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4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0/702

  张自忠在抗战初期,为啥被举国上下视为汉奸?就因为宋哲元一系玩得太过分。
  宋哲元最喜欢用的绝招就是甩锅,一个秦土协定,丢掉了察哈尔省八成疆土,骂名全由心腹秦德纯来背。
  等到七七事变前后,秦德纯打死也不肯再背锅了。于是张自忠成为新一代的背锅侠,被派去日本交流,以此来缓和跟日本人的矛盾。
  至于《香月细目》的签订,真相不好说,太乱了,而且有污张自忠的清誉,咱们暂时不提。
  宋哲元现在就是个军阀头子,他最初或许想真的抗日,但权力欲却越来越旺盛。当初他以平叛为借口占领平津,就已经打定主意要借日本势力来席卷中原,这个馊主意是幕僚萧振瀛出的——就是被张自忠从天津逼走那位。
  可北平和天津哪是那么好占的?
  宋哲元完全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想要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而且黄袍加身后又不想脱下来,此后只能见步行步,被日本人耍得团团转。
  周赫煊那篇文章一出,立即全国疯传。
  就跟当初宋哲元因抗日而家喻户晓一样,这回是以汉奸的角色再次名震大江南北。
  周赫煊可是中国唯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那影响力太大了,一篇小小的文章而已,直接把宋哲元搞得人人喊打。
  7月1日。
  宋哲元突然召开冀察政务委员会,无比强势地发难,将周赫煊文章里提到王揖唐、齐燮元、王克敏、陈觉生、潘毓桂——五个亲日分子全部撤职。
  随即,宋哲元通电全国,宣称自己被人蒙蔽,重申自己的爱国立场,并承诺释放被错误关押的爱国人士,邀请社会各界名人召开“北方救国大会”。
  ……
  “干得不错!”周赫煊看到报纸上的消息,忍不住笑起来。
  他写文章骂宋哲元,并非只是为了泄愤,更大的目的是想给宋哲元施压,现在看来效果还真不错。
  至少,那五个亲日分子成了落水狗,不仅被宋哲元撤职,而且还躲进日租界不敢出来。
  特别是齐燮元,北平和天津能被日寇轻松占领,齐燮元在中间出了很大的力。这个汉奸勾结日本人,利用宋哲元和张自忠的侥幸心理,先后使出缓兵计和离间计,把平津抗战搞得一塌糊涂。
  现在齐燮元被宋哲元撤职,而且名声也坏掉了,或许会让平津守得更久一些,甚至张自忠和赵登禹都不会那么早牺牲。
  周赫煊把于珮琛叫来,吩咐道:“你去电报局走一趟,通电全国,就说我衷心赞美宋将军的爱国之举。”
  “我马上就去!”于珮琛笑容满面,向周赫煊投去钦佩的眼神。
  什么叫大文豪?
  这就是!
  自从宋哲元在华北乱搞以来,不知有多少爱国人士谴责,都不能令其有分毫收敛,每次都假模假样的发表爱国通电,然后继续笼络那些汉奸走狗。
  现在周赫煊仅仅写了一篇文章,就立马打破局势,不仅冀察政务委员会里的五大汉奸被撤职,而且宋哲元还通电召开救国会议,释放了一部分监狱里的爱国者。
  当然,最高兴的人还是常凯申。
  老蒋本来想趁张学良下野的机会,彻底掌控华北,结果被宋哲元半路杀出来摘桃子。现在华北的国党党部全部撤销,中央派去的官员全被赶跑,实在是让老蒋憋了口闷气发不出来。
  南京憩庐,常凯申看到宋哲元的通电哈哈大笑。
  “娘希匹!”
  常凯申骂了一句,感慨道:“我说话还不如周明诚管用,传令行政院,派人去跟宋哲元交涉。冀察政务委员会不是有空缺吗?要他让出来几个。不给席位就通电斥责!”
  可怜的宋将军,又要两头受气了。他把五个汉奸撤职的举措,本来就得罪了日本人,现在又被老蒋逼迫,日子实在没法过了。
  就在常凯申派人前往北平交涉的时候,日军的北平特务机关,疯狂派人质问宋哲元,让他赶快恢复五个汉奸的职务。
  于是,多愁善病的宋将军又病了,直接撂挑子跑回老家静养身体。这次他病得很严重,日本人追到他老家查看,发现宋哲元大热天捂着被子,面白如纸,连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社会各界爱国人士欢呼沸腾,纷纷自费前往北平,参加林世则主持的救国大会。
  日本关东军和天津军随即开始动员,兵临河北、山东两省,战事似乎一触即发,土肥原贤二也匆匆渡海赶到北平。
  面对即将爆发的战事,宋哲元终于怒了,扬言日本若是逼得太紧,他将全面倒向南京政府,并拉着韩复榘一起谈判找场子。韩复榘那是躺着也中枪,自己的地盘莫名其妙被日本进兵,只能咬着牙跟宋哲元站在同一战线。
  也即是说,只要日本敢玩真的,宋哲元和韩复榘两人的军队都会拥护中央。
  还没准备好的日本人不敢轻举妄动,土肥原贤二再度登场,拉着宋哲元和韩复榘缓和紧张局面。
  周赫煊顺手一篇文章,牵动了几方势力,调动了40余万军队。
  大家够给面子啊。
  只不过,廖雅泉也收到了秘密指令,让她给周赫煊加大用药量。
  周赫煊似乎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钉。
第724章【第二篇文章】
  上海,某公寓。
  萧红捧着派报工刚刚送来的《非攻》杂志,边看边上楼,推门喊道:“鸿霖,周先生又有新文章了,除了连载《黑土》,还有一篇骂投降派的!”
