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4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8/702

  除开私生活糟糕,卓别林的脾气也不好,偏执且暴躁,并因此得罪很多同行。
  沉默许久,卓别林突然说:“资本,是艺术的毁灭者!我绝对不会同意,让一个不懂电影的人投资我们的公司,即便这个人是一位优秀的作家。”
  按照卓别林一贯的脾气,他这段话已经说得非常温和了,完全是看在周赫煊的面子上。
  周赫煊笑道:“我入股的时候,可以在合同上注明,绝不干涉公司的专业事务。”
  卓别林愣了愣,突然问道:“如果我要拍摄,或者是支持别人拍摄一部肯定赔钱的电影呢?”
  “那样的话,你肯定有自己的理由,我尊重一个电影艺术家的选择。”周赫煊诚恳地说。
  卓别林突然笑了:“周,你跟美国的资本家有点不一样。”
  周赫煊无比高尚地说道:“他们眼里只有钱,而我则看重其他的东西。我并不缺钱,美国最大的避孕套工厂是我投资的,英国赚钱最快的药品公司也是我投资的。我入股你们的联美影业,只是觉得这家公司非常特别。它打破了好莱坞大公司的行业垄断,它给无数独立导演提供机会,它可以代表美国电影的未来。”
  “你认为联美影业可以代表美国电影的未来?”卓别林惊讶道。
  周赫煊点头说:“是的,大片场制度注定要衰亡。这种模式,就像落后的封建君主制,然后形成一个个电影霸权帝国。等到未来的某一天,这些强大帝国会变得臃肿、低效、缺乏活力和创造力。而联美影业的独立制片模式,就会在那时掀起一场行业革命,就像法国的大革命让欧洲变色一样。”
  “我喜欢这种说法。”卓别林笑道。
  卓别林、范朋克、璧克馥等人创立联美的时候,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摆脱资本的束缚。因为他们受够了资本家的指指点点,他们想自己投资,拍出自己想拍的电影。当联美影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卓别林等人更有钱了。于是他们不仅自己拍,还支持有才华的独立导演拍片,甚至帮助那些导演代理发行独立电影。
  卓别林显然已经感受到大片场制度的缺陷,非常认同周赫煊所说的话。甚至,周赫煊说的那番话,比卓别林考虑得更为深远,毕竟这属于超越时代的眼光。
  在这一瞬间,卓别林对周赫煊顿生知己之感。
  “你能注资多少?”卓别林问道。
  周赫煊说:“不多,200万美元。”
  在百万富翁就代表着成功的年代,200万美元已经很吓人了。但对卓别林、范朋克等人来说,200万还真不算多。早在18年前,第一国家电影公司给卓别林的片酬(三年总片酬)就高达100万美元。
  所以说周赫煊选择的下手时机很巧呢,两年前,美国电影事业跌至谷底,糟糕到好莱坞巨头都发不起员工薪水的地步。虽然现在已经缓过劲儿来,但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在卓别林耗费巨资拍摄《摩登时代》以后,联美影业的流动资金已经不足10万美元。
  卓别林看了一眼范朋克,说道:“我的股份可以稀释8%出来。”
  范朋克与妻子璧克馥对视一眼,笑道:“那我跟玛丽每人按比例拿出6%。”
  卓别林问周赫煊:“投资200万美元,拥有联美影业20%的股份,你愿意吗?”
  “当然,我很乐意。”周赫煊笑道。
  联美影业刚刚创立时,四位股东每人占股25%,后来格里菲斯中途退出,卓别林就成了第一大股东。如果没有周赫煊掺和,等明年范朋克和璧克馥离婚,范朋克又转了一些股份给前妻,璧克馥的股份将超过卓别林。
  但现在多出个周赫煊,联美的股份构成就变为:卓别林32%、范朋克24%、璧克馥24%、周赫煊20%。
  说实话,按照联美影业现在的公司价值,周赫煊的投资是大大吃亏的。但等到明年《摩登时代》热映,直接让联美影业跻身好莱坞八大,周赫煊就赚了。从更长远来看,光是联美影业掌握的那些电影版权,都足够周赫煊赚得钵满盆满。
  至于国内的那些投资,周赫煊并不看好,也不打算跟着常凯申、宋子文等人瞎胡闹。比如入股广东银行,现在看来确实是躺着赚钱的生意,但两年后日本全面侵华,一切都将成为过眼云烟。
  当然,有些公司也可以投资,比如两湖地区的企业。那也算是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了,对今后的抗战是有帮助的。
  真正值得投资的还是美国企业,首选必须是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在大萧条期间受到重创,直到二战爆发初期都还没缓过来。当时,可口可乐的几个股东甚至提出撤股,要把股份换成现钱回乡买地做农场主,把大股东伍德鲁夫愁得睡不着觉。
  结果随着美国参战,可口可乐伴随美国大兵行销全世界,这家公司瞬间就增值百倍。
  周赫煊不打算现在就投资可口可乐,因为这几年一直赔本,投再多钱都相当于打水漂。最好的入股时机,是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只要周赫煊挥舞着钞票吼一声,可口可乐的股东们必然抢着卖股份,然后得偿所愿的拿钱回家当农场主。
  这就是穿越者的福利,不需要能力有多强,只要瞅准时机下手即可。
  “来,让我们干杯,欢迎新的合作伙伴!”范朋克笑着站起来。
  卓别林也很高兴,有了周赫煊的投资,他就不用再愁《摩登时代》的发行费用了。
  周赫煊笑道:“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
  “什么礼物?”璧克馥问。
  “一本小说,一本即将风靡全美国的小说,”周赫煊神秘兮兮地说,“它马上就要出版了,只要改编成电影,必然又是一部经典!”
