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野性时代(校对)第2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9/566

  这玩意儿不需要建太高的信号塔,随便在小区楼顶架设天线,便能辐射周边区域,每个城市多架一些天线即可。
  得到电信领导的承诺,宋维扬立即电话指示神州科技公司,让那边赶快安排宣传工作。宣传团队核心人员也是从喜丰调来的,杨信、郑学红和陈桃都对此很不爽,一个总经理、一个管人事、一个管公关宣传,宋维扬是在挖他们的墙角啊。
  至于手机销售渠道,则不需要费脑子,直接寄售在各地电信局即可。
  一晃又过去大半个月,比尔盖茨终于来了。
  丁明自掏腰包600块钱,打算让清华学生帮忙占三个座,谁知演讲居然在校内空地上进行。
  演讲现场满坑满谷,到处都挤满了人,甚至有不少学生趴树上。比尔盖茨一现身,便迎来学生们的阵阵惊呼,中关村有不少公司老板也来看热闹。
  比尔盖茨被围堵了好几分钟,热情的学生终于被校领导劝开。
  这家伙站在一张高凳子上面,开始用英语演讲起来:“非常高兴能再次来到中国做客,非常荣幸能够跟清华大学生的师生们交流……微软的计算设想是全球计算,我们认为电脑与互联网的链接会使世界变得更小,而且对许多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建立人们之间的理解、共享包括医疗在内的关键科学领域的研究成功,允许全球商业良好的运作,互联网已经在推动这一切……我们一直非常幸运的从清华招收了大量人才,我们的核心人才来自清华。”
  演讲时间并不久,只有40分钟左右,内容只有三个:一是介绍微软的成就,二是展望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前景,三是拍清华的马屁,鼓励清华学生去微软工作。
  特别是最后一点,让清华学生格外受用,同时也对比尔盖茨和微软好感度大增。
  “下面是自由交流时间,大家可以向我提出一些问题,”比尔盖茨笑道,“我尽量解答,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场闹成一团,到处都是举手的,各种问题乱七八糟的提出来。
  比尔盖茨随便挑了个比较近的,大声喊道:“各位请先安静,一个一个来,这位同学请提问。”
  那学生说:“比尔盖茨先生,众所周知,你大学没毕业就去创业了。现在中国也到处是机遇,高科技行业正在蓬勃发展,我们是该继续读书,还是该辍学去经商?”
  比尔盖茨说:“我不建议辍学创业,但也不希望在校园里死读书。应该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了解行业动态,能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项目就更好。项目失败了,可以得到锻炼。项目成功了,可以酌情做出选择,这时再辍学创业也不迟。这位同学情提问。”
  被点名的学生问道:“我已经19岁了,明年就本科毕业,我该怎么开始我的事业?”
  比尔盖茨说:“我记得中国的本科学制是四年,你20岁能够毕业,说明你是一个天才。只要专心致志、坚持奋斗,天才做什么事情都不难。你应该问问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找准一个方向,给自己一个定位,然后在拼搏中学习,不断强化自己,不断吸取教训,成功离你只有一步之遥。好了,下一位,这位戴帽子的同学请提问。”
  宋维扬正挤在人堆里,戴着太阳帽,跟张朝扬和丁明有一句没一句聊天。
  “老宋,叫你呢,就你戴着帽子。”丁明说。
  宋维扬抬头看看比尔盖茨,一脸懵逼:“啊?”
第310章
巅峰对话
  宋维扬之所以戴帽子来清华,是因为他在年轻人群体中曝光率较高,不遮挡一下容易被认出来。
  当然,也有天气太热的原因,帽檐能够遮挡太阳暴晒。
  宋维扬抬头笑嘻嘻的看着比尔盖茨,问道:“众所周知,比尔盖茨先生,你的父亲是美国十大律师事务所之一的联合创始人,你的母亲是全美联合劝募协会的首名女主席,也是美国第一州际银行的首位女主管,你的外公还是美国著名的银行家。请问,他们在你创业期间,有什么特别帮助吗?”
  全场寂静,随即又嘈杂起来。
  比尔盖茨是全球青年创业偶像,关于他的鸡汤文章数不胜数,大家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反鸡汤言论。
  是啊,别人的父母和外公都牛逼,你一个草根出身的怎么学?
  辍学创业谁都可以,但你能拿出启动资金吗?
  负责陪同的学校领导和官方人员,脸色都不是很好看,但也不方便直接把捣乱的宋维扬给赶走。
  倒是比尔盖茨非常沉着,微笑道:“首先,我父亲跟朋友合伙创建的律师事务所,在我刚刚创业的时候,还不能排进全美前十,甚至排进全美前二十都困难。是多年来跟微软展开业务合作,我父亲的律师事务所才迅速壮大的。其次,我的外公确实是银行家,但不是最顶尖的那种,只是美国诸多银行从业者中的一员。我母亲继承了外公的遗产,但她主要从事慈善活动。”
  宋维扬又问:“听说你的母亲跟IBM的首席执政官是好朋友?这对微软初期的发展有帮助吗?”
