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1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0/702

  周赫煊苦笑道:“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铺路无尸骸。古今皆如此,让你们黄团长学坏点吧。”
  邹怀平说:“那可不行,军师说,俺们是老百姓的队伍,要为老百姓做好事。”
  “军师?”周赫煊听到这话,心头一个激灵。
  邹怀平道:“是啊,军师可厉害了,还教俺们认字儿,我都已经学会200多个字了。”
  周赫煊问:“你们军师,还有没有讲过其他大道理?”
  “讲了好多道理,”邹怀平道,“军师说要打劣绅,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可团长没答应,俺觉得军师说得有道理,劣绅就该被抢。”
  周赫煊极度怀疑,那个所谓的军师,多半就是我党人员。
  历史上,赤党在1927年就开始插手红枪会组织了,在山东建立起不少的早期武装。
  不过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武装长期跟组织失去联系,属于一盘散沙的状态。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延安才派来很多政工人员,将这些红枪会武装联合起来,为敌后抗日做出了巨大贡献。
  山东的敌后抗日游击队厉害到什么程度?
  最开始国军的游击队还跟赤党游击队联合抗日,可打着打着,就掉转枪口联合日军对付赤党游击队。常凯申甚至暗中下令,让打游击的国军将领,宁肯投敌做伪军,也坚决不能投靠赤党。
  此时的山东省主席孙良诚当大汉奸,其实就是在按常凯申的思路行事,当伪军当得心安理得。
  山东的赤党游击队,面临日军和国军的双重打击,虽然损失极其惨重,但却越打越多、越战越勇,成为我党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周赫煊没有刨根问底,他不想牵扯进这种事里边,随便说了两句,便跑去看考古发掘了。
  中午,大家席地而坐。
  喝着冷开水,吃着杂粮窝头,一个个脸上却极为兴奋,彼此交流着各自的收获。
  李济高兴地说:“明诚啊,这次是个大发现,考古价值甚至不输于殷商甲骨文发掘。”
  “那可恭喜了。”周赫煊说。
  李济笑道:“应该同喜才对,你也是考古队中的一员。”
  吴金鼎突然喊道:“老师,又有当兵的来了。”
  不用吴金鼎提醒,周赫煊和李济也听得到,十多匹马狂奔而来,那声势可够大的。
  黄子明跳下马背,笑盈盈地走过来抱拳说:“周先生好,各位学问家好!”
  李济问道:“明诚,这位长官是?”
  周赫煊介绍道:“鲁中保安团团长黄子明。”
  李济连忙说:“多谢黄团长帮忙,否则我们还不好开展考古工作。”
  这话不假,如果没有黄子明出面安排,估计地主们都不愿意把地卖了给他们挖。
  “哪里哪里,”黄子明笑道,“如果没有周先生,就没有鲁中保安团,更没有我黄子明的今天。周先生的事就是我的事,我要是不帮忙,那都没脸做人了!”
  黄子明这话说得够可以,李济惊讶地看着周赫煊,不知道他们俩到底什么关系。
  周赫煊笑着解释道:“我帮了黄团长一点小忙。”
  “岂止是小忙,天大的忙!”黄子明立即强调,他招手说,“来人啦,把肉拿过来!”
  几个士兵从马背上取下布袋,每个袋子里都装着酱驴肉。
  黄子明不好意思地说:“诸位大学问家,你们来鲁中搞学术研究,那就是我的客人,应该好好招待才是。但我也穷,连兵都养不起。这些酱驴肉,还是前阵子病死的老驴,我一直没舍得吃,今天就送给诸位做见面礼了。可别嫌我这礼物寒酸啊!”
  “黄团长仁义!”李济感慨地说。
  黄子明也不多留,抱拳道:“我还有事,先告辞了!”
  此人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溜烟就骑着马消失。考古队员们议论纷纷:
  “这黄团长有意思啊,不像普通的军阀。”
  “为人倒是不错,我听挖考古坑的农民说,黄团长专门做好事,治军严得很。”
  “当真稀奇,军阀当中居然还有这样的人物。”
  “那个黄团长见了周先生,就跟学生见老师一样,你说他们是什么关系啊?”
