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3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4/702

  周赫煊挽着费雯丽的手,走进首都大戏院的售票室,发现看电影的观众还挺多,他们必须慢慢排队才可以。到了影院里面,周赫煊感觉仿佛回到现代,这里的装修风格就是现代主义,地面上铺着非常时髦的水磨大理石,跟后世的情况没多大区别。
  售票室里放着一种类似杂志的印刷品,是戏院的院刊。质量虽然有些粗糙,但胜在图文并茂,还有许多剧照和明星照片,里面印有新片预告、电影说明、电影评论等内容。
  这年头居然出现了专业影评人,周赫煊对此颇为惊讶。院刊的新片预告也写得很详细,比如某月某日,将有某某电影上映,票价多少都写得非常清楚。电影说明也很有意思,演职人员表、故事梗概、幕后故事都讲得清清楚楚,极大的方便了人们观影。
  比如《神女》的电影说明中,就重点讲述了编剧周赫煊先生,以及原版小说的详细情况,并历数这部电影的拍摄之不易。
  《神女》的拍摄过程确实历经坎坷,筹拍到现在已经快两年时间了。由于是最新式的有声电影技术,光培养录音师就用了一个月,导演掌握相应技术也用了两个月。
  最困难的是,周赫煊要求使用国语对白,国语标准的演员在南方实在太难找了。阮玲玉跟着周赫煊学了半个月的拼音,再经过大量的日常练习,那口音都还只是马马虎虎。许多演员都只能配音,而且是拍摄时同步配音,这就更难了——没有后期配音技术。
  结果拍到一半,“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相继爆发。
  投资者之一的罗明佑,在东北有六家影院,当时正忙着更换有声播放设备。日本人一入侵,这些影院投资全打了水漂,资金顿时捉襟见肘。屋漏偏逢连夜雨,很快淞沪之战开打,《神女》的拍摄完全被搁置。
  不但《神女》剧组停工,整个联华影业公司都逃离了上海,从经理到员工全部避难香港。直到《淞沪停战协定》签署,阮玲玉等人才重新返回上海继续拍摄,期间足足耽搁半年之久,耗时近两年终于把《神女》给拍出来。
  周赫煊看着《神女》的电影说明书,不禁面露苦笑:这部电影恐怕很难收回成本了。
第514章【看电影】
  周赫煊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名流政要和小资阶级,大部分选择观看美国片《红尘》。而普通市民和年纪稍大的有钱人,则选择观看国产片《神女》。
  周赫煊是专程陪费雯丽来看电影的,自然也是要看英语片,费雯丽到目前为止只能说“谢谢”、“你好”、“再见”之类的中文。
  这年头的电影技术还比较原始,并没有出现同步对话字幕。默片如果需要表现短暂的对话,必须手工刻字在空白胶片上,再把空白胶片剪到拷贝当中,比如卓别林的默片字幕就常常在两个画面之间。
  所以像费雯丽这种外国人,想要照着英文字幕看中国电影,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必须先设计一种字幕装置,把字幕印在字幕条上,在制作拷贝时将它和放映机叠放,拷贝出来的电影就有字幕了。
  一旦发明出这种装置,那电影后期配音也将不成问题,因为两者的原理都差不多。
  周赫煊觉得自己应该提醒一下联华影业公司,有时候搞发明创造的最大障碍不是技术,而是正确的思路。周赫煊只要提供了思路,中国的电影人应该很容易就能发明出来。
  周赫煊拉着费雯丽的手,来到第二排靠边的位置坐下。他们排队的时间比较晚,已经选不到好位子了,只能这样将就着观看。
  旁边是一对年轻情侣,男的可能是洋行(外企)职员,梳着汉奸式的中分发型。女的可能还是个学生,剪了一头齐肩短发,穿着蓝色的学生制服。
  女学生抱怨说:“就该去看《神女》的,周先生亲自把小说改写成剧本,多让人期待啊。”
  男的劝道:“君茹,你要相信我,这部《红尘》真的很好看。我有个留洋的朋友说了,《红尘》是今年美国最卖座的影片,比国产电影好一万倍。”
  “那《红尘》的男主角演员,我怎么都没听说过?”女学生问。
  男的解释说:“盖博是一个新演员,以前不出名,但演过这部电影以后就出名了。”
  女学生说道:“可《神女》也很好看啊,我同学说她都看哭了。”
  男的只能哄道:“那我们今天看《红尘》,明天再来看《神女》。”
  “我明天要上课,没空。”女学生道。
  男的连忙保证:“你哪天有时间,我们就哪天来看《神女》,绝对不骗你。”
  女学生终于被说服,转而问:“对了,你在美国留学四年,那边真的很先进吗?”