  是的,比尔盖茨的母亲是IBM董事纯属谣言,人家只是在做慈善的时候跟IBM首席执政官交情密切而已——她是全美联合劝募协会主席,跟美国很多企业高层都有来往,人脉关系非常吓人,比IBM董事的身份更好用。
  比尔盖茨微笑道:“微软与IBM的第一次合作,确实跟我母亲有关。当时IBM是大公司,而微软只是个小家伙,他们根本不愿和微软合作。但是,我的方案非常优秀,让IBM设计组一直上报到高层,甚至拿到最高会议去讨论。其他高层人员都认为微软资历不足,我母亲的朋友恰好是IBM新任CEO,他问:‘就是玛丽的儿子那家公司吗?’助理说:‘是的。’于是他给我母亲打电话:‘你儿子只上了两年大学,能干什么呢?’我母亲说:‘这一次我以自己的成就和人格,为我儿子做最好的担保。’就这样,微软跟IBM成功合作,在此我要感谢母亲的帮助。但是,如果微软的方案不完美,根本不会被上报到IBM高层那里,我母亲也没机会帮我说话。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有实力。这个回答,朋友你还满意吗?”
  “非常满意。”宋维扬没有继续抬杠,免得比尔盖茨下不来台。
  事实上,当时IBM有很多选择,微软的方案根本不能全面超越竞争者。一堆优秀方案摆在那里做选择,IBM的新任CEO选择跟朋友的儿子合作。
  没有老妈的帮忙,比尔盖茨说不定就要错失良机,微软也肯定不能那样迅速的顺利发展。
  当然,比尔盖茨也说得不错,自己的实力也很重要,否则IMB高层根本看不到微软的方案。
  就好像两个优秀的年轻人竞争上岗,在能力方面不相上下,用人单位自然会选择有关系那一个。
  比尔盖茨似乎也有些尴尬,立即转移注意力,开始讲创业小故事:“我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对学业失去兴趣,我告诉父母想辍学创业。但遭到父母的反对,他们还请来美国白手起家的著名企业家斯托姆先生,想要说服我放弃创业念头。感谢斯托姆先生,他在跟我交流之后,鼓励我好好干,并且帮我说服了我的父母。在微软创业期间,我并没有获得父母的经济资助,但必须感谢他们精神上的帮助。”
  宋维扬笑道:“OK,我没问题了。”
  比尔盖茨肚子里有些小郁闷,因为他感觉宋维扬是来砸场子的,微笑道:“这位同学,你能把帽子摘下来吗?这样交流有些不礼貌。”
  “如你所愿。”宋维扬摘帽子说。
  “这人有点面熟!”
  “可能是隔壁系的吧。”
  “多半是隔壁学校的,只有北大的学生才这么没礼貌。”
  “是宋维扬,喜丰宋维扬!”
  “真是他!”
  “宋维扬是谁啊?”
  “……”
  越来越多学生把宋维扬给认出来,吵吵嚷嚷,乱哄哄一团。
  自从巨人集团破产后,曾经的青年创业偶像史育柱,就变成了中国首负,从富豪榜第八位,瞬间欠债2.5亿元。而宋维扬就成了唯一的青年创业偶像,在年轻人当中的影响力刷刷上升。
  据今年7月份的媒体调查问卷显示,全国10万年轻人选出的青年(商业)偶像,比尔盖茨排第一,宋维扬排第二,相差仅有4000多票。
  有学生突然大喊:“让比尔盖茨和宋维扬现场对话,东西方两大商业奇才的交流肯定精彩!”
  “现场交流,东西方青年巅峰对话!”立即有人附和,看热闹不嫌事儿大。
  比尔盖茨有些懵逼,问身边的中方陪同人员:“这个年轻人很有名吗?”
  “他是中国的青年企业家。”中方人员说。
  比较靠边的一个中方人员站过来说:“比尔盖茨先生,他叫宋维扬,在父亲入狱的情况下,中学时期就接手家族负债工厂,三个月时间扭亏为盈。他生产的可乐,已经在中国击败了百事可乐,销量仅次于可口可乐。到现在,他大学本科还没有毕业。”
  听完介绍,比尔盖茨瞬间来了兴趣,笑着说:“这是一位商业天才,我很高兴能跟他深入交流。”
  校方只能又端来一条凳子,把宋维扬请到前面,让周围看热闹的席地而坐。
  “你好,盖茨先生,”宋维扬握手道,“刚才那些问题,是我太冒昧了。”
  比尔盖茨说:“不用道歉,非常高兴认识你。听说你生产的可乐,已经在中国超过了百事?”
  “那没什么值得炫耀,”宋维扬道,“可乐只是我的一个产品,我还投资了软件行业。”
  比尔盖茨颇为惊喜:“是吗?你的软件公司叫什么名字?”
  “金山。”宋维扬笑道。
  立即有人过来嚼舌根:“盖茨先生,金山是Word在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word今年已经全线败北了,市场占有率跌到了30%以下。如果不改进中文版的漏洞,明年Word市场份额很可能跌破10%。”
  这才是真的尴尬,比刚才被问到爹妈更尴尬。
  不过,比尔盖茨对宋维扬更感兴趣了,因为他们可以有很多共同语言。比如,微软出资收购金山——几年前就谈过,被裘伯君拒绝了。
  清华校园里,太阳很大。
  宋维扬和比尔盖茨坐在中间,周围有上千师生和校外人员席地而坐,有的屁股下边垫了东西,有的不顾被太阳晒热的地面就那样忍着。
  这是一场东西方青年的“巅峰对话”,多家京城的媒体记者兴奋无比,也有几个外媒记者疯狂拍照。
  明天的新闻标题该起什么呢?
第311章
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
  比尔盖茨已经42岁了,宋维扬只有21岁,年龄相差刚好一倍,但他们都可以被称为青年。
  现在两人相对坐在凳子上,比尔盖茨首先说:“这是脱口秀,还是人物访谈节目?”
  “或许还缺一个主持人。”宋维扬笑道。
  一个场边的金发美女举手道:“我是美联社驻中国记者南希·约翰逊,或许我可以客串主持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9/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