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2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0/702

  怎么说呢,就相当于中国五四时代的《新青年》,这本《年鉴》杂志成为了史学革命的旗帜。
  而周赫煊莫名其妙就成了法国史学革命的旗手,没办法,他那两本书太超前了。别人还在号召摸索新的史学研究方向,他直接扔出两本现代史学巨著。
  这就好像科学家在研究模拟信号的移动电话,周赫煊直接生产出智能手机,没法不让人感到震撼。
  吕西安·费弗尔在《年鉴》杂志中直言:“《大国崛起》和《枪炮、细菌与钢铁》,无疑引领着世界史学研究潮流,如同茫茫大海当中的灯塔,引导着世界史学界的前进方向。周赫煊先生,无疑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开创性。”
  嗯,周赫煊这个“现代史学开派祖师”是当定了。
  由于周赫煊的几部作品,同时在法国文学界、史学界、人类学和社会学界引起轰动,瞬间成为最耀眼的学者明星。
  法国的各种报刊杂志,纷纷加入对周赫煊的大讨论中,称周赫煊为“继泰戈尔、辜鸿铭之后,东方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而这种响亮的名气,正在以法国为中心,向整个欧洲飞快扩散。
第288章【诺贝尔候选人】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先生,正在台上用法语做着演讲:“中国的思想和文化改革,是有着巨大阻力的。就拿穿西装来说,菲律宾人摩登的西式装扮,令我非常吃惊。他们穿着最时尚的欧式服装,显得十分惬意。与他们相比,中国人差得很远,还有好多人在穿长衫马褂。我震惊不已,思索良久之后恍然大悟。事情其实很简单:以前菲律宾人并不穿衣服,他们都光着身子行走。有人给他们衣服穿,他们自然就穿了……”
  “哈哈哈哈……”台下的法国佬一阵哄笑。
  张伯苓继续说道:“中国人就不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按照自己的方法,依着自己的方便和性子量体裁衣。这样就是衣服总是顺着中国人,适合中国人,一旦穿上西方人的衣服,就觉得很别扭,没有日本人和菲律宾人那样自在。文化和思想也是如此,即使在直接受西方影响而产生的现代化问题上,中国人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和习惯……向外国文化学习能够帮我们处理好国际关系,保持中国应有的国际地位,但也要注意外国文化有许多局限性,决不能让外来文化成为民族精神之魂……为此,中国青年决不能忘本,只有充分了解本国历史,才能热爱本国历史,才能置身于国家发展的潮流中,带来有益的革新,而不是损害民族文化!”
  “啪啪啪啪!”
  掌声雷动,现场的法国人和中国留学生热烈地拍着巴掌。
  等张伯苓演讲结束,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校长杜卡尔,热情地和他握手道:“张先生,你的讲话非常幽默生动,你的爱国情操也令本人十分佩服!”
  “您太客气了,”张伯苓说,“还要多多感谢贵校,对中国学生的照顾。”
  杜卡尔笑道:“中国学生非常刻苦,他们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
  民国时期,特别是20年代,留法的中国学生非常多,数量仅次于美国。
  因为法国很多学校免收学费,而且一战后法国人口锐减,需要大量的廉价工人。为了增加自身在中国的影响力,以及招收更多的中国劳工,法国政府积极鼓励中国人赴法留学。
  只1919年7月份,法国政府就赠送了500张船票给勤工俭学的学生,还向中国的留法预备班提供奖学金。
  于是乎,无数追求进步,但又没钱留学的中国贫寒子弟,便有了一个难得的留洋机会。
  来自全国各地的穷学生疯狂涌入法国,年龄最小者才10岁,年龄最大者54岁(女性)。他们的学习环境极其艰苦,干的是最廉价、最辛劳的工作,还要在做工之余努力学习知识。
  我党的多位领导人,都有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经历,具体名字就不说了。
  李石曾为什么在民国教育界那么有影响力?
  就是因为他在留法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不仅和蔡元培等人一起组织留法活动,而且还自己在法国开设豆腐坊,为留学生创造工作岗位。
  至于张伯苓这次到欧洲,主要是来为南开大学筹集经费的,顺便作为中国代表参加日内瓦国际教育会议。
  聊了一会儿中国留学生,杜卡尔突然问道:“张先生,你认识周赫煊先生吗?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国思想家。”
  “当然认识,我的学生正好和他创办的电台有合作。”张伯苓笑道。
  张伯苓这次筹集办学经费的旅行,是从东北开始的,找张学良忽悠了20万大洋。然后沿西伯利亚铁路抵达苏联,再从苏联南下经过德国,随后来到法国,他还准备去西班牙看看。
  自从来到法国后,张伯苓不管是跟谁打交道,对方都要问起周赫煊,这让他大感诧异。
  张伯苓看了报纸才知道,原来周赫煊的小说和学术著作,这段时间正风靡整个法国,已经成为法国人最熟悉的中国人。
  张伯苓在前几天寄回国的旅欧游记中写道:“周先生在法国的受欢迎程度令我吃惊,无论大众报纸,亦或学术期刊,谈及中国者,必谈周赫煊。对法国人而言,周先生之于中国,正如泰戈尔之于印度,具有着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意义。而中国留法学生,亦将周先生视为偶像,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张伯苓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做完学术交流,又会见了一些当地的留学生,这才继续南行前往西班牙。
  在火车上,张伯苓阅读报纸时,又看到好几篇提及周赫煊的文章。
  不过另一则新闻更加引起张伯苓的注意,题目为——《在国联会议上,第一次听到中国话!》
  国联就是联合国的前身,召开国际会议只用英、法两种语言。
  而就在前两天,中国驻德奥公使蒋作宾,坚持用汉语在国联会议上发言,这让许多参会者感到吃惊。
  甚至在散会之后,日本代表专门找到蒋作宾,恭敬地说:“鄙人极为敬佩您的勇气,能在国联里用本国语言讲话,以后我们日本也要学习。”
  果然,日本代表明年在伦敦开会时,也首次使用了日语发言。
  这位首倡用汉语在国际上发声的蒋作宾,也是少有的清醒人啊。如今苏联与中国已经断交,好多人都觉得苏联是中国的劲敌。而蒋作宾却大声疾呼:中国最危险的敌人是日本,全国上下必须团结一致,枪口对外。
  张伯苓看完报道,高兴地在日记中写道:“中国话可以在国联发言,中国人亦在法国受到尊敬,正是中国强大之征兆。吾辈当再接再厉,奋发向上,自强不息!”
