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3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6/702

  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总司令,也是周赫煊的老熟人——侯七,侯忠国。
  当初周赫煊被褚玉凤的人刺杀,还是侯忠国帮忙逮住暗杀者。之后他一直在冯庸大学担任军事教官,教授步操、刺杀和射击课程,这些学生都是侯忠国教出来的。
  “诸位老师,诸位同学,张司令已经弃守锦州了,东北的黑土地完全被日寇占领,”冯庸在台上慷慨激昂地说,“但是,还有人在抵抗,还有人在关外跟小日本血战!黑龙江的马占山、苏炳文,吉林的丁超、李杜、王德林、冯占海,辽宁的唐聚五、黄显声、张宗周。还有很多很多热血汉子,咱们东北的纯爷们,正在撸着袖子跟小日本拼命。我们不能坐视不理,这条命就算豁出去,也要跟小日本鬼子拼了!”
  “拼了!”
  “拼了!”
  台下师生纷纷怒吼起来。
  周赫煊却在跟侯七悄悄说话:“候兄,你手里头人少,满打满算也就200来号,千万不要跟关东军硬碰硬。”
  “我晓得,”侯七哈哈笑道,“周先生,你可别忘了,咱以前是干啥买卖的?马匪的本事就是来去如风,能打就打,打不赢就钻林子逃跑,我还能干折本买卖?”
  周赫煊嘱咐说:“候兄,我希望你能把部队打散,七个人一组,分头去投奔东北各地的义勇军。义勇军最缺的就是后勤补给,关内捐赠的财物很难运到,而你手底下的师生正好有这个长处。他们已经把《七人背》教材背熟了,也动手做过许多实验。只要有他们,东北各地的义勇军就能源源不断的获得手榴弹!”
  侯七叹气说:“我尽量吧,但现在东北太乱了,分不清哪些是真心抗日,哪些是想要投敌的汉奸。”
  周赫煊对此也很无奈,东北如今的状况,怎么说呢?有点像晚清日俄战争的时候。
  各地的义勇军虽然都高喊抗日口号,但却各自为政、互不统属,还有很多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义勇军各部之间互相火拼都实属常见。
  张作霖给东北人做出个很坏的榜样,现在有好些义勇军领袖,都想复制张作霖的成功之路,想要趁乱坐上东北王的宝座。
第449章【饭桶胡适先生的努力】
  张学良跟周赫煊之间的关系,变得有点微妙。从锦州战场回来以后,张学良就没有再见过周赫煊,两人甚至互不通信,就像彼此根本不认识一般。
  “张学良此人,误国甚矣!”
  这是胡适来天津拜访周赫煊,见面说的第一句话。
  “九一八事变”对胡适刺激很大,此后他几乎每年都要写关于东北的文章,并第一个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于九一八”的观点。
  “九一八”的第二天下午,胡适就写了一首诗:“南天民主国,回首一伤神。黑虎今安在?黄龙亦已陈。几支无用笔,半打有心人,毕竟天难补,滔滔四十春!”
  这首诗写的是刘永福、唐景崧等人,当年在《马关条约》签订后率众拒日保台的事迹。他把当日的台湾,比作今日的东北,怀念刘永福这样的抗日志士,又恨自己书生无用,不能提刀驱赶日寇。
  胡适如今在北大担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他和林徽因、梁思成夫妇是邻居。1号住着陈垣、傅斯年,3号住着梁思成、林徽因,胡适则住在4号。
  “可恨啊,可恨,”胡适痛心地说,“日人欲侵略我东北土地,其狼子野心早就暴露无遗。可上至南京政府,下至奉系军阀,都忙于内斗争地盘,竟把广袤的黑土地让于日人!”
  正如胡适所言,不仅是周赫煊这个穿越者,当时好多国人都看到了日本对东北的威胁,却只能眼睁睁的目睹局势恶化。
  胡适有个朋友叫丁文江,是北大的地质学教授。
  丁文江早在1927年,就给胡适写信,说他最近在研究日本问题,深切地感觉中国存亡安危的关键在于日本。就在九一八爆发前夕,胡适和丁文江还同游半个月,多次提到日本的侵华野心。
  周赫煊无奈地说:“就像甲午海战一样,国人的心要被彻底刺痛,才能奋发图强。”
  胡适苦笑道:“我们以前喊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文艺复兴,现在国难当头,学术和科学都不顶屁用。在君兄(丁文江)前两日自嘲,说知识分子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饭桶’,言语虽粗鄙,但说的却是实话。”
  “饭桶也是有些用处的。”周赫煊安慰道。
  胡适说:“我这个饭桶,最近也在苦思自己的作用。最后发现很无奈,顶多站出来喊几声口号,真的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周赫煊说:“口号也需要有人喊。声音大了,才能震耳发聩,国家和人民才能团结起来。”
  “我也是这个想法,”胡适说明来意,“我们不仅要喊口号,还要喊得有策略性,喊得有学术性。我跟几个朋友,准备创办一本《独立评论》杂志,专门讨论国家和世界局势,以开国人耳目眼界。明诚你是这方面的专家,还请加入进来!”
