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2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7/702

  “嗯,”阮玲玉点头应道,“正在拍一部短片,名字叫《自杀合同》,是华北电影公司和大中华百合公司合拍的。”
  周赫煊又问:“华北公司和大中华公司快合并了吧?”
  “好像下个月合并,”阮玲玉说,“一起合并的还有民新公司和上海影戏公司,等《自杀合同》拍完,新公司联华影业就要开张。”
  周赫煊笑道:“等联华影业成立,你就要荣升台柱子了。”
  “哪有,”阮玲玉不好意思道,“真正的台柱子是金焰,听说罗老板花了5000元签字费从明星公司挖他。”
  金焰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位影帝,被誉为“民国电影皇帝”。事实上他并非纯粹的中国人,而是朝鲜人,父亲被日本特务毒死后加入中国国籍,30年代出演了大量反抗侵略和压迫的进步电影,后来还一度被列入国党的通缉名单。
  周赫煊拿出《神女》的剧本,对阮玲玉说:“你把这个交给罗明佑,就说我会亲自负责这部电影,请他挑一位合适的导演。”
  “周先生怎么不亲自把剧本递给罗老板?”阮玲玉问。
  “我明天就要离开上海了,”周赫煊无奈地笑道,“罗明佑是个爱玩的少爷,合并组建的新公司下个月开张,他如今人却在香港。说是要跟董事长汇报进度,我看啦,估计又到哪里旅游去了,我根本找不到人。”
  “那好吧,剧本就放在我这里。”阮玲玉小心地收好。
  用过晚餐,何阿英还想留周赫煊过夜,不停地朝女儿使眼色。在周赫煊拒绝后,她又让女儿出去陪周赫煊走走,说是一起逛上海滩的夜景。
  阮玲玉熬不过母亲,只得答应,但出门以后很快就回来了。
  “你怎么没去周公馆?”何阿英诧异道。
  “妈,周先生不是那种人,你想歪了,”阮玲玉道,“他对我特别规矩,没有动手动脚的,只是把我当朋友而已。”
  何阿英无语道:“我的傻女儿哟!他要是对你没想法,会好心帮忙把张达民送进监狱?我跟你说啊,周先生要钱有钱,要地位有地位,几句话就弄得张达民翻不了身。你只要傍上了他,今后上海滩都没人敢欺负你。你听我的,明天一定要把他约出来,然后趁机去周公馆过夜,先把关系给定下来。”
  阮玲玉无奈地说:“妈,周先生明天就离开上海,你死了这条心吧。”
  何阿英顿时郁闷道:“你真是够笨的,我懒得跟你再废话!”
  阮玲玉回到自己卧室,无聊的翻开《神女》剧本。她以前看过小说原著,此刻再读,却发现小说和剧本相差万里,只截取了其中一段故事。
  剧本的故事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加煽情感人,其中许多剧情都让阮玲玉感同身受,有种想要落泪的冲动。
  等把完整剧本看完,阮玲玉发现泪珠已经滑落到脸颊,她不由想起周赫煊来。能写出感人肺腑的故事,不仅富有同情心,而且还才华横溢,但就是这个人,却做局设套把张达民丢进监狱,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他呢?
