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子(校对)第10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4/1156

  这是不存在的。
  来歙死后,无论是耿弇,还是盖延,都无力接管西征军,而岑彭死后,在他的后面,还有一座在夷陵修船的吴汉呢。
  吴汉无论是威望、声望还是领导力、统率力,接替岑彭,统领南征军,那是绰绰有余。
  在夷陵的吴汉,听闻岑彭遇刺而亡的消息后,也是极为震惊,再三确认消息的准确性,得到肯定的回复后,吴汉倒吸口凉气。
  吴汉和岑彭之间,要说一点心结没有,那也是不可能的,南征军是吴汉创建的,然后被岑彭接手了过去;讨伐公孙述,吴汉是主将,然后又被岑彭接手了过去。
  对于岑彭的遇刺,吴汉的心里却谈不上有多高兴,毕竟是己方折损了一员大将,他担心的是,岑彭所率领的那五万汉军精锐。
  这五万汉军都打到广都了,距离成都只有几十里,这个时候岑彭死了,这五万将士怎么办?
  他们还能从益州腹地平安无事的撤出来吗?就在他们背后,驻守资中的公孙恢、王元,能给他们原路返回的机会吗?
  五万汉军将士,生死系于一线,随时可能被蜀军围而歼之,吴汉听闻岑彭的死讯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五万汉军,同时也惊出一身的白毛汗。
  他第一时间写了一封书信,派人送给武阳的臧宫。
  书信中,吴汉以大司马、汉军主帅的身份,首先任命臧宫为军中主将,然后告诉臧宫,赶紧率军南撤,不能原路返回,更不能留在原地不动,要率军南下到南安。
  南安依山傍水,易守难攻,且城内囤积着犍为郡大量的粮食,己方抢先攻占南安,在南安驻守个三五个月,不成问题,以守待援,可保全军将士的性命。
  岑彭死后,五万汉军已经乱了套,这个时候,吴汉的书信被人快马加鞭的送到武阳,无异于一场及时雨,大大稳定住了汉军的情绪和军心,也让汉军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正如吴汉所言,他们这支深入敌营腹地的汉军,回撤是送死,留在原地也是等死,为今之计,南下是唯一的出路。
  关键时刻,臧宫接替岑彭,扛起主将的大旗,先是召回驻扎于广都的骑兵,然后率部南下。
  汉军要撤走,那些投奔汉军而来的百姓们,纷纷要求跟随汉军一同南下到南安。
  臧宫本不愿意带上这些蜀地百姓,与己方而言,这些百姓都是累赘,而且其中指不定还隐藏着多少暗藏祸心的刺客呢。
  但想到岑彭生前对待蜀地百姓态度,臧宫最终还是带上了这些百姓。
  得知汉军要南下的消息,现在成都朝廷的大臣们可都来了精神,一个个纷纷向公孙述请缨出战。
  公孙述派出他的兄弟,公孙光率领五万蜀军,追击汉军。
  因为汉军当中混有大批的百姓,汉军南下的速度想快也快不起来,眼瞅着公孙光要追杀上来,臧宫率部,调头杀个回马枪,迎击蜀军。
  岑彭遇刺而亡,汉军将士皆悲愤交加,心中都憋着一团怒火。
  现在两军交战,汉军把胸中怒火都发泄到蜀军身上。双方的交锋,汉军于正面战场,击溃追来的蜀军,把公孙光这支蜀军,杀了个大败。
  公孙述带领残兵败将,仓皇逃回成都。公孙述本以为岑彭死了,汉军失去主心骨,战力定然锐减,这个时候,无论派谁去攻打汉军,都能大获全胜,既然如此,这个功劳自然要让给自家兄弟。
  没想到,公孙光还真给他‘长脸’,出战既败,而且还是大败,被汉军杀了个丢盔弃甲,险些自己都死于乱军当中。
  打退公孙光部,汉军在接下来的撤退当中,变得顺利许多。不日,大军抵达南安,臧宫亲自上阵,率领汉军攻城,汉军将士一鼓作气,撕开南安城防,攻入城内。
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走马上任
  臧宫率领汉军,撤离广都、武阳,一路南下,攻入南安。公孙述随即派出公孙永、魏克,率领八万蜀军,直奔南安而去。
  公孙永是公孙述的从弟,魏克则是公孙述麾下的大将之一,这两人率领八万之众的蜀军,浩浩荡荡的来到南安,对南安展开了大举进攻。
  蜀军兵力虽多,但汉军的抵抗也是异常之凶狠,以南安城防为依托,给予蜀军迎头痛击。
  公孙永和魏克率军猛攻三日,非但未能攻破南安城防,反而自身损兵折将甚多。
  三日的战斗打下来,南安的护城河几乎都快被蜀军的鲜血染红一层。
  南安之所以易守难攻,主要是它位于三江交汇口,长江、衣水、沫水在这里汇聚,水力资源丰富,这也使得南安的护城河又宽又湍急。
  掉进去的人,即便水性不错,没有受伤,也很可能被淹死在里面。
  攻城不力,将士伤亡惨重,公孙永和魏克只能暂时退兵,退至南安城北的鱼涪津。
  鱼涪津是南安城外的渡口,与南安城也就相距十里左右,蜀军退至鱼涪津,也就等于是封死了汉军北上之路。
  公孙永又向成都传书,向公孙述请求援军,以他们目前的兵马,想打下南安城,那是不可能的。
