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野性时代(校对)第3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5/566

  宋维扬笑道:“你自己能办杂志社吗?即便办了杂志社,你又能申请到刊号吗?一家杂志社和一个刊号,即便只是空壳子,也至少价值几百万,这还没把人脉成本算在里边。”
  朱威廉默然不语,因为宋维扬说的都是实话。
  个人和机关单位,是不能申请刊号的,必须要有期刊出版资质的单位。而想创办杂志社,必须先挂靠一个主管或主办单位,这个单位还必须符合新闻出版总署的认定条件。零零散散的规定还有很多,即便符合所有规定,还必须符合国家对期刊出版单位总量、结构、布局的总体规划。
  特别是那个总体规划,完全无迹可寻,能不能通过全看上面的意思。你把所有事项都搞定了,兴冲冲的跑去申请,结果人家说国内期刊单位的数量规划已经满额了。这就跟单位编制一样,你能力超级牛逼,在国企干了好几年,立下泼天大功,但员工编制是满额的,你还是继续做合同工吧。
  有了自己的杂志社,想去申请刊号,还得符合国家总体规划,因此正规杂志社想申请刊号都极度困难。
  “好吧,我同意合作。”朱威廉非常爽快的答应,也不怕宋维扬入股之后不办杂志。
  事实上,宋维扬对朱威廉这个人,比对榕树下网站更感兴趣。
  在另一个时空,盛大公司创办了好几年,除了总裁唐骏之外,只有各部门的总监。而朱威廉是盛大的第一任副总裁,并且是临危受命,拿着盛大公司最高的工资。
  朱威廉上任副总裁的时候,盛大正处于发迹后最麻烦的阶段,官司缠身不说,对外管理也一片混乱。朱威廉全权负责盛大的公关、市场和营销,工作上完全绕开总裁唐骏,只对陈天桥一个人负责,两年时间就把盛大带到了最辉煌的时刻。
  于是朱威廉选择退出盛大,并把股票全部还给陈天桥,他感觉没啥挑战也没啥意思。陈天桥为了感谢朱威廉的功绩,欢送会就前后开了两次,第一次欢送会有挽留的意思,没法留人又开了第二次欢送会。
  朱威廉在退出盛大之后,又被请去朋友的公司。这家公司有18名员工,资金只剩下18万元,已经濒临倒闭。朱威廉做了1年零10个月,把公司发展到400名员工,公司流动资金达到6000万元。
  于是朱威廉又辞职了,跑去自己开公司,并很快把公司发展到300人规模。在公司最赚钱的时候,他说自己已经37岁了,再干三年就退休。当时员工都以为他说着玩的,结果这人真的隐退了,完全就不讲道理啊。
  直到多年以后,榕树下创办20周年之际,朱威廉才再度现身,搞起了一个叫“相约榕树”的移动文学社区。
  从开广告公司到创办网站,再到之后的几次工作经历,朱威廉就像一个职场游玩者。他把游戏账号练到满级,便立即另开小号体验升级乐趣,并且乐此不疲的继续开小号。
  朱威廉在业内是极富争议的人物,因为总是有很多人追随他创业,创业成功之后他又撂挑子不干。甚至有人说他“恶贯满盈”,因为他喜欢谈理想,一个人谈理想是牛逼,一个人带着一帮人谈理想就是在犯罪。
  宋维扬甚至想把西山居工作室独立出来,然后扔给朱威廉来管理,这家伙在公司发展阶段属于猛将类型——朱威廉的抗压能力超强,就他现在这家广告公司,换成其他人早就黄了。有一天他去公司上班,发现有一半的员工跑了,而且是被他最信任的副手带跑的。副手学到东西之后打算自己单干,不仅带跑一半员工,还带走公司所有客户,给客户们发邮件说他的公司倒闭了。当时朱威廉只懵逼了很短的时间,就迅速安抚剩下的员工,坐在办公室里沉着思考如何重新开始,并在几个月内恢复了公司业务。
  宋维扬的公司很多啊,把朱威廉扔去一家公司发展。公司做大之后想跑?没问题,我还有其他处于创业期的公司,你继续过去练小号吧。
  简直完美!
