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2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2/702

  三井次郎的脸色惊疑不定,因为这个计划听起来像是真的,但他又不敢相信共济会能够控制美国,能够挑动世界大战。
  廖雅泉把周赫煊所说的内容全部复述一遍,三井次郎详细记录后,才挥挥手让廖雅泉离开。
  三井次郎无法判断这个消息,只能向上级如实禀报,最后这份情报送呈到土肥原贤二那里。
  土肥原贤二命令秘密调查共济会,结果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把土肥原贤二吓得不轻,因为欧美关于共济会的资料太多了。
  1786年,德国出现一本名叫《世界政治体系揭秘》的书,是魏玛市政府的一位官员写的。书中提到:共济会和光明会正在秘密策划世界范围内的革命,以建立世界政府。这本书出版三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验证了书中的某些预言。
  1797年,耶稣会成员奥古斯丁·巴朗出版《雅各宾主义历史回忆录》,提到秘密的社团组织操纵大革命,并且对教会进行打压。同年,苏格兰物理学家约翰·罗伯逊发表《共济会、光明会和读书会阴谋推翻欧洲政府和教会的证据》,提出大革命源自共济会的阴谋。
  19世纪20年代,威廉·摩根在纽约加入共济会,由于不能升级而心怀怨恨,宣称要在报纸上揭露共济会的秘密。这种背叛行为激怒了共济会,不久当地报社被一把火烧掉,摩根也因拖欠大笔债务而被捕入狱。此为真实的“摩根事件”,激起美国的反对共济会运动,纽约民众甚至公开集会,号召禁止共济会成员加入政府系统,最终在野党把矛头直指美国总统,因为美国总统杰克逊也是共济会成员。
  在“摩根事件”发生后,美国甚至诞生了一个叫“反共济会党”的党派,并于1828年和1832年成功推选出总统候选人,但这个政党在共济会的打击下很快解散。
  20多年前,俄罗斯也有一本关于共济会的书出版,名叫《锡安长老会纪要》,泄露了共济会如何掌控世界的具体计划。主要内容有:1,用自由主义消灭非集权政府;2,用经济集权取代政治集权;3,传播达尔文主义、马克思主义、尼采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来制造矛盾,造成各个国家对立;4,建立世界政府,迫使各国让权;5,引发世界大战,消灭敌对集团;6,推广普选权,培养愚民群体,以对抗各国精英阶层;7,通过共济会招揽各国精英,培养代理人;8,安插民主政府领导人……
  土肥原贤二拿到这些材料后,整个人都懵逼了,对共济会的存在半信半疑。
  但《锡安长老会纪要》确实预言准确,可不就是爆发了世界大战吗?难道十多年前的欧战,真是共济会阴谋策动的?
  共济会还要在各国安插政府领导人,培养代理人,说不定日本政府内部,已经存在一批共济会员了,否则那份机密文件怎么会泄露到周赫煊手里?
  土肥原贤二感觉头皮发麻,这种能够控制美国政府,甚至控制世界局势的神秘组织,根本就不是他能够对付的。他只能下达命令,让廖雅泉继续潜伏在周赫煊身边,专门调查共济会情报,廖雅泉的其他任务一律取消。
第411章【搪瓷流水线】
  廖雅泉突然就安分下来,虽然也在继续参加社交活动,但不像以前那样隔三岔五的抛头露面了。
  转眼农历春节到来,但在大城市没有啥年味可言,常凯申更是毫无过年的心思。他终于捅马蜂窝了,在政治上无法打倒胡汉民,于是就从肉体上将对方打倒。
  这无疑犯了天大的忌讳,搞得国党内部人人自危。
  倒退回去三五年,胡汉民可是跟汪兆铭、廖仲恺并称为“国党三巨头”,那时候的常凯申根本排不上号。
  影响力如此巨大的人物,常凯申居然说软禁就软禁,还有传言说要把胡汉民枪毙。那其他的国党成员怎么办?以后会不会也被常凯申枪毙?
