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1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3/702

  维罗妮卡说:“先生,喝点咖啡吧。”
  连续喊了两声,汤因比才猛地抬头,然后说:“放茶几上。”
  维罗妮卡虽然年轻貌美,但并非胸大无脑的女人,她对各国历史和文化也是有研究的,否则就不会有资格成为汤因比的助理秘书了。她好奇地问:“这本书讲的是什么?”
  “世界各民族,或者说各个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汤因比感慨万分道,“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比我的文明发展学说更加理性和系统。简直难以置信,居然有人可以写出这样的作品,它足以轰动整个历史学界。”
  “那么厉害?”维罗妮卡不可置信道。
  汤因比苦笑道:“关于文明的发展,我一直认为必须要有挑战,没有挑战的安逸族群,是不可能成长为强大文明的。但看了这本著作以后,我才发现自己的观点太过片面了。只有挑战并不能形成强大文明,还必须有适合发展的环境因素。周赫煊先生在书中,解释了美洲和非洲落后的根本原因,我认为非常有道理。”
  维罗妮卡笑着说:“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阅读这本书了。”
  “等读完这本书,我想我必须修改自己的论文,其中一些观点确实有漏洞。”汤因比道。
  维罗妮卡拿出一张请柬,笑道:“这是周先生下午送来的,他快结婚了,婚礼在上海举行。”
  “是吗?”汤因比道,“看来我们要提前启程了,周的婚礼可不能错过。正好我还要向他请教,一些关于中华文明的问题。”
  维罗妮卡喝着咖啡,坐在旁边陪汤因比读了会儿书,突然眨眼说:“我先去洗澡。”
  “嗯,好的。”汤因比正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完全没有一点啪啪啪的兴致。
  顺便一提,汤因比此时是有妻子的。
  不过嘛,这种事大家都懂,欧美上层男士如果没有情人,属于非常LOW的表现。
  这个维罗妮卡也不容易,她仰慕汤因比的才华,默默无闻地当了20几年秘书,直到二战结束后才终于小三上位成功。
  两天后,汤因比带着美女秘书南下,跟周赫煊坐的是同一条船。
  这家伙整天缠着周赫煊,请教探讨关于中国的问题,好为自己的学术著作积累资料。
  结果汤因比非常郁闷的发现,他想表达的思想观点,已经被周赫煊编写成教学内容了,这尼玛学术研究居然也有截胡的。
  怎么说呢?
  就像某天晚上,有人诗兴大发,写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流传千古的名句啊,然后猛然发现,靠,李白那家伙居然抢了我的诗!
  汤因比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八年前,他目睹了一战后欧洲的惨状,就想着要写关于西方文明的论文。等他把许多问题考虑成熟,正准备动笔时,突然读到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他想写的所有内容,居然已经被人全写出来,并且把书都出版了。
  史学界伟大著作《历史研究》,其实就是对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史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只不过,现在周赫煊抢先写出《历史研究》的后面部分,而汤因比只写了绪论内容……
  好尴尬。
  在船上探讨学术时,汤因比跟周赫煊展开激烈争论,因为两人的观点虽然大体一致,但在细节上却有很多不同。
  周赫煊联想到“剑桥”系列著作,笑着建议说:“汤因比先生,不如这样吧。我们各写各的,分别整理成篇,然后共同发表。相同的部分一起署名,不同的地方分章节各自署名,然后联合署名集结出版。你觉得如何?”
  汤因比想了想:“不错的建议。我们把各自观点都讲出来,至于读者如何理解,就看他们选择相信谁。”
  “那就一言为定。”周赫煊高兴道。毕竟是他抄袭汤因比的伟大作品,如果能够联合署名的话,或多或少也算对原作者进行补偿了。
  就在他们坐船南下时,全国舆论的焦点,都放在常凯申的大裁军上。
  其实早在半年前,几大军事头领在汤山开分赃会议时,常凯申就提出了裁军计划,甚至连全国划分为多少军区都详细列出。
  李宗仁当场就表示反对,并直说裁军自然可以,就怕某人有私心。
  冯玉祥乐乐呵呵的同意裁军,不过他要修改常凯申的裁军计划,按照冯玉祥的想法,裁军后中国有一半的军队都是西北军。
  阎锡山则全场和稀泥,既不同意,也不反对,跟哪边都哥俩好,谁都不得罪。
  裁军之事,由于四大军事头领严重分歧,便就此搁置下来。
  不管是阎锡山,还是冯玉祥、李宗仁和白崇禧,都认为常凯申不敢裁军,只是说说而已。
  但没想到的是,常凯申自11月份以来,突然开始大肆制造舆论,还在报纸上刊出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以及每年的军费支出状况。现在搞得全国百姓都知道要裁军,不管是士绅名流,还是商贾学者,都对政府裁军计划表示支持,常凯申的威望再度高涨。
  把舆论和民心掌握在手后,常凯申又发电报邀请冯玉祥、阎锡山等人到南京开会,具体商讨裁军事宜。
  几大军阀气得肺都炸了,因为常凯申玩得太过分,这是要绑架舆论逼他们交出军权啊。
  如果常凯申裁军出于公心还可,说不定这些军阀会支持。但问题是常凯申裁军不裁己,他把别人的军队裁去大半,自己的军队却只裁些阿猫阿狗的杂牌军。
  吃相太难看了!