  而此时此刻,远在瑞典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正收到一份关于周赫煊的候选人提名表格。
  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只有几大专门机构和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才有资格进行提名,必须要提交对方完整的信息资料。
  周赫煊对此事毫不知情,他是被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提名候选人的。而帮周赫煊制作提名资料的,正是负责出版《大国崛起》和《神女》的美国出版社。
  诺贝尔文学奖每年的候选人提名截止日期为2月1日,当周赫煊的提名信息送达瑞典文学院时,已经是1月中旬了,还差不足半个月就到期。
第289章【急电】
  一般而言,影响力越大的奖项,其评选的过程就越复杂,而且耗时旷日持久。龚古尔小说奖的评选历时半年,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则长达整整一年时间。
  去年九月份,诺贝尔委员会就向具有提名资格的机构或个人寄出了提名邀请信。美国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收到候选人提名邀请信后,选择了周赫煊作为提名候选人,并联系美国出版商制作提名资料。
  今年一月底,提名候选人时间截止。
  诺贝尔委员会要花两个月时间,从数百个候选人提名当中,筛选出15-20人作为初步候选人,并把名单提交给瑞典文学院。
  接着,又要花一个月时间,从这15-20人当中,选出5名最终候选人出来。
  六月至八月份,瑞典文学院的成员,要花三个月时间,阅读5名最终候选人的全部作品,诺贝尔委员会还要准备单独的评选报告。
  到九月份,瑞典文学院成员开始讨论,评价比较候选人的优点和贡献。
  直至十月初,瑞典文学院成员开始投票表决,获奖者的得票必须超过半数才算有效。
  接着就是准备颁奖礼,到12月中旬才开始正式颁奖。
  周赫煊不仅不知道自己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数百名候选人之一,甚至连他的作品在法国引起轰动都不知道,消息从欧洲传到中国,至少也要一个月以上。
  由于张谋之想在上海发展,周赫煊只能带着老丈人去四处拜访。反正他只负责引荐,至于能攀上谁的关系,就要看张谋之自己的能力了。
  “陈管家,又停水了。”府上的佣人前来报告。
  “停水了就去找送水工啊,”老管家陈汉郁闷地说,“这上海真是的,连九江都不如,三天两头断自来水。”
  周赫煊正好跟老丈人一起从外面回来,听到管家的抱怨,他笑着解释说:“法租界自来水厂的工人正在闹罢工,估计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家里还是多备着饮水好。”
  “姑爷说的是,我这就去安排。”陈汉恭敬道。
  张谋之摇头说:“水厂工人提的要求也太不像话了,居然想涨一倍的工资,法国人怎么可能答应?”
  周赫煊解释道:“听说法租界水厂已经好几年没涨工资了,这些年物价又涨得厉害,北伐到现在银元更是连续贬值,涨一倍薪水也算合情合理。”
  不止他们在发牢骚,整个上海法租界都怨声载道。
  人可以三天不吃饭,但却不能三天不喝水,最近断水断得让人欲仙欲死。
  此事连上海市长都惊动了,派人苦劝协商无果,最后市长只能亲自登门拜访杜月笙,希望杜月笙能够出面解决。
  杜月笙因为前段时间的鸦片走私案,正和上海市长闹得很僵。此次他趁机摆谱,市政府出面联络好几次,又许下不少好处,杜月笙才终于答应帮忙。
  别看只是个帮会头子,但杜月笙在上海还真有手段,在他的联络沟通下,水厂工人罢工事件圆满解决。法租界水厂同意给工人涨75%的工资,但罢工期间的工资不承认支付,这些钱由杜月笙自己掏腰包垫付给工人。
  虽然花了些钱,但杜月笙好处占大了。此事办下来,法国人欠了他人情,上海市政府欠了他人情,水厂的工人也纷纷夸赞杜老板仁义。
  “贤婿,你说我在上海该做什么生意好?”张谋之还没有确定发展项目,他说,“我的老本行是做买办和房产,但这两个行业,在上海的竞争太激烈了。咱们初来乍到,根本争不过别人啊。”
  周赫煊笑道:“爸爸,你相信我吗?”
  “当然信!”张谋之连忙说。他现在深知女婿的厉害,连阎锡山阎部长都要上门问计,虞洽卿、徐申如这种商界名流也对女婿青睐有加,没点能耐是不可能的。
  周赫煊说:“现在什么都别做,再等几个月去美国发财。”
  “美国?”张谋之惊讶道。
  周赫煊解释道:“据我推测,美国很快就要爆发经济危机了,到时候不管是买空做金融,还是买设备和人员建厂,都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0/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