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702

  春和班的人答道:“这是北大的校长周赫煊先生!”
  “原来是北大校长,难怪派头十足。”
  “我知道周赫煊,他是写《大国崛起》的大学者。”
  “周先生的书法肯定精妙绝伦,待会儿我也求一副。”
  “就你?省省吧,周先生的墨宝可是一字难得。”
  “……”
  就在大家的议论声中,周赫煊下笔如神,一气呵成,在宣纸上写下“春和班”三个大字。
  “嘶!”
  众人倒吸凉气。
  场面死一般寂静,都被他惊天地泣鬼神的书法给惊呆了。
  “不拘一格,真是好字!”只有朱湘大笑着喝彩。
  周赫煊颇为谦虚的说:“孟老板,我写得不好,还请见谅。”
  听了他这话,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实诚人啊!说写得不好,就写得不好,决不食言。
  孟鸿荣只想哭,但偏偏还得笑,笑得跟死了老妈一样,拿起那墨迹未干的宣纸说:“好……呃,好字,好字,呵呵。”
  周赫煊穿越前习惯使用电脑,别说毛笔,就是硬笔字儿都跟狗爬似的。
  眼前这三个字怎么说呢,横竖撇捺七歪八扭,大概比旧社会的蒙童要好些。如果拿来刻牌匾,那真的要丢死人了。
  孟小冬忍俊不禁,笑着帮忙解释:“三伯,周大哥从小生活在南洋和西洋,习惯写洋文。你让他写毛笔字,实在是强人所难。”
  “原来如此,是我冒昧了。”孟鸿荣赔笑道歉。
  众人一听,随即释然。
  原来是个假洋鬼子!
  周赫煊也不觉得丢脸,招呼店伙计重新摆好酒菜,高喊道:“都别愣着啊,继续喝酒!”
  “对,喝酒,”李寿民拍手笑道,“赫煊真有魏晋遗风,不拘泥于形骸。”
  周赫煊大笑:“你是想说我不嫌丢人吧?”
  “哈哈,正是此意。”李寿民乐道。
  周赫煊认真地对孟鸿荣说:“孟老板,我们这几个里头,毛笔字儿写得最好的是寿民兄,其次要数子沅老弟。我刚才那副字纯属献丑,你也别当真。想要求字的话,找他们两个写,保证妥帖。”
  原本很尴尬的气氛,因为周赫煊这个当事人毫不在意,其他人也就没再多想了。大家反而觉得很有意思,特别是那些围观看客,把刚才发生的事当成趣闻。以后跟人聊天,他们估计会说:别看北大校长学问大,那毛笔字还没我写得好。
  这件事还流传颇广,甚至连南方的章太炎都有所耳闻。等明年周赫煊厚着脸皮找章太炎求字时,一向吝啬墨宝的章老先生,居然大笑着挥毫急书,写给他一篇近百字的长幅。
  酒足饭饱,周赫煊跟李寿民、朱湘勾肩搭背,醉醺醺的下楼去。唯有沈从文自制力很好,微醉则止,临走时由他搀扶着已经喝上头的郑证因。
  孟小冬把他们送到楼下,微笑说:“谢谢周大哥。”
  “谢什么,都是朋友。”周赫煊笑道。
  张学良、于凤至夫妇,还有今天没来的冯庸,都是周赫煊帮孟小冬邀请的。再加上请新明戏院老板吃饭,效果应该非常不错,估计明天就会传出风声——孟小冬是少帅罩着的。
  孟小冬心里明白,所以对周赫煊愈发感激,这个男人总是在帮她。
  “黄包车!”
  孙家兄弟的声音打破气氛。
  孟小冬捋了捋额前秀发,扶他们上车坐好,挥手道:“几位哥哥慢走!”
