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5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5/702

  这就是两人之间的区别,嘉道理比较服从大局。后来在日本即将占领香港时,他把自家的电厂都炸了,就是为了给日本人添堵。结果,嘉道理在香港和内地的产业,全都被日军强行没收,嘉道理全家也被关进了集中营,他本人甚至在集中营里病逝,到死都没有看到战争胜利的曙光。
  而沙逊呢?虽然他用自己的房产接纳了犹太难民,但却一直和日本人保持联系。后来日本迫于德国压力,在上海设置犹太隔离区,让犹太难民饥寒交迫,沙逊也没站出来帮一把。
  沙逊因此风风光光的活过二战,并保住了自己的财产,还在战后大肆抛售产业,给上海的金融造成极大混乱。
  此时嘉道理代表的是世界犹太人议会,沙逊再有钱也得遵守决议,否则他就要被整个犹太族群孤立了。
  而远在美国,圣诞节之后的第二天,南京大屠杀纪录片正式上映。
第867章【放映】
  洛杉矶,中国戏院。
  这座充满东方韵味的戏院建于1927年,两根红色的巨柱挑起房顶,门口蹲着两只巨大的石狮子。它的主人希德·格鲁曼号称“剧场之王”,对中国文化非常喜爱,建造时还请来中国女星黄柳霜在房梁打下第一颗铆钉。
  今天的南京大屠杀纪录片,格鲁曼和黄柳霜也被邀请参加。除此之外,还有胡适、张彭春、司徒美堂等中国人,以及爱因斯坦、卓别林、怀斯等十多个犹太名人。
  由于犹太人帮忙,南京大屠杀纪录片放映声势很大,不仅有联美影业、环球影业、华纳兄弟公司帮忙发行,还有《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帮忙宣传。
  以上这些电影公司或传媒集团的老板,都是犹太人……
  就拿《纽约时报》来说,虽然它很多时候被视为WASP的阵地,但早在1896年就被犹太富商阿道夫·奥什买下来了。哪个地方的犹太人稍微遭受点迫害,这家报纸就要夸大十倍百倍来报道。
  后世常说犹太人控制了美国媒体,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并非胡乱编造。
  当然,编造的内容也不少,比如说迪士尼的老板是犹太人。事实上,迪士尼的老板不但不是犹太人,而且属于反犹太的急先锋——不知迪士尼被犹太财团控制这种谎言是如何被炮制出炉的。
  另外在二战以前,《华尔街日报》一直被清教徒控制,华尔街的主力也是WASP,犹太人还没有掌控华尔街的实力。
  “周,你好!”
  “周先生!”
  周赫煊刚刚走进戏院,格鲁曼和黄柳霜就赶过来握手。
  周赫煊说:“感谢格鲁曼先生的支持。”
  格鲁曼道:“纪录片我已经提前观看了,非常令人震撼,我为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感到悲痛。中国戏院在放映大屠杀纪录片期间产生的盈利,我将全部捐赠给中国用于抵抗侵略。”
  “万分感谢。”周赫煊由衷说道。
  黄柳霜也说:“我会在美国发起捐款,号召美国的所有华人演员为祖国贡献力量。”
  周赫煊点头道:“黄女士有心了。”
  黄柳霜是此时美国最知名的华人演员,可惜她只能演配角,通常还只能演娼妓、情妇和小偷。去年赛珍珠的《大地》被改编成电影,明明是讲述中国故事的影片,两个女性角色却全由白人饰演,黄柳霜尽最大努力也没有试镜成功。
  露易丝·莱纳可是凭借《大地》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啊,若换成黄柳霜来演,以她的实力,说不定就能成为首位华人奥斯卡影后。
  可惜,在民权运动兴起以前的美国,只有白人才能当电影主角。
  胡适和张彭春也进入了影院,他们是专从华盛顿赶来的——胡适已经正式担任中国驻美大使,今天随他们而来的还有另外一人。
  此人名叫李国钦,是个国际军火原料供应商。
  我们前面已经讲了钨矿的重要性,而李国钦正是第一个在中国开采钨矿的人,他曾掌控着中美和中德之间钨矿贸易的巨大份额。
  如果说商人里面有谁最恨日本人,李国钦无疑是其中之一。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以后,李国钦跟德国的钨矿生意近乎完蛋,跟美国的钨矿生意也严重受损,恨不得把日本天皇给活活掐死。
  直至美国参战以后,李国钦在美国建了一座当时世界上唯一专门提炼各种钨矿砂的工厂,由贸易商转型为生产商,为盟国提供了大量钨砂原料,由此获得宝玉勋章、南十字勋章等多国勋章,还被授予一大堆荣誉博士头衔。
  虽然此人在二战期间入籍美国,但周赫煊还是对他非常尊重。因为李国钦在20年代和30年代,向中国输出了大量机器和化学品,目的自然是为了赚钱,但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周先生,我认捐10万美元,希望祖国早日胜利。”李国钦果然土豪,张口就捐10万美刀,这可是一笔大数字。
  周赫煊连忙说:“感谢!”
  不多时,赛珍珠也跟丈夫一起来了,她热情问候道:“周,好久不见!”
