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4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1/702

  “要我说啊,”杨康君接话道,“那些呼吁民主宪政的家伙,都跟明末的东林党差不多,误国误民,还以为自己有多高尚。”
  周赫煊总算是听明白了,这帮家伙在鼓吹法西斯主义,而且还拿王安石做引子。
  顺便一提,“东林党误国”的言论,就是《汗血》系列杂志最早进行大规模宣扬的,目的是为了反击并污蔑民国的进步人士。东林党的黑材料,被这些御用文人生造了不少,在后世的网络广为流传。
  鲁迅也被御用文人们污蔑为“民国东林党”,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件中吐槽道:“今之衮衮诸公及其叭儿,盖亦深知中国已将卖绝,故在竭力别求卖国者以便归罪。如《汗血月刊》之以‘明亡归咎于东林’,即其微意也。”
  这话有点拗口,简单概括就是:政府高官和他们的传声筒,也知道中国主权快被卖完了,于是就乱找替罪羊,给这些替罪羊戴一顶东林党的卖国帽子。
  吴铁城突然说:“周先生,你在《大国崛起》的最后一个部分,也说中国应该集权统治,才能真正走向繁荣富强。如今委员长正在号召学习王安石变法,周先生何不写几篇应景文章?”
  老蒋号召学习王安石变法?
  靠,那秃子又在抽什么邪风!
  周赫煊哭笑不得之余,很快明白常凯申的真实意图,此人正在迫不及待地为独裁造势。汪兆铭属于头号受打击对象,行政院的权力,估计要被老蒋彻底收回了。
第650章【常凯申的四不精神】
  《王安石政治思想的近代观》——杨康君。
  《临川学术之现代性》——公霭。
  《革命政治家王安石评述》——刘鹤群。
  《半山名迹考》——客杰。
  《临川政绩简例》、《王安石一生大事记》——华文。
  《王安石之政治思想、政治措施及其政治态度》——陈敏书。
  ……
  海格路,周公馆。
  周赫煊翻着前两期的《汗血月刊》,里面夹杂着一大堆关于王安石的研究文章。就好像国党的御用文人们,突然集体对王安石产生了浓厚兴趣,恨不得把王先生每天吃几碗饭都研究透彻。
  不仅如此,90%的国党系刊物,都在疯狂鼓吹王安石的品德和功绩,王安石一下子成为北宋、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
  所有的国党统治地区,全都掀起一股学习王安石的风潮。你要是不能背诵几篇王安石的文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国民政府的官员。好些小县城里的官老爷,突然变得爱学习起来,一窝蜂跑去求教县城里的中学历史老师。
  甚至,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刊物,还被列为各大军校的必读书籍。老蒋的庐山军官训练团,直接把王安石变法内容纳入考试范围。
  这股风气很快由南至北,已经波及到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份。比如《河南政治月刊》就刊发了系列文章,涵盖各种领域:
  《王安石之略传及其变法的中心目标——图强御侮》——这是抵御外敌入侵的。
  《王安石的教育主张及其设施》——这是讲振兴教育的。
  《从王安石变法说到中国历史上的无为思想》——这是讨论学术思想的。
  《关于财政方面及王安石诸新法》——这是讲国家财政的。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文章千奇百怪,应有尽有,似乎王先生啥事儿都会。
  用五个字可以概括:王安石很忙!
  甚至王安石一向被人批评的刚愎自用,御用文人们都给出合理解释,认为王安石的这种倔强不屈的态度,是政治家所必须具有的精神。对于司马光认为王安石有“三不足”,御用文人们不仅大加表彰,还增加了一条“不顾人心”,把王安石弄成“四不足”,并且这种“四不精神”体现了王安石刚绝果敢之处。
  御用文人给王安石归纳的“四不精神”是啥?
  不足畏忌,不足循守,不足采听,不顾人心——嗯,这些精神老蒋都具备。
  御用文人结合“四不精神”,评价王安石为:“此在古今之政治家中,绝少有安石之伟大魄力者。”至于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民怨,他们评价道:“此不能归罪安石,宜怪人民不知利害。”
  周赫煊看到这些御用文人的论调,简直哭笑不得。
  尼玛,这到底是在骂王安石呢?还是在骂王安石呢?还是骂王安石呢?
  咋感觉其实是在骂老蒋?