  “当然先进,美国是最发达的国家,”男的一提起美国就来劲,问道,“你听说过‘赛百味’没有?”
  女学生好奇道:“‘赛百味’是一种好吃的美国食品吗?”
  男的得意地解释说:“赛百味,subway,一种修建在地底下的城市铁路。”
  “铁路为什么要修在地底下?”女学生万分不解。
  男的笑道:“因为美国太繁华了啊,大城市里到处都是汽车,很容易造成交通拥堵。电车不能满足人们的出行,蒸汽火车的烟雾又太大,于是就把城市铁路修到地下。”
  “真是难以想象,汽车多得都堵塞交通了,咱们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发展到那种程度?”女学生无比憧憬。
  男的不屑道:“中国?呵呵,再过一百年都不可能。当官的只知道贪污腐败,带兵的只顾着整天打仗,民脂民膏都用来贪污和内战了,国计民生怎么发展得起来?”
  女学生默然,最后弱弱地说:“只要人人都为国出力,总有一天中国可以见到‘赛百味’吧。”
  周赫煊听着这对年轻人的对话,忍不住苦笑着摇摇头。如果他不是穿越者,恐怕目睹了民国的现状,也看不到一丝中国繁荣富强的希望。
  放映厅里的灯光熄灭,一道光束照在大荧幕上,好莱坞大片《红尘》开始放映了。
  美国《红尘》一共有两部,眼下这部是1932年的初代版。故事发生在中南半岛的橡胶园,男主角是橡胶园工人,女主角是他性格放荡的女友。有夫之妇的女配角爱上了男主角,然后扯来扯去,变成了乱七八糟的四角恋爱关系。
  不得不说,年轻时的克拉克·盖博真是帅,不仅面貌英俊,而且一身流线型的肌肉足以让女人尖叫——不愧是未来的好莱坞电影皇帝。
  电影的整体剧情和节奏还算不错,放到几十年后也能看,就是情欲味道太浓了,中国观众看了难免会感到尴尬。
  特别是女主角的饰演者珍·哈露,即便不脱衣服不露点,也能把男人看得暗暗流口水。这个角色本来是嘉宝出演的,但嘉宝演不出那种性感和侵略性,最后只能换成肉弹美人哈露出镜。
  周赫煊听到旁边的女学生低声说:“真是太下流了,怎么可以大庭广众的放这种电影!”
  男的也有些尴尬,不过强行解释道:“你不要太封建传统,早就提倡解放思想了,这种事情在美国不算什么。”
  “真丢人!”女学生嘴上这样说,眼睛却盯着银幕上的克拉克·盖博,那流着汗的健康肌肉,在阳光下是那么容易让女人心跳加速。
  周赫煊倒是完全没有任何反应,对于受过岛国动作片洗礼的穿越者来说,这种程度的情欲电影只能算小儿科,后世随便找出一部爱情片来都比它出格。
  等到电影结束,观众迅速地涌出放映厅,似乎多停留片刻都显得十恶不赦。
  周赫煊笑着问费雯丽:“你觉得这部电影如何?”
