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2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2/702

第427章【工科】
  对于周赫煊的抗日爱国演讲,重庆大学的师生们反应并不强烈,虽然也同仇敌忾,但却没有切肤之痛。或许只有等日本真正占领东北,无数国人才会惊醒过来。
  如今的中国,爱国进步人士更关心的是国家统一,更反感的是军阀混战、是官僚腐败,日本人这个外敌反而还在其次。
  所以,当晚上吃饭的时候,在座诸位都没有讨论关于日本的话题。
  汪云松在碰杯之后,问道:“听说周先生准备在重庆开工厂?”
  刘湘笑着介绍说:“汪老先生不仅搞教育,还是重庆总商会会长。他创办了重庆电力公司、重庆自来水公司,周老弟以后在重庆开工厂,肯定会跟汪老合作。”
  “那就要拜托汪会长了,到时多给我调配点电才行。”周赫煊举杯说。
  汪云松笑呵呵道:“好说,好说,你我都是同道中人嘛。周先生每年捐赠十多万银元资助留学,老朽深感佩服。来,为了中国教育事业,满饮此杯!”
  “干!”周赫煊豪爽地喝下。
  民国有许多爱国资本家,卢作孚算一个,汪云松也算一个。他不仅组织派送邓公、陈帅和聂帅等人赴法留学,当留学生被法国驱赶时,汪云松还寄去5万银元照顾生活,否则新中国的几位开国元勋就要提前回国了。
  吕子方突然说道:“周先生,你当过北大的校长,是搞大学教育的行家,能否帮我们参谋参谋?”
  “参谋什么?”周赫煊问。
  “是这样的,”吕子方解释道,“重庆大学目前还没有设本科课程,只招收了三届预科班,你觉得本科院系该咋个设置呢?”
  重庆大学的新校址已经选好了,就在沙坪坝那边。如今正在修建教室和宿舍,总投资18万大洋,经费由市长潘文华协调21军财政处筹拨。也即是说,重庆大学最初的建设费用,其实来自于刘湘的军费。
  对比起南京国民政府挪用教育款和庚款,刘湘这个地方军阀还算是明白人,挪用军费创办大学显得难能可贵。
  周赫煊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反问道:“现如今中国的大学,有英国模式、法国模式、美国模式和德国模式,重庆大学准备采用哪种模式?”
  “学院制,”吴芳吉道,“我们暂时设了文学院和理学院两种预科班,但科目还没有细分,等本科部创建起来才最终决定科系。”
  周赫煊想了想,建议说:“工学院也应该有。”
  理工科,理工科,理科和工科其实是分开的。
  民国的大学很多设有理科,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等,但工科却比较缺乏。其实工科对建设国家更有实际意义,比如采矿、机械、水利、建筑等等,民国急需这些专业的人才。
  而历史上的重庆大学,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设置工科。
  汪云松遗憾道:“唉,我们也想搞工学院啊,但四川非常缺工科人才。碧柳(吴芳吉)也联系过他的老同学,想请几个工科教授到重庆来讲课,可人家一听是四川,都没有啥兴趣。”
  吕子方苦笑道:“有啥子办法?四川太偏了,有名气的教授都不愿意来。”
  听这几人一唱一和,周赫煊立即明白过来。原来找他参谋是假,托他邀请工科教授是真,全特么玩套路啊。
  周赫煊好笑地说:“这样吧,我明天就拍电报,问问蔡孑民、李石曾、吴稚晖几位先生。他们在教育界颇有名望,应该能请来几个工科老师。”
  “哈哈,那就太感谢了,”汪云松笑着举杯道,“老朽再敬周赫煊一杯!”
  刘湘则是眼睛一亮,周赫煊给他的惊喜太多了。现在随便说出来三个人,就特么是“国党四老”的其中三位,这面子实在够大的啊!
  ……
  民国的大学教育非常畸形,文科生占学生总人数的90%以上,而理科、工科、农科学生寥寥无几,连商科都没啥人,只有医科稍微强一些,但也好得很有限。
  这跟中国的具体情况有关,因为工业实在太落后了,学成毕业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很难找到相应的工作。
  讲一句笑话,就连学家政专业的女孩子,都比学理工专业的人数更多。
  有识之士年年呼吁实业救国、科学救国,而随着民族工业的渐渐兴起,政府和百姓终于开始重视理工专业。直至全面抗战爆发前夕,非文科学生上升到学生总人数的30%,但其中医科和商科占绝大多数,情况依旧十分尴尬。
  别说远在内陆四川,就连天津、北平、上海这些大城市,都很难找到优秀的工科教授。
  周赫煊不仅给蔡元培、李石曾和吴稚晖拍电报,还找了胡适、张伯苓、罗家伦等人,让他们帮忙推荐几个,不一定要教授级别,普通的工科讲师,甚至是助教都可以。
  如此多的名人大师帮忙物色,实际结果却很糟糕。
  教授级别的一个都没有,只有两个讲师愿意到重庆大学授课。愿意来的助教倒是挺多,足有七八个,都是那种没机会出国留学,又在国内找不到工作的工科生。
  但汪云松、吕子方等人却很满意,并根据那两位讲师的专业,决定先在重庆大学开设矿冶和电机预科班,等正式升级本科时再设立工学院。
  泱泱华夏,居然连工科教授都难找,周赫煊不禁感觉有些悲哀。
  离开重庆以前,他给重庆大学捐赠了一万大洋,用于购置工学院的教学实验设备。搞笑的是,刘湘因此硬生生给周赫煊安排了个校董职务,并聘请他担任重庆大学的名誉副校长。
  重庆大学如今的情况很奇葩,名义上属于四川省立大学,建设款项却来源于军费和民间筹措,更和私立大学一样设置有学校董事会。
  不管如何,未来重庆大学的校史馆里,肯定会多出一个叫周赫煊的副校长。
  张谋之继续留在重庆,负责搪瓷厂的建厂事宜。周赫煊则沿江而下,准备从南京坐火车返津,《泰坦尼克号》的中文翻译版还需要他亲自定稿。
第428章【庐山别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从长江顺流而下还是很快的,不像逆流时还经常需要纤夫牵引。短短数日,周赫煊便来到九江张家,张远西带着全家人亲自到码头迎接。
  “妹夫,你一路旅途辛苦了!”张远西对周赫煊态度极为热情,热情到恭敬的地步,跟以前简直判若两人。他虽然当上了九江市长,但却深知其中缘由,一切都是常凯申给周赫煊面子。
  周赫煊笑道:“二哥太客气了,你公务繁忙,何必亲自来接我。”周赫煊又扭头问候丈母娘,“妈,最近身体还好吧?”
