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2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3/702

  “也罢,也罢。”溥仪意兴阑珊地挥挥手。他被人从张园赶出来,犹如丧家之犬般狼狈,好不容易招到几个武艺高强的侍卫,现在“内务府大总管”却跑来辞职,真真是头疼。
  溥仪让太监和侍卫们,帮着崔家姐妹把行李搬上车,自己则前往洋人的俱乐部找乐子去了,只有打球才能让他暂时忘记烦恼。
  崔慧梅坐在车上,扭头看看静园,说道:“姐姐,我们以后该怎么办?”
  崔慧茀道:“先搬去周先生府上住些时日,等我工作稳定赚到钱,再加上已有的积蓄,凑钱在天津置办一栋院子。你还年轻,终究是要嫁人的,我得帮你准备好嫁妆。”
  崔慧梅说:“这样多辛苦啊,不如去投奔大表哥吧。”
  崔慧茀苦笑:“不管是堂兄还是表兄,他们都指望着你能做皇后。你我姐妹离开皇上,早就把他们惹怒了,就算肯收留咱们,也多半没有好脸色的,何必上门去讨不自在?”
  崔慧梅没有姐姐的从容,她对未来感到无比恐惧。她17岁不到,便留在溥仪身边做事,并未接触过外边的世界。
  “能做皇后也挺好的。”崔慧梅低声说。
  “皇后有什么好?”崔慧茀道,“你又不是不知道,咱皇上那身子骨,你做了皇后也只能守活寡。”
  崔慧梅脸红道:“皇上……真的不行?”
  崔慧茀没有接话,默默地望着前方,其实她对未来的生活也感到茫然。想当初,她跟吕碧城并称为晚清两大才女,而今吕碧城已经名满天下,她却成为笼中囚鸟,早就被世人所淡忘。
  黄包车在三乐堂前停下,婉容亲自出来迎接,并指挥佣人把姐妹俩的行李搬进去。
  婉容高兴地拉着崔慧茀的手:“慧茀姐姐,你可算来了,今后咱们姐妹俩又可以作伴。”
  崔慧梅跟在后边,一路打量着这栋小洋楼,心中不免拿来跟张园、静园比较。她想:听说周先生是有钱人,每年捐十多万大洋资助留学,可这房子未免太寒酸了点,不如皇上那边敞亮气派。
  崔慧茀则目不斜视,跟随婉容来到客厅,所见的一幕让她忍俊不禁,嘴角微微翘起来——大学者周赫煊先生,正跟女儿一起满地乱爬嬉戏,毫无名士形象可言。
  “煊哥,慧茀姐姐和慧梅妹妹来了。”婉容喊道。
  周赫煊把女儿抱起,拍拍膝盖上的尘土站起来,神情自若地笑道:“欢迎两位小姐光临。”
  周赫煊脸上的笑容很自然,似乎被人看到在地上爬走也不觉尴尬。这跟溥仪那边的气氛完全相反,一处规矩森严,一处和乐随意。
  崔慧茀很喜欢周家的气氛,她在溥仪身边说句话都需要随时注意,长久下来让人精神紧绷,生活得非常不开心,连身体健康都受到影响。
  或许,这就是婉容愿意给周赫煊做“妾”的原因吧。崔慧茀如此想道。
  “周先生,打扰了,”崔慧茀给周赫煊行了个福礼说,“等生活安定下来,我们姐妹找到合适的住处就搬走。”
  周赫煊笑道:“不必见外,你们是婉容的姐妹,也就是我的亲人。”
  周赫煊对崔慧茀还是很欣赏的,此女不但知书达理,有礼有节,而且容貌气质也非常不俗。
  崔慧茀身高大概1米65左右,着装打扮非常朴素,没有化妆,也没有佩戴任何首饰,头发只是随意挽在脑后。她脸型不错,是标准的鹅蛋脸,乍见之下并不显得惊艳,但越看越有味道,属于那种耐看的类型。而且她身上自带传统大家闺秀气质,瞬间魅力倍增,堪称古典美人。
  妹妹崔慧梅就要平庸许多,虽然更加年轻,但畏畏缩缩有些小家子气,只是一个姿色尚佳的普通女子。
  张乐怡挺着大肚子闻讯而来,微笑道:“我身体不方便,失礼了。”
  崔慧茀还怕这里的女主人难应付,此刻见张乐怡态度和善,她顿时松了口气,行礼道:“周太太好,我们姐妹叨扰了。”
第352章【才女】
  三月中旬,爱因斯坦已经抵达上海,并在蔡元培的陪同下前往南京访问。
  常凯申抽空接见了爱因斯坦,邀请他一起听戏和共享晚宴,随后几天宋美龄全程作陪。
  至于常凯申,他另有要事。
  从今年二月份起,常凯申和阎锡山便一直在狂拍电报,而且都是通电全国的公开电文。两人在电报里互相指责,都想要获得舆论支持,占据国家大义的优势。通电足足搞了一个月,时人称之为“电报战”。
  就在前些天,常凯申在南京召开国党第三届中央全体会议,正式决定开除汪兆铭的党籍。
  军阀头子们立即对此作出回应,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等各系57名将领,列举常凯申的六宗罪,推举阎锡山为海陆空三军总司令,李宗仁、冯玉祥、张学良为副总司令,随时准备向中央军发起进攻。
  中原大战一触即发,各地军阀都在整军备战。只有张学良还在观察风向,他虽然参与了反蒋行动,但只是动动嘴皮子而已,东北军没有任何动作。
  包括《大公报》在内的诸多报纸,都再三呼吁各方冷静,要和平,不要战争。
  《大公报》压箱底多年的稿件被拿出来,经过修改后重新发表,历数近十年来军阀混战所消耗的钱粮物资,以及造成的人口和经济损失。并预测,这次的战争如果打响,比辛亥革命以来的任何内战都要损失惨重,其惨烈程度甚至会超过北伐战争。紧接着,《大公报》又列出工业、农业、商业、教育领域的许多工程资金缺口,奉劝各方把军费投入到国民生产建设当中。
  这一系列报道,整整持续半个月时间,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大家都希望别再打仗了。
  然而,没有军阀会听人民的呼声。
  ……
  “唉,又要打仗啰。”周赫煊无奈的丢开报纸。
  崔慧茀虽然对时局不感兴趣,但她经常帮溥仪整理报纸,非常了解时政新闻,不由问道:“周先生认为哪边可以打赢?”