  阮玲玉发现自己看不透周赫煊,那是个像谜一样的男人。
  谜一样的周先生,如今正在返回天津的路上,北边的仗已经打得差不多了。
第387章【奉军入关】
  民国十九年九月九日九时九分,取“九五至尊”之意,阎锡山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就任“国民政府主席”。他还给张学良安排了一个副主席的职务,希望张学良能够早日赴北平就任。
  这个新政府毫无新气象,因为派系权利矛盾,以及资金不足的问题,具体事务各种拖沓推诿。而山东和河南的战事又隐隐有崩溃的迹象,搞得就像当初张作霖在北平组建军政府一样,成了最后的疯狂。
  周赫煊是9月12日回天津的,只在家休息了一天,就有人前来拜访。
  来者叫赵丕廉,已经快满50岁了,阎锡山的高级幕僚。晚清时参加过同盟会,办过工厂、开过报社、也搞过出版社,后来在山西主管教育事业。
  山西的义务教育搞得那么好,跟赵丕廉的努力分不开。他开办的山西省国民师范学校,几乎成为山西地下党的活动基地,赵丕廉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阎锡山如今的头号谋士叫赵戴文,本来主管山西民政,前两年还当上南京政府内政部长。
  赵丕廉相当于阎锡山手下的第四号谋士,但不管是赵戴文还是赵丕廉,亦或是第三号谋士南桂馨,全部都是反对阎锡山开战的。他们苦苦劝谏过,但阎锡山不听,只得老实回来辅佐阎锡山“造反”——其中南桂馨投靠了南京政府。
  这些人都属于阎锡山的老牌谋士,北伐胜利后阎锡山又大量启用新人,把不听话的老人都踢开或者闲置。阎锡山对地盘和军队的控制力更强了,但手底下的派系势力也变得更加复杂,新人跟老人争权争得厉害。南桂馨之所以投靠南京政府,其实主要原因就是被新人逼走的。
  阎锡山自己内部的派系都斗得厉害,再加上冯玉祥、李宗仁、汪兆铭的人,这刚刚成立的北平新政府实在够呛,抢夺高官职位都快抢出狗脑子了。
  “芷青先生,久仰久仰!”周赫煊没说客套话,他是真的久仰,能在民国把一省小学的入学率提高至70%以上,赵丕廉堪称难得的教育家了。
  赵丕廉外形清瘦,锃亮的大光头,口鼻之间留着一撮胡子,跟后世四川的散打评书李伯清长得有八分神似。他笑着抱拳说:“周先生,我也是久仰啊。你捐资助学的义举,我在山西都有所耳闻。”
  两人互相吹捧几句,周赫煊问道:“不知先生大驾光临,所为何事?”
  赵丕廉喝了一口茶水,正色道:“如今北平国民政府初建,我负责教育相关事务。周先生你是著名的教育家,可愿出山相助?教育部副部长和北大校长职务虚位以待。”
  好吧,北大的校长又泡汤了。
  常凯申答应派蒋梦麟到北大做校长,可北平此时被反蒋联军占据,根本不认蒋梦麟这个“伪校长”。可怜北大师生,继续过着没有校长,没有财政拨款的日子。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北大的顽强和凝聚力,数年如一日的没钱没校长,学校居然还能照常招生、照常上课,换成其他大学早特么完蛋了。
  周赫煊没有拒绝,也没有接受这一聘任,而是笑问:“芷青先生,你觉得北平国民政府还能撑多久?”
  赵丕廉义正言辞地说:“常凯申倒行逆施,民心尽丧,北平政府肯定能取得最终胜利。”
  周赫煊笑道:“好像芷青先生也是反对打仗的吧?”
  “呃……”赵丕廉顿时语塞,他本就不是善于言辞的人,让他做实事可以,做说客就够呛了。
  周赫煊反过来招揽赵丕廉,说道:“芷青先生,等中原大战结束,不如你来做‘希望教育基金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吧。你在山西搞的那套义务教育,完全可以换个形式推广到全国。”
  赵丕廉苦笑连连:“罢了罢了,我是来请你当教育部副部长的,你反倒劝我给希望教育基金会做事,看来是没法说服你了。周先生,告辞!”
  “慢走,”周赫煊把赵丕廉送出三乐堂,郑重道,“芷青先生,等阎主席战败后,你作为他的重要谋士,多半是没有好去处的。希望教育基金会随时恭候大驾!”
  “再说吧。”赵丕廉无奈的挥挥手。他这趟来天津,并非专门为了请周赫煊出山,同时还要向天津的诸多寓公发出邀请。
  可惜,如今反蒋联军的形势急转直下,原本答应出任北平政府要职的寓公们,现在都一个个闭门谢客了,很少有人愿意跑出来蹚浑水。
  九月九日的九天以后,张学良在阎锡山的“九五至尊”之上又加了个九,突然通电全国,率领东北军大举入关。
  阎锡山还真的只有跑路的份,张学良通电入关时,他正在石家庄指挥作战。接到电报以后,阎锡山来回踱步兜圈子,边走边说:“完啦,完啦!咋个办呢,咋个办呢?”
