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6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8/702

  周赫煊反问:“为什么你会觉得这些东西无用?”
  周维烈道:“就算你把历史写出花来,也不能让国家多收一粒粮食,不能为国家多造一枚炮弹,能有什么用?”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你没有听说过?”周赫煊道。
  周维烈说:“那是对个人而言。”
  周赫煊说:“国家也是一样的。你以为抗战打成这样,就是因为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不,是因为政府出了问题。政权结构不稳定,政策施行不得法,这些原因造成的内耗甚至比日寇对中国的破坏更加严重。我们研究历史,就是在总结古代政权的利弊。若当今政府能够扬长避短、择优而行,远比造几枚炮弹、种几斤粮食更有用处。”
  周维烈似乎听懂了,又似乎没懂。他抱着老爸的稿子看了一阵,对此毫无兴趣,除了海瑞和张居正以外,其他历史人物他都没听说过。
  “我还是去学数学吧。”周维烈说完就开溜。
第1029章【评古】
  四月。
  周赫煊依旧在家里读史写书,外界没有关于他的任何消息,以至有传言说他被秘密囚禁了。
  大清早,林森便拄着竹杖、拎着水壶,优哉游哉地走进周公馆。
  这位中华民国最高领袖是周家的常客,时常跑来听阿炳拉曲儿,喝崔慧茀泡的好茶,然后把玩周赫煊收藏的古董。最近他又迷上了《万历十五年》,平均每个星期都要来一趟,把周赫煊攒的稿件读完才离开。
  “林主席,请喝茶!”崔慧茀端来茶盏道。
  林森微笑点头:“多谢。”
  周赫煊打完养生太极拳回到客厅,笑着打趣道:“林主席,又来我家蹭肉吃呢?”
  林森说:“我信佛,吃素较多,不会把你周大先生吃穷。”
  两人已经混得很熟了,无需顾及礼仪,周赫煊直接瘫坐在沙发上饮茶,跟林森聊起各种新闻和趣事。
  林森今年的心情比较舒畅,虽然经常没钱买肉,但他认为抗战胜利在望。特别是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败北,给予法西斯势力以沉重打击,而美军又完全占领了瓜岛,日寇在太平洋的气焰大衰。
  现在的情况对日本极为不利,日本人自己也是知道的。
  甚至在发现唐生明是个假汉奸之后,日寇不但没有杀害,反而特别保护起来,对唐生明是有求必应。无非就是感觉没法彻底占领中国,日寇需要拉拢常凯申,而唐生明则可以作为中间联系人。
  唐生明乃是唐生智的弟弟,三年前被老蒋派去汪伪政府做汉奸。为了把戏演足,唐生智还特意登报与弟弟断绝关系,并称家里出了汉奸没脸见祖宗。
  唐生明这个人很好玩,没啥本事,还特别喜欢奢侈享受。但他又跟共党走得很近,老蒋清党的时候,他敢站出来公开声讨。他去当汉奸也啥都不干,专门负责吃喝玩乐,过得简直是潇洒。
  但就是这样的人,不但成功保释了几十个被捕的军统人员,还直接策反了大汉奸周佛海,戴笠造伪钞就是周佛海提供的钞版。大汉奸李士群的死,也是戴笠和唐生明策划、周佛海执行的,而且是借日本人之手把李士群除掉。
  更让林森感到愉快的,是今年初的时候,英美两国取消了在华特权。那份文件是林森签署的,也即是说,林森作为中国最高领袖,解除了自晚清以来的巨大屈辱。
  中、美、英新约签署那天,林森高兴得就像个小孩子,到处拉人合影留念。
  “明诚,这个星期又写了多少稿子?”林森问。
  周赫煊道:“不多,也就两万字。”
  “足够了,快拿给我看看。”林森迫不及待。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很邪乎,它的阅读要求很低,对历史毫无了解的人也可以读下去,似乎只是最初级的历史普及读物而已。但它的阅读上限又很高,对历史、社会、人生了解越多,再读《万历十五年》的收获也就越多,完全可以当做史学专著和哲学书籍来研究——甚至有人认为它是反腐倡廉作品。
  林森最喜欢的是关于张居正的部分,一边阅读一边感慨,也不知道勾起了他的哪段回忆。
  “国家积重难返,不比张居正那时轻松多少,”林森放下稿件说,“政府衮衮诸公,也正如万历朝的大臣。中央所施之良策,无疑断了他们的财源,因此再好的政策也会变形。贪官污吏不除,政府必亡!”
