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5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4/702

  “精神堡垒”自五四大轰炸之后就开始建造,中途又被炸了两次。它就像永不屈服的中国一样,一次次被炸毁,一次次又重建,历史上直到1941年底才真正完工。
  在“精神堡垒”建成以后,由于多次受到轰炸,再加上不堪风吹雨淋,“精神堡垒”很快就倒塌了。人们只能清除废墟,在基座上立起一根木杆代替,那根木杆便成了抗战中新的精神堡垒。
  抗战胜利后,象征精神堡垒的木杆,变成一座屹立不倒的抗战胜利纪念碑,后来名字改成“人民解放纪念碑”。
  这就是重庆解放碑的由来。
  周赫煊坐车过来的时候,精神堡垒还在建设当中。四周的残垣断壁之下,到处是临时搭建的窝棚。这些窝棚的主人,有些是从外地逃来的战争难民,有些是被炸毁家园的本地人。
  整个重庆主城区就是这样子的,几乎每条街道都有窝棚。人们每天照常起居工作,随时准备往防空洞跑,坚强而勤劳的活在战争年月。
  不时能看到学生志愿者,男学生们自发充当消防员、巡逻员和搬运工。女学生则担当救护人员,在药品不足的情况下,她们大都只能带去一些精神安慰。
  药品真的是匮乏,周赫煊旗下药厂生产的药品,90%都已经运往前线,普通平民很难买到,也买不起。
  “林主席来了!”
  林森还是那样轻车简从,身边只带了个司机出门。他一下车就被学生们包围,非常有耐心地微笑挥手道:“同学们辛苦了,老朽在此感谢大家!”
  “林主席,我们不辛苦!”学生们高喊。
  每次日机轰炸过后,赶到现场救火的消防员,超过一半以上都是男学生。他们接受过简单的消防培训,使用手压式水枪进行灭火,但基本不会冲进火海里救人,因为炸弹中的固体燃料可持续燃烧15分钟,火场里的人早就被烧死了。
  记者们对着林森疯狂拍照,随后一起进入戏院观影。除了官员和记者,还有诸多文化界、教育界人士,都被周赫煊邀请来参加纪录片首映式。
  除了周赫煊和中国电影制片厂的人,今天的观众对影片都没啥了解,全是看在周赫煊面子上才来戏院的。
  很快,戏院里就陷入死寂,直到片尾曲《我的祖国》响起,人们才开始唾骂和诅咒。
  林森的眼眶有些湿润,叹息一声,默默离开了。
  周赫煊却被记者团团围住,接受大屠杀的相关采访,他把早已印刷好的资料分发给记者们。
  第二天,超过四分之三的重庆报纸,都在义愤填膺的报道南京大屠杀。国党中央宣传部亦给予配合,宣传日军的残暴兽性,号召青壮年踊跃从军报国。
  文化界也纷纷响应,包括前段时间被喷得快死的梁实秋,也在文章里头说:“昨日目睹大屠杀纪录片,不由背心发凉,未能想人类竟能暴虐至此,与禽兽何异?日本不仅是中国的敌人,更是全人类的公敌。”
  这次梁实秋没有再被喷,大家跟着他一起骂,同时文艺界各宣传小组,也在前线和后方拿着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资料进行宣传,激起全体民众的同仇敌忾之心。
  至于梁实秋为什么被骂,那得提到抗战时期的一场笔仗。
  去年底,梁实秋担任《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的主编,他在副刊上说:“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有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
  这番话顿时引起文坛的一致狂喷,反对者说:“在今日的中国,与抗战无关的‘真实’是没有的,每个人都与抗战息息相关。”
  老舍、宋之的、魏猛克、罗荪、张恨水、巴人、张天翼……不管是左派文人还是自由文人,轮番写文章把梁实秋骂得狗血淋头。连续被骂四个多月,梁实秋终于顶不住压力,从《平明》副刊辞职了。
  南京大屠杀纪录片迅速在四川引起轰动,每天的观影者把戏院都挤爆了。这种情况渐渐传播至西南和西北,中央军委会宣传部门,还特地把拷贝送去各个兵站放映。
  到八月初,周公馆突然有熟人拜访,正是曾经救过周赫煊一命的沈醉。
  “小沈,你来找我是公干还是私事啊?”周赫煊热情招呼道。
  沈醉说:“公事,请周先生跟我到军统走一趟。”
  若是普通人被邀请去军统走一趟,估计会被吓得尿裤子,周赫煊却笑道:“戴局长请我去喝茶?”
  “您去了就知道了,”沈醉突然低声说,“是很重要的事情,具体情况我也不明白,因为我还不够那个级别。只是因为我和周先生有旧,上头才派我来通知的。”
  周赫煊欣然前往,结果刚上车就听沈醉说:“周先生,得罪了。”
  “什么?”周赫煊没反应过来。
  沈醉掏出一截黑布,解释道:“需要把你的眼睛蒙上。”
第899章【破译电码】
  大概40分钟以后,周赫煊被扶着进了一栋建筑,上楼行走十余步才被解开双眼蒙着的黑布。
  周赫煊见沈醉已经不在了,问道:“小沈呢?”
