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校注本)第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104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问菊
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
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簪菊
蕉下客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菊影
枕霞旧友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踏碎处,凭谁醉眼认矇眬?
菊梦
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残菊
蕉下客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馀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切,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分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绝。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人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只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然后《簪菊》、《对菊》、《供菊》、《画菊》、《忆菊》次之。”宝玉听说,喜的拍手叫道:“极是!极公!”黛玉道:“我那个也不好,到底伤于纤巧些。”李纨道:“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
黛玉道:“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远。”李纨笑道:“固如此说,你的‘口角噙香’一句也敌得过了。”探春又道:“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宝钗笑道:“你的‘短鬓冷沾’、‘葛巾香染’,也就把簪菊形容的一个缝儿也没有。”湘云笑道:“‘偕谁隐’、‘为底迟’,真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李纨笑道:“那么着,像‘科头坐’、‘抱膝吟’,竟一时也舍不得离了菊花,菊花有知,倒还怕腻烦了呢。”说的大家都笑了。
宝玉笑道:“这场我又落第了。难道‘谁家种’、‘何处秋’、‘蜡屐远来’、‘冷吟不尽’,那都不是访不成?‘昨夜雨’、‘今朝霜’,都不是种不成?但恨敌不上‘口角噙香对月吟’、‘清冷香中抱膝吟’、‘短鬓’、‘葛巾’、‘金淡泊’、‘翠离披’、‘秋无迹’、‘梦有知’这几句罢了。”又道:“明日闲了,我一个人做出十二首来。”李纨道:“你的也好,只是不及这几句新雅就是了。”
大家又评了一会,复又要了热螃蟹来,就在大圆桌上吃了一会。宝玉笑道:“今日持螯赏桂,亦不可无诗。我已吟成,谁还敢作?”说着,便忙洗了手,提笔写出。众人看道: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竟无肠。
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黛玉笑道:“这样的诗,一时要一百首也有。”宝玉笑道:“你这会子才力已尽,不说不能作了,还褒贬人家。”黛玉听了,也不答言,略一仰首微吟,提起笔来一挥,已有了一首。众人看道: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宝玉看了,正喝彩时,黛玉便一把撕了,命人烧去,因笑道:“我做的不及你的,我烧了罢。你那个很好,比方才的菊花诗还好,你留着他给人看看。”
