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宋杀手日志(校对)第4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3/659


“完了。”凌子岳只觉得浑身无力。
“此话怎讲?”李擎之忙问道。
隋云珠道,“吴将军应不至于如此不济!若真定府并未失守,圣上怎么会让徐将军放弃析津府跑到真定府抵抗辽军?多半是徐将军中了辽人诡计!此计施展,一方面能收复析津府,另一方面可扳倒徐将军。”
当时情况紧急,徐赟丝毫不怀疑吴焯的实力,出兵之前也曾有犹疑,最后考虑到吴焯被朝廷紧急派到真定府,不能排除仓促之间一时难以应对。
可不管怎么说,此番重大失误,徐赟实在难辞其咎!就算国家危难,正是用人之际,那七万将士的性命又如何交代?他的能力也必会遭到质疑。
“以徐将军的秉性,九成会自裁。”凌子岳太了解徐赟了,他行事颇多顾忌,有自己这样的前车之鉴,他很可能会牺牲自己,保全家族。
大宋的两大将领,一个太多顾忌,一个太没有顾忌。(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三章
食言(补)
众人赶到邕州,消息一下子多了起来,许多情况能知道的更清楚。
眼下正值辽宋谈判,暂时还不能处置徐赟,他到底是顾全大局,屯兵河间,掣肘辽军。
辽国此时虽然看似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但是辽国国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不宜久战。他们做了两种准备,若是能谈妥最好,若不能,也不惧以战养战。
而大宋上下群情激奋,就连巨贾乡绅纷纷向朝廷捐赠钱粮,甘愿服从朝廷调度,无利往北方运粮食、草药救灾。如此情形,就算辽军攻来也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双方筹码相差不算太大。
两国使者在谈判桌上僵持了半个月之久,迟迟没有定论。
辽国可以退兵,但条件是要重新划疆域,以茕河为界,包括真定府和河间府在内的地方全部归辽国。这还是谈了半个月之后的辽国定下的最后让步。
这么一来,辽国疆域又向边境逼近了几十里。
“打!我就不相信大宋百万军队竟然挡不住辽军!”酒楼里人声鼎沸,有人愤然拍桌而起,“燕云十六州的历史不可重演!”
安久占了角落一个桌子,一边吃饭一边听着大堂里的动静。
方才那人话音一落,周围附和声便起,竟然绝大多数的人都赞成打仗。
这般偏远的地方尚且如此,可以想见北方的情形。
也有人道,“可据说河北三路均遭遇大旱,不打仗都民不聊生了。若真是打起来,后果……难以预料啊。”
言论一出。立刻有人反对,“那也不能将两路的土地划出!这是有先例的。从太祖时便欲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可结果呢?历经几代,非但没有收复故土,竟还要往外划吗!要战便死战,除非辽人能将我大宋百姓屠戮殆尽,否则寸土不让!”
另一人道,“也不是没有机会,凌将军能够一举攻下析津府,说明此事大有可为。青山犹在何愁无柴?总比不合时宜的逞强好!”
大堂里的人就这两个观点打起了口水丈,最后是主战一方获胜。
“这仗究竟该打还是不该打?”李擎之悄声问道。
隋云珠道,“打不打都是朝廷说了算,多想何益?”
安久却觉得,此仗打不起来。她不懂政治,但是常常执行任务,面对强劲的目标时,绝不会轻易冲上去拼死刺杀,而是伏在暗处静候能够一招致命的最佳时机。国与国之间,应当也是如此。
所以她觉得辽国还是会继续退让,并且谈判时间不会拖的太久,毕竟辽国大军在外消耗十分巨大。多一天他们都着急。
果如安久所料,在第二十四天的时候,双方终于协商一致——
自澶渊之盟后。大宋每年向辽国纳岁币,白银10万两。自今年起改为25万两,还有诸多粮食、器物、美人等。另以河间府为界。河间府以北的土地允许辽人放牧……以上皆以国书签字立约,大宋“称臣纳贡”。
国书签订之后,一个多月之后才传到邕州。
沸腾的民间突然一静,整个大宋出现了短暂的失声。无人议论,无人反对,亦无人高兴,仿佛都被惊呆了。
然而其实,这已经是较好的结果了。
从前大宋兄事辽国,每年纳岁币,其实与称臣没有两样,如今只是坐实了而已,再来就是岁币增长,十五万两白银大宋也能出得起。可是对于大多数读书人来说,还是宁愿割地,也不能接受“称臣纳贡”!称臣也就意味着大宋与辽国不再是平等国,而是被奴隶的国家。这种屈辱,甚至比各地赔偿还要令人屈辱!
大宋除了每年要给辽国纳岁币,还要给西夏五万两白银,虽然名义上是安抚臣国,但性质相同。
短暂震惊之后,悲愤之情弥漫。
士子之流,开始对现实不满,暗中加以抨击。民间具有讽刺意味的歌谣四处乱飞,朝廷对此展开武力镇压,暂时将这些反对的声音按了下去。
六月中旬,圣旨召回徐赟。
徐赟虽然披挂上阵虽然是一名悍将,但为臣子行事太过小心,在河北的时候便一直笼罩在凌子岳的光环下,名声自然有所不及,再加上这一次七万将士的覆没,满朝上下,甚至包括民间,都少有为他求情之人。
徐赟奉旨回朝,当日便写了一篇两千言的请罪奏折呈上。之后便携剑,在宫门口自裁以明清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3/6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