第646章【赚钱与花钱】
  周赫煊提到的那本小说,当然是玛格丽特的《飘》。
  这本书早在六年前就已经完成初稿,作者反反复复又修改了好几年,始终捏在手里不拿出来发表。
  周赫煊只知道作者的真名叫玛格丽特·米切尔,以前在某家报社当过记者,结婚以后便在家里做全职太太。仅凭这点信息在美国找人,无异于大海捞针,周赫煊光是付给私家侦探的钱就花了两万美元,历时三年半,终于在去年夏天把人找到。
  那位私家侦探也是聪明,在多方查找无果后,意识到自己的目标人物可能没有使用本名。于是他专门调查各大报社曾经聘用过的女记者,并且刨根问底的寻找真实身份,终于发现了类似目标——曾在《亚特兰大日报》任职的一个笔名叫“佩吉”的女人。
  最搞笑的是,当出版社联系到作者后,那位全职太太居然否认自己在写小说。
  原因很奇葩,仅仅因为周赫煊的出版社在纽约。而《飘》这本书描写的是南北战争中的南方,作者不相信北方的出版商会对小说感兴趣,经过反复解释才打消她的疑虑。
  玛格丽特这位女作家还是很认真的,在跟出版社达成协议后,又花了半年核实小说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地点和时间,并将小说名字改为《飘》(《Gone
with
the
Wind》)。
  纽约,麦克·劳尔图书公司。
  麦克这几年还混得不错,至少比许多同行更风光。当初他都穷得想要自杀了,一个来自中国的冤大头找上门来,不仅买下了他的出版公司,还借钱给他申请个人破产。
  麦克无数次回想起那天的经历,都感到无比的幸运,那是他一生中做出的最重要决定。
  大萧条期间,美国图书市场迅速衰落,但凭借一本《泰坦尼克号》,就足以让麦克·劳尔图书公司渡过难关。那部小说几年来已经再版8次,累计总销量306万册,堪称大萧条期间最畅销的文学作品。
  当然,鉴于市场大环境的不足,麦克·劳尔公司依旧如履薄冰。
  麦克虽然拥有公司5%的股份,但他去年才还清自己的银行负债,此时账户里的私人存款还没破5万。距离成为一个百万富翁,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的希望就是公司正在出版的作品——《飘》!
  这次麦克足足砸了3万美元造势,美国各大报纸都有《飘》的相关书评,他现在只需要等待市场反馈。
  “老板,第一天的日销数据已经汇总过来了!”营销部经理喜滋滋地跑来。
  麦克连忙问:“首日销量多少?”
  营销部经理说:“3000本!”
  《飘》这部小说请了很多名人作序,封面还印着“《泰坦尼克号》作者强烈推荐”等字样,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泰坦尼克号》的续集。
  如此运作,首日销量却只有3000本,其实显得有点少了。
  但这是大萧条期间,美国图书市场还在慢慢恢复,3000本的日销已经非常难得。
  让麦克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的市场反应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第二天日销5000,第三天直接冲到9000,第四天冲到1万6……第二十二天创下史无前例的5万日销纪录。
  这个销售成绩,碾压周赫煊的《泰坦尼克号》。
  如今美国绝大多数的小说,累计总销量还没《飘》一天卖得多。
  整个美国图书市场都疯狂了,纷纷打听这位叫做玛格丽特的女作家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无数文学评论家自发站出来,为这部小说献上自己的溢美之词,玛格丽特从一个全职太太,华丽转身变成家喻户晓的大作家。
  而麦克·劳尔图书公司的两位老板——周赫煊和麦克,整天躺着数钱就是。
  卓别林、范朋克和璧克馥三人,终于意识到周赫煊送了他们怎样的大礼。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只要拍得不是太烂,绝对票房大爆炸。
  图书公司的办公室里,麦克疯狂拍着老板的马屁:“周,你真是太伟大了,居然能找出这样一部小说!”
  “赚钱的日子还在后头呢。”周赫煊笑道。
  麦克笑得咧开嘴:“跟你一起做生意,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
  “少给我戴高帽子,”周赫煊乐道,“我这次来公司,是想让你实施一个计划。”
  “什么计划?”麦克连忙问。
  周赫煊说:“口袋书计划。”
  麦克不解道:“口袋书是什么?”
  周赫煊详细解释说:“一种开本小于‘小32开’,不超过10个印张的书,能随手放进衣服口袋里边。这种书不需要传统的订装,用胶水粘合就可以,印刷纸张也相对劣质。务必要做到价格低廉,携带方便。”
  “这种书会有人买吗?”麦克担忧道。
  如今这个时代,书籍还是比较高尚的商品,主要分为精装本和平装本。周赫煊所说的口袋书,完全可以归为“劣装本”,只有那些盗版书籍和地下刊物才会使用这种方式。
  正规的图书出版公司,是不可能出版劣装书的。
  周赫煊笑道:“你照做就是。特别是一些经典名著,可以请人大量删减内容,只保留最基本的故事情节,然后用口袋书的形式印刷出版。”
  麦克还是不愿听命令,他反驳说:“周,你这样会毁掉公司的名声。”
  “相信我,如果亏本的话,我就送你100万美元,”周赫煊自信道,“我们可以立下字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8/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