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2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2/702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也被许多热血青年抄写在笔记本上。
  甚至有一本新创办的文学刊物,受到这首诗的影响,专门取名叫做《土地》。
  上海,石库门某亭子间内。
  鲁迅、丁玲、胡也频、柔石等人共聚一堂,吃着梨子、嗑着瓜子聊天。因为《萌芽月刊》刚刚被查封,他们聚拢来开个短会,非常愉快地把新刊物定名为《新地月刊》。
  鲁迅深吸一口纸烟,摁灭烟头问:“那首《我爱这土地》,到底是谁写的?”
  “对呀,完全没听说过‘夜风’此人,”丁玲好奇道,“这首诗写得真好,该不会是哪个刚开始创作的新人写的吧?”
  柔石神秘兮兮地笑道:“夜风是某位大学问家的笔名。”
  “我猜到了。”鲁迅并不感到惊讶,因为他就有好几十个笔名,许多内容敏感的文章只能用新笔名来发表。
  这在民国文坛是极为正常的,相当于后世混论坛、贴吧,你没有一堆小号马甲,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
  “谁的新笔名啊?”胡也频问。
  “你们猜。”柔石笑道。
  “快说,快说,别吞吞吐吐的。”丁玲催促道。
  在座诸人,除开鲁迅全是赤党,鲁迅说道:“既然人家不肯公开身份,那还是别问了。”
  “我来猜猜,”丁玲的眼珠子转了几圈,“平复(柔石)说是位大学问家,那应该非常有名气,而且写诗也写得极好,还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擅长写诗的有名气的爱国主义者,会是谁呢?”
  胡也频突然插话:“不会是北边那位周先生吧?”
  “哈哈哈哈,一猜就中,”柔石笑完又提醒道,“此事不要外传,周先生似乎不想跟咱们左联牵扯太深,必须尊重他的选择。”
  “可以理解。”鲁迅点头道。他最初也是不愿加入左联的,害怕因此遭到迫害,但最后还是咬牙豁出去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丁玲捧着诗念了两句,赞叹说,“不愧是周先生,他的诗总这么感情勃发而富有哲理。”
  鲁迅调侃道:“可惜跟新月社那帮人走得太近。嘿嘿,胡适、梁实秋闹得挺厉害,追求什么思想自由。现在国人连行动自由都没有,更何谈思想上的自由。”
  柔石说:“他们终归是反对国党的,如果可以的话,还是希望大家能缓和矛盾,共同联合起来反对独裁暴政。”
  鲁迅笑笑不说话,他怨恨梁实秋,多过于怨恨郭沫若、陈西滢。因为他觉得梁实秋太阴险了,居然在张作霖、常凯申联合反赤的时候,公开写文章暗指他是赤党,这不诚心要坑死他吗?
  至于柔石,他更希望鲁迅和梁实秋能够和解,一起为国家民族而奋斗。
  在一年以前,共党内部很多文人是号召抵制鲁迅的,其中就以郭沫若为代表。后来周公亲自来上海跑了一趟,双方才摒弃前嫌共襄盛举,携手创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就在鲁迅、丁玲等人在上海开小会时,远在天津租界,一个作家朋友对巴金说:“你来天津旅游,有个人一定要去拜会,否则就白来了。”
  “谁啊?”巴金笑问。
  “周赫煊。”朋友说。
  巴金连连摇头:“他是名满天下的大学者,我就一个文坛小喽啰,还是别去吃闭门羹了。”
  朋友笑道:“不去试试怎么知道?”
第365章【巴金】
  巴金是个很有趣的人,他每年拿出四分之三的时间写作,剩下两三个月就到处旅行看朋友,把赚到的稿费全部花得干干净净。为了避免因生活而奔波,他直到40岁才结婚,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用巴金自己的话来说,他没有家,朋友的家就是他的家,他到各处去看朋友,途中还能顺便写一些旅途随笔。
  这是个毫无金钱观念的妙人,后来他都名满全国了,依旧没有几个积蓄。某天妻子见他出门买书,忍不住说道:“家里已经没钱了。”巴金对此一无所知,回答说:“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
  巴金当天被妻子阻拦没去,第二天又带着孩子去逛书店。
  时值五月,中原大战已经打响。
  李宗仁、白崇禧从广西出兵湖南,战略目标是攻占武汉。冯玉祥从河南出发攻打徐州,目标是跟李宗仁在武汉会师。阎锡山从山东进发,配合冯玉祥攻击徐州,目标直指南京中央政府。反复摇摆的石友三,这次主攻兖州、济宁,同时配合晋军取济南。另有湖南的何键、四川的刘文辉,也各自在地盘上跟老蒋那边的人打仗。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战火连绵。
  连续数年大灾荒的山东,都还没有缓过劲来,如今再次成为军阀混战的主战场,再加上张宗昌这些旧军阀浑水摸鱼,几乎打成一片白地。
  巴金本来打算去山东拜会老舍,但战火连绵之下,他也只能作罢。
  在离开天津前,巴金受到朋友的怂恿,坐着黄包车按响三乐堂的门铃。
  周赫煊正在家里陪孩子玩耍,女儿灵均已经成功断奶,而且还学会了走路——勉强走两步就要摔倒。
  “快去,去弟弟那边!”周赫煊放开手喊道。
  小灵均拽着周赫煊的袖子不放,身体摇摇晃晃,糯声道:“爸爸,抱抱。”
  张乐怡坐在摇篮边,冲小灵均招手道:“灵均,快过来跟弟弟一起玩。”
  小灵均瞅瞅张乐怡,又瞅瞅周赫煊,突然趴在地上,慢条斯理地朝摇篮爬过去。
  周赫煊狂汗,把女儿抱回来站好:“不准爬,要用脚走。”
  小灵均听得似懂非懂,迈着肉呼呼的小腿儿朝前走了几步,然后突然停止下来。她害怕了,前面几步是张乐怡,后面几步是周赫煊,她站在中间没有任何着落。
  “哇哇哇……”小灵均傻站在原地哭起来。
  周赫煊连忙转移地点,跑到张乐怡身边喊:“快过来!”
