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6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6/702

  褚南湘呵呵笑道:“农业调整委员会和科学养鸡推广小组是平行单位,养鸡场刚刚筹建好,还没对外公开任何资料,那些养鸡专家也整天待在养鸡场里无法接触。”
  周赫煊灵光一闪,突然问:“褚兄是准备把科学养鸡技术送去延安?”
  褚南湘连忙否认:“周兄说笑了,我跟共党可扯不上关系。我是替一个朋友打听的,他手里有点闲钱想做生意。”
  周赫煊心中已经肯定,也没再纠缠于此,说道:“其实你不来找我,春节以后也可以派人去养鸡场学习技术。这样吧,我给农学院的师生们说一声,过两天就给你一套完整的资料。”
  “多谢!”褚南湘抱拳说。
  像褚南湘这样潜伏在国民政府中的共党有很多,其中最耀眼的当属冀朝鼎先生。
  之前跟周赫煊一起赴美谈桐油借款的陈光甫,很快就要在美国招募一位得力助手。这个助手就是冀朝鼎,由美国财政部官员埃德尔介绍给陈光甫,此人跟罗斯福的助手居里,以及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的助手白劳德都有交情,并且还曾担任美国财政部的对华政策顾问。
  冀朝鼎的经济学博士毕业论文,几年前就被常凯申唯一的美籍私人政治顾问拉脱摩尔大加赞赏:“这是一篇具有独创见解,善于独立思考,很有说服力的论述。”
  陈光甫在面试冀朝鼎过后,立即对这个年轻人青睐有加,直接任命其为环球公司总务处长。环球公司名义上是跨国贸易公司,其实是中美借款的代理机构,冀朝鼎的职务则是环球公司的大管家。
  1941年陈光甫受命回国,把冀朝鼎当做私人秘书带回来,并带他去面见孔祥熙。这一叙旧才知道,原来冀朝鼎的父亲曾是孔祥熙的老师,孔祥熙立即把这个同乡小兄弟接到家中居住,并一路高升在财政部担任要职,成为国民政府最重要、最有权威的经济学家。
  冀朝鼎全程参与了40年代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直到新中国成立,大家才发现他是个老党员——1927年就秘密加入共党了。
  包括孔祥熙、陈光甫在内的国党官员们集体懵逼,这人可是美国经济博士,美国财政部力荐的人才,怎么突然变成共党了呢?
  于是国党大佬们开始甩锅,陈立夫甚至在回忆录里,指责冀朝鼎专门给孔祥熙、宋子文出坏主意,战后中国经济崩溃,全是冀朝鼎按照共党指示搞出来的。
  事实上,冀朝鼎哪有那么大能耐?他只是向共党提供国民政府的金融和财政状况的真实核心数据而已,包括发行金圆券、银圆券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在执行孔宋等人的命令。就算真有出馊主意,那也是正中孔祥熙、宋子文的心思,真正的决策权依旧在孔宋手中。
  周赫煊把科学养鸡资料交给褚南湘,没几天就有共党重要人士上门拜访——南方局负责人之一董老。
  这是迄今为止,周赫煊接触到的共党最高职务者,两人相谈甚欢,还互赠墨宝以作留念。
  就在此时,香港《大公报》分社传来惊天消息……
第918章【汉奸与英雄】
  香港《大公报》传回来的消息,正是历史上有名的“高陶事件”。
  当初跟随汪兆铭一起叛国的汉奸不少,其中就有陶希圣和高宗武。
  陶希圣我们前文提到过,还串联一帮“主和派”文人,跟周佛海等人一起撰文抹黑周赫煊。
  而高宗武就更不得了,他是汪兆铭投敌事件当中,除了陈璧君之外出力最多的混蛋。汪兆铭本来都没跟日本人接触,就是这个高宗武从中牵线搭桥,而且是高宗武主动找上门联络日本人的。
  汪兆铭在投敌之初,通电揭露常凯申表面抗战、暗中媾和,其实说的就是高宗武做出的一堆烂事。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常凯申派高宗武去香港搞情报工作。
  高宗武本事真大,擅自联络到近卫文磨的私人驻华代表松本重治,以及日本参谋本部特高课课长影佐祯昭。他将影佐祯昭的亲笔信交给常凯申,又把常凯申的“和谈条件”带去回复日本人。
  但常凯申是否答应和谈一直存疑,就连跟高宗武接触的日本人西义显都不相信,认为那些和谈条件不像是常凯申亲口所说,更像高宗武模仿老蒋语气而自己做出的回应。
  这一次“和谈”虽然失败,但很快迎来新的转机:日本内阁改组,不主张扩大事态的宇垣一成出任外相。
  常凯申把高宗武从香港招回来,让他负责传话:“中央军尚有百万军火,即不再输入尚足两年之用,即使日本攻下武汉,国府内部亦绝不会起变化。”这说明老蒋也想进行和谈,但他的意图是逼迫日本主动求和,以争取对中国更有利的和谈结果。
  但高宗武作为外交官,再次自作主张。他在向日本传话之时,不断强调中国有一个以汪兆铭为中心的“和平派”,并首先提出一个中日和谈思路,即:拥戴汪兆铭,使之成为中日和谈的媒介。
  可以说,汪兆铭能够实质性的投敌做汉奸,高宗武乃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为什么说香港《大公报》传来惊天消息呢?
