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702

  别说普通洋人,就连金陵大学的副校长(美国人)和震旦大学的预科校长(意大利人)都被士兵打死了。南京和下关的外国领事馆、教堂、商社、医院、外侨住所,全部遭到洗劫。
  局势糟糕到北伐军将领都控制不住,事后只能甩锅。先说是张宗昌、孙传芳的溃兵闹事,后来又说是我党在阴谋组织,反正搞到最后也没查明真相,给外国人赔了大笔银子善后。
  还好,这些士兵只针对洋人,周赫煊暂时没有危险。
  由于城里太乱,根本找不到黄包车,周赫煊和孙家兄弟只能徒步前进。一路上乱七八糟,还有地痞流氓趁机搞事,不分国人、洋人,反正见到有钱的就抢。
  幸好有孙家兄弟保护,否则连周赫煊都被混混抢劫了。
  走了大概一个钟头,周赫煊终于靠问路来到张府门口,好半天才有个佣人出来开门。
  “你好,我找张谋之先生。”周赫煊道。
  佣人的回答让周赫煊很崩溃:“老爷半个月前就离开南京回庐山了。”
  周赫煊扶额:“……”
  我尼玛!
  庐山可在江西,离南京有500多公里呢。
  罢了,罢了,还是老老实实跟徐申如合作吧,也不用再扯上张家了。
  周赫煊只得带着孙家兄弟去投旅店,刚把开房手续办完,就见一男一女两个洋人慌慌张张跑进来。
  男洋人用流利的中文说:“老板,快开一间房。”
  “唉哟,我可不敢收留你们。要是被那些当兵的知道,还不把店给砸了。”店掌柜为难道。
  女洋人的中文更好,完全听不出口音,她拿出几十银元说:“拜托了,请让我们住几天,这些钱都给你。”
  店掌柜犹豫片刻,终于还是敌不住金钱诱惑,咬牙道:“行,就让你们住下,不过千万别乱走,老实待在房里。”
  “可以,可以,谢谢老板!”两个洋人连忙致谢。
  事情碰巧,周赫煊跟他们住隔壁。
  反正闲着也没事干,周赫煊在上楼的时候搭讪道:“两位外国朋友好,请问贵姓?”
  男洋人警惕地打量周赫煊几眼,回答说:“我叫约翰·布克,这是我妻子珀尔。”
  女洋人补充道:“我中文名叫赛珍珠。”
  周赫煊瞬间无语,住个旅馆都能遇到未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个世界太小了。
  赛珍珠虽是美国人,但她从小在中国长大,就连写文章都用中文,说起来中国才是她真正的故乡。
  周赫煊笑道:“两位好,我叫周赫煊。”
  “你就是写《神女》的周赫煊?”赛珍珠惊喜道,“我非常喜欢你的作品,它太特别了,听说叫现实魔幻主义。”
  大家各自到客房安置行李,很快赛珍珠夫妇就过来串门。
  周赫煊问:“两位今后打算去哪儿?”
  “不知道,”布克耸耸肩,抱怨说,“中国的士兵太疯狂了,见到外国人就打就抢,我们不敢在南京继续居住,准备先去上海看看情况。”
  周赫煊发出邀请道:“不如去北方吧,两位可以到北大做老师。”
  赛珍珠如今乃是金陵大学教授,她说:“北大属于中国最顶尖的学府,它会聘请我们吗?”
  “我就是北大校长。”周赫煊笑道。
  布克喜道:“那正好。珀尔,我们就去北大。”
  赛珍珠没有纠结去向,而是问道:“周先生,我想把你的《神女》翻译成英文,让更多的美国读者知道它。请问可以吗?”
  “当然可以。”周赫煊说。
  《神女》里边有诸多中国民间鬼神传说,换成别的外国人翻译,肯定很难保持原貌。而赛珍珠就不同了,她对中国非常了解,只听她翻译的《水浒传》名字就知道——《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个翻译绝对称得上信、达、雅,远比什么《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欧洲人翻译的水浒)更高明。
  能够碰到赛珍珠,周赫煊觉得不虚此行,更何况还把赛珍珠夫妇拐到北大去。
  周赫煊却不知道,等赛珍珠将《神女》介绍至欧美后,在西方文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第124章【农村大地】
  描写中国农村的《大地》三部曲,赛珍珠此时已经开始创作第一部。她父亲是传教士,从小带着她在中国农村传教,她老公是农学教授,也经常带着她深入农村考察研究。
  赛珍珠夫妇本来住在金陵大学分配的寓所里,但北伐士兵的排外暴乱突然发生,夫妻二人匆忙逃难,只随身携带了《大地》初稿,《水浒传》的翻译稿被遗落在小洋楼里。
  “周先生,这是我写的小说,还请斧正。”赛珍珠说话完全是纯中式的,甚至带着些镇江方言口音。她拿出《大地》稿件,态度非常诚恳,完全是请教的语气。
  赛珍珠如今的情况非常尴尬,她写的小说中国人不感兴趣,寄到美国也经常被退稿,属于那种比较失败的小作家。
  周赫煊穿越前就读过《大地》,此时看初稿也大同小异,粗略地看完二三十章,他合上稿件说:“想听我的客观评价吗?”