  接到公孙永的书信后,公孙述倒也没小气,又抽调出三万兵马,派往鱼涪津,如此一来,蜀军在鱼涪津的兵马,已接近十万之众。
  因为先前攻打过南安,撞了一头包,现在即便有十万大军,公孙永和魏克也不敢再轻易强攻南安城,双方的战事就这样被拖延了下来。
  另一边,吴汉终于不用在夷陵修船了,而且他先前修补的船只,现在也正好派上用场。吴汉率领驻守夷陵的三万汉军,挥师西进,通过长江水道,进入巴郡。
  走到江关这里的时候,正好遇到了邛谷王任贵的使者。
  任贵的使者,本来是向岑彭投诚的,还携带了许多上供给洛阳朝廷的礼品。
  哪知使者走到半路,听闻岑彭遇刺身亡的消息,而且汉军也从武阳撤退了,使者便带着这些礼品,原路返回。
  到了江关这里,正好遇到吴汉。使者大喜,主动找上吴汉,说明任贵投诚之意,并把林林总总的礼品,全都交给了吴汉。
  任贵要归顺己方的朝廷,吴汉当然不会反对,热情款待任贵的使者,将使者送来的礼物照单全收,然后派人送往洛阳。
  这些礼品,刘秀是一件没收,全部转送给岑彭的家人。另外,刘秀追封岑彭谥号壮侯,封岑彭的长子岑遵,为细阳侯,封岑彭二子岑淮,为谷阳侯。
  过了江关,吴汉率领三万汉军,走水路,来到平都。
  平都已经被岑彭攻陷,不过随着岑彭遇刺身亡,平都内外开始变得不太平。
  很多传言都说,汉军已经不行了,蜀军马上要反攻回来,以前向汉室投诚的人,如果还不知悔改,都将大难临头。
  在这些谣言的威吓下,平都内外,人心惶惶,另有贼军于城内城外四处作乱。
  吴汉到了平都后,向当地的县府了解了一番平都的情况,得知有人在平都生乱,且城外还有不少的贼军出没,吴汉是一点没客气,立刻下令灭贼。
  吴汉率领的这支汉军,谈不上是精锐之师,反而军中多为老弱。吴汉麾下最高级别的将领,也不是什么名将,而是刘尚。
  武威将军刘尚,是刘秀的宗亲,在将星璀璨、群英汇聚的洛阳朝廷里,刘尚真就属于默默无闻中的一个。
  直至最近,吴汉被刘秀调到南郡平蜀,刘尚才总算熬到出头之日,他被任命为吴汉的副手,跟随着吴汉一同来到南郡。
  即便是在洛阳朝廷里毫不起眼的刘尚,那也不是等闲之辈,别看以前没什么太大的作为,也没太受到刘秀的重用,但他绝对是久经沙场的老将。
  而且刘尚与吴汉的关系特别好,他从不以宗亲的身份自居,自认高人一等,一切都以吴汉马首是瞻,吴汉说东,他绝不说西,吴汉说前进,他绝不说后退。
  身边有这么一个副将,吴汉也觉得挺顺心的。像在平都平贼这样的小事,吴汉自然不会亲自出马,此事自然而然地落在刘尚的头上。
  刘尚率军,短短两日的时间,就将平都周边的贼寇剿灭个干净,击杀数百人,俘虏上千人。通过审问被俘的贼军,得知平都城内还有许多的大户作为他们的内应。
  吴汉得知之后,勃然大怒,率军入城,将贼军交代的那些内应,一家家的全部揪出来,凡七岁以下孩童外,其余人等,一律处死。
  岑彭治理地方的手段,比较像刘秀,以怀柔、仁善为宗旨,尽量少杀人,最好是能不杀人,可以网开一面的,就睁只眼闭只眼的放过去了。
  而吴汉则截然不同,吴汉手黑,那是出了名的,当年就是他在新野屠的城,然后激起民愤,收不了尾了。
  平都县府见吴汉带领兵马入城,要杀那么多人,县令差点当场吓晕过去。带着一干县府官员,找到吴汉,向他求情。
  有些大户,与城外的贼军存在私通,那也实属无奈之举。
  没人愿意做墙头草,但现在的局势就是这样,城头变幻大王旗,今日洛阳朝廷当家,明日没准又是成都朝廷当家,谁知道自己该站在哪一边?
  安全起见,只能尽量做到两边都不得罪,哪边风大就往哪边倒。
  吴汉根本听不进去这些,见平都令一再为那些大户求情,吴汉把自己的虎威亮银戟操了起来,怒视着平都令,质问道:“你可是也想背叛汉室,重新投靠成都?”
  平都令的三魂七魄都差点吓飞出去,哪里还敢再多劝一个字,耷拉着脑袋,缩着脖子,再不敢言语。
  没有平都令的阻拦,吴汉下了斩杀令!
  与贼军私通,哪怕只是通过书信的家族,除了孩童,全部处死,一时间,平都城内,哀声四起,被斩首者,近千人之多。
  吴汉在平都大开杀戒,这大大震慑了巴郡境内的各县,人心骚动的局面反而得到了控制。
  离开平都后,吴汉率军又到了黄石,与黄石驻扎一日,起程到了江州。
  岑彭部的主力,就在江州,以冯骏为首的汉军,还在围困着江州城。吴汉率部抵达江州后,冯骏急忙带着部将们,前来迎接。
  进入汉军大营,到了中军帐,吴汉当仁不让地坐在主将的位置上。他如此不客气,没人会觉得不妥,也没有会心生不满。
  吴汉是大司马,也是陛下亲封的,名正言顺的全军主将。
  简单寒暄了一番,吴汉转头看向冯骏,说道:“冯将军!”
  “末将在!”冯骏急忙拱手施礼。
  “江州这边的战况如何?”
  冯骏正色说道:“回禀大司马,江州易守难攻,且城内兵马众多,粮草充足,短时间,我军难以攻克江州,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4/11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