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6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9/702

第953章【理想与现实】
  自从德国对伦敦进行大轰炸以后,偏僻冷清的布莱切利镇就变得人满为患。
  因为这里距离伦敦不太远,铁路交通便利,而且物价低廉,没有军事和工业设施不易遭轰炸,是伦敦市民躲避战争的最好选择之一。8月到10月期间,小镇上已经涌来一万多人,周赫煊他们差点没找到旅馆的空房间。
  “先生,你们真幸运,今天刚刚搬走两家人。”旅馆老板笑着说。
  这话刚说完,又有几个人下楼,说要办理退房手续。
  周赫煊颇为好奇地问:“你们这是要去哪儿?”
  那家的男主人说:“回伦敦。”
  “为什么?”周赫煊道。
  那男人说:“我宁愿回伦敦被炸死,也不愿在这里被无聊死。小镇上什么都没有,没有电影院、没有咖啡厅、没有足球比赛、没有……就连像样的小学都没有,这里的老师教学质量太差了。”
  好吧,这个理由很强大,因为小镇无聊,所以大家选择回伦敦去挨炸。
  两相对比起来,中国百姓对生活的需求也太低了,他们只要有饭吃、能活命就心满意足。
  说起来非常搞笑,涌入布莱切利镇的一万多伦敦人,半年时间不到就会全部跑个精光。因为小镇的生活跟伦敦比起来太LOW逼,他们生活得很不愉快——这哪像战争难民?简直就是来集体度假的。
  那一家子办完退房手续,便提着箱子哼着歌儿离开了,欢欢喜喜犹如结束假期的游客。
  马珏感觉颇为好笑:“这些英国人也太乐观了吧。”
  “他们是还没有见识到战争的残酷,毕竟,上一次世界大战没有打到英国本土。”萧乾突然插话说。他一路上都跟在周赫煊身边,包括周赫煊参加淡墨社聚会,萧乾也在外边候着,准备写一篇关于周赫煊的报告文学。
  周赫煊说:“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萧乾好奇道:“还有什么原因?”
  周赫煊说:“第一,日不落帝国带来的强大自信,虽然英国早就开始衰落,但大英帝国的神圣光环还对每个国民起作用。第二,自20年代以来,英国经济高速发展,工党又带来民权和福利,英国人的精气神很足,他们已经摆脱了对温饱的基本要求。”
  马珏说:“可英国还是有很多无家可归者。”
  “那不是主流,”周赫煊道,“在上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诸国列强都在发生着剧变。英国最明显的就是工党两度组阁,每次上台都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改革,这给英国中下层民众带来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甚至于社会福利成为一种思想共识。所以在工党第二次组阁的时候,英国失业率虽然高达10%,但其民意支持率却居高不下。若非经济危机让工党被迫削减福利政策,工党政府根本不会倒台。”
  萧乾疑惑道:“这跟战争有什么关系?”
  周赫煊解释道:“社会主义改革带来的国家认同感啊,这个国家提高平民福利,并且这种福利成为社会共识,那么自然有无数国民会选择爱国。别看几年前英国和平主义泛滥,但战火真的燃烧到英国本土,英国人肯定会选择保家卫国,因为这个国家让他们感觉有奔头。”
  马珏问:“那中国呢?”
  周赫煊苦笑道:“中国只剩下国仇家恨和民族凝聚力了,大部分底层民众其实不愿为国打仗。甚至对某些蒙昧小民而言,日本的统治跟国民政府的统治没啥两样,都生活得艰难困苦。”
  萧乾掏出小本本,问道:“周先生似乎对中国的经济福利政策很不满意?”
  “你觉得呢?”周赫煊没好气道。
  萧乾继续问:“周先生对《五五宪草》怎么看?”
  周赫煊说:“看起来很美好,但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
  “为什么?”萧乾极为惊讶。
  自从全面抗战以来,老蒋迫于糟糕的国内局势,不得不开始推行所谓的宪政改革。特别是去年9月份的国民参政会第一届四次大会,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提出了7个提案,督促国府进行宪法修正和宪政改革,并由一帮子学者制定出《五五宪草修正案》(即“昆明宪草”)。
  这一系列事件,得到中国朝野的一致称赞。有人认为它代表了同仇敌忾和各方精诚团结的精神,是国家之大幸事;也有人认为中国政治春云初展,正在走上一个新的阶段。
  但在明眼人眼中,《五五宪草》及其修正案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马珏本就是学法律的,她也非常疑惑:“对啊,先生。《五五宪草》我仔细研究过,各个条款都很完美啊,怎么可能完全无法实现?”
  “因为太完美了。”周赫煊说。
  萧乾一边记在小本本上,一边问道:“完美也是错?”
  周赫煊解释道:“《五五宪草》的核心是‘直接民权’,这是个非常高尚的政治理想,但操作起来却未必有效。英法两国有着久远的宪政历史,但到现在都不可能做到直接民权。美国部分州偶有采用直接民权的,但也没取得什么好的效果。进行直接民权最早的国家是瑞士,这是个小国,人口土地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其直接民权的行政区也不足五分之一。中华民国连乡镇都无法有效控制,还想搞什么直接民权,这不是个大笑话吗?”
  马珏和萧乾顿时默然无语,他们并不傻,只是没有朝坏的那方面想而已。
  周赫煊继续说:“制定《五五宪草》的那些学者们,肯定也知道这个事实。但他们依旧选择这样做,无非是想从国党那里分权,打破常凯申的独裁统治。他们太急切了,也把目标定得太高了,以至于这份宪草失去了实际意义。若常凯申真的通过这部宪法,肯定闹出很多笑话,并且把现有的行政系统给搞乱。”
  马珏毕竟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法学博士,被周赫煊一番话点醒,立即想清楚许多问题。她说:“我打算写一篇相关论文。”
  “可别!”周赫煊连忙制止。
  “为什么?”马珏问。
  周赫煊苦笑道:“现在全国的进步人士都对《五五宪草》推崇无比,你若发表反对意见,必然千夫所指,成为独裁的帮凶、民主的罪人!”
