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5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4/702

  说实话,合川真是一块宝地。后世勘探出许多矿藏,其中煤储量18.2亿吨,盐储量160亿吨,铁矿储量6800万吨,石灰石储量55亿吨,还有铝土、锶矿、重晶石等诸多品种。
  最难得的是,煤、铁、盐都埋得不深,极易开采利用。
  唯一的缺点就是交通,虽然有嘉陵江水道,但还是需要在山壁修路,因为矿藏大都位于群山当中。
  众人来到工厂码头,拾级而上,朝着生活区前进。
  周赫煊指着前方说:“那边是工厂生活区,我修建了许多公寓,诸位的家属也可住在这里。家里有孩子的,则可住在重庆或北碚,毕竟那边更方便读书。”
  “周先生考虑得真周到。”黄鸣龙赞道。
  来到生活区,周赫煊让大家先安放行李,然后他带人朝厂区走去。
  到了厂区,立即看见好几个英国佬,这些都是从伦敦请来的制药专家。至于他们的家人,则安排在重庆那边,每人都免费获赠一栋花园洋房,只要在药厂干满两年便拥有别墅产权。
  “嗨,周,你终于来了!”一个金发碧眼的中年帅哥笑着挥手。
  周赫煊跟这人握手寒暄道:“你好,库克,在这里工作还习惯吗?”
  库克的全名叫库克·伯纳德,负责磺胺药厂的生产管理。他原本是伦敦药厂那边的副总,这次被欧尼斯扔到中国来,随行的其他英国佬都归他管。
  库克领着众人走进工厂,介绍道:“药品生产线已经调试好了,只等工人培训结束,随时都可以开工。但原材料是个大问题,什么都不能买到成品,乙酰苯胺和氯磺酸还需要我们自己制取,至少要开设三个上游原料工厂。随船运来的那些原料,最多能支撑工厂一个月的生产。”
  周赫煊说:“放心,原料工厂的制备机器已经买来了,这次我又找了些人手,很快就能把工厂组建起来。在此之前,我们可以在南京和欧洲订购成品。”
  “好吧,但愿一切顺利,”库克又说,“另外在生活方面,有个很大的问题,我希望你能够尽快解决。”
  “什么问题?”周赫煊问。
  “现在急缺一个英国厨师,”库克抱怨说,“中国厨师做的菜太辣了,这两天有好几个倒霉蛋痔疮复发。”
  “是我考虑不周,我立刻让人请厨师。”周赫煊说。
  库克想了想,又说:“还有,公寓里需要加装风扇。真是见鬼,现在都已经秋天了,居然还能把人热得吐舌头,每人一个风扇根本就不够用。中国都是这么热吗?简直跟地狱一样。”
  周赫煊连连点头:“OK,我马上解决。”
  库克指着钟观光等人问:“这些是工厂的中方管理者?”