  就连常凯申自己那派的党羽,都看不惯这种做法了,吴稚晖更是气得闭门不见客。
  汪兆铭趁机上蹿下跳,把拥护胡汉民的国党派系拉拢过去,又买通报纸大肆批评常凯申的独裁手段,导致常凯申的名声一落千丈。
  “宁粤之争”正式摆在台面上,眼看着内战又要爆发。张学良的神经也紧绷起来,因为他手下新归附的军阀,也一个个蠢蠢欲动,想要趁着南方的混乱搞事。
  周赫煊没有掺和这种纷争,腊月二十七这天,他带着妻子张乐怡来到天津太古码头,准备迎接从美国回来的岳父。
  同行的还有天津总商会会长张仲元,副会长王益保。
  这两位都跑来为张谋之接风洗尘,可见张谋之在中国商界名气之大。如今美国的避孕套生意越做越大,去年的纯利润已经达到60万美元,张谋之还打算继续扩大生产规模。
  自晚清以来,只听说过洋人在中国开公司赚大钱的,还没有哪个国人能在欧美开公司赚大钱。张谋之属于蝎子粑粑独一份,俨然成为中国商人的骄傲。
  除了张仲元和王益保外,李寿民的岳父孙仲山也来了。大家合伙做白银生意嘛,白银进口还要委托张谋之,孙仲山怎么也得来好好哄着。
  一艘货轮驶进码头,岸边的苦力搬运工早已等候多时,只能船只靠岸便开始卸货。
  张谋之身边还带着洋人跟班,洋洋自得地走下船,吩咐说:“约翰,你负责看好货物,别磕坏碰坏了。”
  “好的,老爷。”洋人跟班应道,“老爷”二字甚至说的是中文。
  张仲元看得无比羡慕,抱拳说:“张老板真是威风,连洋人也能随意使唤。”
  “哪里哪里,”张谋之笑道,“洋人也是人,你给得起工钱,就能让他们帮着做事。”
  周赫煊介绍道:“这是天津总商会会长,张仲元张老板。”
  张谋之抱拳道:“张会长,幸会!”
  “幸会!”张仲元回道。
  周赫煊又介绍了王益保和孙仲山二人,大家都是做生意的,很快便聊得热火朝天。
  常凯申虽然只是名义上统一全国,但这种中央大义却是利器。国党的党部已经借着正当名义,延伸到四川、山西、华北、东北,就连这天津总商会都受到国党天津党部的管控。
  前几天,天津总商会刚刚进行了换届选举,虽然会长、副会长人选不变,但商会内部情况却大大改变。
  换届选举大会上,国党的天津党政机关要员都有到场参加,张仲元还率领22名商会委员宣誓,内容为:恪守总理遗嘱,服从党义,奉行中央及上级机关法令……
  码头上,搬运工已经忙碌起来,有些大型机器必须使用三脚架和滑轮。
  张仲元看着那些机器,惊讶地问:“张老板这是要在天津开工厂?”
  “是要开工厂,不过没有在天津,”张谋之解释道,“我打算开一家搪瓷厂,使用的是美国最先进的自动烧油炉和电动行车。不但比中国和日本的搪瓷工厂生产效率提高了5倍,而且大大降低了对工人健康的危害。”
  “真的提高五倍生产率?”王益保惊道。
  张谋之笑道:“只是自动烧油炉和电动行车提高的效率,没有把其他环节算进去。整套流水线都用上,至少能提高20倍效率吧。”
  孙仲山咋舌赞叹说:“还是张老板做实业在行,比我们搞银行的有手段。”
  “不敢当,”张谋之说,“我也是多亏有个好女婿,是他建议我引进美国机器开工厂的。”
  周赫煊站在旁边笑笑,这确实是他出的主意,趁着美国经济危机捡便宜。但究竟投资什么项目,则需要张谋之自己决定,没想到张谋之居然选择了开办搪瓷工厂。
  中国的搪瓷技术学习的是日本,但日本并不是个好老师。
  直到六年前,中国才真正出现国人独资的搪瓷工厂。其中上海华丰厂在两年前从德国、日本引进全套制胚机械,算是走上了半自动流水线生产。
  但除华丰厂、铸丰厂等两三家大厂之外,中国的其他搪瓷厂都还是作坊式经营,制胚需要工人用榔头敲敲打打。
  特别是酸洗脱脂环节,全程需要工人戴着橡皮手套,在酸洗池、清水池、中和碱水池中,将铁坯捞进捞出。这种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能源消耗大,成品质量差,空气中散发的有害气体还会严重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
