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元黎明(校对)第4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6/471

  他翻阅的很快,偶尔停下来微微沉思,不过即便如此,也最多五分钟,就能看完一本。
  近年来,生物神经领域发展速度很快。
  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都结出无数的硕果,比如他心爱的机械女仆,就应用了大量的人造神经纤维,在这些神经纤维网络直接和间接的调节控制下,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密切配合,让整个机械形成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让机械女仆不仅动作协调,行动灵活,和真人相差无异,更是拥有生物的感知,能感受到内外的坏境变化,以及各种触觉嗅觉和痛觉的变化,一些特殊部位更是远比人类敏感,再加上加载的丰富技能……
  孟军华连忙定了定神,继续翻阅资料。
  数个小时后。
  “咦!量子神经传导,这倒是新鲜!”
  他看了看出版的日期,发现这是一本最近才定版的学术资料。
  他立刻翻阅,速度很快。
  作为一名物理理论领域的小牛,量子也算是他的钻研的领域,这本资料,并没有什么超出他知识的范围,只是这种神奇的神经传导方式,让他不由大开眼界,心中涌现更多灵感。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并不是科学的假想,而是一种发现。
  两者的区别,前者只是有待确认的理论,后者则是真实存在。
  这种现象是从上一头太空巨兽的组织上发现的,这个幸运的研究员,在一条神经纤维中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变异神经细胞体,和周围神经细胞迥异。
  它像是一团长满细长绒毛的圆球,这些细长的毛发生长在附近细胞的夹缝,长度在十五到一百微米不等。
  而通过后续长时间的研究,这个实验室惊讶的发现这个神经细胞的结构根本就是天然的量子通讯装置,结构精巧,巧夺天工,相比人类制造的量子通讯,这种细胞大小的量子通讯装置,所蕴含的技术简直是骇人听闻。
  这种细胞陆续都有发现,但数量并不多,大多数位于一些关键的节点。
  这个研究员在论文的最后断定,传送神级信号可能仅仅只是其中一个功能,因为有一部分结构至今还未解析,他大胆猜测这种量子神经细胞应该还能传输能量。
  孟军华放下书,心潮起伏,心中激荡不已,原本心中困扰的地方,变得豁然开朗。
  因为他发现如果假定量子传送能量是真实的话,那一切都说的通了。
  根本不需要什么能量传输通道,数百个瘤体协同运作在量子信号传递面前,也足以完全同步!
  他立刻打定主意,等回去后,立刻确认这头生物是否也拥有量子细胞。
  而且他估计这种事情,已是八九不离十。
  他拍了拍脑门,心中有些懊恼,他早就应该想到了!对于这种身长将近千米的超巨型的生物,如果仅仅只是普通的生物电传输神经信号,它应该反应迟钝,从收到外界刺激到采取行动,甚至可以达到数秒的延迟。
  然而事实上,这种生物却是相当灵活,反应速度惊人,远比普通人更强,如果没有特殊的神经信号传导方式根本不可能如此。
  此时,在他心中那超微型伽马射线暴生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已经直线下降,而那特殊的量子神经细胞已经占据了他大半的心神。
  “那些生物实验室终归只是外行,再怎么研究估计也研究不出什么成果,哪像自己这种物理领域的专家,如果真能确认它能传送能量,这必将是一个革命性的发现。要是这种技术被人类破解,恐怕将引发了一场科技革命,人类的形势也将发生剧变,而他也将名垂史册。”
  他匆匆退出网络,从床上一跃而起。
  “主人,您要出去吗?”机械女仆感觉到动静从待机中苏醒,走到门口,一脸疑惑的问道。
  孟军华脸上满是兴奋,一边穿上防护服,一边对女仆说道:“我的研究有了些进展,你不用等我,早点睡吧。”
第512章:临行
  星际远航已经进入倒计时。
  在采集太空巨兽尸体不久后,为了出发前补足母船这段时间消耗的资源,第一次小行星采矿也终于开始进行。
  一颗不远处的小行星成为此次的目标。
  这颗小行星体型颇大,最宽处约莫六公里,最窄处也有三公里,表面覆盖着冰雪,因为靠近太阳,它的尾部拉出一条百公里长的尾巴,看上去蔚为壮观。
  好在探测中,它表面冰雪的厚度并不大,只有数十米厚,内里则是大量铁陨石,并含有大量的其他元素。
  人类对水资源的消耗并不大,反而金属类消耗的最多,这次采矿,也主要是采集金属,而像这样一颗陨石,足以补足所有的库存。
  先期的上百架的工程机器人,装载着大量的物资和工具,开始登陆小行星,在接下来时间内,它们将在小行星上清除冰雪,平整地面,并建立简易发电厂以及为铺设线路。
  除此之外,在小行星的一侧,它们还将安装三台引擎,使其不至于飘得太远。
  整个三通工程,花了不到一星期。
  紧接着,第二批工程机器人,就推动着一座座如巨型集装箱般的模块化工厂,朝太空出发,机器人背后不时喷涌着的等离子的火焰,不停的吞吐,如一个个的萤火虫般逐渐登陆陨石。
