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2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5/702

  张彭春对梅兰芳的全美巡回演出贡献颇大,他担任梅剧团艺术指导,根据美国人的审美需求,建议梅兰芳对剧目做适当的改动。这种改动非常成功,引起美国观众的极大兴趣,如果按照原汁原味的京剧来演,可能效果会大打折扣。
  梅兰芳拿过来一看,发现是全英文的,只能对翻译说:“钟小友,你能帮我读一下吗?”
  “当然可以。”翻译叫钟鹏飞,是南加大的留学生,当场便捧着小说用中文念起来。
  梅兰芳闭着眼睛听小说,刚开始的未来情节让他很诧异,但小说进入正题后,梅兰芳很快便沉浸在这爱情故事当中。
  周赫煊在写小说时,对各种配角人物进行了扩展。比如老绅士、乐手、船长、暴发户太太等等人物,描写得更加形象丰满。特别是那个暴发户肥婆,简直堪称搞笑担当,每次出场的言行都让人忍俊不禁,她粗鲁、简单、直率,而又善良,角色塑造得非常讨喜。
  让梅兰芳感触最深的,是乘客和船员忙着逃生时,船上乐手战战兢兢地演奏乐曲。当他们得知没有救生艇后,从害怕、担忧变得淡定,悠然地进行生命中最后一次合作演出。
  晚饭结束后,翻译继续念读,一直读到晚上11点才停下。第二天上午,梅兰芳又继续听这个故事,直到半下午才把故事讲完。
  梅兰芳说:“虽然故事发生在西方,但如此扣人心弦,中国人听来也大受感动。”
  张彭春属于话剧专家,他说:“我在阅读《泰坦尼克号》后,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个故事,完全可以改编成舞台剧!”
  梅兰芳开玩笑道:“也可以改成京剧演出。”
  张彭春正色道:“我打算跟百老汇合作,将这出戏改为歌剧或者话剧,必然大受欢迎。”
  其实不止张彭春有这个想法,美国民族戏剧奠基人、未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尤金·奥尼尔,此刻同样生出把《泰坦尼克号》改编成舞台剧的念头。
  “在奥尼尔之前,美国只有剧场;在奥尼尔之后,美国才有戏剧。”这是美国评论界对尤金·奥尼尔的评价。
  奥尼尔年轻时一直在流浪,去过南美、到过非洲。他淘过金,当过水手、小职员和无业游民,回美国后也做过临时演员,26岁跑去哈佛大学旁听戏剧技巧课程,就在半年前,41岁奥尼尔终于拿到耶鲁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奥尼尔由于做了好几年的水手,他早期几年的剧作品,内容全都是讲述航海生活。在读完《泰坦尼克号》以后,奥尼尔再次萌发出创作航海剧的冲动,他甚至跑去中国驻美使馆和麦克·劳尔图书公司,希望联系到周赫煊,取得这部小说的戏剧改编权。
  麦克早就得到周赫煊的许可,由他全权代理《泰坦尼克号》在美国的一切版权事务。双方很快就达成合作协议,奥尼尔花费1000美金取得戏剧改编权,以后这出剧的每场演出,周赫煊都要分润1%的商业演出收入,这笔钱从奥尼尔的编剧酬劳中扣除。
  尤金·奥尼尔公开评价道:“《泰坦尼克号》是20世纪最经典感人的爱情小说之一。”
  周赫煊的美国脑残粉、美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去年提名周赫煊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同样在自发帮《泰坦尼克号》做宣传。他在《纽约时报》的文学专栏中提到:“最近发现一本有趣的作品,他是周赫煊先生的首部西方小说,它让人相信爱情的纯粹,必然会成为伟大而经典的爱情作品。”
  事实上,根本不用辛克莱·刘易斯帮忙推荐,这本小说早就在美国火起来了。
  麦克以“龚古尔文学奖得主”、“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为噱头,疯狂宣传《泰坦尼克号》。美国人对周赫煊的印象颇深,《大国崛起》早就卖疯了,《泰坦尼克号》一出来,立即有不少老读者去购买。
  碍于美国图书市场的大环境不景气,《泰坦尼克号》首周只卖出3000多本。但随着小说口碑的发酵,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谈论杰克与萝丝的爱情,谈论着泰坦尼克号撞冰山的故事。
  结果到第二周时,小说新增销量暴涨到8000多册,并且引起业界和报界的广泛关注。
  《纽约时报》独辟蹊径,在小说上市的第三周时,突然开始报道关于那艘已经沉没的大船信息。
  美国读者这才知道,原来《泰坦尼克号》并非凭空杜撰,历史上居然真的有这艘船,而且确实是首航途中便撞冰山遇难。书中的船长等人物,使用的是真实姓名,沉船的过程也遵循了现实。