  小灵均似乎忘记了跌倒的恐惧,快步朝周赫煊跑去,抱着周赫煊的膝盖继续大哭。
  周赫煊叹气道:“真是个爱哭鬼。”
  让周赫煊没想到的是,小灵均在完全掌握走路后,几分钟就学会了奔跑。虽然跑着跑着就摔一跤,但她自己爬起来又继续跑,咯咯咯笑着满屋子转悠。
  小维烈被姐姐的笑声感染,靠在母亲怀里扭来扭去,兴奋地拍打小手跟着笑,屋里到处都充斥着小孩子的欢笑。
  “先生,外面有位李尧棠先生求见。”佣人过来禀报。
  周赫煊一时间没把李尧棠跟巴金联系起来,他问:“多大年纪,干什么的?”
  佣人说:“很年轻,也就20来岁吧,他说自己是写小说的。”
  “原来是作家,请他进来吧。”周赫煊没有多想。
  巴金梳着三七分发型,戴着一副圆框眼镜,模样有些小帅。他主动上前握手道:“周先生你好,我叫李尧棠,一个小作者,慕名而来。”
  “李先生你好,请坐。”周赫煊微笑道。
  张乐怡抱着儿子,又牵着小灵均,悄悄离开客厅,只剩下周赫煊和巴金两人。
  巴金说了些久仰崇拜的话,又聊起《神女》和《狗官》,最后拿出一叠稿子说:“周先生,这是我最近创作的小说,还没完稿,希望你能提一些意见。”
  周赫煊翻开来一看,只见小说名字叫做《春梦》,很俗套的名字,应该不是啥有名作品。
  直到周赫煊阅读了正文,发现书中人物的名字叫觉民和觉慧,他才猛地抬头望向巴金:“敢问李先生的笔名是什么?”
  巴金笑道:“巴金。”
  果然啊!
  周赫煊哭笑不得,他说怎么小说稿读起来像《家》,只是初稿的书名和内容都有许多不同,一时间才无法确定。
  周赫煊把书稿放下,说道:“李先生,你的作品我会细细拜读。好像《小说月报》前段时间连载的《灭亡》,也是你写的吧?”
  “正是,”巴金笑道,“那本小说是我在法国时动笔的,留学太无聊了,只能找点事情来打发时间。”
  “这两年的中国文坛比较衰落,好多作家都精神倦怠疲惫了,《小说月报》也很难看到好作品,”周赫煊毫不掩饰地赞叹道,“如今中国文坛,除了老舍的《二马》,只有李先生你的《灭亡》最耀眼。”
  以周赫煊现在的名气和地位,巴金受到夸奖后,颇有些不好意思,他搓着手道:“跟老舍的作品还是不能比,他的作品风趣幽默,特别是那股独特的京味,我本人是极为佩服的。听说他正在齐鲁大学教书,我还想着去拜会一番,谁知遇到了山东打仗。”
  周赫煊说:“那不如就在天津多呆些日子,等仗打完,再去山东也不迟。对了,李先生现在除了写小说,还有其他工作吗?”
  “以前兼做杂志编辑,去年底就辞了。”巴金道。
  周赫煊发出邀请道:“不如去我的《大众》副刊吧,不会耽误你写作的。”
  巴金为难道:“我这个人爱自由自在,恐怕干不了多久又想辞职。”
  “哈哈,没事的,去留随意。”周赫煊说。
  巴金这才答应下来,又跟周赫煊聊起《大国崛起》,继而热火朝天的开始讨论法国大革命。
  巴金最开始属于无政府主义者,到法国留学后又迷恋上大革命,喜欢研究和阅读法国革命史。既然遇到了周赫煊这个史学家,他自然不会放弃探讨法国大革命的机会。
  两人一直聊到傍晚,廖雅泉、崔慧茀都下班回家了,婉容也参加完沙龙回来,巴金才不顾挽留告辞离开。
  周赫煊把巴金送到大门口,说道:“过两天有位作家朋友结婚,也是你们四川的,而且跟你一样姓李,到时候一起去喝喜酒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2/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