  陶希圣和高宗武居然良心发现,他们从上海潜逃到香港,向《大公报》揭露了汪兆铭的所有卖国行径,甚至把汪兆铭签署的卖国条约副本都偷出来了。
  陶希圣、高宗武二人不断拥汪促和,出发点无非有两个:
  第一,“救国救民”。这里的救国救民必须打引号,他们深知和谈就得出卖国家利益,但更认为中国战必败,只有和谈才能苟安。
  第二,政治野心。既然中国靠和谈才能苟安,那干脆由他们出面进行和谈。这样即可以保住国家,又能捞取政治资本,更能以民族功臣的形象节节高升。
  但是,汪兆铭刚刚签署的《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等八份卖国文件,实在是把陶希圣和高宗武给吓到了。他们一直以为中日能够划江而治,哪曾想,这些文件居然把中国的领土、资源、军队、主权、文化各方面都卖个干净。
  这些文件一旦生效,中国可以直接宣告灭亡,而他们也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陶希圣和高宗武被惊出一身冷汗,劝阻汪兆铭千万不要签字,赶紧退出和谈,或离开上海回重庆,或远走欧美隐居,总之绝对不能继续谈下去。
  但汪兆铭已经铁了心要当汉奸,不仅不听劝,反而派人监视陶希圣和高宗武,甚至密谋除掉他们甩锅给军统。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陶希圣的妻子万冰如,她接到丈夫的诉苦信件,毅然带着五个孩子从香港去上海,让丈夫有了离开汪兆铭巢穴去和家人同住的借口。在汪兆铭逼迫陶希圣签字的时候,万冰如又对丈夫说:“我把全家性命带来上海替你,你走!如果走不出去,我夫妇一同死在这里。如果你签字,我就打死你!”
  因为万冰如带着五个子女到来,让汪兆铭暂时放下戒心,陶希圣和高宗武趁机在青帮的帮助下秘密离开上海。
  面对汪兆铭的怒火,万冰如又大胆的去见汪兆铭,以劝丈夫回上海为理由,要求带着两个孩子去香港,并留下三个孩子在上海读书当人质。
  汪兆铭自然是同意了,他不信陶希圣夫妇会不顾孩子的死活。
  结果,在万冰如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不久,剩下三个孩子也在青帮的帮助下逃离上海。
  陶希圣和高宗武抵达香港以后,没有直接去见国府的人,而是带着汪兆铭的八份卖国文件副本找到《大公报》。香港《大公报》立即把副本内容,全文发电报传回重庆总部,周赫煊比常凯申都更早知道这件事。
  翌日,“汪日密约”就被香港和重庆的《大公报》披露出来,迅速在全国引发一场舆论地震。
  之前汪兆铭一直打着救国和谈的招牌,很是欺骗了一些人。包括孙科、龙云在内的许多政客军阀都是默许的,他们对此还抱有侥幸心理,说不定汪兆铭的和谈能够成功呢。
  现在就什么都不用说了,因为那八份“汪日密约”太过吓人。不仅出卖了从黑龙江到海南岛的全部国土,甚至连思想文化都要出卖,以后就没中华民族了,只有被日寇奴役的亡国奴。
  这让无数徘徊不定、心存侥幸的人,彻底认清了日寇的狼子野心,也认清了汪兆铭卖国求荣的丑陋面目。
  “汪日密约”的内容都有什么,看看香港《大公报》的新闻主标题和副标题就知道了:“高宗武陶希圣携港发表汪兆铭卖国条件全文——集日阀多年梦想之大成,极中外历史卖国之罪恶,从现在卖到将来,从物资卖到思想!”