第495章
网络文学第一刊
  宋维扬办杂志和杂志社,并非是为了赚钱,纯粹是给女朋友找事做而已。
  首先是确定杂志社的名称、章程、办公地址、业务范围等等,再拿着这些详细材料,去找一个拥有出版资质的挂靠单位。在挂靠单位同意并盖章之后,再去向挂靠单位对应的出版管理部门申请,通过审批便能够创办杂志社了。
  宋维扬没有找盛海这边的团机构帮忙,因为如果把杂志社挂靠在地方团组织,就必须把材料递到京城团总部去审核,然后再由新闻出版总署做出审批认定。这样实在太麻烦了,京城的衙门就得跑两次,而且审批过程也极为严格。
  于是宋维扬找到盛海文联,请人吃顿饭就搞定挂靠单位,分分钟获得市出版局的认定,并把材料递到出版总署。再通过央视的关系进行联络,出版总署那边的领导非常认可,做出指示要特事特办,在元旦之前就连杂志社带刊号一起审批下来。
  除了宋维扬的人脉关系发挥作用之外,《榕树下》杂志的定位也很讨巧:网络文学第一刊!
  网络文学已经诞生了两三年,但至今没有任何的相关刊物。其地位非常之尴尬,传统文学看不起,社会大众看不到,媒体却隔三差五转载,在年轻人群体当中影响力越来越大。
  申请报告是宋维扬亲自撰写的,他说互联网是时代发展趋势,网络文学是传统文学的科技延伸,并瞎扯国外的网络文学已经兴起,而中国的网络文学还在起步阶段,咱们中国人在这方面不能落后,也不应该落后。目前中国网络文学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甚至有许多违反社会法律道德的低俗作品,这样不利于传达健康的文学理念。《榕树下》作为中国网络文学第一刊物,必须高屋建瓴,为网络文学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网络文学持续健康发展,并成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接轨的桥梁。
  宋维扬亲自进行署名,让这份申请报告更加有说服力,于是就被特事特办快速批准下来。杂志如果办得不好,加强监管或者整改就行,不会有什么恶劣影响;如果杂志取得良好效果,社会反响强烈,那么对于领导而言,未尝不是个小小的政绩。
  “低俗的,消极的,过于讽刺现实的,这些文章都不能采用,”宋维扬对林卓韵说,“咱们是网络文学第一刊,很多人盯着呢,内容必须积极健康。榕树下有很多点击率很高的杂文和散文,虽然质量很高,但绝对不能登载到杂志上。”
  林卓韵说:“我知道,所有传统媒体都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宋维扬道:“现在的媒体监管太宽松了,宽到许多报社、杂志社故意作死的地步。我们作为网络文学杂志,应该比传统媒体更谨慎,否则很容易引起社会非议。”
  宋维扬不是在开玩笑,是真的监管过于宽松。
  几年前,就是那个宣传喜丰捐赠救灾的《长江日报》,如此大型刊物居然公开编造谎言,说“狼X山五壮士”其实有第六人,那人还是副班长,打到一半就投敌了,结果被日寇误伤而死。
  这篇报道气得“狼X山五壮士”的幸存者站出来,又是写信举报,又是起诉打官司。打官司的过程甚至在湘鄂两省电视台播出,事实证明《长江日报》瞎编乱造,故意污蔑抗日先烈,根本就没有报纸上说的吴姓投敌副班长——真正的副班长姓葛,正是起诉状告《长江日报》的五壮士幸存者。
  纸质媒体都监管如此宽松,网络上就更不靠谱了。各大论坛且不提,三大门户网站也很黄很暴力,直接就能浏览小黄文(不直接描写器官),这种情况要持续好几年才开始整改。
  宋维扬说“过于讽刺现实”的文章也不能用,其实尺度大得很,只要不“反x反xx”就可以。讽刺唾骂贪官污吏的杂文,在这个时期是能够刊登的,而且还特别受读者欢迎。以当时《杂文选刊》的巨大尺度,放在十多年后分分钟404,却在2001年被出版总署评为“双效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佳)。
