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4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9/702

  这从之前李宏锟的反应就能看出来,李宏锟最开始坐的是滑竿,遇到胡庶华后只能落轿一起步行。
  文化人遇到枪杆子,可能屁用也没有,但大多时候都会受到枪杆子的尊重。
  此时此刻,在周公馆的会客厅里。
  重庆警备司令李根固,主动把首席客位让给胡庶华,胡庶华大摇大摆就坐下了,没有半点推辞和心理负担。重庆市长李宏锟只能坐次席,李根固再次之,范哈儿这种杂牌师长乖乖的陪居末位。
  虽然大家都有事要跟周赫煊谈,但在胡庶华说完以前,其他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闭嘴。
  “胡校长,”周赫煊问道,“我上次来重庆的时候,重大还只有几个预科班,如今学校发展得如何了?”
  胡庶华捋着长胡子,有些得意地说:“重大现有文、理、工三大学院,工学院暂时只招预科生,今年暑假过后就将开办本科班。三大学院加上预科,总计有学生400余人,为四川之首!”
  胡庶华完全有资格得意,重大工学院虽不是他创办的,但却在他手里蒸蒸日上,请来了不少工科学者前来做教授。只看重大工学院的师资力量,已经可以在整个中国的工学院排进前十。
  “想不到重大发展得如此之快,胡校长办校有方啊。”周赫煊顺手就拍了个马屁。
  胡庶华乐颠颠地说:“等工学院走上正轨,我还准备在重大筹办商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到那时六科齐备,虽不说超过清华北大和中央大学,但至少也要赶上复旦同济。”
  “会有那么一天的。”周赫煊点头道。
  重庆大学在抗战期间非常牛,就连中央大学就借居在重大校园当中,可说是大师多如狗,学者满地走。
  就跟中央大学和清华北大一样,民国时期的超级大学,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都遭到了分拆。
  重大的医学院,后来被并入华西医科大,最终成为川大的一部分;文学院和理学院也被并入川大;铁道工程专业被并入西南交大;商学院被并入西南财大和四川财大;法学院被拆并进了西南政法大学;地质系被拆并进了成都理工大;建筑系被拆并进了重庆建筑大学;体育系和农业系,分别被并入西师和西农,全都成了西南大学的一部分;化工系被并入成都科技大学,后来也成了川大的一部分……
  后世的四川、重庆两地,有一半以上的大学,都遗传着民国重大的基因,另外它还有很多专业被拆入贵大、云大、湖大、武大等等。
  历史上的重大之所以这么牛逼,全是因为重庆做过战时陪都,来自全国的精英汇聚于此。
  胡庶华捋着胡子说:“如今国难当头,华北、华东不足守,四川必为抗战大后方,而重庆又是四川之咽喉所在。重庆大学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迅速扩大学校的力量,以便接纳更多学者和学子。假以时日,中国之希望在四川,重庆大学当为国家复兴培养更多人才。”
  “胡校长目光深远,在下佩服!”周赫煊赞誉道。
  事实上,到了眼下这等时日,明白人都能看清一些未来局势。去年老蒋视察重庆大学时,就已经说出过类似的话,可见他心里也是有点数的。
  又聊了一番教育话题,胡庶华看了李宏锟两眼,说道:“我就不多耽搁了,李市长还有正事要办吧?”
  “教育也是正事。”李宏锟笑道。
  周赫煊问道:“李市长有什么指教?”