  阎锡山吓得惊慌失措,是因为晋军主要兵力都布置在河南、山东,直隶地区异常空虚。东北军入关以后,一路上根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18日通电,19日入关,21日占领天津,23日占领北平,半个月内占领整个华北。
  前线的西北军早就军心不稳,听到东北军入关消息,立即就有超过10万人的军队倒戈,主将全都被常凯申用大把银子给收买了。
  阎锡山连忙通电全国,宣布辞去新政府的主席职务,他还想继续回去做他的山西王。汪兆铭也匆匆逃离北平,还通电表示自己的无奈:现在奉天已经诉诸武力,我们只有撤离北平了。
  东北军和中央军还在南北夹击反蒋联军,张学良却有空跑来找周赫煊闲聊,他见面就哈哈大笑:“明诚,你的计谋大妙,堪称当代诸葛亮!”
  张学良能不高兴吗?
  常凯申送了他至少2000万大洋,再加上大批的军事物资,不仅解决了东北财政困难,还让奉军实力大涨。而且,他还不费吹灰之力的占领华北,一跃成为实力最强大的地方军阀。
第388章【战事尾声】
  常凯申去年勒令地方军阀裁军,只有张学良是真的在裁。原先东北军人数多达40余万,张学良大搞精兵简政,最后裁到只剩下28万正规军,其中16万属于精锐,剩下12万为地方守备部队,裁掉的10多万全部变成屯垦军。
  这在民国属于难得的壮举,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军阀,都在想方设法扩军,唯独张学良在大裁军。
  裁军之后的东北军并没有削弱,战斗力其实还提升了。张学良也想方设法大练新军,这些新军从军事素养到武器装备,都远超一般的军阀部队。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张学良对东北军的控制力,已经远远超过张作霖,至少从表面上来看,他可以轻松指挥奉军任何一支部队——张作霖调军打仗还要给好处费才行,有些兵头子是不听话的。
  怎么说呢,只从练兵能力而言,张学良在民国诸多军阀当中能够排进前列,如果他不亲自指挥作战就更完美了。
  张学良抽着烟说:“老蒋还想打仗,邀我把阎百川(阎锡山)和冯焕章(冯玉祥)彻底赶尽杀绝,然后再跟他南下一起对付李德邻(李宗仁)、白健生(白崇禧)和陈伯南(陈济棠)。”
  “你怎么回应的?”周赫煊问。
  “当然是拒绝啊,我入关本就是想平息战端,盼着国家早日和平,”张学良无奈地摇头说,“老蒋打仗是打上瘾了,不灭掉地方势力他死不罢休。如果按照他的想法来搞,至少还要死上几十万士兵才能安宁。”
  周赫煊点头道:“确实如此,他的掌控欲太强了,可惜能力没跟上。”
  张学良道:“老蒋这回还真大方,他把黑、吉、辽、晋、察、热、绥、冀八省地盘,外加北平、天津、青岛三市全都交给我节制,还让我处理中原大战的善后事宜。”
  周赫煊笑道:“有阴谋?”
  “当然有阴谋,”张学良苦笑着说,“他让我善后,却又勒令我把西北军、晋绥军的军队裁撤六成,明显是想挑起我跟那些军阀将领之间的矛盾。趁我焦头烂额抽不出手的时机,回兵南下彻底把桂军给消灭。”
  常凯申还真是打仗打上瘾了,明明南京政府财政已经崩溃,还想把桂系军阀给赶尽杀绝。打着打着没有钱粮,为此专门加派各种税捐,搞得南方天怒人怨,他见实在打不下来才罢休。
  放过了桂系军阀,常凯申还不消停,又把目光对准红区,对红区发起多次围剿。
  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常凯申围剿红区实为一石三鸟之计:第一,当然是为了消灭我党;第二,调派刚刚收编的杂牌部队打仗,削弱控制杂牌势力;第三,围剿到哪里,常凯申的军事触角就延伸到哪里,趁机扩大实际地盘。
  简单归纳总结成八个字,常凯申玩得是“驱狼吞虎、渔翁得利”。
  张学良不想陪常凯申玩游戏,他说:“我正在跟老蒋周旋,裁一些战斗力弱的杂牌,再整编合并上一批,换个番号偷偷保留下来。”
  “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周赫煊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7/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