  在经历“高陶事件”之后,全国民众的抗战热情空前高涨,连力图保存实力的地方军阀也丢掉了幻想。
  就此来看,还真不好评价陶希圣和高宗武的功过是非——特别是牵线搭桥导致汪兆铭投敌的高宗武。
  “高陶事件”在抗战后方闹得很大,而在同一时候,日占区则是桃色绯闻满天飞,郑萍如成为万民唾骂的无耻女汉奸。
  事实上,郑萍如是中统的秘密特务,因行刺汉奸丁默邨被捕。她在遭受严刑拷打后,坚称刺杀丁默邨只是由爱生恨,惨遭汉奸杀害,牺牲之前最后一个愿望是扑粉补妆,漂漂亮亮的从容赴死。
  一个秘密战线的女英雄,就此成为上海花边新闻主角。
  张爱玲以此为原型写出小说《色戒》,把爱国女英雄塑造成贪恋男女之情的无知女人,实在是对抗日烈士的莫大侮辱。
  不但是郑萍如爱国,她的父亲郑英伯数次拒绝日寇拉拢,在女儿牺牲不久就忧愤而逝。她的哥哥郑海澄、未婚夫王汉勋都是中国空军飞行员,在1944年的空战中先后牺牲,可谓满门忠烈,这样的女子怎容污蔑?
第919章【蜀道菜花黄】
  二月份,常凯申亲自去广西了,因为那边的仗打得实在太难看。
  所谓的什么“昆仑关大捷”,那都是宣传起来哄老百姓高兴的,属于整个桂南会战中唯一的亮点。
  真实情况是,国军以优势兵力反攻南宁,由于昆仑关在南宁以北,因而双方首先交战于此。数万中央军精锐向昆仑关发起进攻,而关上的日寇只有800人,猛攻40多天付出惨重代价才终于拿下昆仑关。
  更扯淡的来了,此时日寇援军已至,迂回到国军第37集团军左翼。奉命驻守昆仑关的第2军军长李延年,由于被日军切断后路,只能放弃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昆仑关。第2军第9师一头撞进日寇的口袋阵,直接被打得溃不成军,师长郑作民亲自端着机枪突围,官兵们打完仗才发现师长阵亡了,连忙派骑兵回去把郑作民的尸体找回来。
  两个多月的仗,白打了!
  常凯申还没到广西的时候,白崇禧和陈诚就被撸下来,换张发奎接任前线总指挥。等老蒋亲至,立即将白崇禧和陈诚降薪留职处分(两人都被降为二级上将),38集团军包括总司令在内共有八个将官被撤职查办,37集团军总司令被移交军事法庭,第2军第9师直接被撤销番号(改名“无名师”)。
  这仗打得老蒋都感觉丢人啊,中国方面不管是兵力还是火力,甚至是空军(超过半数的中国战机被调往桂南战场),都有着绝对的优势。结果打了两个多月,中央军精锐损失惨重,就一个“昆仑关大捷”还是3换1拿下的人头。
  好吧,只能说中国军队在战略上获胜了,破灭了日军对中国彻底封锁的意图,具体战绩根本就没法细看。
  最扯淡的是,常凯申的行程被日寇摸得一清二楚,接连三天被日机轰炸了四次,老蒋的侍卫都被炸伤了12人。不用说,肯定是广西这边有汉奸告密,而且职务还非常高。特别是21日那天的轰炸,老蒋当时在荒郊野外、群山之中啊,日机居然能准确找到他的住处。
  相比起打得一塌糊涂的桂南战场,反而是慌乱丢掉广州的余汉谋知耻而后勇。日军出动7万兵力进犯粤北,以配合他们在桂南的攻势,而余汉谋手里只有12万人,且武器装备十分落后。
  在这种情况下,余汉谋依托粤北大山艰苦抵抗。当得知一部日军离开广东支援桂南后,余汉谋立即发起全线反攻,取得了广东战场的第一次大胜。
  ……
  农历春节刚过,周赫煊就被冯玉祥拉着去成都,同行的还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老舍。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的时候,周赫煊不在国内,但去年也被邀请加入了,而且还给了他一个名誉理事的职务——除了周赫煊,周公、孙科和陈立夫也是名誉理事。
  这个组织在全国有数十个分会,主要工作为:领导抗日宣传、救济贫苦文人、营救进步人士等等。
  抗日前线真刀真枪打得激烈,文艺战线同样也不轻松。比如日军经常组织汉奸,以曲艺、相声、评书、歌曲等形式,向底层百姓宣传中日亲善思想,这些表演时常还夹着荤段子,颇受群众的喜爱。
  文化软刀子有时比真刀子更可怕,绝对不能等闲视之。老舍就拉来一帮相声艺人,他亲自动笔写相声,跟文化汉奸们打相声宣传战。甚至老舍还亲自上场,拉着梁实秋一起说相声,流传出梁实秋有独门绝招的笑谈。
  其实梁实秋根本不会说相声,被赶鸭子上架参加表演。他们接连演了两晚好几场,第二天晚上结束时,老舍不小心把梁实秋的眼镜打落了,梁实秋顺手就接住眼镜。两人的无意之举正好配合了表演,观众还以为他们是故意的,摔接眼镜是压箱底的独门绝活,全场观众顿时大喊:“再来一回,再来一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6/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