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702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起源于拉美,那里经济贫困、政治腐败、教育落后、崇拜鬼神,人民深受列强压迫和军事统治之苦,跟民国的状况非常类似。周赫煊的心很大,他想在《神女》这篇文章中,把当下中国的社会底层状况也展现出来。
  周赫煊没有立即动笔,随后的几天,他都在天津各个贫民区游荡,采访目睹最真实的民国。特别是红灯区,他跟数十个娼妓深入交流,把发生在她们身上的故事都记录下来。
  十月初,钟观光和谭熙鸿离开天津,周赫煊也与孟小冬一同前赴北平,随行的还有那个叫周杭的小孩儿。
  初次离家出远门,而且还要跟亲人分开,周杭显得颇为孤僻,耷拉着脸不愿说话。
  “来,小杭,刚买的糖葫芦。”钟观光慈爱地笑道。
  “谢谢爷爷。”周杭接过糖葫芦,怕生的藏在老先生身后。
  几人上了火车,谭熙鸿又向周赫煊发出邀请:“周先生,如果北大复课,还希望你能来当老师。”
  周赫煊笑问:“北大何时能复课?”
  “这个嘛,应该很快。”谭熙鸿毫无信心道。
  历史上,北大的混乱一直持续到三年后。张作霖甚至直接取消北大,连同其他八所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直到北伐成功,北大才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复校。
  张作霖为什么如此痛恨北大?
  因为学校里的党员太多了,我党的一大召开前,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党员都是北大师生和校友。
  只要张作霖占据着北平,北大就绝无复校可能。他都不需要使用暴力手段,只让教育部扣押资金,北大就发不出工资,老师们自然撑不下去——人都是要吃饭的。
  钟观光突然出声道:“明诚,听说你跟张学良私交甚笃,不如你让张少帅劝劝张作霖?”
  “呵呵,我尽力吧。”周赫煊只能敷衍。
  周赫煊此次去北平,是为了参加徐志摩的婚礼。他也想亲眼见见,传说中的陆小曼真人长啥样。
  火车启动。
  孟小冬削了个梨子递来:“周大哥,吃水果。”
  “谢谢。”周赫煊把梨子咬在嘴里,拿出稿子继续构思小说布局。
  他准备把《神女》的故事线打乱,随意安排时间和空间,各种倒插叙中又带倒插叙。并把这些天收集到的社会底层故事,全都安排进去,展现娼妓从童年到入狱的一生。
  整部小说篇幅大概在20万字左右,还间杂着各种民间鬼神传说,务求让小说读起来神秘而魔幻。而对军阀、列强和社会的控诉,都藏在那些魔幻的篇章中,让人感觉荒诞不羁而又不寒而栗。
  谭熙鸿凑过来,见他在稿纸上写写画画,似乎在整理故事大纲,好奇问:“写小说?”
  周赫煊点头道:“我想把小杭母子的故事写下来。”
  “到时我一定拜读。”谭熙鸿笑道。
  孟小冬坐在旁边微笑不语,她喜欢看周赫煊认真工作的样子,觉得特有知识分子气质。所以每天晚上,她都会给周赫煊准备宵夜,端到书房去看这个男人忙活。
  周赫煊在火车上构思小说时,郑振铎却在上海为《小说月报》的稿件而发愁。除了新作者老舍的《老张的哲学》,他最近没有发现其他精彩小说,各地来稿质量都不咋地。
  五四文学兴起至今,已经开始由盛转衰了,很难出现全新的突破。
  咱们来说说五四新文学的情况,1917年-1927年这十年时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为标志,宣告着“五四文学革命”开始,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十年间,全国大大小小的文学社团,以及相应的刊物,足有100多个。
  它相当于一场文学界的思想启蒙运动,白话文写作让汉字的力量获得释放,极大提高了信息和科学的传播速度。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解放,自由、民主与科学受到人们的追捧。
  五四文学革命,同样也革新了中国文学的创作思维,大致分为“为人生派”(现实主义)和“为艺术派”(浪漫主义)。
  “为人生派”认为,文学是一种工作,它应该反应人生、反应社会现实,探讨关于人生与社会的一些问题。所以,这一派创作的小说,也被称为“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的扛鼎大拿首推鲁迅,《狂人日记》堪称此类翘楚。其中“乡土文学”在问题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或多或少都受鲁迅影响,反应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尖锐问题。
  “为艺术派”则刚好相反,他们强调作家的自我表现,其中以郁达夫为代表人物。这派作品更讲究文学技巧和表现形式,在追求个人解放的同时,也充斥着欲望和小资情调。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郭沫若的革命文学,常常也被划分进“为艺术派”。
  不管是“为人生派”,还是“为艺术派”,相对老旧文学而言都是进步的,都是五四文学的组成内容,只不过各自表现形式不同。
  时至今日,五四文学已经发展成熟,并且步入瓶颈时期。不管是乡土文学、革命文学,还是自叙派意识流,都很难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各种题材已经写烂,继续创作只能是拾人牙慧。
  一部分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外,比如即将兴起的“新感觉派”,便是受日本文学影响。
  周赫煊的魔幻现实主义版《神女》,一旦在杂志上连载,估计会让无数作家惊爆眼球,整体呈现懵逼状态。
第086章【空前绝后的证婚词】
  在车站告别孟小冬、钟观光等人,周赫煊直奔清华园。反正他把清华园当酒店了,这里环境优美,住起来舒心,可比外头的旅馆强得多。
  走进院落,周赫煊听到里头有响动,高声笑道:“寿铭兄,我又来了!”