  周赫煊笑道:“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钟观光先生,中国的植物学家和中药学家;这位是赵橘黄先生,生物药学专家;这位是孙学悟先生,哈佛大学化学博士;这位是张辅忠先生,柏林大学化学博士;这位是黄鸣龙先生,柏林大学化学博士;这位是……”
  一圈介绍下来,库克顿时收起小觑之心,这里头有好几个欧美名校博士。
  其中张辅忠的导师曼涅希,曾到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教授,库克听过一段时间曼尼希的化学课。说起来,库克和张辅忠勉强还算同门师兄弟,两人之间有许多的共同话题。
  科学家讲究的是真本事,深入交流一番,库克就对孙学悟、张辅忠和黄鸣龙极为佩服。不过嘛,他对钟观光和赵燏黄没啥兴趣,因为二人是研究中药材的,聊起来纯属鸡同鸭讲。
  库克带着众人去参观制药车间,那近乎“全自动”的生产线,让赵墀熊和许华两个年轻人大感震撼。他们家里就是开药厂的,还是中国第一家全华资西药厂,跟眼前的药品生产线比起来,他们家的工厂就如同是小作坊。
  赵墀熊惊叹道:“这个磺胺生产线可比日本的药厂都先进。”
  “你参观过日本的磺胺工厂?”周赫煊好奇问。
  赵墀熊说:“远远的在车间外看过一眼,还是在工人开门的一瞬间,日本人不准我进去。”
  “日本的磺胺制药厂产量如何?”周赫煊问道。
  “好像很低。”赵墀熊说。
  日本也有磺胺药的山寨工厂,生产工艺都是自行摸索的。而且很扯淡的是,日本人虽然很重视磺胺药,但又不肯花重金去研究升级,反而把钱都投进武器装备的制造当中。
  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直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的磺胺产量依旧低得可怜。
  周赫煊心里琢磨着,二战结束以后,是否可以找小鬼子索要专利费。若有美国朋友的支持,想必到时候很容易打赢官司吧,毕竟战后的美国是日本亲爸爸。
  参观工厂结束,周赫煊把钟观光、赵燏黄、张辅忠和黄鸣龙带到一间公寓,神秘兮兮的打开保险箱说:“四位请看。”
  张辅忠随手抽出一沓文件,只瞟了几眼,就惊呼道:“这些都是药品工业制取方法?天啦,维生素B1、维生素B2、安乃近……周先生,你从哪儿找来的资料?”
  “从英国弄来的。”周赫煊笑道。
  周赫煊和欧尼斯、乔治六世合作的英国皇家制药厂,可不止生产磺胺类药物。经过几年的发展,药厂旗下已经有十多款产品。像维生素B这种玩意儿,在欧美已经很常见了,就算自己研发不出来,也可以花钱买生产工艺,也就中国人还拿它当宝贝。
  说起来很悲哀,此时的中国制药厂,连红药水都是前两年才能自行生产的,研发者正是张辅忠和他的学生。
  “四位如果感兴趣,可以把这些资料抄录下来。”周赫煊说。
  张辅忠摩拳擦掌道:“只要能搞到机器和原料,再加上这些资料,我保证为周先生建造起一家中国最大的制药厂!”
  “不急,慢慢来。”周赫煊笑着说。
  事实上,周赫煊把这些药品资料拿出来,一方面是为了给大家鼓足干劲,另一方面也是送给新中国——张辅忠和黄鸣龙都是共和国的化学制药专家。
第832章【钓鱼城】
  金秋十月。
  淞沪会战依旧在激烈的进行着,中国守军数量在60万人以上,侵华日军投入13万人。日寇凭借海陆空的绝对优势,渐渐撕开中国守军防线,并秘密组建第10军,准备对中国守军进行大包围。
  常凯申一边指挥军队抵抗,一边幻想着列强干涉,毕竟日寇对上海的入侵,严重损害了欧美列强之利益。
  可惜,欧美诸国不但不帮中国,反而指责中国军队破坏和平,理由是中国率先在上海非军事区挑起战争。历史上,就因为老蒋一直等着列强干涉,错过了最佳的撤退时机,把淞沪会战的后半程打得一塌糊涂。
  合川的磺胺药厂即将正式开工,药厂工人大部分拥有中学文凭,只有清洁工、保安队之类的才不需要识字。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工人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英文,至少能看得懂机器上的按钮字符。
