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2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1/702

  周赫煊解释道:“保镖护卫,他们还救过我一命。前年军阀褚玉璞的弟弟暗杀我,这位永振兄弟帮我挡了一枪,差点就命中心脏。”
  “却是义士。”鲁迅赞道。
  孙永振挠头傻笑:“先生供额们吃饭,替先生挡枪是应该的。”
  鲁迅一直觉得周赫煊很古怪,明明是个文人学者,却跟政客要员和军阀一样,出门随身带着两位保镖。明明跟某些军阀走得很近,一肚子的政治谋略,却始终不肯从政当官。
  不过民国的奇葩实在太多,不缺周赫煊一个,鲁迅也没太过多想。
  众人上楼,捡了个靠窗位置坐下,鲁迅说:“这里的豆汁儿味道很好……”
  “别,”周赫煊连忙打断,“我喝不惯那玩意儿,来一碗炸酱面即可。”
  鲁迅只好点三碗炸酱面,给自己要了碗豆汁儿,再加一碟咸菜。他喝下一口,陶醉地说:“臭而香,还是那个味儿。”
  周赫煊好笑道:“我这辈子,恐怕是喝不来豆汁儿了,一闻到味就想呕吐。”
  “那你真是枉做直隶人,有机会我请你喝绍兴的黄酒。”鲁迅嚼着咸菜说。
  周赫煊笑道:“我更怀念金华的火腿,好些年没吃过了。”
  “你似乎不喜欢跟人打笔仗,”鲁迅放下筷子道,“上次我写文章骂你,你都没骂回来,害得我一阵苦等,打好的腹稿都作了废。”
  “哈哈,”周赫煊笑道,“我是懒得打笔仗,真说起来。我是实用主义者,不做无意义的事情。除非对我有实际好处,否则我根本不会浪费精神写骂人文章。”
  “你倒是坦诚,”鲁迅说,“但如今的国人,有许多都在睡梦中,不骂大声点,是骂不醒的。”
  周赫煊道:“该醒的自然会醒,醒不来的恐怕是在装睡,你永远也叫不醒一群装睡的人。”
  “这句话说得好,”鲁迅点头道,“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可恨的是,这些装睡的人,还霸占着大屋,让真正醒来的人无立锥之地。周先生你敌视日本,但不可否认,日本人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他们的国民性是认真,把装睡的人直接抬出去扔了。我们的国民性是得过且过,对装睡的人视而不见。”
  周赫煊咽下一口炸酱面,说道:“其实日本的情况,比中国更加糟糕。你可以去日本的乡村看看,那里的人,好多比中国农民过得更惨。日本的强大,是建立在剥削国民的基础上。”
  鲁迅说:“如果剥削国民能够让中国强大,我第一个自愿被剥削。可惜中国的政客,只会剥削国民让自己强大。”
  周赫煊默然,竟无言以对。
  好半天周赫煊才说:“中国的聪明人太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有时候,我倒希望中国的蠢货多一些,那样劲才能往一处使。就像日本,他们的劲其实使错了方向,但并不影响他们的强大。”
  “为什么说日本走错了方向?”鲁迅问。
  “日本的强大和繁荣是畸形的,”周赫煊详细解释道,“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特别是欧战后,日本工业产值成倍增长。工厂日夜开工,港口吞吐不息,生产、贸易、繁荣,是日本人对自己国家的普遍印象。与此同时,日本农村凋敝,农民食不果腹,卖儿卖女稀松平常。日本真的很强大吗?并不。日本国内一半以上的工厂,都是从事纺织业,其国内市场狭窄,严重依赖出口贸易。一旦国外市场发生动荡,日本经济立马就要崩溃。别的不说,如果全体中国人坚持半年不买日本纺织品,日本的那些资本家,十个里面就有四五个要破产。”
  说句正经话,抵制日货在民国时是可行的,因为日货产品太过单一,而且严重依赖中国市场。
  鲁迅掏出香烟,递给周赫煊一支,自己划火柴点燃,吞云吐雾道:“你好像在《大国崛起》中预言,美国今年要爆发经济危机,甚至影响全世界。如果真的这样,日本岂不就此崩溃?”
  “是的,日本经济绝对要崩溃,”周赫煊叼着烟说,“所以日本必然入侵中国,因为只有战争,才能转化国内矛盾,才能引开日本人民的视线。”
  关东军入侵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旅顺、大连的租借合同快要到期,二是日本国内经济崩了,必须用战争来转嫁矛盾。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崩到什么程度?