  模块化工厂按照设计的位置缓缓飘落,布置在地面的暗扣和工厂底部严丝无缝的锁住,工厂也开始逐渐展开。
  这些都是真正的无人工厂,上面没有多余灯光,也没有四通八达的通道,大量或是圆形,或是圆柱的结构复杂的巨大的金属冶炼设备拥挤的挤成一堆,把所有空间利用的淋漓尽致。
  才铺开不久,一条直径接近三十米庞大的金属管道,便如巨兽苏醒般缓缓升起,它的管道口笔直的对准不远处的一块空地,下一刻,恐怖的磁场就从管道中散发。
  很快地面开始如液体般软化,它一边吸取着物质,一边不断向下延伸。
  这根金属管道之所以直径这么大,是因为它是伸缩式的,里面嵌套着上百层的金属管,按照设计,它完全可以探入到地下五公里的深处,吸取矿物。
  小行星采矿,在玻星文明中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有着一套完善的程序,而作为继承吸收这种技术的人类,尽管只是第一次,一切也都有条不紊,驾轻就熟。
  ……
  时间很快就到2020年4月,人类在太空中停泊时间已经四年。
  所有的远航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毕,为了安全起见,连母船外部装甲无数的沟沟壑壑都休整了一遍,让整艘飞船都变得崭亮如新,甚至那些还远未报废,又已经使用了一定年限的零件,也都全部替换了一遍。
  这一个月来,到处可以看到,无数拿着各种探测仪器的飞船维修工程师,反复的检测着每个角落,以图发现可能存在的隐患。
  ……
  不知不觉中,原本安定祥和的社会气氛,变得紧张和压抑起来。
  虽然大量的新闻媒体,每天都在反复宣传和鼓舞人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的脸上都变得越发焦虑和不安。
  即便是罗远,也时常感觉心中仿徨。
  毕竟这是一次前途未知的冒险,也许这是人类再铸辉煌的长征,也或许是一条人类不归路,但无论在怎么彷徨,出发的时间依然一日日的临近。
  星路的路线早已确定完毕。
  位于地球约6光年的巴纳德恒星系是此次的目标,之所以选择这颗恒星,一方面是距离较近,第一次远航,太遥远的距离,对人类而言实在过于冒险,风险太大。
  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散发的光线最弱,这是一颗红矮星,属于古老的晚年恒星,它散发暗红色的微弱光芒,是好的隐藏地点。
  事实上,两个文明之间由于距离完全是天文数字,彼此之间侦查并没想象中容易,哪怕再先进的探测系统,再高效的计算机,在浩大广阔的星空面前都有心无力。
  而且由于彼此之间距离遥远,动则光年计算。
  一光年距离,也就是光飞行一年的距离。像是玻星距离地球28光年,它散发的光线传递到太阳系就需要28年,也就意味人类的得到的玻星的影像完全是28年前的历史画面。
  而反过来也是同样如此。
  如今距离玻星先遣部队歼灭还不到五年时间,也就是说,至少在接下来的23年时间,人类的行动完全是隐形的,除非对方已经发展出不依赖光线的超光速探测能力,或者战舰的飞行速度超过光速。
  前者无论怎么躲,人类这个目标都已经被锁定,而后者则情况稍稍好上一些,至少还有一段的隐形时间。
  不过这只是最坏的情况!
  一般而言,只要它的探测系统还依赖光线,越是光线暗弱的区域,被发现的几率就越低,像恒星之间的广大黑域,想要找到一艘飞船,几率低的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躲在暗域,那是一片接近绝对真空的地带,几乎无法获得物质补充。
  或许可以如老鼠般“省吃俭用”躲藏着数十年,但却付出的却是以限制人类的发展为代价。
  这大半年来,人类总共诞生了24万的新生儿,其中五万是借助母体生产,其余十九万则是由实验室生产,以这样的增长速度,等十余年后人类的数量将会翻上一番,飞船将变得更加拥挤,无法再容纳更多的人口。
  因此人类必须要找到新的恒星系暂居。
  根据母船探测,巴纳德恒星系存在着岩质行星和气态行星,无论是作为资源补充的休整地,还是选择常驻发展,都相当适合,完全属于可进可退的位置。
  至于那里恶劣残酷的坏境,对于已经初步踏入星际文明的人类而言,完全不值一提。
  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以如今人类的科技实力,完全可以改造一颗星球,只是效率高低罢了。
  “市长,这时反物质实验室发来的喜报!”这时秘书陈欣洁一脸喜色的推门而去。
  “哦!”罗远拿过文件,翻了几页,原本紧锁的眉头顿时微微舒展开来:“能量转化率已经达到三百万比一了!”
  其实,第一家反物质实验制备工厂早已经建成半年时间,但由于技术还未彻底成熟,安全性也没有完全的保障,一直处于技术验证状态。
  即便是生产也是安全剂量范围内的生产,毕竟这里是飞船,一旦发生事故,足以造成严重的后果破坏。
  “可惜这种东西太危险,飞船内无法生产,只能作为技术储备了。”罗远随后对陈欣洁说道:“发个嘉奖公告,让他们实验室再接再厉!”
  “好的,市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6/4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