  十二月中旬,冯玉祥、李宗仁和白崇禧都没理会常凯申,阎锡山却乐颠颠地跑去南京。
  今年南京国民政府刚刚创办了中央电台,阎锡山亲自到电台讲话,表示支持政府裁军计划,愿意抛开个人得失,为中国的富强贡献力量。
  一时间,阎锡山名声大振,风头甚至盖过了常凯申,人人皆称颂其为爱国军阀。
  好嘛,不管裁军怎么裁,反正阎锡山是树立了正面形象,这波买卖不亏。
  左等右等,阎锡山从12月中旬等到12月底,冯玉祥那几个都还没来南京开会。阎锡山也不着急,对妻子说:“周先生过几天结婚,我们去一趟上海再回来。”
  顺便嘛,还可以去上海做爱国演讲,阎老西可不干赔本买卖。常凯申为了裁军顺利,必须帮着阎锡山搞宣传,咱们阎部长就是来南边邀名的。
第279章【震惊:女婿要上天!】
  法租界,贝当路,国际礼拜堂。
  这是上海最大的教堂之一,三年前落成,大堂可容纳700人。
  台下坐着徐志摩、胡适、梁实秋、徐悲鸿、张嘉铸、沈从文、陆小曼等年轻朋友,还有张乐怡的亲戚朋友,以及她在上海读中学时的同学。
  上了年纪,或者比较有身份的宾客,都没有来教堂观礼。
  因为在西式基督教婚礼后,还要在饭店举办一场中式婚礼。这属于民国特色,既追求西方事物,又保留着传统风俗。比如去年常凯申和宋三小姐结婚时,就是先西式,后中式,面面俱到。
  周赫煊一身西装革履,在牧师的引导下进行宣誓:“我愿意张乐怡小姐成为我的妻子,从今以后互相拥有、互相扶持,无论是好是坏、富裕或贫穷、疾病还是健康,都彼此相爱、彼此珍惜,直到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
  张乐怡低头甜笑,跟着宣誓道:“我愿意周赫煊先生成为我的丈夫,从今以后……直到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
  “在主的见证下,我宣布,眼前的这对新人结为合法夫妻,”这个牧师就比较给力,不像订婚时那样繁琐,他微笑道,“现在,新郎可以吻你的新娘了!”
  “亲一个,亲一个!”
  “接吻,接吻!”
  “……”
  台下的年轻人不停起哄,其中张嘉铸喊得最大声。
  周赫煊将张乐怡搂在怀里,俯身吻住她的红唇,在尖叫和掌声中结束西式婚礼。
  随后,众人集体前往大华饭店,那边还有一场在等着。
  周赫煊换上大红色的马褂和男式襦裙,张乐怡则穿着红色旗袍外面套红袄,静坐在休息室里等待出场。
  临近傍晚,各路宾客开始陆续赶来。
  张谋之亲自站在大门口迎接,他从九江带来老仆陈汉,则负责登记宾客姓名和收礼。
  只见一个模样寒酸的老头,带着他的小脚老婆过来。
  张谋之本来没当回事,却听《大公报》上海分社记者林则栋小声说:“这是大名鼎鼎的章太炎章先生,以及他的妻子汤国梨女士。”
  张谋之肃然起敬,连忙抱拳道:“感谢太炎先生携夫人,前来参加小婿、小女的婚礼。”
  “好说!”章太炎顺手扔了个礼盒在红绸桌子上。
  张家老仆陈汉,立即用毛笔写下“章太炎”字样的纸条,往那礼品盒上一贴。
  章太炎夫妇进去后,很快又有几个年轻人过来,林则栋介绍说:“这几位是著名画家徐悲鸿、汪亚尘、刘海粟,以及著名戏剧家唐槐秋先生。”
  张谋之只听说过徐悲鸿,他抱拳笑道:“感谢诸位先生,前来参加小婿、小女的婚礼。”
  几人连忙抱拳行礼,留下礼物结伴入内。
  突然又来个中年公子哥,大冬天还摇着把扇子。他直接把扇子扔礼桌上,说道:“我身上的钱用完了,这把扇子就当是新婚礼物吧。”
  张谋之心中鄙视不已,这尼玛来打秋风混吃混喝的啊。
  只听林则栋介绍道:“这位是袁世凯的公子、青帮大字辈人物袁克文。”
  袁世凯的公子?
  张谋之吃惊不已,连忙拜见:“感谢袁公子大驾光临!”
  袁克文都懒得看张谋之一眼,大摇大摆地往里走。
  张谋之正郁闷着呢,又听林则栋说:“这两位是南京政府农矿部长易培基先生,及其夫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3/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