  “这可不是贪官污吏能解释的,”周赫煊道,“张居正在施行一条鞭法的时候,清廉如海瑞也跳出来反对,朱元璋的祖宗家法就定错了。想要让一条鞭法顺利施行,就必须改革明朝的官员薪俸体制,还要改革明朝的士人优待体制。而这两个体制都是祖宗之法,轻易动不得,利益团体也不会容忍谁去动。”
  林森问:“如果换成你是张居正,你会怎么做?”
  “没法做,”周赫煊说,“张居正活着的时候可以强行改革,等他一死,立即人亡政息。除非张居正能够活到一百岁,而且始终能得到皇帝的无条件支持,花几十年的时间把改革稳定下来,形成新的规制。但这是不可能的,就算张居正能活到一百岁,万历皇帝也不可能永远信任他。因为张居正本身也不干净,他也是既得利益者之一,他的家产丰厚得能把万历皇帝吓一跳。”
  林森摇头叹息:“谁能真的无私呢?海瑞倒是无私,但他也无情,只能为楷模,而且是无法效仿的楷模。说实话,海瑞对恩师的背叛,虽出于所谓公心,却为人所不齿,而且办了坏事。”
  “海瑞这种人,可以为酷吏,可以为直臣,独不可为肱骨。他要是做了内阁首辅,估计明朝等不到崇祯当皇帝就完蛋了。”周赫煊说。
  林森附和道:“水至清则无鱼。”
  周赫煊用开玩笑的语气说:“现在的中国则是一潭浑水,水底下到处是摸鱼的手。”
  林森哑然失笑,指着周赫煊说:“明诚啊明诚,你这张嘴可真毒。”笑完,林森又问,“这本《万历十五年》,你准备写成什么样子?”
  “一本明朝失败大集合。”周赫煊道。
  “是朝政失败大集合吧?”林森说。
  《万历十五年》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本书里的人物和故事,可以套用到古今中外各个国家,甚至可以套用到公司企业中。你可以把它当行政管理学书籍来看,若能融汇贯通《万历十五年》,那么就可以做一个合格的企业家,甚至是一个合格的主政官员。
  聊了一阵,林森便不再打扰周赫煊,自个儿抱着以前的稿子重新阅读。他发现每次读《万历十五年》,都能发现不同的地方,反正收获颇大。
  就在此时,周公馆又来了个访客。
  “周先生,好久不见!”李约瑟笑嘻嘻说。
  周赫煊有些惊讶地问道:“李教授是什么时候来中国的?”
  李约瑟道:“去年。我先去了昆明,又去了成都和李庄,我现在需要周先生的帮助。”
第1030章【中英科学合作馆】
  正在阅读书稿的林森,听见李约瑟一口流利中文,不由好奇道:“这位先生是?”
