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3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1/702

  接下来是各党派团体的代表发言,周赫煊被安排在第八个上台,他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周某虽一介书生,不能在前线杀敌报国,但也想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此,我谨代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中国分会’,赞成孙夫人提出的抗战纲领,同意加入‘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我承诺,‘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中国分会’将尽最大努力,积极宣传抗日思想,号召全民共同御侮。其次,我个人愿意捐献5000瓶磺胺药,支援东北的敌后抗日武装。愿意抗日的其他武装力量,只要真刀真枪的跟日本人干,有一万人的抗日队伍,老子就捐献十万大洋。有一百万人的抗日队伍,老子就捐献一千万大洋!说到做到!”
  “好!”许多人大声喝彩。
  不管是钱,还是药,都是实打实的东西。
  其他代表说了那么多,无非积极宣传、号召募捐等内容,周赫煊真金白银的承诺,很容易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可。
  大会足足召开了两天,代表们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并发起成立了“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备会”。周赫煊被选举为筹备会的常务委员,负责协助进行筹备工作,至于正式成立还需要时间。
  由于时间仓促,而且国党特务盯得很紧,原本计划的正式筹备会议临时取消,全国各大团体代表匆匆离开上海,只剩下十多个筹备会常务委员留下来继续秘密开会。
  接下来的半个月,周赫煊白天演讲、写作、听戏、看电影,晚上悄悄地跑去开会,小日子过得特别刺激而充实。
第572章【毕业季】
  秘密筹备会议只参加了几次,周赫煊就不想再去了,原因是跟某些人的理念不和,特别是在对待罢工的态度上。
  周赫煊赞同在日资企业组织罢工,也赞同在“九一八”纪念日那天进行大罢工,但强烈反对本国企业的工人罢工。因为这种罢工没有任何效果可言,反而还会影响民族工业的发展。
  这算是屁股决定脑袋了,周赫煊站在资本家的立场看问题,而对方却是代表着无产阶级。
  某些人还想组织群众抢夺日本仓库、商店和工厂,以救济失业者和饥饿者。虽然这能够打击日本侵略者,但明显太过激进,有恐怖主义的嫌疑,必然扰乱社会治安和经济秩序。要知道,他们连中国商人进口的日货都想抢,周赫煊完全不知该如何反驳。
  还有对于即将成立的组织结构,周赫煊跟某些人也有很大分歧,反反复复根本就谈不拢。
  今次活动是以孙夫人的名义发起的,许多团体代表也是看在孙夫人的面子上而来,从始至终共党都没有公开露面。即便被国党特务抓到也无所谓,可以辩解说是在参加爱国活动,这是符合中华民国法律的。
  但很快大家就发现,这次明显掺杂了太多共党的痕迹,好些人纷纷打出退堂鼓。
  与此同时,国党特务和租界警察频频出动,显然对方已经收到了消息,这也使得筹备工作无法顺利展开。
  秘密筹备会议开了近半个月,根本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再加上国党特务的骚扰,大家终于没耐性继续搞下去——分歧太大,牵扯太多,根本商量不出彼此都满意的结果。
  周赫煊对此感到很无奈,喊口号、表决心的时候,大家都非常踊跃积极。可一旦涉及到更现实的问题,顿时矛盾重重,光是抗日募捐款项的分配和监督就够扯皮半年了。
  海格路,周公馆。
  于佩琛帮周赫煊整理好公文包,说道:“周先生,今晚什么时候出门?”
  周赫煊苦笑道:“把包里的资料都烧了吧,以后不用再开会了。”
  “事情都商量妥当了?”于佩琛问。
  “是讨论不下去了,”周赫煊感慨地说,“为什么我不愿意从政从军?就是因为利益协调太麻烦。老蒋也不容易啊,他要平衡那么多派系,难怪愁得连头发都掉光了。”
  于佩琛忍俊不禁,笑道:“人家蒋委员长是剃头明志,可不是把头发给愁光的。”
  周赫煊笑了笑,说道:“我还准备投身抗战事业,努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在想想还是算了吧,做点小买卖,写几篇破文章更适合我。”
  周赫煊是真被打击到了,这些天开会遇到太多糟心事。他无法说服别人,也不愿被别人说服,理念不同造成难以愉快交流。
  干脆还是按照原本的历史发展,由共党来完全组织领导“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去处理,周赫煊只需要捐钱捐物,再写几篇文章振奋士气即可。
  事实上,共党那边负责此事的人也很头疼,他们打算绕开党外人士,绕开各种分歧自行筹备。只不过到了那个时候,“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就显得有些名不副实,很难被全国各大民间团体所接受。
  于佩琛问道:“既然不开会了,我们什么时候回天津?”
  “先不急,明天还要去交通大学做演讲,”周赫煊想了想说,“对了,帮我订前往厦门的船票,弘一法师请我去南普陀寺参加浴佛节。”
  于佩琛问:“周先生信佛吗?”
  “我只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自己反正是不信的。”周赫煊道。
  “那你信什么主义?”于佩琛试探道。
  “我嘛,”周赫煊认真思索道,“我应该属于自由主义分子,但又有些倾向于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
  于佩琛又问:“那共产主义呢?”