  周赫煊说:“中央政府必须赢,否则中国危矣。”
  “为什么这样说?”崔慧茀好奇道。
  “北伐胜利后,各方军阀好不容易才成功洗牌,利益分配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周赫煊解释说,“现在平衡被常凯申打破,中央政府若胜,各地情势还可慢慢恢复正常。如果中央政府失败,以地方联军的复杂情况,必然要再次洗牌,一旦利益分配不均,轻则军阀割据,重则天下大乱。”
  崔慧茀举一反三道:“就像大清一样,虽然腐朽,但好歹是中央政府,至少能够维持局面。革命军当年把大清颠覆,国家立即四分五裂,战火连绵20余年。”
  “说得很对。”周赫煊很喜欢跟崔慧茀聊天,因为这个女人聪慧异常,即便不懂的东西也能说出几分道理来。
  崔家姐妹已经搬来好几天,崔慧梅啥都不懂,出去工作没能力,在家里当佣人又显委屈,周赫煊干脆推荐她去南开女中读书。
  崔慧茀对这个安排很满意,她也希望妹妹多读些书,以后说起来体面些,更容易找到好婆家。
  至于崔慧茀自己,则进了广播电台工作,负责撰写广播稿,同时开始接手一些管理工作。她能把溥仪的宅子打理得井井有条,未来还做了伪满皇宫的内务府总管,说明在管理方面还是有一套的。
  几天相处下来,周赫煊发现崔慧茀懂的东西真多,不愧有才女之称。
  琴棋书画且不说,崔慧茀亦精通刺绣,针法丝毫不弱于顶尖绣娘。她不仅会弹古筝、琵琶等传统乐器,居然还能弹钢琴,至少也是业余十级的水平。崔慧茀还自学了英语,口语虽然不利索,但英文书写极为流畅。
  说实话,以崔慧茀的智商,放在后世绝对属于学霸级别,轻轻松松就能考上北大清华。
  她的过目不忘绝非虚言,一篇3000字的文章,崔慧茀只默记片刻就能全文背诵,过几天问起都还能复述个大概。
  周赫煊最糟糕的是那手字,现在崔慧茀来了正好,可以教周赫煊练书法。
  书桌前。
  周赫煊只写了几个字,就被崔慧茀喊停。
  崔慧茀指着周赫煊的手说:“周先生,你握笔的姿势就不对。手腕没放平,导致笔管倾斜,这样很难控制笔尖走向,写出来的比划会严重变形。”
  “额,这是长期写钢笔字养成的习惯。”周赫煊尴尬道。他感觉自己这一年的书法白练了,果然要找到一位好师傅才行。
  崔慧茀干脆手把手教导,她掰开周赫煊的手指说:“执毛笔时要‘指实掌虚’。‘指实’是说手指拿笔时要有力量,密实而不松散。这样写出来的字,才不会显得虚浮,墨迹稳定而不旁溢。‘掌虚’是说手掌筋骨肌肉要放松,否则多写几个字,手指和手腕都会变得僵直,不利于运笔。”
  张乐怡和婉容写毛笔字都不错,但她们教周赫煊练字时,说得语焉不详,没有崔慧茀这般明白简洁。
  周赫煊在调整握笔姿势后,根据崔慧茀的指导,很快便明白写毛笔字的基本要领。当他再次动笔时,瞬间感觉轻松了许多,就像突然开窍一样。
  半天练下来,周赫煊的毛笔字已经写得有模有样。
  好吧,这都是周赫煊自我感觉良好,在崔慧茀看来依旧惨不忍睹。
  崔慧茀看到周赫煊的毛笔字就想笑,同时对他也更感好奇:一个名满中外的大学者,写字居然跟蒙童差不多,实在是太奇怪了。
  “先生,先生!”
  一个女佣突然冲进来,连敲门都顾不上,慌慌张张地说:“太太刚才闪了下腰,说是肚子疼,好像是快生了。”
  周赫煊闻言,立即扔下毛笔,飞快地往外狂奔。
  孙永振已经招呼司机备车,周赫煊搀扶着张乐怡出去,崔慧茀也连忙跟上。
  张乐怡这次生孩子,明显要比孟小冬顺利得多,八斤六两的大胖小子,虎头虎脑。
  周赫煊也懒得绞尽脑汁想名字了,他准备过几天再去清华一趟,请那些国学大师们帮帮忙。
第353章【拐带良家妇女】
  李寿民和郑证因两人,是在小孩儿出生第五天来探望的。李寿民买来些西洋参做礼物,郑证因经济条件要差些,只提了一篮子鸡蛋。
  “生得好壮实,长大了一定孔武有力,是块练武的好胚子。”郑证因看着襁褓里的婴儿说。
  李寿民开玩笑道:“你以为,谁都跟你一样是武痴啊,明诚可不会让儿子去学武。”
  “嘿嘿。”郑证因乐呵的笑了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3/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