  “这位是英国生物化学家,剑桥大学教授约瑟·尼达姆先生,他的中文名叫做李约瑟,”周赫煊说着又为李约瑟介绍,“李教授,这位是中华民国主席林森先生。”
  李约瑟连忙握手说:“林主席你好,我此次来华,是代表英国皇家协会到中国开展科技支援工作。”
  林森笑道:“感谢李教授对中国人民的支持,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
  周赫煊招呼道:“两位还是先坐下再说吧。”
  李约瑟端坐在沙发上,详细说明来意:“我在中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份考察了大半年时间,走访了中国许多高校和学者。中国学者吃苦耐劳、顽强勤奋的精神令我深深佩服,但他们的糟糕处境也让我非常痛心难受。现在中国科学界处于封闭状态,跟世界科学界是脱离的,甚至连一本最新的西方期刊都买不到。”
  林森叹气说:“这是政府的失职啊,不能为科学家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
  李约瑟继续道:“我想在重庆创办一个科技援华机构,此机构的宗旨大概有这么几点:第一,保持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联系;第二,为中国科学界提供必要的科研物资;第三,向西方输出中国的科技文献;第四,为中国科学团队提供咨询服务;第五,帮助中国科学家实现国内的彼此交流。”
  “这是好事啊!”周赫煊高兴道。
  林森也说:“李教授此举,必然能够帮助中国科学蓬勃发展。”
  李约瑟道:“英国驻华大使霍勒斯·西摩爵士对我的想法非常支持,他已经致电英国政府,相信很快就能得到批准。中国的行政院和国防科学促进会也很支持,但这种支持只是态度上的。现在重庆的房屋很紧张,我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办公地点,而且我还需要召集人手。比如把中国科学成果和文献翻译成英语,就需要专业的翻译人才。”
  周赫煊想了想说:“我名下的房产都租售出去了,正好前段时间《非攻》停刊,编辑部所在地租给了一份小报,其中有两间屋子还空着。请李教授暂时委屈一下,把那两个写字间作为机构驻地。”
  “两个写字间足够了,毕竟我们只是初创。”李约瑟颇为高兴。
  历史上,李约瑟实在找不到房子,只能借用英国大使馆的偏房办公,狭窄破旧极不方便。直到抗战都快胜利了,政府拨款修建的办公楼才正式落成。
  周赫煊说:“至于翻译人才那就更好办,中国现在有很多知识分子失业,只要在报纸上登载招聘信息即可。”
  李约瑟又说:“我还有个不情之请,希望周先生能够在这个机构担任职务。”
  “没问题。”周赫煊爽快答应。
  李约瑟即将创办的这个机构叫做“中英科学合作馆”,抗战期间为中国科研机构购买了大量物资。比如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急需的稀有气体,北平研究院急需的光学玻璃,西南联大物理学家们急需的高速电子振荡器,四川农业实验站急需的秋水仙碱等等。
  购买这些物资所需要的钱,基本上都由李约瑟垫付,英国政府给了一万英镑的初期经费。并且运输也是个大难题,需要走驼峰航线空运,有时候出现意外还会机毁人亡。
  数年间,李约瑟访问了中国10个省,296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发表演讲200多次,行程二万五千公里以上。
  为了让中国学者读到西方书籍文献,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李约瑟还请英国的朋友发起募捐,英国人民通过中英科学合作馆捐赠了超过7000英镑的书籍。后来经费和运输都很紧张,李约瑟干脆把科学期刊以微缩胶卷的方式运到中国,光是这些“胶卷杂志”就有167种。
  最危险的一次,李约瑟亲自给河南大学运送书籍,结果半路上遇到日寇,科技书刊全部被侵略者焚毁。李约瑟侥幸逃生,非常沮丧,因为河南大学虽然在山洞和破庙里办学,但科研师资力量一流,却连一本科技书刊都没有。
  李约瑟和中英科学合作馆的工作还不止这些,他们共推荐了138篇中国论文到西方发表,安排了30多位文化、科研人员去英国访问交流,协助教育部选送了67名中国留学生赴英深造。
  正是李约瑟所作的努力,让抗战期间的中国科学界重新与世界取得联系,加快了抗战前后数年中国的科学发展速度。
  ……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李约瑟在英国大使馆和周公馆之间来回奔波,在周赫煊的帮助下完成了中英科学合作馆的筹备事宜。
  周赫煊虽然足不出户,但数百封电报和信件发出去,很快就通知到各地的大学和研究所。有些机构还主动派人过来帮忙,担任科研文献的英汉互翻工作。也有一些科学家迫不及待地发来论文,请求李约瑟代为送去国外发表。
  1943年六月,英国政府正式批准创办中英科学合作馆,由李约瑟担任馆长,周赫煊担任副馆长,并获得一万英镑的启动资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8/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