  “当然。”赛珍珠点头。
  周赫煊毫不客气地说:“写作技巧非常普通,文字并不出彩,但胜在平实真诚。”
  “就这些?”赛珍珠有些失望。
  周赫煊又说:“你这本书,中国人不会喜欢,美国人可能感兴趣。”
  赛珍珠不解道:“为什么?”
  周赫煊笑道:“因为你是站在一个美国人的角度,来展现中国农村。整部小说笔调温暖,充满了对中国农民的同情和对中国农村的热爱,同时也揭露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但你是美国人,难免有隔岸观火之嫌,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只停留在表面,犹如浮光掠影,难以深入进去。这本小说对中国人而言,是没有任何阅读价值的。”
  “或许吧。”赛珍珠点头。
  周赫煊话锋一转,继续说:“不过嘛,如果有出版商帮忙运作的话,《大地》在欧美有可能会畅销。因为你的立场是美国式的,美国人对此没有阅读障碍,同时还能感受到一种来自东方的未知神秘。这本书,可以作为西方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
  赛珍珠欣慰道:“这就足够了。”
  “但是,这本书也会加深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周赫煊说,“因为你描述的是一个已经变形的中国农村社会,它仅仅是你眼中的中国农村。”
  未来的普利策小说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就这样被周赫煊批得一无是处。
  赛珍珠苦笑,摇头说:“周,我真不该让你评价《大地》,你打击了我的创作积极性。”
  周赫煊笑着安慰道:“别太失望,它还是非常优秀的,只是我太过挑剔而已。”
  “我认为周的观点很准确,”布克突然发言道,“我们毕竟是外人,很难理解中国人的思维,也很难了解真正的中国。相反,周先生才是真正的大学者,他的《大国崛起》令人叹为观止,把世界列强的兴衰分析得全面而深刻。”
  “布克先生也看过《大国崛起》?”周赫煊问。
  布克说:“当然,《大国崛起》已经在欧洲史学界引起轰动,在美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暂时只限于学界范围,普通民众对此并无了解,他们甚至都没听说过这本史学巨著。”
  周赫煊笑道:“这很正常,普通民众更喜欢通俗读物。”
  “这就是让我惊叹的地方,”布克说,“中国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似乎比西方人更热衷于了解世界,像《大国崛起》这样的学术著作,居然也能在中国畅销。”
  周赫煊感叹说:“中国人已经封闭落后太久,再不睁眼看世界,就彻底没救了。”
  布克笑道:“所以我对中国的未来非常看好,我在美国和欧洲都居住过,也曾去过日本和印度。似乎只有日本人,才有中国人这样对知识文化的狂热。而印度则很糟糕,那边的知识分子有些……怎么说呢,有些不思进取。”
  “布克先生是研究农学的?”周赫煊问。
  “是的,”布克说,“中国的农业还很落后,而且像江南水乡和西南山区,也没有机械化耕种的条件。我考察中国农村多年,甚至没见过一台农用拖拉机。”
  周赫煊说:“那是因为拖拉机使用柴油,不仅机器昂贵,燃油费也用不起。大地主倒是有钱,但他们宁愿多雇几个长工,也比使用机器划算。”
  “确实是这样。”布克苦笑。
  周赫煊问:“为什么不制造一种,主结构为木质,辅以少量钢铁配件,以人力为动力的机器呢?比如小型的稻谷收割机,玉米脱粒机。”
  布克若有所思:“你的想法似乎可行。”
  周赫煊当即拿出纸笔,凭印象画出人力收割机,指着机器说:“这是人力踏板,用脚踩压踏板,来带动履带运转机器。农民只需要将稻穗放在脱粒轮上,便可轻松地收获稻谷。而且这种机器很轻便,两个成年人就能抬动,非常适合小农经济的中国。”
  “天才般的设想!”布克看得眼睛发亮。
  周赫煊却突然沉默了,因为他联想到当今中国农村的现状。一旦人力收割机得到推广,以前需要六个长工干的活,现在两个人就能搞定。地主倒是省钱省时了,穷困的农民却愈加穷困,因为机器的使用必然导致部分人失去生计。
  从长远而言,这属于社会发展的阵痛。但真正设身处地,却让人触目惊心。
  就拿民国的手工业来说,由于西方工业产品的冲击,大量手工业从业者致贫,这是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
  布克却不管那么许多,逮着周赫煊询问人力脱粒机的详细情况。
  周赫煊只是依葫芦画瓢而已,仅知道大致的工作原理,具体细节和配件,需要求助机械专家才行。特别是脱粒轮的设计,铁环安装太稀,会导致稻穗脱不尽,安装太密,又有可能卡住机器,必须经过反复试验调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