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6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4/702

  除此之外,还有通过演出舞台剧《泰坦尼克号》出名的两位百老汇巨星——安德鲁·波克和琳达·摩尔曼,也来到了演出现场。特别是琳达·摩尔曼,这个女人在原时空毫无名气,现在几乎成了百老汇的头号女星,她简直把周赫煊视为自己的幸运之神。
  “噢,周先生,终于又见到你了!”琳达·摩尔曼张开双臂,直接给了周赫煊一个拥抱。
  “很高兴见到你,摩尔曼女士。”周赫煊微笑道。
  两人分开之后,琳达·摩尔曼才介绍说:“周先生,这是我的丈夫弗雷泽·米勒。”
  弗雷泽·米勒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儿,他能娶到百老汇头号女星,自然是非常有钱。他笑着说:“周先生,很荣幸能与你见面,这是我的名片。”
  周赫煊扫了一眼,却是个搞机械制造的,等打起仗来想必更有钱。
  这边刚刚寒暄完毕,费雯丽、卓别林、璧克馥和盖博四人一起入场,所过住处全场欢呼,完全抢了其他人的风头。
  不多时,黑人歌王保罗·罗伯逊入场,身边还跟着一个黑哥们儿——爵士天王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此人在爵士乐的地位,相当于古典音乐之巴赫,摇滚乐之猫王,去年全球巡演18个月,在加纳首都演出时让10万观众进入狂欢状态。
  胡适、张彭春等人也来了,一起到场的还有陆军部长史汀生,罗斯福总统的儿子詹姆斯。
  詹姆斯前几个月刚刚离婚,原因是婚外情。这家伙跟他老爹一样,喜欢吃窝边草,情人是他的私人女护士。
  为什么说跟他老爹一样呢?
  因为罗斯福的三任情人都是身边人,第一任是妻子的秘书,第二任是自己的秘书,第三任是流亡美国的挪威公主——公主很崇拜罗斯福,经常去白宫拜访,轻轻松松就被罗斯福发展为情人。
  众人各种叙旧寒暄,周赫煊低声问史汀生:“部长先生,你能帮忙搞一些先进的飞机吗?不是老式的霍克机,要最新型的那种。”
  “这恐怕有些困难,但我可以向总统转达意见。”史汀生说道。
  周赫煊之所以专注于买飞机,是因为这玩意儿见效快。不仅是为了保护平民不受轰炸,更是为了保护大后方的生产。自从零式战机出现在中国以后,日寇的空袭更加肆无忌惮,重庆被各种炸工厂不说,昆明那边的铸币厂也被炸了。
  此时的法币虽然疯狂贬值,但镍币、铜币等辅币还比较坚挺,很多老百姓都通过这些金属货币来保值,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已经崩溃的金融市场。
  昆明铸币厂是云贵地区最大的铸币机构,这家工厂被炸成废墟,其损失足够买几十上百架飞机,更让云贵两省的经济民生雪上加霜。
  空中防御力量,对中国来说太重要了。
  周赫煊又问:“听说美国国会正在讨论《租借法案》?”
  史汀生笑道:“你的消息可真灵通,连这都能够打听到。”
  《租借法案》的提出,直接原因是因为英国财政破产了,根本拿不出真金白银购买军火,于是罗斯福就打算以租借、交换、赊账等形式卖军火给英国佬。
  周赫煊问道:“如果《租借法案》获得通过,有没有可能向中国租借军火物资?”