  “回吧!”周赫煊转头笑道。
  黄包车越行越远,张云鹤不知何时已经站在女儿身后,满意地说:“这位周先生人品不错。”
  “我自然知道。”孟小冬抿嘴道。
  ……
  翌日。
  周赫煊没有去报馆上班,直接前往冯公馆,探望病重的冯老爷子。
  冯庸整个人都显得萎靡不振,他虽然是个喜欢恶作剧的浪荡公子哥,但却重情重义,对朋友很好,对父母更是孝顺。
  “老爷子病况如何?”周赫煊问。
  冯庸摇头道:“昏迷了两天,医生说已经不行了,让我准备好后事。”
  周赫煊安慰道:“说不定有奇迹发生呢。”
  “但愿吧。”冯庸叹了口气。
  就在此时,女佣突然急匆匆跑来:“少爷,老爷醒了!”
  “真的?”冯庸也顾不上周赫煊,慌慌张张跑进冯德麟的卧室。
  周赫煊快步跟去,只见冯德麟躺在床上,双眼虚睁,想要开口说话,却又中气不足,隐隐吐出两个字:“回……家。”
  “回东北?”冯庸问。
  “辞官,回家。”冯德麟眨眨眼。
  “爸,我听你的,以后都不做官了。”冯庸抹了把泪。
  冯德麟欣慰地笑笑,闭上眼睛不再说话。
  冯庸大喊道:“来人,备车,回北镇!”
  周赫煊提醒说:“老爷子恐怕经不起旅途奔波。”
  “不管了,这是他老人家最后一个心愿,”冯庸转身对周赫煊道,“待会儿我写封信,辞去东北空军司令职务,你帮我转交给六子。”
  “好。”周赫煊答应说。
  冯庸这个空军司令,是张学良推荐提拔的,空军事务也基本上是少帅过问,所以他现在要向张学良辞职。
  当天下午,冯庸就带着父亲返回北镇老宅。仅仅两天后便传来消息,冯德麟病逝了。
  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立即赶往奉天,周赫煊作为朋友,也实在不好视而不见。他把报馆工作托付给李寿民,带着孙家兄弟乘火车沿京奉线直奔东北。
第107章【一把火】
  奉天城内,送葬队伍排了几百米远。
  冯德麟的葬礼中西合璧,既有汽车开道、军队护送,又有传统的花幡旗伞、钱罗引吊。专门负责抬纸人纸马纸轿的,就足足有三四十人,一路上哭声震天,到处抛洒着纸钱。
  灵柩沿着城中主干道,直往南门而去。
  奉天南门乃是凯旋门,只有打了胜仗,或者举办庆典才能走。自明末大将李成梁后,冯德麟是几百年来第一个从南门出殡的。
  事实上,冯德麟死于北镇老宅中,为了风光大葬,遗体才运到奉天城来出殡。
  张作霖亲自主持葬礼,做了几天水陆道场,又开了隆重的追悼会,这才把遗体送往城外安葬。
  冯德麟盖棺入土后,张作霖父子连夜返回天津,但葬礼却还没结束。
  张作霖说了要风光大葬,按照他的意思,葬礼必须办足七七四十九天。所以在北镇老宅那边,接下来几十天都要摆流水席,还要开白事堂会,请戏班子来唱大戏。
  台上咿咿呀呀唱着,台下的客人吆五喝六吃饭痛饮。这场面不像丧事,反倒像在办喜事。
  周赫煊默然坐在饭桌上,看着热闹的堂会,突然感觉很荒唐诡异。
  这个葬礼靡费无度,估计要花十多万大洋。而在冯家庄园外,农民们却艰难度日,马上就要闹春荒了——秋粮将尽,夏粮未收,正所谓青黄不接。
  而农民们的态度也值得深思,他们很多借过冯家的钱,被冯家占过地,被冯家催要过租子,按理说应该怨恨冯家才对。
  但丧宴的流水席却冲淡了仇恨,因为不要钱,大家可以来敞开肚皮吃,一吃就是四十九天。附近的农民庄户一个个吃得红光满面,嘴里念着冯老爷的好,似乎冯德麟生前是个大善人。
  “赫煊,照顾不周,你不要介意。”披麻戴孝的冯庸走过来说。
  周赫煊道:“你重孝在身,就别管我了。以后有什么打算?”
  冯庸说:“我已经辞去军职,以后就留在东北办学校。不但要办免费小学,还要办免费大学。”
  果然历史还是回到原来的轨迹,冯庸那个大学,几年下来就能让他散尽家财,不过也为中国培养出一批理工科人才和抗日义勇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