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702

  由于灾民数量实在太多,那些生病的已经顾不得了,周赫煊只能狠下心肠视若无睹,任其自生自灭。天津的收尸队,每天至少都要收走两位数的尸体。
  济民会初期筹集的善款,此时已然用去大半,周赫煊只得登报呼吁募捐,勉强维持而已。
  ……
  天津,北洋戏院。
  这里热闹非凡,戏迷满座,跟城外地狱般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完全就是两个世界。
  孟小冬扮演的李克用,正捋着长胡子唱道:“孤与贤弟叙一叙旧根由。忆昔当年五凤楼,文武百官庆贺千秋……摔死了国舅段文楚,唐王一怒要斩人头。自从那年分别后,今日里相逢在北州。”
  “好!”
  台下掌声如雷,叫好声四起。
  《珠帘寨》是一出传统戏目,李克用本为净角。后来谭派名家谭鑫培重新编演,以老生扮李克用,结果大获成功。
  孟小冬此时已融汇谭、程两派技艺,深得两家精髓。她不开口则已,开口便一鸣惊人,那唱腔美得令观众陶醉。
  “好!”
  婉容也拍手大赞,连旁边的周赫煊都不顾,一个劲儿地盯着孟小冬看。
  《珠帘寨》演出结束,又是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登台表演《打渔杀家》。荀慧生唱的是刀马旦,不但扮相妩媚漂亮,而且身手利索,打斗戏令人赏心悦目。
  这是场慈善义演,除孟小冬以外,天津的京剧名角都自发报名参演,卖出的门票全部用来赈济灾民。
  戏子虽被人看不起,属于下九流贱业,但其中却有许多爱国爱民的义士。
  演出全部结束后,戏院经理管兴权上台说:“感谢各位老板的精彩演出,也感谢各位票友的倾力支持。今天的义演是为赈灾,收入皆属善款。我们在门口还设了捐款箱,有意捐赠者可以前去献爱心。在此,我管兴权代灾民们谢过诸位了。当然,捐款纯属自愿,并不强求,诸位全凭心意。”
  “好!”
  “管老板仁义!”
  戏迷们拍手赞和,管兴权微笑着离场。他虽身为青帮通字辈大佬,但还真没干过啥坏事,开香堂收弟子也基本只收戏曲从业者。
  管兴权只是戏院经理,他说服老板组织义演,心里难免忐忑。但从这几天的情况看来,义演虽然不赚钱,却能收获名声和影响力,以后北洋戏院的人气肯定更高。
  “程老板、荀老板、孟老板、张老板、杨老板……诸位辛苦了!”
  管兴权来到戏院后台,对名角大家们逐一抱拳行礼。
  程砚秋摆手道:“管先生客气了,赈济灾民乃大好事,程某能够参与其中,荣幸之至。”
  程砚秋本不姓程,他是满族人,索绰罗氏,与荀慧生同为“四大名旦”。
  荀慧生此时已经卸妆,从妩媚女子变回帅气小伙,他笑着附和道:“是啊,以后若还有义演,管先生尽管开口,慧生随叫随到。”
  孟小冬却在收拾东西,对众人说:“诸位哥哥,小冬还有要事,且先告退了。”
  管兴权连忙道:“孟老板,今晚鄙人设宴款待,何事走得那么匆忙啊?”
  “我跟周先生有约。”孟小冬解释说。
  “哦,原来是周先生,是我多嘴了。”管兴权哈哈笑道。
  荀慧生调侃道:“小冬与周先生真乃郎才女貌,快去快去,别耽误了约会。”
  孟小冬俏脸微红,没有多说什么,直接抱拳离开。
  行至戏院门口,孟小冬发现周赫煊与婉容正等在那里。旁边的捐款箱也围了许多人,叮叮当当不时传出铜板撞击的声音,大家你三分、我五厘的募捐,数量虽少,却是一份心意。
  “让周大哥久等了,”孟小冬说着又看了看婉容,问候道,“婉容姐姐好。”
  婉容只比孟小冬大几个月,在孟小冬看来,婉容对她并不构成威胁。
  虽然周赫煊和婉容走得很近,关系似乎也很暧昧。但婉容毕竟是皇后,即便和溥仪正式离婚,也是很难嫁给周赫煊做正妻的,最多也就一个情人,连姨太太都算不上。
  “小冬你好。”婉容微笑回礼。她稍微有点吃醋,也隐隐对孟小冬有些排斥,可文绣事件让婉容引以为戒,她不想再因争宠而惹男人不高兴了。
  两个女人前些天就见过面,让周赫煊感到惊讶的是,她们居然相处得很和睦,至少表面上看是这样。
  民国的男人还真幸福,前提是你要有钱、有名、有地位。
第141章【夜袭】
  程砚秋、荀慧生、杨小楼等名角从戏院出来,正好看到周赫煊他们上黄包车。
  杨小楼惊讶道:“周先生身边那位,好像是婉容吧!”