  日本甚至出现许多“没有少女的村庄”,因为农民生活过不下去,只能送女儿出去当娼妓。
  《妇女》杂志曾有一篇报道:为度过荒年,贫穷的山形县小西国村,将397名少女卖给妓院,村内再也见不到少女的踪影。
  此报道震撼了整个日本,山形县官厅辩解说:外出的妇女确实是397人,但做娼妓的仅有109人。
  然而,山形县的风波未平,秋田县的玉米村、下乡村,雄胜郡的秋之宫村……等等村庄,也因大量少女沦为娼妓,而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到后来,“没有少女的村庄”已经不能引起关注,因为太司空常见了,大量村民举家自杀成为新的舆论热点。
  直至1935年,日本女性身高出现大倒退,平均身高仅为1米48,男性平均寿命降到44岁。甚至日本的许多城市妇女,也脱下西式上衣和裙子,改穿和服,只有这样才能遮掩自己骨瘦伶仃的小腿。
  日本侵略中国,并不仅仅是一撮好战分子叫嚣的,而是到了不打仗不行的地步。只有打仗,才能转化日本国内矛盾,利用军工企业运转,以及对外掠夺来挽救崩溃的经济。
  也别谈日本老百姓是无辜的,当时的每个日本人,都享受着侵略中国的战争红利,不打仗他们连饭都吃不起。
第305章【灵均】
  吃过午饭,四人下楼便遇到黄包车。
  周赫煊一打听,才知道车夫们的罢工取得了胜利,各大车行同意,把每天的份子钱降低了50文。
  事实上车夫提出的要求是降低300文,但双方争执不下好几天。最近北平妙峰山又在开香市,附近转道来妙峰山上香拜佛的香客颇多,所以才有周赫煊和鲁迅下车时看到的繁荣景象,车站比平时拥挤不少。
  不管是车行还是车夫,都不想错过这些生意,双方各退一步才把事情解决。
  就跟北平市政府里派系众多一样,北平人力车夫工会同样派系繁杂,甚至连赤党都派有人员加入。
  由于各方故意挑动,今年秋天北平的车夫就要发生暴动,他们见到电车便打砸抢。总计砸毁机车、拖车63辆,电车铁轨岔道被掘10处,站厅木阁被拆5座,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万元,电车工人有30多人受伤,60多人被抢夺财物。
  这次暴动震惊国内外,虽然有我党人员参与,但真正的始作俑者却是汪兆铭。
  汪兆铭和常凯申的人争夺北平总工会控制权,失败之后就鼓动车夫闹事,甚至对车夫代表说:“砸了电车你们才有饭吃。砸吧!出了事我们负责。”
  结果导致1400多名车夫被捕,发起暴动的4名领导人被枪毙,劳苦大众就此成为国党派系斗争的牺牲品。
  北伐胜利后的北平,比北洋政府时期混乱百倍,各个方面都一塌糊涂,根本没人有能力控制局面。
  “周先生,再会!”鲁迅和周赫煊握手道。
  “再会!”
  两人坐着黄包车,朝各自的目的地而去。
  行不多远,周赫煊猛拍脑袋:“唉哟,忘了找鲁迅写几个字儿!亏大了。”
  即便是以孙永振的老实憨厚,听到这话也忍不住想翻白眼——周先生的嗜好还是改不掉啊。
  来到清华大学,周赫煊又讲了两堂《人类文明史》,然后直往工字厅跑。他去了王国维家,结果发现人不在,说是在“怡春院”那边。
  好吧,大家就别吐槽“怡春院”这破名字了。
  怡春院在工字殿西边儿,有个垂花门,门额上刻着“怡春院”三个大字。早在清朝,这里专门用来安顿伶工,王府中的戏子、舞女都住在里边。
  周赫煊穿过门廊,看到王国维、陈寅恪等人都坐在亭子里,赫然还有国立北平大学的副校长李书华。
  “周先生,你来的正好!”李书华高兴地说道。
  周赫煊走过去坐下,笑问:“你们在这里开诗会呢?”
  李书华说道:“北平大学区正在筹设北平研究院,我负责筹建研究院的史学研究所,今天是来请几位国学大师加入研究所的。”
  “这是好事啊。”周赫煊道。
  蔡元培、李石曾搞的教育改革虽然失败,但也有些亮点。比如南京的中央研究院,以及北平的北平研究院,这两所研究院互相竞争、互相发展,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顶尖的研究机构。
  地位嘛,大概相当于后来的社科院和中科院,也是培养了许多人才的。
  比如中央研究院的第六任院长吴大猷先生,在西南联大时就带过两个助理,名字分别叫李政道和杨振宁。比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就是中央研究院的第一届院士。又比如李四光和竺可桢先生,乃是北平研究院的会员(相当于院士)。
  就拿中央研究院来说,直至抗日战争后,外国专家有如此评价:“中研院的生物组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数理组与世界顶尖水平不相上下,人文组几乎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虽然这个评价有些过于吹捧,但也不算太离谱。
  李书华兴致昂扬地说:“周先生,这次北平研究院的设立,我们是经过细致规划的。已经跟北平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北平天然博物馆、北平地质调查所、中法大学研究院、巴斯德学院等中外学术机关取得合作。而且研究经费也得到了保证,中央承诺每月拨款5万元。周先生你是国际史学权威,不如也来加入史学研究所吧,副所长的职务虚位以待。”
  “别,我加入史学研究所可以,但副所长就不必了。”周赫煊连忙表态。
  北平研究院里管事的,都是一帮留法派,皆为李石曾的亲信。
  周赫煊就算能在研究院里当官,也不过是空架子,意见有分歧时,他是绝对争不过别人的。
  李书华高兴道:“周先生能加入就太好了!”
  李书华能不高兴吗?
  周赫煊在历史领域的成就,连欧洲的历史学家都推崇不已,算得上是一尊大神。
  有周赫煊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坐镇,那就相当于一面旗帜,说不定以后还有外国同行慕名来交流。
  最最最要紧的是,如今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虽然还在筹备期间,但两边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了,抢人才抢得飞起。如果北平研究院不赶快聘请周赫煊,说不定再过几天,南京那边就要派专人过来邀请。
  周赫煊笑道:“我倒是有个建议,北平研究院每年可挑选数名学术大才,颁受其院士头衔。院士代表着此人在相关领域的崇高地位,代表着巨大的荣誉,可以激励更多同行努力奋进。”
  “这倒是个好主意,”李书华认可道,“我会向石曾先生汇报的。”
  历史上,中研院和北研院成立多年以后,才开始授予学者以院士(会员)头衔。
  谈完史学研究所的事情,周赫煊说到正题:“几位先生,我这次过来,是为小女求名字的。我绞尽脑汁想了十几个名字,但都觉得不满意。”
  “哈哈哈哈,”陈寅恪大笑,“想不到名满天下的周先生,竟在给女儿取名字的时候无计可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1/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