  史汀生说:“当然可以,不过必须用中国的船只负责运输,而且还要拿出相应资源做抵押。”
  “我会联系国内的。”周赫煊笑道。
  总统公子詹姆斯突然插话道:“购买飞机这件事,我可以帮忙联系。”
  周赫煊连忙说:“那太感谢了。”
  詹姆斯的信心来源于美国扩大军用飞机生产量——
  就在罗斯福还没决定参加连任大选的时候,突然提出要美国生产5万架军用飞机。几大飞机制造商还以为总量5万架,没想到罗斯福的要求是年产5万架,当时所有人都听得一脸懵逼。
  要知道,罗斯福在提出这个计划之前,美国军用飞机年产量还不足1000架。
  美国最可怕的就是战争工业潜力,罗斯福一声令下,半年时间美国就生产出6000架军用飞机,明年的年产量更是飚到2万架,到二战胜利前夕已经猛增到年产6万6千架军机。
  相比而言,整个二战期间,英国所生产的军用飞机数量,还不足美国的零头……
  现在美国有几千架新生产的飞机放在那里,一部分卖给了英国,剩下的还不知怎么处理,因为美国自己的空战部队根本用不完。飞机生产商也急啊,政府只说扩大生产,又不实际出钱订货,都担心烂在仓库里成了废铁。
  詹姆斯说:“只要中国出得起价钱,我来说服飞机制造商,连运输问题都帮忙解决。”
  周赫煊道:“我回去就联系中国政府。”
  周赫煊可不想当冤大头,这玩意儿得政府出钱才行,哪有全让私人掏腰包买飞机的。两个月前,海外华人捐了217架飞机(以老式霍克机的价钱计算),现在连个影子都见不着。
  历史上,此时的中国只剩下60多架飞机能够升空,真不知负责买飞机的宋美龄在搞什么鬼。她自称是在谈判买先进飞机,可能也有运输的原因无法到货,但具体捐款去向还是存在很大问题。
  也有可能,那些捐来买飞机的钱,被拿去补贴政府财政和战争经费了——谁说得清楚呢?
  就在周赫煊跟史汀生、詹姆斯聊天之际,演出已经正式开始了。
  30多位华人青年组成的合唱团,在异国土地上唱响了中文歌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
第962章【音乐无国界】
  大卫·西蒙,波兰犹太人,1933年成为摄影记者。从西班牙内战到二战结束,他的镜头纪录了整个欧洲的战事,是二战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战地记者之一。
  去年,大卫·西蒙跟随西班牙难民漂洋过海到墨西哥,用镜头全程纪录了艰辛的逃难经过。他前段时间来到纽约,被好友保罗·罗伯逊邀请参加中国人的演出——两人是在西班牙战场认识的。
  十五年后,已经成为图片新闻社董事长的大卫·西蒙,如此在文章中回忆:
  “那年我29岁,罗斯福总统刚刚赢得大选,保罗·罗伯逊先生对我说:中国人在纽约有一场大型演出,或许你应该带着照相机去看看……中国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国度。但我对中国人并不陌生,我在巴黎读书时,曾见过不少中国留学生。他们给我的印象,总是勤奋、聪明而孤僻……”
  “那场演出的主持人,是周赫煊先生的情人——应该是这样的——于珮琛女士。但演出开始的时候,主持人并没有亮相,舞台灯光照射在32位中国合唱队员的身上。其中有8位合唱者是儿童,我最喜欢拍摄孩子们,立即举起相机对准他们。”
  “那是一首旋律优美的中国歌,我完全不知道他们在唱什么。但我惊讶的发现,全场的华人观众都在跟唱,歌曲还没唱完,我旁边不远那位先生已经热泪盈眶。”
  “在把中文歌曲演唱完毕后,合唱团又唱起这首歌的英文版,我终于听懂他们的歌词内容: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在那一刻,仿佛有道闪电直击我的灵魂。我想起我31岁前的祖国波兰,想起美丽的维斯瓦河,想起我那在德国统治下的家人……好的音乐总是有着无穷魅力,她超越了国界,她超越了种族,让陌生的人们能够理解彼此。”
  “有人说,犹太人是没有祖国的,我对此并不认同。至少在我31岁加入美国国籍之前,波兰一直是我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我热爱那片土地。该死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让父母带着3岁的我逃离波兰;该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让背景离乡的我无法回归故土,让我的家人死于纳粹集中营。”
  “在那忧伤而美丽的旋律中,我对中国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中国人正在抵抗侵略,我想我应该去看看,用镜头记录他们的顽强抵抗。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年半里,我来到了中国战场,认识了许多可爱的中国朋友……”
  ……
  听到在场两千多华人的集体大合唱,周赫煊感觉非常惊讶。
  除了少数的留学生、商人、驻美官员、访美学者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纽约及周边地区的华侨。他们居然人人会唱《我的祖国》,什么时候这首歌都在美国华人圈子普及了?