宝钗笑道:“我也勉强了一首,未必好,写出来取笑儿罢。”说着,也写出来。大家看时,写道: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看到这里,众人不禁叫绝。宝玉道:“骂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看底下道:
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
众人看毕,都说:“这方是食蟹的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思,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说着,只见平儿复进园来。
不知却做什么,且听下回分解。
风炉——古人用以煮茶或烫酒的炉子。唐·陆羽《茶经·器》:“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
芙蓉影破归兰桨──芙蓉影破:指小船使水面波动,导致芙蓉(荷花)在水中的倒影晃荡扭曲。
归:归因于,原因在于。
兰桨:即木兰香木的船桨。语出宋·苏轼《前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后遂为船桨的美称。
这上半联是说芙蓉在水中的倒影被船桨搅乱了。​
菱藕香深泻竹桥──深:远。
泻:倾泻,水急流。
这下半联是说菱、藕的香味被从竹桥下倾泻而去的池水带到很远的地方去了。​
神鬼似的──意谓如小鬼见了神似的。形容人言行拘谨,缩手缩脚。​
绣墩──套有彩饰套子的筒形坐具。明·文震亨《长物志·坐墩》:“冬月用蒲草为之,高一尺二寸,四面编束细密坚实,内用木车坐板以柱托,顶外用锦饰,署月可置藤凳。宫中有绣墩,形如小鼓,四角垂流苏者,亦精雅可用。”​
唼喋(shà
zhá煞闸)──这里是指游鱼吃食。​
合欢花浸的酒──即用合欢花泡的药酒,具有去火安神之功效。
合欢:又称‘马缨花’、“青堂”。落叶乔木,羽状复叶,小叶对生,夜间成对相合,故俗称“夜合花”。夏季开花,淡红色。古人以为此花能使人去嫌和好,故称“合欢”,用以赠人。晋·崔豹《古今注·草木》:“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每风来,辄身相解,了不相牵缀。树之阶庭,使人不忿。”又《问答释义》:“欲蠲人之忿,则赠之青堂,青堂一名合欢,合欢则忘忿。”​
雪浪笺──即用隐有波纹的白色宣纸制成的诗笺。​
“怅望西风”一联──怅望:惆怅地想望。
西风:指秋风。唐·李白《长干行》:“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蓼红:指秋天的水蓼。因秋凉叶枯而红,故称。
苇白:指秋天的芦苇。因此时芦苇花像棉絮般飞扬,故称。
旧圃:指曾种菊花的园圃。
断肠:形容极度哀伤。
这一联是说在西风飕飕、景象萧瑟的秋天,最能引发人的哀伤,诗作者也难免惆怅烦闷。这是渲染秋天悲凉的气氛,以烘托下面的“忆菊”。​
“空篱旧圃”一联──空篱旧圃:是指曾种菊花的园圃只剩下周围的篱笆了。
秋无迹:是指到了深秋,菊花已无影天踪。
冷月清霜:指清冷的秋夜。
梦有知:是指菊花只能出现在梦中。
这一联是说时至深秋,天气变冷,菊花已经枯死,但诗作者思念菊花,以致形诸梦中。​
“念念心随”一联──念念:片刻不忘。
寥寥:寂寞,孤单。唐·宋之问《温泉庄卧疾寄杨七炯》
诗:“移疾卧兹岭,寥寥倦幽独。”
晚砧:傍晚的捣衣声。唐·李颀《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诗:“清切晚砧动,东西归鸟行。”
迟:很晚。
这一联是说诗作者由于片刻不忘菊花,想到南方的菊花可能正旺,因此心随大雁飞到了遥远的南方,但终归空想,所以只能无可奈何地久久听着傍晚的捣衣之声。​
“谁怜我为”一联──黄花:菊花的代称。《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菊有黄华。”(“华:通“花”。