  11月中旬的时候,宋维扬前往文莱参加亚太地区CEO峰会去了。杂志社和刊号的申请还没批下来,林卓韵却已经忙活着筹备工作,她租了两间写字楼,又招来美编和版面编辑,还把小姐妹尤雪莹也叫来帮忙。
  宋维扬和榕树下各出资25万元,分别占有杂志社51%和49%的股份,杂志社的挂靠单位是盛海市文联。
  此时阿猫阿狗都能当编辑,要到明年才有出版方面的职业资格认定。否则的话,林卓韵在《萌芽》就得考中级编辑证,而尤雪莹则需要考初级编辑证才能做助理编辑,而且申请办杂志社也得有相关职业资质。
  元旦前夕,杂志社都还没正式注册,《榕树下》杂志的创刊号就已经完成了,只等着审批通过之后就能发行。
  发行渠道的建设却是个大问题,现在只有榕树下的许多网友愿意订购。而线下市场方面,只能找杂志发行商做代理,林卓韵不怎么适应这个工作,反倒是那个叫尤雪莹的女孩子挺身而出。
  尤雪莹带着杂志样刊和一个助手,华南华北满地跑,半学半练的跟发行代理商们打交道。她逮着“网络文学第一刊”的噱头死命吹,又给代理商科普什么是“网络文学四大天王”、“网络文学三驾马车”,总算是说服了一些代理商尝试帮忙发行。
  《榕树下》的创刊号不敢印太多,首印只有3000册,主要面向学校、机场和火车站。
  事实证明,这种纯文学杂志在火车站不吃香,销量还不如《故事会》的零头。但在学校和机场却特别受欢迎,因为封面印着大大的“网络文学第一刊”几个字,网络是新潮玩意儿,网络文学就更新潮,总有些年轻人会好奇买来看看。
  而且“天顶星人”的《三体》,从杂志第一期就开始连载,还承诺永远不会断更……网上的众多三体粉看了直想笑,是冷笑。
  为了让普通读者了解网络文学,每期杂志都会介绍“网文大神”,一个个资料牛逼得让人顶礼膜拜。
  宁财神,华东理工的少年班出身;邢育森,北邮信息工程博士……只看这些人的学历就厉害,特别是宁财神就更传奇,人家当年有自己的交易席位,这个席位曾经一天之内损失几千万元。
  不管对网络熟不熟悉的读者,在杂志社看到网文大神介绍,都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高大上的感觉。
  至于《三体》作者的介绍就很神秘了——
  天顶星人,代表作《三体》。
  年龄不详,职业不详,学历不详,疑为男性,曾自称“旷古烁今、冠绝中外第一大帅哥”,被网友称为“空前绝后、死不悔改的拖延癌晚期患者”。《三体》曾创下六个月不更新的纪录,几度谣传作者已经车祸去世,1999年12月曾有数千名读者为他举办网络追悼会。追悼会期间,“天顶星人”突然诈尸,一口气更新了五章《三体》。
  对于“天顶星人”的真实身份,有人说他是喜丰董事长宋维扬,也有人说他是秘密科研基地库管员,因为他曾经在网上发广告贴:专业维修核潜艇、反应堆,核弹头翻新、抛光、打蜡,回收二手航母,清洗航母油槽,航天飞机保养换三滤,高空作业清洗卫星表面灰尘……
  嗯,这篇作者介绍,是林卓韵亲自编写的。
第496章
死亡日记
  《榕树下》杂志的发行出乎意料顺利,从地方代理商的反馈来看,首印3000册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售罄,于是第二次印刷又印了5000册。
  并且,由于林卓韵害怕销量不好,把杂志定位为双月刊,现在干脆直接改为半月刊。
  没有别的原因,就是网络太新奇了。
  中国的大部分人都还没上过网,却又从各种渠道知晓有这么个东西,并对网络上的一切都很好奇。此时还有许多学生杂志,专门截取各大论坛的聊天内容,一字不漏的印出来,如此粗糙的栏目居然还大受欢迎。