  这些消息的报道,让人们对小说更感兴趣,甚至开始讨论男女主人公以及海洋之心是否真实存在。
  终于,《华盛顿日报》也刊登出文章,分析小说中的“海洋之心”,应该是传说中那颗“厄运蓝钻”。这颗钻石在1642年发现于印度,成为法国国王的饰品。
  然而诡异的是,将钻石献给国王的珠宝商,最后变得身无分文,在再次寻宝的过程中被野狗咬死。而钻石的第一任主人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仅佩戴了这颗钻石一次,就染上天花去世。继承王位的路易十六,把钻石送给王后佩戴,于是路易十六和王后同时被砍头。接下来的钻石主人是兰伯娜公主,这位公主在佩戴钻石后,也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杀。
  之后钻石流落到民间,英国银行家将它命名为“希望”,结果银行家破产、离婚,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之后土耳其苏丹哈密德二世成为钻石新主人,结果他乘坐的汽车跌落悬崖,全家一起遇难。蓝钻被苏丹的亲信左毕德得到,但左毕德也被处死。
  钻石最终被美国华盛顿邮政负责人麦克兰拥有,麦克兰夫人在佩戴钻石的第二年,儿子车祸去世,丈夫随即死去,女儿也因服用安眠药过量死亡。随后,这颗名叫希望的“厄运蓝钻”便没了消息——此事发生在泰坦尼克号撞冰山的前一年。
  此新闻报道一出,全美国哗然,居然还有这种诡异的玩意儿!
  钻石最后的拥有者麦克兰夫人站出来表示,“希望之星”蓝钻依旧在她的首饰盒中,并没有卖给任何人。
  虽然有当事人澄清,“希望之星”并非小说中的“海洋之心”,但却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厄运蓝钻的存在。人们对此更加疯狂,全社会都在探寻《泰坦尼克号》的隐藏秘密,各种或真实、或虚构的故事层出不穷。
  甚至于,居然有个美国女人跑出来说,她就是当年幸存的萝丝。
  这种热潮一旦被炒起来,《泰坦尼克号》的销量刷刷往上涨,连好莱坞的电影公司都来了兴趣,想要把这部小说改拍成电影。
第340章【莫斯科】
  《泰坦尼克号》在美国热卖时,周赫煊等人已经抵达了莫斯科。随行的人很多,有李石曾及其随员、爱因斯坦和女秘书、柯布西耶和助手,还有蒋作宾派来的驻德外交人员。
  东北军和苏军虽然暂时停战,但矛盾并未真正解决。
  就在1929年12月,东北的滨江道尹兼哈尔滨交涉员蔡运升,与苏联代表西曼诺夫斯基签署《伯力协定》。苏方要求:中东路恢复到冲突前的原状,所有被捕的苏联侨民一律释放,中方解除在东北避难的白俄武装并驱逐其首领,恢复双方的领馆和商务机构。双方就如何履行协定问题,定于1930年1月在莫斯科召开会议协商。
  张学良是很想赶快解决争端的,毕竟苏联军队还在东北驻扎着,早点把这些瘟神送出去才好。
  但常凯申却故意拖延,他正在对付冯玉祥、阎锡山等军阀,不想张学良掺和进来,因此想用苏联人把张学良拖在东北。
  于是乎,南京国民政府迟迟不派外交人员去莫斯科谈判,导致局面就僵在那里。
  苏联也是比较头疼的,大军在外每天都要花钱,一直拖着不解决也不是个事儿。在常凯申的故意拖延下,苏联只得主动撤兵,但却保留了对黑瞎子岛等边界岛屿的占领——这个边界纠纷一直持续到21世纪。
  事实上,如果南京政府赶快派人去莫斯科谈判,黑瞎子岛很有可能轻松收回。但常凯申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不管东北的死活,也不管中国领土是否被霸占,他的注意力都在对付阎锡山、冯玉祥上。
  驻德公使蒋作宾,作为南京政府正式任命的外交人员,纯属皇帝不急太监急。他这次居然瞒着国内政府,私自派人去跟苏联接触,想要促成中苏两国恢复邦交。
  蒋作宾甚至还拜托周赫煊,希望他能够与苏联重要官员对话,为恢复中苏邦交贡献力量。但周赫煊对此却没啥兴趣,因为南京政府不拿出态度的话,他说再多也无济于事。
  等到日本武力入侵东北,那时就该苏联人着急了,自然而然就会恢复正常邦交。
  周赫煊的想法就是等待好机会,到时苏联急于恢复两国关系,说不定就能将黑瞎子岛给收回来,不至于把边界问题拖到几十年后也无法解决。
  苏联政府对周赫煊还是很重视的,更何况随行的还有爱因斯坦和柯布西耶。众人一抵达莫斯科,苏方立即派专人陪同,带着他们去参观了工厂、学校和农场等单位。
  在莫斯科的一所中学里,苏方官员得意自豪地介绍道:“在基础教育方面,我们对17岁以前的儿童,实行免费的普通和综合技术教育,实行教学与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方法。”
  李石曾惊问道:“贵国的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扩展到17岁以前学龄儿童了?”