)
黄花瘦:语出宋·李清照《醉花阴·菊花》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似有三层意思:其一是指诗作者为菊花而瘦;其二是形容诗作者如黄花般瘦;其三是曹雪芹的恶作剧,即故意让富态的薛宝钗自称如黄花般瘦,显得十分滑稽而颇具讽刺意味。
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最大的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或“重九”。重阳时正当菊花盛开,故称“重阳会有期”。
这一联是诗作者以曲折的手法抒发思念菊花之苦:因思念菊花而消瘦,以至于引起别人同情,以明年重阳时还会看到菊花来安慰她。
薛宝钗的这首《忆菊》诗,采用堆砌手法制造悲凉气氛,以紧扣诗题:一方面堆砌“西风”、“蓼红”、“苇白”、“空篱”、“旧圃”、“冷月”、“秋霜”、“归雁”等标志秋天的景物,一方面堆砌“怅望”、“闷思”、“断肠”、“梦”、“念念”等形容悲凉的词语,构成了情景交融、凄凉哀婉的意境,从而突出了“忆菊”的效果。同时也借此凄凉景象以形容其思念菊花之深切。这首诗当隐寓薛宝钗将来守活寡时,也只能如忆菊般以回忆来打发时光。​
“闲趁霜晴”一联──趁:乘机,借机。
霜晴:晴朗的晚秋。此时正当菊花盛开之时。
酒杯:指酒宴。
药盏:指疾病。
淹流:滞留,逗流,犹豫。
这一联是说诗作者因闲暇无事,乘这晴朗的晚秋天气,到处漫游,就连酒宴、疾病也不能打消他的游兴。这是为其“访菊”预做铺垫。​
“霜前月下”一联──种:指所种的菊花。
槛:门槛,代指门。
秋:也指菊花,因菊花为秋花之故。
这一联是说诗作者在漫游中发现,无论是“霜前月下”,还是“槛外篱边”,到处都是菊花。这是渲染菊花深受人们的喜爱。​
“蜡屐远来”一联──蜡屐(
jī基):用蜡打过的木底鞋。以其耐磨防水,古人穿以远游。唐·刘禹锡《送裴处士应制举》诗:“登山雨中试蜡屐,入洞夏里披貂裘。”
得得:兴致勃勃,志得意满。南朝梁·何逊《西州直示同员》诗:“誓将收饮啄,得得任心神。”
冷吟:闲吟。唐·白居易《舟中晚起》诗:“退身江海应无用……冷吟闲醉二三年。”
悠悠:连绵不尽貌。
这一联是说诗作者访菊虽然辛苦,却兴致勃勃,志得意满,以致不禁诗兴大发,口吟咏菊之诗。​
“黄花若解”一联──黄花:菊花的代称。已见本回前注。
怜诗客:即爱菊花的人。这是诗作者自称。
挂杖头:把菊花挂在拐杖头上带回家。
这一联是诗作者虚拟与菊花的对话:你若理解我是爱你的人,你就不要辜负了我如今把你挂在杖头上带回家的一番苦心。
贾宝玉的这首《访菊》诗,是以菊花比拟林黛玉,以访菊人自比,曲折地向林黛玉倾诉爱情。​
“携锄秋圃”一联──秋圃:即菊花园。
移:移植。
庭:院子。
这一联是说诗作者因爱菊花,亲自用锄头将菊花从菊花园移植到“篱畔庭前”,以致“到处”都是菊花。​
“昨夜不期”一联──不期:不料,想不到。
朝:早晨。
这一联是说想不到移植菊花的当夜,恰好下了一场好雨,从而使被移植的菊花在次日早晨就开花了,而且花上还挂着秋霜,显得格外艳丽。​
“冷吟秋色”一联──秋色诗:即菊花诗。因菊花为秋天增色,故以“秋色”代指菊花。
酹:以酒浇地,表示祭奠。
寒香:也指菊花。因菊花盛开于已冷的晚秋,故称。
这一联是说诗作者因为种菊大获成功而酒兴和诗兴大发,以致醉中连吟菊花诗“千首”,并以酒祭奠菊花。​
“泉溉泥封”一联──泉溉:用泉水灌溉。
泥封:亦称“封泥”。本义为用泥封住书信之口,并加盖印玺,以防泄秘。如《东观汉记·卷九·邓训传》:“邓训尝将黎阳营兵屯狐奴,后遣护乌桓校尉,黎阳营故吏皆恋慕。故吏最羸者举国,念训尝所服药北州少乏,又知训好以青泥封书,从黎阳步推鹿车于洛阳市药,还过赵国易阳,并载青泥一襆,至上谷遗训。其得人心如是。”王国维《齐鲁封泥集存序》:“窃谓封泥之物,与古玺相表里,而官印之种类,较古玺印为尤夥,其足以考正古代官制地理者,为用至大。”这里引申为用泥墙、布幕加以遮挡之意。
井径:田间小路。南朝宋·鲍照《芜城赋》:“边风起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这里引申为田野、野外,更引申为尘世。
绝:隔断,隔绝。
尘埃:指尘世的肮脏。