  “指教不敢当,”李宏锟态度诚恳地说,“李某虽然读过几天书,但读的都是军校,大老粗一个。现在被刘司令任命为市长,属于赶鸭子上架,发起号令来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周先生乃当世大才,既然定居重庆,怎可遗贤于乡野?还请周先生不要推辞,出山担任重庆市议长之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采用的是省、县两级行政制度,只有达到了特定要求才能设市。也有一些地方达到了设市标准,但由于市级机构行政开销太大,依旧为县制,比如苏州县、无锡县、烟台县等等。
  而在地方的行政系统当中,采用了党政并行方式,由地方党委和地方政府共同治理。
  重庆此时属于四川的省辖市,最高统治机构为市党委和市政府,另外还设有一个“市政参议会”。这属于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的蹩脚机构,有些类似后世的地方人大,李宏锟现在想让周赫煊担任重庆市人大的一把手。
  按照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市参议会组织法》,公务人员不得兼任议员职务,市政参议会可以提出议案。市长对参议会的议案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复议,如果复议之后还跟市长有冲突,那么就要让全市的公民投票表决。
  这个规定看似很美好,其实都是扯淡,你让民国的地方百姓全体投票?呵呵。
  但是,既然李宏锟亲自招募周赫煊做重庆市议长,那么情况就又不一样了,属于对周赫煊的极度重视。以后周赫煊如果对重庆提出市政发展要求,只要内容不太过分,李宏锟基本上都会同意的,否则就是他自己打自己的脸。
  周赫煊对此感觉特别新鲜,老蒋以前招募他,都是许以部长、厅长之职,还从没让他去做什么参议长。
  这个很有意思嘛!
  “既然李市长诚意相请,那我就没法拒绝了。”周赫煊笑着说。
  李宏锟哈哈大笑:“有周先生参议,重庆以后的发展肯定会更加快速。”
第748章【基建狂魔】
  地方参议员是要靠公民选举的,再由参议员选出参议长。
  周赫煊现在连议员的资格都没有,就更别提当什么议长了,李宏锟也没有那个权力来直接任命。但所谓的公民选举就是个幌子,曹锟当北洋政府总统都可以贿选,地方参议会自然不在话下。
  老百姓没有几个会参加选举的,投票者大多数是公务人员,以及社会上的知识分子。
  到时候李宏锟随便交代几句,全重庆的公务员都会选周赫煊,绝对的高票当选议员。再给议员们打几声招呼,做做思想工作,一个议长职务自然手到擒来了。
  周赫煊之所以满口答应,就是因为议长的身份很清贵,而且还不用担任何干系。
  当官就不同了,想要尸位素餐自然容易,想要真正做事则非常困难。首先,你得打通上层关系;其次,你得交好部门同僚;最后,你还要笼络下属——派系、朋党、裙带……关系复杂得理都理不清,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人际交往上。
  周赫煊为啥不肯答应老蒋做官?
  就因为官场太乱了,他若是傻乎乎的赤膊加入,分分钟就能被属下架空。想要查处哪个不顺眼的,嘿,说不定就引出背后靠山,最后各种扯皮抵赖拉人情。
  特别是,老蒋还想让周赫煊加入外交部,但民国的这个部门,最大用处就是拿来背锅,周赫煊才不会二到去做背锅侠。
  做地方参议长就很舒服了,而且能干的事情还很多,大概有五大职权:
  第一,议决权。地方上要做出重大决策,原则上必须拿到参议会进行表决,非常过分的政策是要受到议员抵制的。别以为这只是摆设,民国地方政府经常出现此类事件,议员们虽然没有任何权力,但私底下进行各行业串联就够当官的喝一壶。
  第二,建议权。这个权力很好理解,就是向地方政府提出施政建议。
  第三,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权。大概相当于行政监督权,一般情况下没卵用。
  第四,询问权。同上。
  第五,自由发表意见权。脾气大的可以直接找市长开喷,也可以写文章登报开骂,这是议员们的正当权利。
  周赫煊忍不住问道:“李市长,我有两个问题。第一,现任参议长是谁?第二,其他议员会选我吗?我一个北方人,跑到重庆来做议长,恐怕会遭到当地人误解。”
  “这些问题,周先生完全不用担心,”李宏锟笑道,“现任重庆参议长是汪云松,汪老先生年事已高,早就想退位让贤了。来之前我也征求了老先生的意见,他非常赞同让周先生来做议长。有了汪老先生的支持,其他议员在选举的时候,肯定会给周先生你投票。”
  “那就好,免得引起不必要冲突。”周赫煊点头说。
  这年头人们的乡党情节很重,就拿抗战期间来说,老蒋亲自任命康心如做重庆市参议长。康心如虽不是祖籍四川,却在四川出生长大,而且在四川经商多年,他做议长依旧被本地人各种排斥。
  汪云松咱们前面提过,邓公的恩师,在川渝一带威望极高。现在既然是汪云松主动退位,有他的支持,其他议员自然要给几分面子。
  把事情说定,李宏锟就笑呵呵地说:“周先生,现在我可以问政了吗?老实说,我这个重庆市长当了三月有余,到目前都还不知道该怎么治理地方。”
  “李市长这是在考教我吧?”周赫煊问。
  “哈哈,考教不敢当,只是问政于贤而已。”李宏锟笑道。
  周赫煊道:“你的幕僚们怎么说?”
