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野性时代(校对)第5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6/566

  老农拉住缰绳刹车,用浓重的方言口音回答:“前面还有十几二十里路,一直顺着县道走,到了镇上改走机耕道去八门村,过了八门村上山就是山神庙村。”
  “谢了,老乡,”宋维扬扔出一根香烟,“接着!”
  老农犹如武林高手接飞镖,精准无比的探手拿住香烟。他看了一眼过滤嘴上的商标,发现不认识这牌子,便顺手将烟夹在耳后,挥鞭启动驴车:“喝……喝喝!”
  大巴继续前进,城里来的小伙伴们,似乎对驴车这种交通工具颇感兴趣,叽叽喳喳的就议论开来。
  在驶离县道之后,坑洼不平的机耕道,差点没把大巴给抖翻了。这还不算什么,破机耕道只能到八门村,继续前进就只剩一条上山小路,众人必须弃车步行。
  山神庙村,就是聂大仙如今居住的地方。
  而山神庙,是聂大仙住持的正一道观。
  这里的山路并不险峻,甚至还有一条两三米宽的路基。
  这条路基是50年代土改时修建的,政府引导村民平坟开荒,又把两尺宽的山路,拓成两米多宽的泥路。可惜山神庙村实在太偏,几乎没有机动车出入,几十年之后就只剩路基了,两边杂草丛生,只露出中间一条进山小道。
  众人在山里走了40多分钟,突然听到前方传来声响。
  转过山坳一看,却是男男女女顶着烈日,正在肩扛手抬的卖力修路。路边荒草杂树已经被清理掉,垮塌的地方用条石砌好,妇女们蹲着往路面铺碎石块。
  周正宇拎着瓶可乐过去问话:“老乡,前面是不是山神庙村?”
  “对头。”一个手拿大锤的汉子点头道。
  周正宇又问:“那你们认识聂军不?他是个道士。”
  那汉子顿时咧嘴笑起来:“聂老师的朋友哩,他在村里上课。你们跟着搬石头的回去,四五十分钟就能到村里。”
  聂老师是什么鬼?
  有几个村民推着独轮车过来,将车上的碎石块卸下,然后便转身回村,宋维扬他们连忙跟上去。
  一路上各种攀谈,这些村民都夸聂老师是个好人,至于为啥一个道士当了老师却讲不清楚。
  小伙伴们腿都走软了,终于来到村里。
  事实上,一路而来都属于山神庙村的地界,所谓的“村里”就是村委会所在,这片地势更加平坦一些,因此居住的农户也更密集。
  “我操,好大一座庙!”李耀林惊道。
  确实挺大的,在这深山之中,居然还有一座巍峨大庙。
  庙门用上好的石料修建,隐约能看到“山神庙”三个大字。围墙足有两米多高,但许多地方都塌了,围墙内外甚至被开垦成菜地,种着黄瓜之类的夏季蔬菜。
  还没进庙,就能听到朗朗读书声。
  两道仪门,四根立柱。
  第一道门的两根立柱上,挂着“山神庙村村民委员会”等牌子。第二道门的两根立柱上则挂着对联,上联曰:远追虎狼三千里,下联曰:近保人民百万家。
  这对联刻在两块楠木板上,金漆已经风化斑驳。等走近了,还能看到各种小孩子的涂鸦,比如“三千里”三字的下方,写着“王超是个大傻比”;又比如“百万家”的旁边画着一坨热气腾腾的屎,还有个火柴人往屎上撒尿。
  仪门两侧的偏殿,被用来做村委会办公室、会计室等等。
  穿过仪门,立即看到一个旗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供奉山神的大殿,直接被改成了教室,门口还挂着块牌子——山神庙村小学。
  宋维扬踩着石阶来到殿前,只见大殿的主位神像依旧存在,正瞠目怒视着前方。两侧应该还有其他神像,但早就被拆走了,只剩下几个石基留在那里。
  殿中摆放着数排书桌,两侧墙壁各有一块黑板。
  聂军胡子拉渣的,梳着道髻,穿一件T恤,一条短裤,踩着拖鞋,正站在左方的黑板前教语文。而右边几排的学生,则背对着聂军在写数学作业。
  感觉到门口有人来了,聂军扭头一看,顿时笑着对学生说:“把今天教的生字抄10遍。”
  学生们也不感到惊讶,一些孩子认真抄生字,一些孩子则好奇的看着门外来客。
  “你们怎么来了?”聂军踩着拖鞋出来。
  周正宇把手里的可乐抛过去,问道:“你丫不是说当道士吗?怎么跑来做乡村教师了?”
  “赶鸭子上架呗。”聂军苦笑。
  原来,根据聂军的考察研究,这座山神庙修建于清朝中页。
  村民们的祖先,都是李定国的部下,兵败之后在此遁世定居。繁衍百余年,村落越来越富足,而且还有诗书传家,终于在乾隆年间出了个大官。
  这座山神庙就是大官所建,正殿里供奉的山神,实为抗清名王李定国,其他神像全是李定国的部下。甚至还有其他偏殿,娘娘殿供奉着李定国的正妃,以前也被改为教室,不过由于学生越来越少,娘娘殿已经荒废了,现在成了聂军的书房。
  山神庙的历代住持,均由村长(族长)兼任。抗战时期,山神庙还借给游击队当军营,因此在新中国有了一段香火情,不但没有遭到拆除,反而被认定为正宗的正一道庙观。只不过,山神庙住持不能再由村支书、村长兼任,必须由拥有道籍的道士来当。
  再后来,村委会征用仪门几处偏殿办公,山神殿和娘娘殿被用来做教室。
  不管如何,山神庙里一直都有住持存在,而这个住持一直都有官方颁发的道籍。
  聂军说:“我是从道协的名单里,发现这座山神庙的。当时感觉很奇怪,所以就跑来看看,还把对山神庙的研究写成毕业论文。这里的新中国第一任住持,是负伤瘸腿的游击队员。第二代住持是游击队员的儿子,目前躺在县医院的病房里。第三代住持就是我。”
  “我问你怎么当老师了?”周正宇道。
  聂军说:“这破地方,支教的年轻人留不住。老校长去年又死了,我只能暂时接手。”
  丁明问:“你就打算一直在这里教书?”