这一联是说诗作者精心护理菊花,为其浇水,为其遮挡,使其免受尘世污染。
贾宝玉的这首《种菊》诗,以菊花比拟林黛玉,以种菊人自比,与神瑛侍者以甘露浇灌绛珠仙草的故事遥相呼应,曲折地暗示了贾宝玉对林黛玉铭心刻骨的爱情。​
“别圃移来”一联──别圃:别人家的菊花园。
移:移植。
这一联是说诗作者亲自从别人家的菊花园里移植了一些菊花到自家庭院,其花色或淡黄或金黄,以为比黄金还珍贵。这是形容诗作者极爱菊花,为其下面的“对菊”预作铺垫。​
“萧疏篱畔”一联──萧疏:形容篱笆稀疏的样子。
科头:不戴帽子,光着头。
这一联是说诗作者看着或金黄或淡黄的菊花,因爱不忍离,竟然忘了戴帽子,顶风坐在篱笆之前,一边享受菊花的清香,一边抱膝曼吟菊花诗。​
“数去更无”一联──数去:算来算去,把世上的万物比来比去。
君:这里是对萄花的爱称。
傲世:眼界很高,对世人不屑一顾。晋·成公绥《啸赋》:“逸群公子,体奇好异,傲世忘荣,绝弃人事。”
知音:典出《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后遂以“知音”或“高山流水”喻知己、同志。
这一联是诗作者自许为菊花的知音:我遍观世上的万物,你是最高傲的,世上大概只有我是你的知己。这既是对菊花的赞美,也是自赞。​
“秋光荏苒”一联──荏苒:形容时光易逝。汉·丁廙妻《寡妇赋》:“时荏苒而不留,将迁灵以大(太)行。”
孤负:通“辜负”。
惜寸阴:语本《淮南子·原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后即以“惜寸阴”或“寸阴”比喻应该珍惜时间。
这一联紧接上一联,是说你我既为知音,我们就不应该辜负这短暂的大好秋光,更应该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刻时光。
史湘云的这首《对菊》诗,以菊花的知音自许,曲折地反映了她对自己高尚品格的自信。​
“弹琴酌酒”一联──堪俦:可以做伴侣,恰好是伴侣。
婷婷:姿态美好貌。这里是形容菊花。
幽:幽静清雅。
这一联是说诗作者把菊花看作是可以陪自己弹琴饮酒的最好伴侣,因而把它插瓶供在几案上,闺房中果然被它婷婷玉立的身姿点缀得更加幽静清雅。这是一开头就切入了“供菊”的诗题,可谓单刀直入。​
“隔坐香分”一联──香分三径露:倒装结构,可以理解为“三径露分香”,即菊花散发出清香。
三径露:指带露水的菊花。语本晋·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分香:散发香味。
一枝秋:也指菊花。此乃套用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引陆凯赠范晔诗:“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见《太平御览》卷九七○)“一枝春”指梅花。史湘云因菊花为秋花,故套用此典,以“一枝秋”代指菊花。
这一联是说诗作者被几案上瓶菊散发的清香所陶醉,以致不由自主地抛下了手中的书,像朋友一样面对着菊花。​
“霜清纸帐”一联──霜清:原指秋水明净。唐·张九龄《赴使泷峡》诗:“霜清百丈水,风落万重林。”这里引申为秋天。
纸帐来新梦:语或本宋·辛弃疾《满江红·卢国华移漕建安……席上和韵》:“纸帐梅花寻梦觉,蓴羹鲈鲙秋风起。”
纸帐:“纸帐梅花”或“梅花纸帐”的省略。是一种由多种物件组合、装饰而又可插梅花的高级单人床,至迟在宋代已有。宋·林洪《山家清事·梅花纸帐》有详细介绍:“法用独床(单人床)。旁置四黑漆柱,各挂以半锡瓶,插梅数枝。后设黑漆板(宽)约二尺,自地及顶,欲靠以清坐。左右设横木一,可挂衣。角安斑竹书贮一,藏书三四。挂白麈一。上作大方目顶,用细白楮衾作帐罩之。前安小踏床。于左植绿漆小荷叶一,置香鼎,燃紫藤香。中只用布单、楮衾、菊枕、蒲褥。”这里是泛指精致的床帐。
这一联是说诗作者由于深爱菊花,以至于在深秋的夜里,连做梦都只梦见从前在夕阳照耀下的菊花园里赏菊的情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1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