  “好,都好。”张母乐呵呵笑道。
  张乐怡抱着孩子朝丈夫微微一笑,她身边还站着五弟张远模、六弟张远范,以及五妹张满怡,至于其他几个兄弟姊妹都不在九江。
  众人乘坐小汽车回家,半路上张远西问道:“妹夫,重庆那边的生意还顺利吧?”
  “挺顺利的,已经搭上刘湘那条线。”周赫煊道。
  “那就好,”张远西笑道,“现在南京政府取消了厘金,生意会越来越好做,蒋总司令真是治国有方啊!”
  厘金这玩意儿在乾隆时候就有,比如“大小金川之战”,便在两湖地区加征厘金筹措军费。说起来乾隆爷也真是极品,老爹雍正留下了那么丰厚的国库,居然能被他败光,打仗还需要加征厘金才能开拨。
  至于厘金泛滥,则是从天平天国时期开始,一直保留到民国,而且情况愈演愈烈。
  什么是厘金?
  就是地方政府或军阀,在辖区内设置厘卡,向过往商人征收货物税。你从上海订购一批商品运往四川,在江苏要收税,在安徽要收税,在江西要收税,在湖北要收税,在四川要收税,甚至运达终点后还要征收落地税。
  这些税收就属于厘金,可以征得你怀疑人生。
  最恶心的是,各地所征收的厘金,六、七成以上用于养活税吏及官员贪污,只有三到四成到了地方政府和军阀手里。
  不但如此,高税厘金只对国内华商征收,而对洋人只征收低额税金。这就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洋货只需缴纳低关税、低厘金,运输成本远远低于国货,从而在中国大肆倾销抢占市场。
  就在今年元旦,南京国民政府不但恢复关税自主,而且还下令取消全国厘金,改为征收商品统一税。
  这并非说说而已,厘金不仅在“国统区”很快取消,许多地方军阀也被迫取消厘金制度。
  南京政府的税改政策如此顺利通行,其原因有二:
  第一,洋人积极敦促。虽然洋货只需缴纳低额税金,但还是够恶心人的,洋商早就对此深恶痛绝了。甚至各国在归还中国关税自主权时,提出的要求便是取消厘金制;
  第二,本国商人的推动。不管是大资本家,还是普通的小商人,早就盼望着政府取消厘金。这些商人联合起来,影响力极大,再加上有中央的明文法令,即便是地方军阀都不敢公然违抗。
  当然,在南京政府无法顾及的地区,厘金依然继续存在。只不过既然中央要求废除,那咱们就废呗,改个名称另行征收即可——虽然这属于违法。
  民国的“黄金十年”虽然属于笑话,但不可否认,这十年里民族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厘金制的废除,以及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
  南京政府为了鼓励出口、增加外汇,已经特么的丧心病狂了:中国运往国外的货物,除了面粉可以退半税外,其他包括卷烟、棉纱、火柴、水泥在内的所有国货全部免税。
  至于外国进口货物,除了部分稀缺品外,其他种类商品的关税统统翻倍。这一来二去,大大提高了国货的竞争力,比糟糕的北洋政府亮眼百倍。
  所以说,国党是官僚资本的代言人呢,大部分国货都有当官的股份,能特么不支持吗?
  常凯申取消厘金制度,还有政治上的考虑。那就是从根子上截断地方势力的财源,削弱地方军阀实力,并且加强中央对地方经济的监管,提高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唉,这就逼得地方军阀提高禁烟罚款(鸦片税),有的干脆自己带头种鸦片。
  就拿刘湘的叔叔刘文辉来说,这位的经典名言是: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
  而实际情况呢,刘文辉的地盘遍地鸦片,他的部队就是靠卖鸦片养起来的,还顺带养活了四川数以万计的烟客。
  什么是烟客?负责种植、制作、运输、销售鸦片的人,甚至还有专门保护鸦片贸易的镖师,这些通通可以被称作烟客,全国从业者加起来至少有上百万人之多。
  这是一个乌烟瘴气,又光怪陆离的奇葩世道。
  ……
  闲话休提,张远西直接让司机开车去了庐山牯岭。
  众人来到一处花园别墅,张远西笑问道:“妹夫,你看这里还满意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2/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