  “是的,苏联是劳动人民的国家,苏联的学校,也是劳动人民的学校。”苏方官员微笑道。
  李石曾又问:“教育与劳动如何结合呢?”
  苏方官员道:“我们把学校里必须学习的全部知识,分为自然、劳动和人类社会三个单元,称为综合教学大纲。教育和社会劳动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建立了很多工科、工程经济和其他高等学校,能够培养出大量基层技术干部。学校里走出去的学生,可以马上投入社会劳动。”
  “贵国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和执行力,真是让人惊叹啊。”李石曾由衷感叹道。
  李石曾也是主张教育与劳动结合的,他跟蔡元培的教育改革中,劳动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甚至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劳动大学,级别跟清华、北大这些高等学府相同。
  突然,一个老师带着几十位学生,兴高采烈地从众人面前走过,然后坐着卡车离开学校。
  李石曾问道:“这些学生要去哪里?”
  “工厂,”苏方官员说,“苏联的教育注重劳动实践,学生每周都有机会接触实际的生产。他们还没毕业,就已经是优秀的操作技师和工程师了。”
  李石曾转过身来,对周赫煊说:“明诚,苏联的教育模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啊。”
  周赫煊很想回答:老先生,你可别被苏联人忽悠了!
  但碍于苏联官员在场,这种话实在不好说出口,周赫煊只能暂时憋着。
  首先,苏联官员所说的义务教育情况,其实有很大水分。苏联此时许多边缘地区,义务教育根本没有普及,更别说年龄范围扩大到17岁以下儿童。
  其次,苏联的综合教育大纲,严重破坏了教育学科的系统性。所有学生都是流水线出来的,甚至废除了入学、升学和毕业考试,取消了对学生的学业评定,导致教育质量远远不如沙俄时期,更不可能培养出大科学家。
  苏联教育部门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个严峻问题,正在计划着进行教育改革。但改来改去,依旧问题重重,比如把大量工人的子女归为“智力落后的”、“有缺陷的”行列,直接送进特殊学校,戕害了无数儿童。教师的作用也被无限放低,成为照本宣科的机器。
  这种情况直到二战期间才有所改善,特别是在战争结束后,苏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才真正完善了共产主义教育体系。
  苏联在教育上走的弯路,长达近三十年时间,如今还处于初期的摸索阶段。经过苏联官员这么藏头露尾的吹嘘,居然让李石曾感到羡慕,只能说老先生太容易忽悠了。
  不仅是教育,苏联的工厂和农场,也让随行的中国人感到惊艳。到处都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农民干劲十足,人人脸上都带有建设国家的满足和幸福感。
  虽然这些都是样板单位,专门呈现给外国人看的,但也并非完全弄虚作假。
  周赫煊随便找几个工人和农民聊天,对方的语气显得激动而真切,他们真的相信自己在创造美好的未来。
  众人还被请到莫斯科大学去演讲,主角自然是爱因斯坦。周赫煊在爱因斯坦大神面前,只属于敲边鼓的,能在学校讲几句已经够给面子了。
  直到他们离开莫斯科的前一天,斯大林终于抽空出来亲自接见。
第341章【强势】
  斯大林工作很忙,因此只礼节性的接见他们15分钟。地点在克里姆林宫,邀请人员仅有周赫煊和爱因斯坦,李石曾等人全部被排除在外。
  苏联中央警卫开着轿车,把二人从饭店里接出来,穿过广阔平坦的红场,直奔克里姆林宫而去。
  周赫煊在穿越以前,曾来这里旅游过,只可惜物是人非。
  宫墙四周的20座楼塔上,随处可见持枪而立的守卫,任何意图不轨的人,还没靠近克里姆林宫就会被击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5/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