再往上抬一点,很好,就是这样!”
  “咔嚓,咔嚓!”
  那边不停地拍照,周赫煊闲来无事,盯着陈修和多看了几眼。嗯,这位也是社会主义信徒。
  事实上,20年代的中国,有很多进步人士都是社会主义者(非共产主义)。他们认为当下的首要任务,便是建设国家,发展国力,主张整个社会应该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控制并管理产品、资本、土地等,再将利益分配给国民。
  周赫煊在《枪炮、细菌与钢铁》中的政治思想,也是有很多赞同者的。只不过这些赞同者,通常属于实干派,不喜欢、也不想参与笔仗骂战。
  哈雷特·阿班给常凯申照完相,很快就进入了采访阶段。他没有直奔主题,而是说起闲话,看了眼对方手里的书问:“常司令平时喜欢读什么书?”
  常凯申笑着说:“我读书不拘一格,政治、军事著作当然是首选,社会、经济类作品也有涉猎。我喜欢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也对西方哲学、心理学感兴趣。”
  “你现在读的是什么书?”哈雷特·阿班问。
  常凯申扬了扬封面:“《土耳其革命史》,是我国学者蔡元培先生今年主编的。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土耳其在基马尔的领导下取得了独立运动胜利,实现了土耳其的民族复兴,他激励着全世界的革命者。”
  哈雷特·阿班笑道:“你现在也快统一中国了。”
  “还差最后一点点。”常凯申谦虚道。
  哈雷特·阿班又说:“欧美国家常常有一种担心,觉得你们会有过激的行为。比如去年的南京事件,又比如强行收回租界,以及取消一切以往的条约。”
  常凯申表情严肃地说:“南京事件,并非北伐军将士所为,那都是赤党的阴谋!妄图离间南京政府和列强的关系。至于条约,这方面需要区别讨论,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但我承诺,绝对遵守国际规则和法律,不会做出任何野蛮无礼的行为。”
  采访足足进行了40分钟,哈雷特·阿班起身握手感谢。
  周赫煊突然说话了:“常司令,我能单独和你谈谈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6/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