  “说不定就是周先生的学生。”
  “还是周先生厉害,把军阀也收拾得服服帖帖。”
  “……”
  周赫煊没有理会众人的议论,吃着酱驴肉满地瞎转悠,到处参观考古成果,趁人不注意顺手捡了块黑陶片做纪念。
  下午时分,雇佣来的农民们继续挖坑,挖着挖着突然有些吃力,还以为是挖到了岩石层。
  周赫煊就蹲在旁边看热闹,他眼尖地说:“这不会是挖到城墙了吧?”
  吴金鼎跳下去仔细查看,片刻之后,他突然扯嗓子狂叫:“古城墙,是史前文明的古城墙!”
  考古现场瞬间沸腾起来。
第274章【汤因比】
  之前的两三天里,考古队员们发现的都是各种石器和陶器。
  如今这年头,还不能做碳14检测,因此无法确定龙山遗址的确切年代。大家只能从陶器、石器的精美程度,猜测这里应该是一座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迹。
  此时城墙的发现,更加验证了考古队员们的猜测。
  经过几天的辛苦挖掘,古城墙规模令所有人都大为惊讶,墙体厚度为8-13米,而长宽挖了300多米还没到尽头。
  李济赶紧让一个学生回清华,找校长罗家伦申请追加经费,同时又在当地雇佣了30多个农民,加班加点地挖掘古城墙。
  一周以后,古城墙的大致轮廓初现,南北长530米,东西长430米。东、南、西三面城墙比较平直,北岸城墙向外弯曲,城墙拐角呈弧形。
  周赫煊本来想看几天热闹就回去,但城墙的发现让他颇为兴奋,继续留下来帮忙发掘文物。
  又是几天过去,考古队员们发现一处文物密集地带,里面有各种陶器和石器不说,还发现了占卜用的骨头,甚至是……
  “玉珏!这是玉珏!”何士冀捧着个中空的圆盘大喊。
  很快,考古队员又零零散散发现些玉璋、玉璜等物,这更加让人激动。
  玉璋、玉璜都是华夏文明的礼器,说明这处遗址跟现在的中华文明有直接联系,甚至很有可能是华夏文明的先祖。
  并且玉器上还有刻文,纹络类似文字,但又跟已知的甲骨文、金鼎文不同。
  李济疑惑而又兴奋地观察那些原始文字,猜测道:“这会不会是夏商时期的东夷文?”
  鬼知道!
  直到周赫煊穿越的时候,中国的考古学家们,都没法破译龙山遗址的文字。因为存量太少了,而且跟汉字没有多少继承关系,对考古学家们来说就是天书。
  周赫煊估摸着时间,准备闪人回天津。可就在他准备离开,在考古现场闲逛时,突然发现一方青铜尊。
  考古队员集体懵逼……
  说好的新石器时代呢,青铜器是什么鬼?
  李济傻傻地看着那方青铜尊,思维已经完全混乱。因为这件青铜器制作精美,说明当时的青铜制作技术比较成熟,完全不可能出现在新石器时代。
  傍晚,考古队员们啃着杂粮窝头,围坐在一起展开讨论。
  可争来争去都没有结果,因为这方青铜尊太过离奇,就好像在民国时代发现一台笔记本电脑。
  周赫煊突然说:“有没有可能,我们现在的发掘现场,并非一个远古遗迹,而是两个重叠的遗迹?”
  李济眼睛一亮,欣喜道:“很有可能,也只有这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新石器时代遗迹与青铜时代遗迹重合了!”
  周赫煊穿越前是学历史的,并非专业的考古系毕业。他只对龙山文化有大致了解,却不知道,龙山镇的城子崖遗址,其实是三个上古遗址的重叠。
  这里有三座古城。
  最下层属于新石器时代城墙,中间是青铜时代城墙,最上面还有一座周代城墙。
  在没有碳14测量技术的年代,如此复杂的情况,对于考古学家来说是无解的,只能通过文物做出大致判断。而且费时费力,只这半个月的发现,就能让李济等人研究二三十年。
  当《大公报》记者接到消息,前来考古现场拍照采访时,周赫煊终于决定离开,还顺走了一只残缺的黑陶杯——反正出土有许多类似的陶杯,够他们做考古研究了,少这一件无所谓。
  整只杯子平滑圆润,表面散发着乌黑的金属光泽。杯口比成年人的巴掌要大些,杯壁薄如蛋壳,最薄部分只有0.2毫米,最厚的地方也只0.5毫米,这烧制技术只能用巧夺天工来形容。
  李济等考古队员,暂时将这种黑陶命名为“蛋壳陶”,因为它跟蛋壳一样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0/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