  好吧,人家是在借着王安石而夸老蒋,夸蒋委员长是“古今绝少有之伟大魄力者”,而老百姓骂老蒋则属于“人民不知利害”。
  一个不顾自身荣辱得失,一个为了国家百姓艰难前行,一个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伟大政治家形象,就这么被活生生塑造出来了。
  周赫煊读着那些马屁文章,忍不住是边看边笑,笑得特么肚子都痛了。
  所谓的“四不精神”,难道是民国版的“常凯申思想”?
  不足畏忌,老蒋确实啥都不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不足循守,老蒋确实在违反三民主义,就差没直说自己在玩法西斯专制了。
  不足采听,老蒋确实独断专行,谁的建议他都不听。
  不顾人心,老蒋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彻底,民怨沸腾说的就是他。
  真乃古今绝少有之伟大魄力者!
  “精彩,哈哈哈,这篇文章写得太精彩了。”周赫煊笑得直飙泪。
  孟小冬走进来问:“一个人乐什么呢?”
  周赫煊捧着杂志道:“我刚看了一篇旷世奇文。”
  “什么文章?”孟小冬好奇道。
  周赫煊指着杂志说:“《汗血周刊》陈敏书写的,居然硬生生把王安石跟法西斯扯到一起,论据充足、内容详实、精彩绝伦。看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原来法西斯主义起源于中国,是王安石他老人家发明的。而且啊,这文章还讲了法西斯的诸多好处,只有法西斯才能救中国。妙哉,妙哉。老蒋手底下还是有人才的啊!”
  孟小冬笑道:“你也够损的,骂人不带脏字。对了,宋子文拜访,在会客室里等着呢。”
  周赫煊拿着本《汗血月刊》,笑呵呵地来到会客室,抱拳道:“恭喜,恭喜,子文兄发大财了!”
  宋子文尴尬地笑笑:“国难财而已,不提也罢。”
  “怎么,搞定中国银行了?”周赫煊问。
  宋子文点头道:“嗯,我已经就任中国银行总裁,原总裁张嘉璈辞职了。我其实不准备赶他走的,任命他担任副总裁,但他死活不愿意。”
  周赫煊心想:愿意才见鬼了,换成是老子也不干!
  宋子文又说道:“我已经整顿了中国银行,现在要整顿浙江银行、江苏银行和广东银行,不知周兄愿意投资哪一家?”
  “我没钱了。”周赫煊笑道。
  “没钱了?”宋子文有些惊讶。
  周赫煊解释说:“我在美国投资了几家公司,一下子用掉几百万美元。”
  “嘶!”
  宋子文倒吸一口凉气,有点震惊于周赫煊的富裕,而且还特别心疼那几百万美元。现在宋子文最缺的就是美元和英镑外汇,如果周赫煊手里的美元能够投资国内,那将对他的货币改革计划大有帮助。
  要知道,南京政府找美国借款2000万美元,那都是求爹爹告奶奶的。如果宋子文手里有8000万美元的外汇,他现在就能进行货币改革了。
  “可惜啊,可惜!”宋子文连连摇头。
  周赫煊笑道:“当然,我还有100万美元的闲钱,准备拿到国内投资。”
  虽然只有100万美元,但数量再少也是外汇啊,宋子文连忙说:“明诚想要投资哪个单位?我现在就可以做主,只要你投资100万美元,我给你个中国银行的董事位置。”
  “我嘛,”周赫煊笑嘻嘻道,“我听说有一条铁路修得很慢,似乎缺乏资金,我想投资那条铁路。”
第651章【长江大桥】
  听说周赫煊想要投资修铁路,宋子文有些诧异地问:“明诚兄,你想要注资哪条铁路的修建?”
  “粤汉线。”周赫煊笑道。
  “粤……粤汉线?”宋子文愣住了,随即哈哈大笑道,“明诚兄想太多了,粤汉线不用你投资。国民政府就算再缺钱,也不敢挪用粤汉线的修筑资金,那是蒋委员长亲自过问的铁路干线。”
  何为粤汉线?
  即广州到武昌的铁路段线。
  两湖地区是抗战打得最胶着的地方,那时东南沿海被日本占据,西南地区又交通不便,于是英美的国际援助只能走海路到广东,再通过铁路运输(粤汉线)抵达前线战场。
  粤汉线,可以说是日军占领广州以前,抗战前期的国家生存大动脉。
  这条铁路已经修了快40年了,最初由盛宣怀引进美国资金筑路,但引起粤、湘、鄂三省绅商的不满,强烈要求满清政府收回粤汉线的修筑权。经过数年的扯皮,张之洞站出来支持本国商人,粤汉线变成了官督商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1/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