  周赫煊笑笑不说话,他不想回答于佩琛的问题,因为根本说不明白。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共产主义此时被欧洲列强所敌视,但社会主义在西欧发展得却很快。不管是英国还是法国,如今都有很多社会主义的信奉者,就连希特勒都给纳粹批了一件社会主义的外衣。
  于佩琛欲言又止,似乎想要给周赫煊宣传共产理念。但终究还是没有开口,因为她已经知道,周赫煊对各种主义的理解远胜于她,说出来也只是班门弄斧。
  第二天上午,于佩琛拎着公文包,和孙永振一左一右地跟着周赫煊出门。
  周赫煊如今住在海格路,而国立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在海格路也有个校门,可以说是紧挨着的。出门都不用喊黄包车,步行十多分钟,三人便来到交通大学的校门口。
  “周先生,稀客,稀客啊!”交通大学校长黎照寰热情迎接。
  周赫煊笑着过去握手道:“曜生兄,幸会!”
  此时的上海交大,还不叫上海交大,全称是“国立第一交通大学”。这所学校是民国铁道部直属的,校长(副校长)通常由铁道部长或次长兼任。
  比如眼前的这个黎照寰,以前就是铁道部次长,现在已经辞去铁道部职务,专心留在上海交大办学。
  按照周赫煊自称的年龄(刚穿越时28岁),他与黎照寰同年,两人都是36岁。不过从外表上来看,周赫煊显然要年轻得多,黎照寰跟民国时期大多数人一样衰老得很快。
  此君前额已经发秃,面容清癯,穿着件中山服,胸口衣兜里还插着支钢笔,一看就是那种学者型官僚。
  黎照寰拉着周赫煊的手往里走,笑道:“总算把周先生盼来了,今天可要给交大的同学们好好的讲讲道理。”
  “哪里哪里,”周赫煊笑道,“我就住在海格路,跟交通大学是邻居,邻居就该多走动走动嘛。”
  说起来是演讲,其实周赫煊是受邀到交大参加毕业典礼的。
  民国的大学生们,在毕业之前(从三月份开始)都要进行毕业旅行。这个旅行可以是真的旅行,也可以是考察研究,或者是到工厂公司实习。为期一个月的毕业旅行结束后,学生们就要返回学校,递交自己的毕业旅行报告,然后参加毕业典礼,吃一顿散伙饭各奔东西。
  在毕业旅行方面,上海交大的学生最幸运。因为是铁道部直属的学校,他们可以申请毕业旅行专列,坐着火车风风光光的到处跑。
  就拿今年的上海交大毕业生来说,他们坐着自己专属的毕业火车,耗时18天,途经南北六七个省份。当火车开到山东时,他们想要去泰山玩,火车就停在泰山脚下等着,等学生游玩结束才继续前进。
  毕业旅游啊,玩得真是超前。
  周赫煊就这么被上海交大的应届毕业生们,簇拥着进入校园,直奔举行毕业典礼的大礼堂。
  毕业典礼还未开始,周赫煊坐在最前排的领导席,旁边是校长、副校长、秘书长、系主任等领导。学生们还给他发了一本小册子,名叫《交通大学民二三级纪念刊》。
  这本小册子是本届毕业生的纪念刊物,周赫煊随手翻开目录页,突然忍不住笑起来,他看到了一行小字——美术设计:钱学森。
  嗯,这本纪念刊的级徽和插图都是钱学森设计的。
  钱学森也是这一届的毕业生,而且还担任年级美术部干事,人家对美术也很精通呢。
第573章【留字】
  上海交大的学生是真的厉害,他们搞的这本毕业纪念刊,居然完全靠学生自给自足。
  没钱印刷怎么办?
  拉广告赞助啊!
  于是就出现非常诡异的画面,翻开毕业纪念刊,这一页还在说某年某月大家参加了某活动,各种怀念各种煽情。而翻到下一页时,猛地蹦出来几条广告,就跟后世不孕不育医院的宣传册一样。
  周赫煊扫了一眼在座的毕业生,他非常喜欢上海交大的学生精神面貌。每个男生都穿着标准的中山服,英武当中带着蓬勃的朝气,不像清华北大那边,长衫、西装、制服应有尽有,甚至还有整天穿马褂的学生。
  当然,你也可以说北大清华是百花齐放、兼容并包,就看从什么角度来理解了。
  说起校服,周赫煊也是醉了。最近他连续在上海好几所学校演讲,上海教育界如今最热闹的,恐怕就要数“统一校服运动”了。
  上海教育界完全是在拍常凯申的马屁,积极响应老蒋的“新生活运动”,再次制定了严格的学生制服规范,号召全体学生要做到整齐划一。不但城里的大学、中学如此,就连郊区的小学都是这样。
  学生穿校服是好事,但就怕矫枉过正。
  如果严格按照上海市教育局的规定,那么初高中学生需要准备三套制服。
  比如高中男生需有灰色呢学生装一套(含帽子),价格为六元,以及灰色呢大衣和驼绒里子,价格为八元。另外还需要黄布学生装(含帽子)两套,价格为六元。
  三套学生服的价格加起来足足26元,而上海普通工人的月薪才5元,草根底层出身的学生如何承担得起?
  上海市教育局的着装新规定一出,立即引来社会各界的质疑。吴用九就在《进修》半月刊里提出:“统一校服,根本没有考虑城市一般平民和广大乡村实际。贫苦人家,兄衣弟穿,父衣子穿,大小相袭,补衲修改,非至毫无办法,绝不敢舍弃旧衣……如再令其出钱购买制服,是无异拒其子女之入学。”
  常凯申倡导“新生活运动”本是件好事,能够极大的改善国民精神面貌。可中央的政令一旦到了地方,那就百分之百要变形,善政也要搞成害民之政。
  上海市教育局为了拍老蒋的马屁,责令全市学生统一着装,结果却逼得好多贫困学生不能读书,原因居然是买不起校服。
  这得多荒唐!
  不但上海如此,全国都开始出现此种情况,各地教育局纷纷制定自己的校服标准,把那些买不起校服的学生给坑惨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1/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