  李宏锟直摇头:“都让我萧规曹随,效法潘文华。我的想法呢,就是想整出些新意来。”
  潘文华这位重庆首任市长,可以说是政绩斐然,几年时间就把重庆市区面积扩大一倍,而且还新建、扩建了几座码头,修筑了市区内的三条主干线。此人虽然出身于军旅,却是个基建狂魔,一言不合就带领军队修路,如今被调去成都那边当军长,闲得没事干又带着军队在成都修路。反正他走到哪里,就带军队修路修到哪里。
  周赫煊笑着说:“如果李市长能够萧规曹随,认真贯彻潘市长的施政路线,就已经是重庆百姓之福了。”
  李宏锟显然对这个答案有些失望,但凡心里有些追求的官员,都不愿背上萧规曹随的“美名”。政绩做出来了是前任的,事情搞砸了只能自己背,哪个当官的愿做活雷锋啊?
  李宏锟忍不住问:“周先生能帮我分析一下,重庆该怎么发展吗?”
  周赫煊反问道:“重庆的优势是什么?劣势又是什么?”
  李宏锟说:“重庆为出川之咽喉,水路运输便利,航运发达,这是优势。重庆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农业欠佳,这是劣势。”
  “那不就行了,修路修码头啊!”周赫煊笑道。
  李宏锟郁闷地说:“不还是潘文华那套?”
  周赫煊出主意道:“潘市长已经把底子打下了,不仅修筑了多处道路和码头,还厘清了重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你想要再进一步发展,那可以继续降低商税,吸引更多的商人来重庆办厂经商。嗯,这叫招商引资,划下一块地盘做工业区,但凡在里面设厂的,前两三年可以免税或减税,想必可以吸引许多外地资本家。”
  “这也行?”李宏锟眼睛亮起来。
  “当然行的,”周赫煊笑道,“你可以在《申报》打广告,就说要打造工业重庆,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到此办厂。第一年直接退税50%以上,第二年退税30%,还进行各种行政照顾,肯定有很多资本家愿意来。只需几年时间,工厂变多了,政府税收也多了,老百姓的就业机会也多了,大家的腰包都能鼓起来。”
  李宏锟琢磨道:“似乎有些道理。”
  周赫煊又说:“前提是要把交通搞好,多修路,多建码头,重庆这地方的路太难走了。”
  李宏锟猛拍大腿道:“回头我就让人修路,至少要把两路口到李子坝的公路修好,免得周先生进城还需要坐船!”
  李宏锟是个很有闯劲的人,而且爱国识大体,否则周赫煊也不用说这些话。
  旁边坐着的重庆警备司令李根固,突然拍胸脯道:“李市长想要修路,怎么也要算我一份,我马上调两万军队当修路工!”
  得,现在更好办了。
  可能是自古蜀道太难走,四川人对修路非常积极,身体里都流淌着基建狂魔的血液。
  当年辛亥革命能够成功,就多亏了四川“保路运动”吸引火力,把清政府的视线全转移到四川去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9/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