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5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2/702

  “咦,都是好棉花做的,冬天穿起来肯定热乎。”
  “巴适,硬是巴适,老子活了二十几年,还没穿过这么好的衣服。”
  “这身衣裳穿起上战场,死了也值得哦。”
  “二哥,你看我穿起这身抻不抻展(帅不帅)?像不像新郎官儿呢?”
  “歪眉斜眼的,抻展个锤子。你龟儿子婆娘都讨不到,还想当新郎官儿,怕是瞌睡还没睡醒哦。”
  “排长,我想问你个事情。”
  “啥子事嘛?”
  “这身衣服可不可以拿回家哦?”
  “拿回家做啥子嗯?”
  “我妈没穿过好衣裳,我想拿回去给她老人家穿。”
  “……”
第828章【内情】
  九月五日,成都少城公园人山人海,旗帜飘扬。四川各界代表和老百姓,自发前来送他们的子弟兵出川抗战。
  刘湘、邓锡侯等人先后讲话,轮到唐式遵发言时,他一把推开麦克风,全凭嗓子大吼:“此行决心为国雪耻,为民族争光,不成功,便成仁,失地不复,誓不回川!本人近日作诗一首,以表抗战之决心: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寇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
  “啪啪啪啪啪!”
  公园内掌声如雷,数万军民热血沸腾。
  周赫煊仿佛在看一场悲壮的滑稽戏,今天在场的诸多川军将领,虽然表现得慷慨壮烈,却一个个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就拿以诗明志的唐式遵来说,此君绰号“唐瘟猪”,在川内跟范绍增齐名。一个唐瘟猪(笨猪),一个范哈儿(傻儿),连起来就是“瘟猪不瘟,哈儿不哈”。
  唐式遵和刘湘有近二十年的交情,被视为刘湘的绝对支持者。但当刘湘在前线病重之时,他立即跟老蒋勾结起来,想要挤掉刘湘心腹潘文华,谋夺川军的军事指挥大权。
  唐式遵如此,而刘湘呢?
  往往我们在谈川军的时候,总免不了为尊者讳,把刘湘的形象描绘得伟光正。事实上,刘湘在抗战中的小动作也很多,比如为了继续掌控川军,暗中联合宋哲元和韩复榘以制衡老蒋。
  韩复榘之所以被老蒋当靶子杀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跟刘湘有勾结。
  当时由于老蒋的手段过于狠毒,把各路川军搞得分崩离析,刘湘被逼急了只能选择反抗。刘湘的计划是:川军封闭入川要道,不让老蒋率部进川。韩复榘率部撤至南阳、襄樊和汉中一带,而宋哲元退守潼关以西,三方势力联名通电倒蒋。
  这些都被老蒋看在眼里,于是,刘湘被软禁,韩复榘被枪毙,宋哲元被撤职。
  幸好刘湘在关键时候病死了,否则后果难以想象,抗战形势必然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以至于在刘湘病逝之后,中央军高层一边沉痛哀悼,一边欢欣鼓舞。他们认为刘湘一死,则抗战可胜,刘湘活着才是抗战最大的麻烦。
  用军令部部长徐永昌的原话说:“近日刘湘作古,正是天意给国人留下生机。”
  在川军抗战之初,刘湘并没有亲自出川指挥,他必须先安定好后方。老蒋为了逼刘湘离开老巢,即把川军两个集团军调离建制,吓得刘湘赶紧飞去南京,要求担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
  当时刘湘已经病入膏肓,秘书长邓汉祥劝他安心养病,不要亲赴前线。
  刘湘是这样回答的:“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不甚光彩,今天有了抗战的机会,不能不尽力报国,争取个人在历史上的篇幅。而且我这次调出去的军队,约占全部半数以上。如果我不亲自去指挥,不到半年就会被老蒋分化消灭了。”
  在关于川军的史料中,往往只提到前半句,而省略了后半句。
  刘湘这种进退维艰的局面,早在几年前就注定了。因为他这个“四川王”,不是靠自己实力当上的,而是老蒋有意安排扶持的。没有老蒋的支持,就没有“四川王”刘湘。
  一二八事变之后,常凯申就意识到中日两国必有一战,于是谋划着打造“川黔陕抗战大后方”。
  当时刘湘虽然打败了刘文辉,却没能力灭掉其他小军阀,他无力登上“四川王”宝座,只能勉强当一个“川军盟主”。邓锡侯、潘文华、王瓒绪等人,虽然名义上属于刘湘麾下,却有自己独立的防区,并统揽防区内的军政事务。
  四川的大小军阀,在各自防区滥发纸币,用当时的话来讲,这种行为“影响之大,十倍于匪祸”。
  四川财政早在1934年就崩溃了,刘湘只能请求老蒋帮忙。
  老蒋趁机介入四川军政事务,以中央大义和强大武力做后盾,打破四川军阀的防区制,把刘湘捧上了“四川王”宝座。并以中央行政命令,整顿四川金融,统一四川币制和税务——这就是四川部分工商税需要上缴中央的原因所在。
  川军先天不足,说起来就一个字:穷!