  此外,在孙学悟的帮助下,药厂附近正在筹备酸碱厂。在酸碱厂投产之前,磺胺药厂使用的都是进口原料,大概能支撑一个月的样子。
  周赫煊给欧尼斯拍了一封电报,又从英国采购了许多机器设备和原料,包括送给孙学悟的化工实验设备。
  十月十五日,周赫煊带领全体工人前往钓鱼山,他要在药厂开工前举办一次祭拜仪式。
  磺胺药厂到钓鱼山的直线距离为3公里,众人抬着三牲和钱纸蜡烛,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爬而上,直奔钓鱼山上的忠义祠。
  正在研究《易经》的庞德也来了,他对此地慕名已久,随身还带着照相机。
  “这就是传说中的钓鱼城?”庞德仰望大山,心里有一种朝圣的心情。
  周赫煊点头道:“就是这里。”
  钓鱼城,在欧美又被称为“上帝折鞭处”和“东方麦加”。
  当年,忽必烈已经率东路军突破长江天险,团团包围鄂州,而兀良合台的南路军打到了长沙,南宋朝廷覆亡只在旦夕之间。而在西方,蒙古大军已经征服了东欧大片区域,把中欧当成军事游乐场,一度跨过多瑙河,还入侵了意大利。中东也惨遭蒙古大军蹂躏,阿拉伯半岛上,埃及人正在艰苦抵抗,眼见着蒙古大军就要席卷非洲。
  就在这时,蒙古大汗蒙哥阵亡于钓鱼城,各路大军纷纷撤兵回去争权。南宋得以苟延残喘,欧洲人欢呼雀跃,非洲也避免了兵祸浩劫。
  小小的钓鱼城,拯救了全世界。
  民国时期的钓鱼城还没得到开发,也没有直通外界的公路,只能从江边慢慢往上爬。
  山路窄得只能勉强容两人通过,最陡峭的地方接近70度,别说带着兵器往上进攻,就是空着手攀爬都危险至极,稍不注意就要掉下去摔死。
  再往上走,就能看到钓鱼城的古城墙了。这些城墙共有17里长,倚悬崖绝壁而建,由于年久失修,古城墙已经多处风化残缺,但依然能够领略其雄伟。
  再往上就是护国门了,这是钓鱼城的第二道防线,也是八座城门中最宏伟的险关。纵有十万大军攻城,只需派几百人防守即可,真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当年蒙古大军攻打护国门上百次,耗时三十六年之久,一次都没有攻破过护国门。
  钟观光仰望着护国门壁刻,联想到当年城上官兵抗击蒙元,不觉有些痴了,喃喃自语说:“中国自古多灾多难,总有热血儿郎奋起抗击。彼时今日,何其相似,但愿我华夏民族还能复兴。”
  周赫煊感慨说:“只要国人众志成城,国土处处皆险关。”
  “周先生说得真好!”赵墀熊立即附和,反正偶像说什么都有道理。
  合川县教育局的干事杨雨舟,是这次上山的向导。又前进片刻,他突然指着一处石台说:“这里是钓鱼城的刑场,当年蒙哥大汗派来劝降的汉奸晋国宝,就被王将军斩首于此。”
  “杀得好,汉奸都该杀!”一个年轻人突然喊道,他是张辅忠带来的化工专业大学生。
  再往前走不远,就是钓鱼城的天梯。此地同样险要无比,是钓鱼城后期开凿的栈道,蒙元大军若突破了护国门,还有一条天梯等着他们,举蒙元全国之力,也不可能上得了这一条天梯。
  登上天梯,是一处宽阔平台,这里是南宋时候的“兵工厂”,可制造铁雷、火炮等杀伤性武器。钓鱼城古城墙有炮口,架有大炮,当年蒙哥大汗就是这么被轰死的。
  钓鱼城内部还有田地,守军可自耕自种,辛苦些还能自己造盐,根本不惧蒙古大军的封锁。
  “兵工厂”再往东北走,就是护国寺和忠义祠了。
  护国寺内还有几个僧人居住,但都是些老弱病残,平时根本没有什么香火,只能自己种地养活自己,这间寺庙后来被改建成钓鱼城博物馆。
  而忠义祠就更糟糕,有两处已经垮塌,大门上还蒙着蜘蛛网。
  周赫煊对随行工人说:“把义祠打扫干净!”
  工人们立即动手清理,而周赫煊则把目光投向祠内的石碑。这些石碑都属于文物,南宋时期的就有十多块,数百年来又刻了二十多块,其中一部分详细记载了钓鱼城战史。
  庞德激动不已,拿着小本本就跑到一块石碑前,蹲在那里认真抄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4/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