  一个年轻女子抱着婴儿出屋,说道:“寿铭还在上课,我是他夫人黄靖闲,请问这位先生怎么称呼?”
  周赫煊没想到闹个乌龙,连忙施礼说:“原来是嫂子,我叫周赫煊,是寿铭兄的朋友。”
  “请进来坐吧。”黄靖闲把婴儿放到摇篮里,忙着去给周赫煊泡茶。
  周赫煊颇为尴尬,让孙永浩打开带来的箱子,说道:“嫂子,这是我写的通俗小说,你闲时可以用来打发时间。”
  “谢谢。”黄靖闲随手把小说放到桌上。
  《射雕英雄传》精装版是前两天正式发行的,一共四本,整套售价5元,比买单行本更划算。
  至于《大国崛起》,也将在最近几天推出,商务印书馆非常良心,还帮忙附加了许多国外地图,让读者更加易于理解书中内容。仅制作添加那些地图,就耗费了不少时日。
  等候片刻,梁簌溟穿着长衫踱步而归,腋下还夹着课本讲义。
  “咦,明诚来啦!”梁簌溟欢喜道。
  周赫煊说:“来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顺便到清华园看看。”
  梁簌溟笑道:“就是那个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
  “正是,”周赫煊问,“寿铭兄也知道他们?”
  梁簌溟说:“我怎会不知道?任公先生这几天心情都不好,说是要给一对荒唐男女当证婚人。”
  “倒也为难他了。”周赫煊忍俊不禁。
  梁启超那个证婚人可当得不情愿,是看在朋友和晚辈的面子上,勉强点头答应的。周赫煊非常期待那历史性的一刻,梁启超的证婚词可谓空前绝后。
  两人闲聊片刻,周赫煊突然说:“朱自清先生可在清华?”
  梁簌溟挠头道:“我好像听说过此人,应该在清华吧。明诚找他何事?”
  周赫煊道:“我准备办一个副刊,需要向文化人邀稿。朱先生的散文写得不错,这次来正好去拜会一下。”
  梁簌溟说:“那你得去问任公先生,或者是玉衡,他们多半认识朱自清。”
  “正要去。”周赫煊道。他准备每人送一本《射雕英雄传》,这玩意儿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用来解闷还算不错。
  当天晚上,周赫煊随梁簌溟去拜会几位先生,同时也见到了朱自清。
  朱自清是去年开始在清华任教的,同时也创作诗歌和散文。他此时的散文还以小清新为主,要过两年才转而抨击现实,揭露社会黑暗面。
  面对周赫煊的邀稿,朱自清满口答应。还给了周赫煊几篇旧作,都是已经发表在其他杂志上,但还未结集出版的抒情散文,其中就包括脍炙人口的《背影》。
  周赫煊当即送给朱自清一套《射雕英雄传》,厚着脸皮索要朱自清的墨宝。朱自清哭笑不得,他还是头一回遇到如此奇葩,勉为其难写了两句古诗相赠,内容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嗯,周赫煊连钟观光和谭熙鸿都没放过,两人的墨宝如今正躺在他书房里呢。
  ……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在北海公园举行。因为婚礼由徐志摩自筹经费,所以场面不大,仪式也草草了事。
  想当年,陆小曼和前夫王庚结婚时,两人都出身名门,婚礼那个阔气热闹啊,跟此时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你也可以说他们是真爱,爱情跟金钱无关。
  梁启超出门时便黑着脸,不知情的还以为他要出席葬礼,而不是参加婚礼。
  周赫煊劝道:“先生何必纠结,婚姻属于个人私事,他们两厢情愿就足够了。”
  “问题是他非要请我当证婚人!”梁启超郁闷道。
  虽说民国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但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情况却有点特殊。因为他们都是已婚人士,婚外恋发展到各自离婚再结合的地步,难免为人所不齿。
  因为这桩婚事,徐志摩和陆小曼都没法在北平立足了,很快就要搬到上海去。
  大概上午十点左右,周赫煊、梁启超两人来到北海公园。徐志摩连忙带着陆小曼过来迎接,高兴道:“老师,周兄,感谢两位来参加我的婚礼。”
  “嗯。”梁启超鼻孔里憋出声响,算是做了回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