  穷代表弱,代表没补给、没武器,只能任人欺负。
  换成财大气粗的粤系和桂系,老蒋就绝对不敢轻易打散他们的编制,因为人家粤军和桂军枪硬炮粗。
  川军派系林立,老蒋能扶起来一个四川王,当然能扶起来第二个。所以刘湘病重的消息传出,川军的前线和后方同时有人跳反,前线唐式遵搞事,后方王瓒绪搞事,都想着在刘湘死后自己能上位。
  这就是军阀,这就是政治,光明背后总是藏着阴影。
  四川军阀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在于,他们虽然明争暗斗,但打起鬼子来绝不含糊。大部分的川军将领,包括范哈儿这种人,都是用尽全力在抗日,不知保存实力为何物,绝少有临阵脱逃或投敌当汉奸者。
  刘湘即便被老蒋坑到死,留下的遗言也是:“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到此时,刘湘才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川军领袖,成为数十万川军集体认可的精神领袖。就连一向亲近老蒋、敌视刘湘的杨森,也强烈要求为刘湘举行国葬。
  这些川军被欺负惨了,现在总司令也死了,全都变成没娘的孩子,全都变成了哀兵,必须用日寇的鲜血来洗刷耻辱。在刘湘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前线川军每天都要同声朗诵刘湘遗言,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他们只剩下死战报国这一条路。
  中央和四川的弯弯绕绕太多,周赫煊不想掺和,也无力掺和。等东路和北路川军誓师出发后,他便默默返回重庆,终于等来了七七事变后的第一个好消息。
  开办磺胺药厂所需的机器设备,以及随行的十六个英国佬,已经抵达重庆朝天门码头——这些人在广州登陆,走粤汉线至汉口,再转乘江轮逆流而上。
第829章【人才】
  “呜~~~”
  “轰隆隆隆!”
  从广州驶来的火车,渐渐在汉口车站停下。
  黄鸣龙摘下眼镜擦了擦,提着随身行李,风尘仆仆地走下火车。他1924年就获得柏林大学的博士头衔,两年前又在维次堡大学的化学研究所进修,并担任该大学的访问教授。
  按照原本的历史,黄鸣龙直到1940年才回国,在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工作,并兼任西南联大的教授,建国后当选中科院院士。
  但就在一个月以前,黄鸣龙接到恩师赵燏黄的电报,说周赫煊要在重庆开设磺胺制药工厂,急需化学制药的专业人才。他立刻中断在德国的进修,风急火燎的赶回中国。
  黄鸣龙还没走出站台,就看到人群当中有块牌子高举,纸牌上写着他的名字。
  “你好,我是黄鸣龙。”黄鸣龙走过去说。
  对方是个年轻人,微笑道:“黄博士你好,我叫赵墀熊。”
  黄鸣龙立即问道:“赵燏黄先生是你什么人?”
  “族叔,”赵墀熊说,“叔叔让我来接你。”
  听说赵墀熊是恩师的族侄,黄鸣龙顿时对他亲切了许多,点头道:“有劳了。”
  两人坐黄包车来到一家旅馆,这里已经聚集了许多化学和医药学的精英,足足有30多个,待到人员聚齐就要前往重庆。
  这些人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范旭东拉来的,以化学研究为主。另一派是赵燏黄拉来的,以药物研究为主。
  周赫煊这次召集化学制药的专业人才,没有广发英雄帖,而是直接拍电报请范旭东和许冠群帮忙。
  范旭东在南京兴建的永利硫酸厂,生产出中国的第一批硫酸铵产品,可以为中国自产化肥和炸药提供原料。可惜硫酸厂刚刚建成不久,七七事变就爆发了,如今正忙着工厂搬迁。
  而磺胺类药物的制取,需要大量酸性原料,正好可以跟范旭东合作。
  范旭东深知磺胺药对抗战的重要性,接到周赫煊的电报后,他立即调派专业人手过来支援,并发动关系为周赫煊招募相关化学人才。
  至于许冠群,则是中国第一家西药厂(华资)新亚制药公司的老板,著名祛暑药品“十滴水”就是这家药厂研发的。
  许冠群没有离开上海的打算,把招募人才的任务交给了合伙人赵汝调。
  恰好,由于受到华北战乱影响,赵汝调的哥哥赵燏黄在北平研究院的工作中断。赵燏黄是中华药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接到弟弟的电报,立即联络门生故旧,还带着周赫煊的忘年交钟观光先生一起去帮忙。
  钟观光虽然是植物学家,但也涉猎药物学,这两年在跟赵燏黄一起采集验证中药。
  未来的中科院院士黄鸣龙,早前也是赵燏黄的学生,一封电报就把人从德国叫回来了。
  至于到火车站接黄鸣龙的赵墀熊,未来也是个厉害人物,此人是日本帝国大学的药物学硕士,后在台北创办新生制药公司。他还是未来美国华生制药公司的董事长,21世纪全美第三大药厂华生制药的老总,正是赵墀熊的儿子赵宇天。
  当然,此时赵宇天还没出生,因为赵墀熊还没和许华结婚。
  恩,这次许华也来了。
  许华是新亚制药公司老板许冠群的妹妹,中法大学药物学专业毕业,美国华生制药的“华”字,就是许华的“华”。顺便一提,许冠群的儿子、许华的侄子许庆瑞,未来将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众人坐着江轮前往重庆,一路上,许华的目光都停留在赵墀熊身上,爱慕之情溢于言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2/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