  “你好,珀尔。”周赫煊给了她一个拥抱,又跟她的丈夫握手。
  顺便一提,赛珍珠刚刚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马上就要前往欧洲领奖。她的丈夫也换了一个,前任丈夫此时还留在中国做农学研究,现任丈夫则是一个出版商人。
  爱因斯坦和卓别林也相继到来,重头戏则是犹太复国领袖斯蒂芬·怀斯的出现。
  在场的犹太人纷纷起身迎接,就连爱因斯坦在怀斯面前也态度恭敬,这小老头儿在犹太族群当中威望冲天。
  别的不提,“600万犹太人正在遭受迫害”这句话,就是在怀斯手里发扬光大的。
  史蒂芬·怀斯和周赫煊握手道:“周先生,希望犹太人和中国人能够互相帮助。”
  “那是应该的。”周赫煊点头说。
  犹太人宣传自己被迫害,已经足足宣传了50年,但介于犹太人的恶劣名声,他们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这次帮着中国人做宣传,估计也是想换个方式方法,用中国人被屠杀的真实事例,让美国民众对犹太人的处境更加关注。
  当然,周赫煊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周赫煊出手,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一手资料就无法汇总,美国大规模的亲华援华宣传就得等到几年以后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国政府大肆宣传援华思想,好莱坞拍摄了大量的中国抗战题材电影。
  今天的首映式来了几十家媒体记者,以及大量的名人。虽然隆重,却不喜庆,整个放映厅里都充满了肃穆的气氛。
  周赫煊走到麦克风前说道:“今天所放映的纪录片,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先生所拍摄。他是美国人,如今还留在中国救助战争难民,为了避免这位先生遭到日军迫害,所以我暂时不能公开他的名字。纪录片所产生的票房收益,将全部用于救助中国难民,以及支援中国抗战。我希望,所有人都能记住今天,记住南京大屠杀……”
第868章【反应】
  一道光束照在大荧幕上,没有任何片头标志,直接出现纪录片名字——《南京暴行纪实》!
  接着是几行字幕:
  “本片拍摄于中国首都南京,因部分画面过于血腥,请慎重观看,不建议十六岁以下未成年人观看。”
  “由于纪录片拍摄者和救助者、受害者仍在中国,仍处于日军的威胁之下,本片人物面部做了模糊处理,具体相关人物皆为化名。”
  画面一切,正片开始,又是几行字幕:
  “我们的所见所闻,只是发生在这个城市里的暴行的一个零头,但我想这足以使你了解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所经历的地狱般的遭遇。——纪录者J先生。”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前的南京。”
  纪录片使用的是16毫米胶片,黑白无声,但只是开头切换的那些字幕就已让人心情沉重。
  一开始的画面基本上是空镜头,那是在日军攻打南京前拍下的,内容都是些南京的建筑物。不时出现的街景,向观众展示着中国首都的繁华——虽然此时南京已遭多次轰炸,南京居民有一半已经撤离。
  每一段画面都有文字说明,周赫煊为了让美国观众更易理解,甚至在后期补加了南京局部地图。
  “噢,上帝!太可怕了。”
  仅仅过了六分钟,就有普通观众受不了,站起来匆匆离开影院。
  这部纪录片确实可怕,以至于后世在网上都找不到完整版,只有截取的零星几个镜头。但就算是删除了血腥画面的零星镜头,也让人感到不寒而栗,更何况此刻观众在影院里看的是原版。
  越来越多的普通观众离席,20分钟不到,走得只剩下三分之一。而当105分钟的纪录片全部放映完毕,影院里的普通观众仅剩几个,其他都是周赫煊专门邀请来观影的名人和记者。
  电影院里一片死寂,连沉重的呼吸声都能听见。
  良久,司徒美堂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司徒俊葱连忙扶住说:“慢一些。”
  “再慢就来不及了,快回去捐款!”司徒美堂心头憋着一团邪火。
  张彭春对身边的胡适说:“适之兄……”
  “跟我出去走走。”胡适打断道,声音有些喑哑。
  爱因斯坦、卓别林等人的反应也差不多,如果仅是一般的暴行,人们会愤怒、会唾骂、会议论。但看完这部纪录片却只能陷入沉默,它已经彻底背离人性,即便是禽兽都比参与屠杀的日军更高尚。
  斯蒂芬·怀斯脸色阴郁,他对中国人没啥好感,但却联想到在德国的犹太人。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大搞屠杀,而希特勒想要屠杀犹太人就更方便了,谁都知道那家伙是个疯子。
  必须尽快给犹太同胞找出路!
  斯蒂芬·怀斯很想把犹太难民安置在巴勒斯坦,但那里是英国人的地盘。即便二战后以色列建国,英国还站出来支援巴勒斯坦人抵抗呢,现在就更别想从老虎嘴里抢食吃了。
  美国就更不用说,明明今年的移民额度还没满,明明犹太财团支持罗斯福新政,却依旧无法换来普通犹太难民入境美国。
  最好的办法就是跟中国人合作,先为犹太民族保留一线生机。至于日本,斯蒂芬·怀斯是非常敌视的,德国的盟友能是啥好鸟?
  “周先生,我会尽量帮你宣传。”斯蒂芬·怀斯说完就离开。
  “多谢。”周赫煊亲自把对方送出戏院。
  斯蒂芬·怀斯的能量非常大,有他的支持,就相当于得到美国犹太财团的支持。
  如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有三位领袖,分别是宗教领袖斯蒂芬·怀斯,科学家哈伊姆·魏茨曼,以及政治活动家本·古里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5/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