  仅“网络文学第一刊”的噱头,就足够支撑每期至少上万册的销量。
  而创刊号中引起轰动的文章,不是《三体》小说连载,也不是什么网络大神的作品,而是一个特别的栏目——死亡日记。
  《死亡日记》又名《生命的留言》,是一个胃癌晚期患者的日记。他深知自己命不久矣,从8月份就开始每天写日记,到11月的时候,他已经拿不动笔了,于是他的妻子接着写。
  《榕树下》发行创刊号之前,已经有盛海媒体在报道此人的事迹,陆陆续续有外地报纸在转载,可以说引起了小范围的轰动。但他的《死亡日记》篇幅太长了,虽然早就传遍网络,但各大报纸却只截取一段刊登,《榕树下》是第一份进行全文连载的杂志。
  夫妻俩文笔都很好,丈夫的行文幽默豁达而带有哲思,妻子的行文温情哀伤而体现坚强。面对病魔,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乐观享受着生命的情趣,用一种轻松平淡的语调来讨论生与死。
  这个系列的日记,不仅让人感到惋惜和同情,还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次思考。
  《榕树下》杂志第二期还没发行,就已经收到20多封读者来信,都是打听询问这位癌症患者的现状,还有读者寄来千纸鹤请杂志社转赠。这些读者明显都是不上网的,因为网络早就传遍了,三大门户网站和各大论坛的网友纷纷跑去榕树下慰问鼓励。
  杂志的定价是5元钱,稍微偏贵,但内容挺足。
  文章质量简直不用说了,散文、杂文、诗歌、短篇小说这些,以前根本就没机会发表,已经在榕树下攒了好几年。各种精品文章任由林卓韵挑选,每一篇都精益求精,整体质量能碾压大部分文学杂志。
  《榕树下》发行到第四期的时候,口碑就彻底炸开,销量直接飙升到接近5万册。
  零售商给代理商打电话说这份杂志好卖,代理商又把情况反馈给上一级代理商,于是不断的加印、不断的铺开市场。这种情况让同行们非常惊讶,因为销量实在涨得太快了,完全就不讲道理啊。
  于是,一些相对比较开明的传统杂志,尝试着每期刊登一两篇网络文章。
  只能说此时的网络作家特别牛逼,毕竟能上网的人能少,能在网络上写文章的人就更少,大部分都拥有高学历背景。
  而此时榕树下的艺术总监、论坛版主,好几年前就获得过五四文学奖,未来还会担任盛海市作协副主席——圈内人都知道京城和盛海的作协有多难进,能当上副主席就更牛逼了。其他版主和内容编辑,也都是未来响当当的人物,这个网站可以说是藏龙卧虎。
  还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这些牛人都是靠着兴趣写作的,基本上拿不到什么稿费。而当榕树下开始商业化之后,赚到的钱越来越多,驻站牛人却纷纷出走——人家不稀罕那几个钱,更心疼网站变味了,变得更庸俗势利。
  顺便一提,榕树下拥有两个论坛版块,一个风格严肃,一个活泼有趣。就流量来看,能在诸多论坛中排名前三;而从内容来看,颇有些天涯和知乎的集合体味道。
  杂志第三期发行后,林卓韵在“躺着读书”论坛版块发帖:“本期杂志有两篇文章无法联系作者,QQ、ICQ和电子邮箱也不回复。他们的笔名分别是‘冬青’和‘卡夫卡的大甲虫’,如果看到这个帖子请主动联系我,认识他们的朋友也可以联系我,我好把稿费和杂志寄过去。谢谢。”
  “鲤鱼小姐又发稿费了,恭喜诸位被选中稿件的站友!”第一个回复的就是版主,这位先生已经快50岁了,还整天泡在网上跟年轻人厮混。
  “太激动了,这是我人生中第一笔稿费,我要请客庆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5/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