  那种在异国他乡的爱国大合唱,听得周赫煊全身汗毛竖立,难以言语的情感刺激得他眼眶湿润。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全是爱国抗战歌曲,一组《黄河大合唱》把周赫煊听得热血沸腾。
  不得不说,刘良模真是个人才,他把《黄河大合唱》的朗诵词全都翻译成了英文,然后用原版的中文歌词进行演唱,还把三弦等民族乐器搬过来。
  那气势激荡磅礴,在《保卫黄河》的多声部合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国观众虽然听不懂歌词,但朗诵词却听得懂,大致能猜到在唱些什么,一个个在座位上听得目瞪口呆。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黑人爵士之王路易斯惊得差点蹦起来,连连说道:“这首歌……这首歌……简直难以想象,太精彩了,太宏伟了!”
  保罗·罗伯逊笑道:“我第一次听的时候,也是你这样的反应。”
  路易斯遗憾道:“可惜,乐队跟合唱团配合有些瑕疵,合唱团的专业水平也有些问题。”
  保罗·罗伯逊说:“合唱团并不是专业的,而且他们的排练时间也不长。”
  在两个黑哥们儿议论的时候,胡适和张彭春也吃惊万分。
  “两年没回去,中国什么时候创作出这么振奋人心的音乐作品了?”张彭春惊道。
  胡适说:“听歌词的内容,应该是共党那边的人创作的。”
  张彭春道:“管他哪个党!这首《黄河大合唱》唱出了中国的抗战气势,唱出了中国人的抗战决心。”说着,他低声朝旁边的周赫煊喊道,“周先生,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谁?”
  周赫煊说:“冼星海先生作曲,光未然先生作词。”
  张彭春期待地说:“等回国以后,我一定要亲自拜访他们。”
  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在演出串场的时候,怪叫道:“哦,哦,哦,这是一首战歌,只听歌曲就让我想到战场。”
  周赫煊说:“这是一个民族的怒吼。”
  “啪啪啪啪啪啪啪!”
  大合唱结束,露天音乐堂的掌声空前热烈,好多美国观众由衷的自发起立鼓掌。
  抛开《黄河大合唱》的民族性和抗战意义,它的艺术价值就足以让美国观众感到惊艳了。
  为了筹办这场大型演出,于珮琛把周赫煊给她的生活费全投进去了,足足几千美元,上个月家里的伙食还是找费雯丽汇的款。其中《黄河大合唱》就排练了两个月,还请来专业的管弦乐队,想不精彩都难。
  当然,比起《义勇军进行曲》在美国的影响力,这首《黄河大合唱》还是难以匹敌的。因为前者朗朗上口,短小精悍,更加利于传播。
  早在全面抗战爆发以前,陶行知访欧归国的途中,就在埃及金字塔下听人唱过《义勇军进行曲》。而在抗战胜利后,梁思成前往美国讲学,在美国街头也听到人唱这首歌,他以为是中国人,回头一看却是个十多岁的美国少年。
  这不,当保罗·罗伯逊登台演唱《义勇军进行曲》,顿时把今天的演出推至最高潮。
  演唱结束后,保罗·罗伯逊没有直接离开舞台,而是说:“接下来是今晚的最后一首歌,是周赫煊先生填词作曲的英文新歌。由周先生、路易斯和我联合表演,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4/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