  身边的军统特务说:“沈处长只是负责传消息,他没资格进这栋楼。”
  周赫煊终于开始感到惊讶了,沈醉现在可是重庆卫戍司令部稽查处副处长兼督察长,还是戴笠的心腹红人,在军统当中属于绝对的实力派。
  沈醉居然没资格进这栋楼?
  “这是什么地方?”周赫煊忍不住问道。
  那特务说:“这层楼是密电组的办公地点,其余楼层请恕我无法告知,也请周先生不要随意乱走。”
  周赫煊又问:“你们带我来做什么?”
  那特务道:“我不知道,我只负责把周先生带过来。请跟我来吧!”
  两人很快来到一个房间,门口挂着牌子——组长室。
  那特务敲门说:“报告!周先生已带到。”
  屋内立即有人过来开门,热情握手道:“周先生,今天真是打扰了,鄙人魏大铭。”
  “原来是魏处长,幸会!”周赫煊说。
  魏大铭,军统电讯处长,抗战期间负责情报搜集工作,被称为“戴笠的灵魂”。
  魏大铭把周赫煊请进办公室,亲自给他沏了杯茶,说明缘由道:“今天把周先生请来,是希望你能帮个忙。”
  周赫煊撇着茶沫子道:“请讲。”
  魏大铭说:“重庆是雾都,时常有大雾,按理说日本飞行员很难准确轰炸。但日机每次轰炸重庆,都正好赶上晴天,就连夜间轰炸也能准确找到人最多、最繁华的地方。”
  周赫煊道:“你们怀疑重庆有日本间谍?”
  “肯定有,但能把情报实时精确发送,那就不是一般的间谍能办到的,”魏大铭叹气说,“事实上,年初的时候我们就抓到一个间谍,但却因此打草惊蛇,导致日寇把电码更换得非常复杂。这次请周先生来密电组,就是希望你能帮忙破译日军的电报。”
  周赫煊有些无语,苦笑道:“魏处长,我只懂简单的摩尔斯电码,实在爱莫能助。”
  魏大铭摇头道:“不,这正是周先生的强项。我们通过截获的日寇电码,破译出三个英文单词,经过反复研究,那三个单词应该出自一本英文书籍。只要搞清楚是哪本英文书籍,就能轻松把日寇密电给破解。周先生对西方著作非常熟悉,而且听说你有过目不忘之能,我实在是没办法了,才想到请周先生帮忙。”
  “哪三个单词?”周赫煊问。
  “周先生请看。”魏大铭拿出一张纸条。
  纸条上写的单词分别是:she、pistol和never。
  难怪密电组的人无法破译,凭借三个单词找出一本英文书,那简直无异于大海捞针。
  可惜周赫煊没读过雅德利的《中国黑室》,否则他肯定想都不用想,直接就能指出到底谁是日本间谍。
  当然,蝴蝶效应让历史出现了小变动,密电组破译出的那三个英文单词,已经跟原本出现的单词全然不同了。
  周赫煊摇头苦笑:“再给点提示。”
  魏大铭说:“这本英文书应该在中国或日本比较出名,并且在中国比较容易找到。”
  “为什么这样说?”周赫煊问。
  魏大铭解释道:“我们军统对重庆的控制排查很严密,那个给日寇发密电的间谍,多半早就潜伏了,或者干脆就没离开过重庆。他和武汉的日军用秘密电码沟通,必然得使用一本比较常见的书,否则短时间内不容易搞到手。”
  “容我想想。”周赫煊闭上眼睛。
  魏大铭没有打扰,而是静静坐在旁边等待。
  什么英文著作是在中国很出名,而且在重庆和武汉能够比较容易得到的呢?
  周赫煊下意识就想到一本书,那就是他自己的《泰坦尼克号》!这本书的中文版还没在中国销售,就已经有很多英文版从美国传入,可以说是英文版在中国最多的书籍——仅次于《圣经》。
  周赫煊仔细回忆,果然发现自己写过she、pistol和never三个英文词汇。she就不用说了,出现频率很高;pistol也有好几次出现,但she和pistol连起来应该是女主角母亲和大反派的对话;never则是在沉船之后的一段叙述当中。
  周赫煊睁开眼睛说:“试试《泰坦尼克号》。”
  魏大铭猛地起身开门,吩咐秘书道:“去找一本英文版的《泰坦尼克号》,马上!”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秘书终于把书找来。
  魏大铭带着周赫煊前往密电破译室,把书交给一个老外:“雅德利先生,快试试这本书!”
  “好!”老外没有亲自操作,而是把书交给一个年轻人。
  魏大铭介绍道:“周先生,这是军统特聘的密码破译专家雅德利先生。雅德利先生,这位是我国的大学问家周赫煊先生。”
  “你好!”
  周赫煊和雅德利互相握手问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4/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