  费雯丽说:“还算不错,就是太过低俗了,在英国放映肯定不受欢迎。”
  周赫煊笑道:“这是今年美国最卖座的电影。”
  费雯丽评价道:“男主角的表现很亮眼,英俊帅气,而且演技不俗。”
  周赫煊差点哈哈大笑起来,历史上的经典影片《乱世佳人》,就是克拉克·盖博和费雯丽一起出演男女主角,拍摄期间还传出各种绯闻。然而两人互相看不顺眼,盖博常常讥讽费雯丽是个脑子有问题的女人,费雯丽为了恶心盖博,故意在拍吻戏前狂吃大蒜。
  白瑞德和郝思嘉在银幕上的拥吻多浪漫,多经典啊,可是观众看到的都是假象。拍摄时的克拉克·盖博,一定在强忍着刺鼻的大蒜味道,极不情愿地亲吻一个让他无比讨厌的女人,还不得不装出一副享受的表情。
第515章【中国电影二三事】
  周赫煊带着帽子走出放映厅,帽檐压得很低,这样不用担心被人认出来,毕竟他的照片经常出现在报刊杂志上。
  这种打扮并不奇特,来看电影的男人,至少有三成戴着帽子。
  戴帽子似乎是这个时代的潮流,无论欧美还是亚洲,男人女人出门都喜欢戴帽。几年前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制服条例》,甚至有专门的带帽规定,比如学生、公务人员在正式场合必须戴帽,夏天戴白色帽子,冬天戴黑色帽子,颜色错误是要被嘲笑的。
  周赫煊现在戴的就是一顶男士礼帽,圆乎乎的类似于飞碟形状,帽檐上方还箍着一圈丝带。这种帽子在民国影视剧里很常见,比如谍战剧的地下党接头,主角往往是穿着长衫、戴着礼帽,摘帽时从帽子里掏出一张字条悄悄传递。
  周赫煊顺着人潮出去,看完《红尘》的观众脸色兴奋,却憋着不肯提电影内容。而那些看完《神女》的观众,则一个个义愤填膺,不少人边走边讨论剧情。
  “那个流氓太可恨了,简直就是人渣!”
  “可不是?要我说啊,就该早点报警把他抓走。”
  “报警有个屁用,最多关进去几天,等放出来以后女主角更惨。”
  “阮玲玉演得太好了,看到她在电影里被欺负,我忍不住就想哭。”
  “还是周先生编的故事好。”
  “你们看过《神女》的原著小说吗?”
  “没怎么看懂,跟电影完全是两个故事。”
  “原著小说里也有这个情节,不过写得更隐晦凌乱,而且原著女主角比电影更惨。”
  “……”
  从这些观众的反应来看,电影版《神女》无疑是成功的,极大地调动了诸多观众的情绪。当然,美国大片《红尘》也很成功,一个个看得红光满面,就跟80年代的人在录像厅里看小电影一样刺激。
  就在周赫煊带着费雯丽北上天津时,两部电影的口碑都发酵了,只不过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很多卫道士站出来猛批《红尘》,认为这部电影宣扬的是淫秽思想,并呼吁政府禁止放映这样低俗的影片。当局表示很为难,一边碍于舆论的压力,一边又碍于美国电影商的压力,最后只能选择一个折中的做法:《红尘》只能在特定的大戏院放映。
  而《神女》则获得人们的一致认可,特别是里面反应的社会问题,引起广泛的社会大讨论。妓女的儿子有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父母的职业不正当,子女长大之后就一定是坏人吗?
  左联的机关刊物,把《神女》定性为一部反封建的进步影片。田汉甚至亲自写影评说:“电影跟书籍、报刊一样,也是传播思想的有力武器,是改造社会的良好工具。电影不应该只是情情爱爱的伤春悲秋,更应该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反映尖锐的社会问题,《神女》为我们的电影工作者提供了优秀的参考。”
  此时的中国电影人,以张石川和郑正秋为代表。两人虽然合作创建了明星电影公司,但他们的电影理念却各不相同。
  张石川走的是商业路线,提倡电影“处处为兴趣是尚”,观众习惯看什么就拍什么,他的代表作是《火烧红莲寺》。而郑正秋却认为电影应该改良社会、教化民众,代表作有《劳工之爱情》。
  但不管如何,两人还是以商业片为主,毕竟电影公司需要生存,现实文艺片远没有商业片卖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4/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