  马珏瞬间哑口无言。
  周赫煊叹息道:“走吧,把行李放好,在小镇上到处走走散心,还是别考虑那些国家大事了。”
第954章【雨中】
  这个小镇离伦敦并不远,但却好似世外桃源,见不到丝毫战争的影子。
  镇外是一片一片的新耕土地,冬大麦刚刚种下,农民正在使用传统灌溉方式给水。周赫煊和马珏漫步在小镇边缘,抬眼望去尽是忙碌景象,这在一年前还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如今面临着和中国一样的问题——战争期间粮食严重不足。
  早在1914年的时候,英国的殖民地面积比本土面积大111倍,大部分粮食都必须依靠殖民地提供。那时英国本土生产的粮食,只够养活36%的英国人,到处都是抛荒的土地。这种情况不仅没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二战初期英国本土耕地面积比一战时期又下降了45%。
  当英国的海岸线被德国飞机、潜艇封锁,尴尬局面就出现了,英国的粮食储备很难支撑到明年底。
  于是,英国政府开始奖励开荒,大幅提高农产品价格。这导致农牧民们纷纷改种粮食,甚至一些城镇居民都自发到郊外开荒,估计明年英国的粮食不足状况能够得到一定缓解。
  但自耕自足是肯定不够的,英国在二战后花了15年的时间发展农业,才终于扭转国内农业的衰败迹象,并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足足比美国晚了半个世纪。
  周赫煊指着镇外的新耕土地说:“被德国封锁海岸线的英国,许多情况甚至比中国更糟糕。英国本土的很多农牧民,甚至已经不知道怎么种粮食了,他们只会种棉花和养牛羊。如果德国能够实现海上全面封锁,不出一年,50%的英国人都要饿死。”
  “那么惨?”马珏非常惊讶。
  周赫煊笑道:“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德国还没有彻底封锁英国的能力。但这也足以让英国政府焦头烂额了,每个月都要被德国炸沉几艘运粮货轮。”
  马珏用崇拜的眼神看着周赫煊:“先生,你怎么什么都知道?呃,我是说,也没见你在图书馆里查资料啊,居然连英国粮食生产状况都了解。”
  “这可以通过看报纸来推测。英国政府最近颁布了一系列振兴农业的法案,农产品价格的增长远超其他商品,那些炒粮食的投机者全都赚大发了。仅从农产品的涨价速度来看,英国比中国涨得还夸张,至少中国在全面抗战的第一个半年还能勉强平稳粮价。”周赫煊随便解释了几句。
  “那我以后该多看看经济新闻。”马珏莞尔一笑。
  马珏少女时代的梦想是当作家,遵从父命在大学本科读了政治,到英国留学又拿到法学博士。按照父亲的本意,是中国的女性地位太低,希望马珏姐妹俩可以为争取女权做些事情。
  但马珏显然不适合做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国内的情况让她连律师也不想当,还不如一边做大学老师,一边跟在周赫煊身边长见识。
  受家庭环境影响,马珏身上有着独立知识女性的气质,但她骨子里还是个小女人,只想找个心爱的男人安稳度过一生。
  远处大片的山毛榉叶子金黄,有些还带着红色,与绿色的草地形成鲜明对比,明媚灿烂的阳光照下来,给人带来一种古典而含蓄的惊艳。马珏心情格外舒畅,忍不住赞叹道:“想不到英国也有这么美丽的景色。”
  “英国的自然风光,也就只剩下秋景能看了。”周赫煊笑着说。
  刚说完,太阳就被云层遮住,天空只剩下朵朵低沉的暗云。
  马珏咯咯笑道:“又要下雨了。”
  周赫煊说:“我们回去吧。”
  英国的秋天确实很漂亮,可惜秋雨也多,应该说一年四季的雨都多。
  两人快步返回小镇,没走几分钟就下起雨来。是那种刚好能打湿衣服的细雨,不如中国江南的细雨那么缠绵,但也恰到好处,雨中的景色好似一副色调偏冷的油画。
  周赫煊怕马珏被淋感冒,便脱下外套罩在她头上。
  “谢谢先生。”马珏甜甜一笑,下意识的把身体往周赫煊那边凑。
  这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周赫煊揽住马珏的肩膀,漫步在细雨中欣赏田野风光。最难消受美人恩,马珏都是已经30岁的老姑娘了,周赫煊不想再耽误她的青春。
  两人就这样正式确定了关系,没有轰轰烈烈,一切尽在不言中。
  民国时候确实有许多爱情轰轰烈烈,但更多时候是直奔主题和润物无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钱钟书和杨绛。
  钱钟书第一次见到杨绛,是和表弟孙令衔前往清华女生宿舍,两人当时就互相看对眼。结果孙令衔对钱钟书说:“杨绛有男朋友了(指费孝通)。”又对杨绛说:“我表哥已经和叶家小姐订婚了。”
  钱钟书完全不信邪,悄悄写信约杨绛见面。
  这是两人第二次见面,之前根本没有聊过几句话,钱钟书开口就说:“我没有订婚。”
  杨绛说:“我也没有男朋友。”
  于是,两人就正式谈恋爱了……这恐怕能让无数单身狗看傻眼,似乎也太简单顺利了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9/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