  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的搪瓷脱脂技术才得到革新,只自动烧油炉和烘床的改进,就让产量提高3倍以上。
  张谋之这次从美国买回了全套流水生产线,从制胚、脱脂、制釉、烧搪到饰花,全程半自动流水线生产。整体的生产效率,比上海的几家搪瓷大厂,至少提高20倍以上。
  至于这些机器的价格,呵呵,半卖半送,所有加起来还不到10万美元。
  不仅如此,张谋之还请回来几个美国工程师,薪水低得可怜,基本上给饭吃就行,谁让他们在美国找不到工作呢。
  唯一比不过上海搪瓷厂的,就是这种流水线耗电量大。电费这玩意儿在民国时期很贵,有些工厂老板,宁愿多请几十个工人,都不愿把钱消耗到电费上。
  要在中国建搪瓷厂,天津是最好的选择。
  一来天津没有同行竞争,中国的大型搪瓷厂都在上海那边;二来天津有个久大集团,能够自主生产许多化学原材料,原料购买极为方便节省。
  但周赫煊却强烈反对,因为这套流水线是亚洲最先进的,比日本国内的搪瓷工厂都先进。如果把工厂建在天津,过几年全特么白送小日本了,周赫煊才不干这种傻事。
  周赫煊选择的建厂地址是——山城,重庆!
第412章【建厂计划】
  搪瓷在中国还是很有搞头的,这玩意儿在光绪年间开始输入中国,主要为德国、奥匈帝国制造,属于比较高端的日用商品。
  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趁机挤占德奥市场份额,向中国大量倾销搪瓷产品,几年间便垄断了中国搪瓷市场。也就五六年前吧,上海出现几家中国搪瓷企业,稍微振兴了一下民族工业。
  刚开始的时候,中国搪瓷企业存活艰难,甚至连釉粉都需要向日本进口。
  但随着历年来的抵制洋货运动,中国搪瓷业得到了发展机遇。如今上海的铸丰、益丰、中华、兆丰四厂的产品,已经勉强可以和日货抗衡了,成功打破日货搪瓷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南京国民政府还是很给力的,关税刚刚自主,便下令将搪瓷品的进口税从5%增至12.5%,用以限制搪瓷外货的输入。
  另外,搪瓷用品市场在东南沿海发展成熟,许多普通家庭也有搪瓷的痰盂、口杯、饭盆等物。但在北方、南方、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却还比较稀罕,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山西等地,绝大多数百姓都不知道搪瓷是什么玩意儿。
  市场潜力巨大!
  不但可以猛赚银子,还能跟日货争市场。最好能把搪瓷日货完全挤出中国,让陷入经济危机的日本更加糟糕。
  对于周赫煊坚持把搪瓷厂建在重庆,张谋之虽然感到疑惑,但也没有过多询问,他现在已经非常信任自己的女婿了。
  等所有机器都搬到临时租赁的仓库,又把几个美国工程师安顿好,张谋之才跟着女儿、女婿一起回家。他见到孟小冬、廖雅泉、婉容、崔慧茀等女之后,脸色有些不好看,因为周赫煊的女人太多了。
  但也仅此而已,民国时期三妻四妾实属正常,张谋之作为岳父最多提醒两句。
  就说张谋之自己,去年也在美国找了个情妇,而且那美国姑娘才15岁啊!这老先生够会玩的。
  “贤婿,”张谋之笑呵呵道,“我在美国收到远西的电报,他已经被任命为九江市长了,多亏贤婿在蒋总司令面前美言。”
  周赫煊道:“我也是顺口一提而已。”
  张谋之这两年来春风得意啊,大儿子做了法国顶级建筑师的学生,二儿子又当上九江市长,三儿子被他叫去美国打理避孕套产业,张家的家族实力可谓蒸蒸日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2/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