  《独立评论》属于30年代非常出名的政论性杂志,主编胡适、丁文江和蒋廷黻都是义务担任,不拿任何工资报酬。这本杂志存在了五年,期间发表大量时评文章,在开阔国人眼界的同时,也为抗战产生了积极作用。
  其中蒋廷黻还因为在《独立评论》写文章,被常凯申三次召见,最后受邀担任中央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抗战胜利后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
  周赫煊当即答应道:“这种事我当然要加入,每周一篇政论文章,定然按时保质地送到。”
  “如此,谢过了,”胡适高兴地说,“有明诚的醒世文章,必然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胡适此人虽然在政治上很天真,但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处理,他的观点非常理性且正确。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只想着依靠美国和国联解决,却迟迟不肯跟日本交涉。
  当时日本内阁还没有偏向军方,主动提出五项谈判原则,大致上想要把东北恢复到“九一八”以前的状态。按照日本内阁的要求,虽然中国会失去部分利益,但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胡适多次写信给宋子文,主张及早跟日本人交涉。但南京国民政府就像一头鸵鸟,把脑袋扎进沙子里,既不敢对日宣战,也不敢跟日本谈判,白白浪费了大好的外交时机。
  事实上,只要当时中国和日本达成外交协议,那么就在法理上站稳脚跟。即便日本内阁反悔,中国这边说起话来也更硬气,会导致日本的国际外交状况更加险恶。
  这是个很扯淡的事情,不知道中央政府当时在想什么。
  前些日子,国际太平洋学会预定在上海举行,胡适被推选为会议主席。由于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胡适决定延期举行会议,后来经过仔细考虑,又决定不延期。胡适认为,“因为本次太平洋会议是个极好的机会,可以提出中国事件供讨论”,他想利用会议谴责日本的无耻行径。
  可惜一群国际知识分子开会,根本翻不了天,顶多也就激起外国学者对中国的同情心。
  周赫煊也是接到会议邀请了的,不过会议期间,他跟随张学良去了锦州。
  对于张学良,胡适在文章里是如此评价的:“东北的沦陷,虽然不是那一个人应负全责,然而张学良先生以军政两方的全权领袖资格,负的责任最重最大,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少年的得志,几乎完全毁了他的身体和精神……以身败名裂的人,妄想支撑一个不可终日的危局,将来再要寻一个可以从容下台的机会,怕不容易得了。”
  周赫煊送走胡适,摊开纸笔开始抽烟思考,良久动笔写下标题——日本政治的二元属性以及关东军的东北扩张计划。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菊与刀》一书虽然全面阐述日本,但许多细节不可能写清楚。
  既然胡适创办了《独立评论》,周赫煊正好借助这个平台,深入剖析日本各国的情况。每篇文章写一个方面,几年下来,至少能给中央政府那些官老爷们提供点抗战参考意见。
第450章【文章】
  东北腥风血雨,关内争斗不休,奉化乡下却犹如世外桃源。
  下野回老家的常凯申,似乎完全不理会国际国内的纷争,整天游山玩水过得好不快活。他在1月1号的日记里写道:下午与妻及大伟往奉化城北游行,天朗气清,颇得一时之乐。又在1月2号的日记里写道:上午祭慈神后与妻等往游妙高台、雪窦寺。下午下山游仰止桥中山亭观瀑……
  只在1月上旬,常凯申就外出游弋了五次,期间总结自己的政治斗争经验,全部都记录到日记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常凯申跟外界彻底隔离,他甚至把部分侍从室搬到了溪口老家。
  侍从室,名字听起来很普通,但再过几年,常凯申的侍从室就能让人闻风色变。
  常凯申此人嗜权如命,大小权利都要一把抓,遇事喜欢独断专行,谁来劝都没用。他曾多次说:“我的决定就是命令,不要再在行政院讨论。”
  用陈布雷的原话来讲:(常凯申)处理国事如同处理家事,事事都要亲自处理。
  这种如同皇帝的独裁统治,就需要身边有一个机构为他办事,为他谋划,为他控制人事和收集情报,还要为他提供安全警卫保障,于是“常凯申侍从室”诞生了。
  “常凯申侍从室”是一个畸形怪物,从3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所有政府部门的太上皇。有点像雍正的军机处,辅佐皇帝处理军国要务,用谕旨的形式对各部门和各地官员发布命令。
  清晨,农家小院。
  常凯申正在陪大病初愈的宋美龄散步,侍从副官李大伟默默跟随,周围还站着一些负责安全的侍卫。
  在院子里走了几圈,常凯申坐在石凳上,说道:“今天有什么消息?”
  李大伟立刻拿出一封电报函:“苏联再次提出,希望能够用大公子换回牛兰。”
  “大公子”就是常凯申的儿子尼古拉同志,如今在莫斯科兵工厂担任政治军事课老师。而“牛兰”本名雅各布·鲁德尼克,则是共产国际联络部中国站的创立者,前不久刚被国党抓捕关押。
  苏联用常凯申的儿子换回共产国际中国总联络人,这对双方来说都似乎是划算的买卖。
  常凯申拿着电报看了片刻,吩咐道:“不予理会。”
  “是。”李大伟立即记录“圣谕”。
  常凯申想起那个不省心的儿子,心中颇为感慨,闭眼道:“继续说。”
  李大伟又拿出一份文件:“南京政府那边,第五次发电邀请总座回宁主持大局。”
  “不急,慢慢来,时机还未到。”常凯申说。
  李大伟又拿出一份电报说:“东北密电,溥仪已经选出了新的皇后人选,很可能下个月就登基称帝。土肥原贤二已经担任哈尔滨特务机关长,黑龙江的马占山,有投降日寇的倾向。”
  常凯申眼睛猛地睁开:“致电张汉卿,让他稳住马占山。马占山是东北抗日的旗帜,这面旗帜倒不得。”
  李大伟陆陆续续又汇报了一些消息,最后拿出一叠报纸和杂志,供常凯申独自阅览。
  常凯申随手翻找,抽出《独立评论》说:“这是什么杂志?以前都没见过。”
  李大伟解释道:“这是胡适、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等人新创的杂志,昨天从上海送来的,听说颇受政界和知识分子青睐。”
  “咦,居然有周明诚的文章!”常凯申迅速浏览目录,翻到周赫煊的文章那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6/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