  “嗯,我回来再看。”萧军收拾得整整齐齐,拿着帽子准备出门。
  萧红顿时变了脸色:“大清早的,你又要去哪儿?”
  萧军笑道:“去找陈涓。”
  陈涓是萧军的新欢,两人爱得很疯狂,而萧军对这桩恋情从不隐瞒,圈子里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
  萧红气得身体发颤,咬牙切齿道:“陈涓是有丈夫的,你到底想要干什么?”
  “她有丈夫又如何?只要我们相爱就可以了,爱情是自由的。”萧军戴上帽子就推门而出,根本不理会发怒的萧红。
  萧红手里握着杂志,失神呆坐片刻,也气呼呼的出门,直奔鲁迅的寓所。
  “莹莹来啦,自己坐吧。”许广平看似热情地招呼,转身跑去厨房做家务,连水都懒得给萧红倒一杯。
  许广平有足够的理由不高兴,因为萧红天天来找鲁迅。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大半年了,换成心眼儿小的女人,估计会拿起扫帚把萧红给打出门去。
  “咳咳咳!”
  伴随着一阵咳嗽,鲁迅来到前厅,对萧红说:“又吵架了?”
  萧红气苦道:“日子没法过了,我想跟他分手。”
  “那就分吧。”鲁迅也无比头疼。
  萧军和萧红,都是鲁迅的得意弟子,也是如今名头最响亮的文坛新星。
  如果萧红每天来请教文学,鲁迅还比较高兴,偏偏她总是来抱怨感情问题,长期下来鲁迅觉得好烦。
  “咳咳咳!”
  鲁迅突然捂嘴咳嗽,咳得撕心裂肺,咳完手心里全是血。
  萧红连忙帮鲁迅抚背顺气,担忧道:“先生,你没事吧?”
  “没事,老毛病了,”鲁迅难受的用手帕擦血,问道,“今天写了新文章吗?”
  “没有,不过周先生有新文章。”萧红拿出这一期的《非攻》。
  《非攻》杂志在去年底就复刊了,为了避免受到日本人的干扰,总部直接迁到了武汉。
  鲁迅顺手翻看杂志目录,果然发现有周赫煊的两篇文章,一篇是连载小说《黑土》的第三部,一篇的标题是《对日问题之战和探究》。
  萧红先看的是小说,而鲁迅先看的则是评论文章,只见周赫煊在文章里写道:
  “自‘一二八事变’以来,国内的先生们开始讨论主战与主和的问题。主和派认为:日本国力强盛,而中国国力衰弱;日本国民振奋,而中国国民愚昧;日本力量整齐划一,而中国力量一盘散沙……两相对比,则中日开战,中国必败。故此,主和派的先生们认为,对日应该避免战争,力争和平,此中国生存之道也。”
  “主和派的先生们为此殚精竭虑,奔走疾呼,自诩众人皆醉我独醒。主和派之领袖,政界以汪兆铭为首,学界以胡适之为首。汪胡两位先生堪称中国之俊杰,见识卓著,目光长远,其所虑者盖当发人深思。”
  “然则,汪胡两位先生似乎搞错了战和关键,是战是和,中国没有选择权,一切全看日本而已。中国的主战派,并非渴望厮杀的战争分子,他们为何要主战?皆因日本选择了侵略战争。”
  “近十年来,国际主流思想是裁军与和平,日本则反其道而行之。自裕仁天皇继位以来,立即着手控制日本教育界和思想界,军国主义侵略思想根植于日本国民血液当中,就连小学生都要定期接受军事训练。”
  “1929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日本国民经济受到重创,从此开始疯狂的扩军备战计划。因为日本政府无力恢复经济繁荣,只能转移人民视线,将危机转嫁到中国人身上。”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1929年,日本每年的军工投资,只占国家总预算的10%,到1935年已经占比30%;1929年,日本每年仅能生产10辆坦克,到1935年已经能年产坦克300辆;1929年,日本的常备兵力只有10万人,到1935年已经增加到40万人。从1929年到1935年,日本的步枪生产量增长6倍,机枪生产量增长3倍,火炮生产量增长6倍,飞机生产量增长2倍……”
  “按照这个势头增长下去,日本的常备兵力明年很可能达到50万,军工投资很可能占到国家总预算的50%,甚至是60%。日本国力再强,都不可能长期维持如此恐怖的军费开支。更何况,日本正处于经济危机期间,他们的财政早就趋于枯竭。”
  “即便日本的官员都是和平爱好者,他们也无法阻止战争的爆发。如果不打仗,整个日本都要乱,因为他们的国家和人民都没钱了。想要有钱,就只能对外扩张,就只能来中国抢劫。”
  “这就好像一个强盗,把家里的粮食都吃光了,把家里的钱都拿去买刀枪。这个强盗孔武有力、披甲执锐,而他的邻居却孱弱不堪,强盗的选择会是什么?当然是入室抢劫,如果不抢劫,强盗就要饿肚子,强盗的刀枪就要生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0/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