  “哪个婉容?”荀慧生问。
  “前清皇后啊!”
  杨小楼说:“去年溥仪生日大宴宾客,还请我去唱过堂会。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婉容就坐在溥仪旁边,应该不会认错。”
  “你没认错,那就是婉容皇后。”程砚秋说。他是满洲正黄旗出身,虽然家族早已没落,但成名后却很受遗老遗少欢迎,经常出入清贵门庭唱戏,曾见过婉容好几次。
  管兴权也是快满50岁的人了,此刻居然八卦之魂燃烧起来,嘀咕道:“周先生不会把皇后勾搭上了吧,啧啧,有本事!”
  “慎言,慎言!”程砚秋摆手道,“背后议人,终非君子所为。”
  “说得也是,”管兴权哈哈一笑,说道,“走,咱们去吃饭。大清朝早没了,管他皇后贵妃,不过是寻常女子而已。”
  程砚秋笑着摇摇头,他虽为满人,而且还是正黄旗,但对清朝没有半分好感。
  晚清时候的底层满人,日子过得比汉人还惨。因为朝廷禁止满人从事工农商贸易行当,以此显得高贵特殊,但铁杆庄稼又养不活那么许多,这就导致底层满人没有任何生计来源。
  特别到了辛亥革命后,连铁杆庄稼都彻底完蛋。无数满人沦为乞丐、娼妓,北平的那些黄包车夫,里面有很多都是满族人。
  程砚秋便是如此,他因为家贫,六岁就卖身学艺,能有今天的风光,完全是靠自己苦出来的。
  众人此时不说,但难免有人憋不住。管兴权后来在跟朋友喝酒时,便借着酒兴大舌头道:“嘿,你是不知道啊。周先生绝非一般人,写文章厉害,撩女人更厉害,连皇后都被他勾到手了!”
  周赫煊和婉容的绯闻,先是在青帮小圈子里流传,到年底时,已经变得街知巷闻,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八卦。
  ……
  黄包车在小洋楼前停下,一共五辆车,周赫煊给了1元让车夫们自己分,结果愣是被找补回来8角。
  周赫煊诧异道:“从城北到租界,这么远的路,你们每辆车只收4分钱?”
  一个车夫回答说:“别人坐车至少要6分,周先生不给钱都坐得。”
  “哈哈,我又不是当兵的,哪能坐车不给钱。”周赫煊大笑。
  另一个车夫说道:“当兵的不给钱,咱心里有怨气。周先生不给钱,大家伙儿心里高兴。”
  “是啊,能给周先生拉车,说出去都有面子。”
  “周先生,你以后出门说一声便是,保证只收最低价。”
  “周先生,我儿子还在你的希望小学读书呢。”
  “……”
  车夫们争先恐后地说话,表现得极为热情。
  周赫煊诧异道:“你们怎么都认识我?”
  车夫笑着回答:“哪能不认识周先生?您可是天津的大善人。”
  “是啊,要是周先生都不认识,咱还拉什么车?”另一个汉子笑道。
  周赫煊出书写文章,名声只在知识分子圈中流传。而他办义学、搞慈善,却让普通老百姓记住。特别是最近赈济了那么多灾民,虽然对外打着济民会旗号,但最让人尊敬的还是他周赫煊。
  那些青帮混混们别的本事没有,吹牛传话却很在行,周赫煊自己掏钱给灾民看病这事,早就在天津传遍了。车夫们每天在外奔走,消息十分灵通,自然认识周赫煊这个大善人。
  如今天津百姓提到周赫煊,那都是要竖起大拇指的。
  周赫煊摇头苦笑,他以前费尽心思邀名,只是为了保住小命。现在赈灾但求心安,反倒闯出偌大的名声,也算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见车夫们对周赫煊如此尊敬,孟小冬脸上尽是笑容,就好像自己丈夫被人赞誉一般。
  “该多少就多少,你们过日子也不容易。”周赫煊又退回去2角。
  “周先生仁义。”
  “周先生真是好人啊。”
  “要我说,这民国的大总统,就该让周先生去当,保证老百姓都过好日子。”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