  “教不了几年,”聂军笑道,“前些年出台了撤点并校政策,按规定,这样的乡村小学是该裁撤的,集体并入乡镇中学。有些学生已经去镇中心校读书了,只剩下30多个学生留在山里,所以娘娘殿那边的教室被弃用了。”
  李耀林的老婆问:“这30多个学生怎么不走?”
  聂军说:“从这里到镇上读书,大人都要至少走三个半小时,小孩子遇到下雨路滑,走四五个小时到校实属正常。那些去镇上读书的孩子,半夜三四点就要起床,到校已经八九点钟了。下午放学,回家时也是晚上八九点,每天走路的时间就在七个半小时以上,而且一半时间在摸黑走夜路。”
  “不能住校吗?”丁明问。
  聂军说:“镇里的学校只有教师宿舍。除了个别天赋惊人又刻苦努力的孩子,其他村里的学生去镇上读书,成绩都差得很,因为每天连做课后作业的时间都没有。甚至摸黑上学的路上,只有少数学生用手电筒,大部分学生只能打火把。条件太艰苦了,剩下这30多个学生的家长,死活也要继续留在村里读书,县教育局的领导亲自来动员并校都没法子。”
  周正宇难以置信道:“都特么2005年了,中国居然还有这样落后的村子!”
  “要致富,先修路嘛,”聂军奸笑道,“我就跟村主任说,让老子代课教书可以,你们必须两年之内,把下山的路修好,否则老子就走人。你们来的时候肯定看到了,好多村民都在修路呢。”
  众人都不再说话,默默打量着聂军,似乎是想重新认识这个人。
  聂军此时的扮相就像个无业游民,头发虽然挽成道髻,但造型非常随意,而且是用一根竹筷当簪子。脏兮兮的T恤和短裤,露出凌乱的腿毛,拖鞋被脚心汗湿沾满黑尘,满脸胡渣至少一个星期没刮。
  他就那样站在正殿门口,背后远处是托为山神的李定国神像,太阳照在他身上似乎在发光。
  宋维扬又想起复旦的非官方校训。
  或许,眼前这个不羁世俗的家伙,身体里才真的蕴藏着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自由并非散漫,而是自己做出选择,并承担其所有后果。
  无用是复旦学子的自嘲,不是没有用处,而是不追求功利。
第681章
聂道士的悠闲生活
  聂军给孩子们上课是非常任性的,老朋友一来,今天剩下的时间全是自习。
  山神庙小学两年一次招生,也不管啥法定入学年龄,反正你今年没报名读一年级,那么就得再等两年才能读书。
  30多个孩子被分为两个班,一个班二年级,一个班四年级。等到明年,四年级的学生会去镇上读书,然后聂军教的学生,就变成了一年级和三年级——教育局的领导虽然特批山神庙小学不用并校,但规定五年级及以上学生必须去镇中心校。
  聂军对此表示支持,因为孩子太多他教不过来,一人教两个班已经够呛了。
  学校连正规的课程表都没有,每节课教什么全凭聂军做主,什么时候放学也由他来决定。如果聂军哪天有事,可以宣布全校放假,如果聂军哪天没事,可以上课到天黑。反正家长们也不会来催,天黑放学路上摔了也不找老师麻烦,家长们只会说一句话:“聂老师,孩子不听话就往死里打!”
  每次有孩子在学校被聂军打了,回到家里也不敢告状,因为告状的结果是再被父母打一顿。
  甚至连山神庙围墙内外的农作物,都是学生们帮着聂军种下的,美名其曰“劳动实践课”。哪天聂大仙感觉地里该除草施肥了,就在教室里说:“明天上午劳动实践,记得带镰刀、锄头、粪瓢来学校!”
  宋维扬对那些耕地颇感兴趣,问道:“都是庙产吗?”
  聂军点头说:“都是庙产,共有两亩耕地,还要照章缴纳农税,但不用交提留款。”
  新中国对于寺庙道观的财产,是给予法律保护的,包括耕地在内。就拿少林寺来说,新中国建立时有寺田21倾,土改之后被允许留下28亩地,由僧人自耕自种,每年应向政府缴纳公粮376斤小麦。
  至于聂军所说的提留款,俗称“三提五统”。
  提留款由村里征收,村里要搞公共项目,或者是集体管理费用,都靠农民缴纳的提留款来负担。
  统筹款由乡镇征收,村里修路、民兵训练、孤寡优抚,都通过农民交的统筹款解决。甚至是山神庙小学的老师工资、购买粉笔,也在统筹款里支付,只不过镇政府经常拖欠罢了。
  90年代中国的农民日子不好过,并非需要交的农税太多,而是“三提五统”负担沉重。这玩意儿征收上限有明文规定,但村镇一级却不管那么多,巧立名目整出花样百出的提留、统筹款项。
  聂道长的小日子过得不错,他并非村民,而是有道籍的道士,只需交庙田农税,不用交提留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6/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