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子(校对)第1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7/1156

  如果李守能听他和李通的,现在也不至于身在京城,他也不至于大老远的跑到新野,来向刘縯求助了。
  刘縯问道:“季文,那你这次来宛城的目的是?”
  李轶正色说道:“我希望将军能给叔父写一封书信,劝说叔父立刻回宛城!叔父未必会听我和次元的话,但一定会听将军的话!”
  李守已经认定李家要辅佐的对象就是刘縯、刘秀两兄弟,眼下在李守的心目当中,刘縯和刘秀的分量是远远超过他和李通的。
  刘縯略微沉吟片刻,点头应道:“好!我这就给李公写封书信。”
  虽说刘縯十分希望李守在京城的行动能大获成功,但他也明白,一旦行动失败,对于己方的打击将会有多大。
  首先李家肯定要遭殃,其次,自己这边也很可能要受到波及,总而言之,李守在京城的谋划,风险太高,失败的代价也太大,不是己方能承担得起的。
  刘縯快速写下一封书信,这封书信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刘縯在感谢李守对于己方起事的支持,也肯定了李守对汉室江山的忠诚。
  只是写到后面,他才说到李守的计划风险太大,很难成功,希望他能立刻回宛城。
  把这封书信写好,刘縯从头到尾地看了一遍,觉得不错,满意地点点头。
  旁边的刘秀看罢,微微蹙了蹙眉,说道:“大哥,这封信……”
  刘縯转头看向刘秀,笑问道:“阿秀,你认为大哥的这封信写的有问题?”
  还没等刘秀说话,另一边的李轶急忙表态道:“将军的这份书信写的很好啊!既有对叔父的肯定,也有劝说叔父回宛城,季文觉得将军写得没问题!”
  李轶都这么说了,刘秀也不好再多说什么,他笑了笑,没有再说话。刘縯将书信递给李轶,后者接过来,小心翼翼地叠好,揣入怀中,然后向刘縯深施一礼,说道:“这次真是多亏有将军相助,季文感激不尽!”
  刘縯先是摆摆手,而后含笑拍了拍李轶的肩膀,说道:“都是自家兄弟,季文就不必这么客气了。”
  刘秀对李轶的印象很一般,但刘縯却觉得李轶这个人很不错,对李轶也非常赏识。
  李轶在新野并没有久留,只简单吃了一顿午饭,便骑马急匆匆地赶回宛城。
  半个多月后,刘縯的书信有顺利送到李守的手中。
  得知是刘縯的亲笔信,李守非常激动,打开素帛时,双手都直颤抖。他把书信的内容一连看了好几遍,几乎都可以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背下来了。
  刘縯写的这封信,其实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场面话,对李守的感激之言,说白了就是在客套,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要李守立刻放弃原定的计划,离开京城,回往宛城。
  而李守则完全领悟错了刘縯的用意,他把刘縯的客套之词当成了是在肯定他的作为,而把刘縯要自己回宛城的事,则当成了刘縯是在和他客套。
  刘縯的这封信,写的多少有些问题,主次不分,客套多于实质,而李守的领悟也同样出了问题,把刘縯的意思完全领悟反了。
  所以李守虽有接到刘縯的这封书信,但他非但没有离开京城,反而四处奔波的更加频繁,又是拜访又是拉拢那些与他有交情的大臣们。
  但正如刘秀顾虑的那样,要发动一场宫廷政变,需要涉及的方面太多,需要参与的人也太多。
  想要每个方面都不出纰漏,想要那么多的人都支持自己,对于李守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何况牵扯到如此之多的人,还要不走漏出去一丁点的风声,那就更不可能了。
  因为李轶的关系,刘縯在新野又耽搁了一天,翌日,他带着两百多名门客回往舂陵。
  刘縯没太把李守这件事放在心上,他认为自己在书信中已经写得很明白了,李守接到自己的书信后,自然会明白自己的意思,立刻返回宛城。
  但刘秀实在放心不下,思前想后,他决定让龙渊亲自到京城走一趟,找到同在京城的龙准和龙孛,务必要把李守安全送回到宛城。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刘秀在新野的生活过得很简单,每天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自己的房间里看书。
  邓晨书房中的书籍,已经被刘秀看遍了。
  这天刘秀还在房中看书,邓禹和严光从外面敲门而入。刘秀头也没抬,目光依旧落在书简上。
  邓禹和严光对视一眼,后者走到刘秀近前,一把将他手中的书简拿了过去,低头一瞧,笑道:“又在看《捭阖策》,主公已经看过四、五遍了吧?”
  《捭阖策》也就是《鬼谷子》,这是一本道家的书,道家思想几乎贯穿全文,不过里面的内容却是包括万象,如权谋、策略、兵法、辩论等等。
  刘秀耸耸肩,把被严光拿走的书简抢回来,说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捭阖策》这本书,不是看一遍或者看几遍就能全部融会贯通的,起码以刘秀的才智,在看了四、五遍后,书中仍有很多内容是他所不能理解的。
  邓禹和严光相视而笑,前者说道:“好了,我看主公再在房间里待下去,人都要长毛了。今天我们出去走走吧!”
  “去哪?”刘秀看着书简,心不在焉地问道。
第一百二十六章
流民生事
  “祥云观!”邓禹说道。
  “祥云观?好端端的,去道观作甚?”刘秀不解地问道。
  “难道主公忘了今天是什么节日了?”
  “什么节日?”刘秀仍是一脸的茫然。
  “今天是十月十五,下元节!祥云观会做道场,主公就不想去看看热闹吗?”邓禹笑问道。
  刘秀兴趣缺缺,正要摇头拒绝,严光说道:“去道观祈福也好,总比终日待在家里强!”
  邓禹在旁连连点头,看眼刘秀手中的书,说道:“出去透透气,散散心,换一换思路,也许有些现在想不明白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刘秀琢磨了片刻,悠然一笑,放下手中的书简,懒洋洋地站起身形,说道:“好吧!我们去道观逛一逛!”
  朱祐和盖延不在府内,两人一大早就出门闲逛去了,邓晨也不在,筹集物资的事情已经够他忙碌的了,几乎整天不着家。
  刘秀和邓禹、严光三人,换了一身衣服,离开邓府,去往郊外的祥云观。
  祥云观是新野县最大的一座道观,香火很旺,今天是下元节,道观又做道场,前去祈福、祭拜、看热闹的百姓更多。
  按照下元节的传统,百姓们会把糯米磨成粉,做成菜馅的小饭团,放在家门口,做斋天之用。
  不过现在正闹着饥荒,每家每户的粮食都不多,把小饭团摆在家门口斋天不太现实,估计祭不了天,都会祭进流民的肚腹,很多百姓都是带着小饭团去道观,于道观内斋天。
  路上,行人熙熙攘攘,路边挤满了小摊贩,在刘秀的印象中,新野已经很久没这么热闹了。
  即便以前没去过祥云观,不认识路也没关系,只需顺着人流往前走就好。
  在街上走了一会,刘秀感觉精气神放松了不少,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
  邓禹和严光相视而笑,前者用胳膊肘捅了捅刘秀,说道:“主公,我和子陵拉你出来散心没错吧?”
  刘秀看了看身边的两位好友,笑道:“多谢。”
  祥云观位于祥云山的半山腰,道观的名字也是根据山名而来。
  到了祥云山的山脚下,这里的游人更多,放眼望去,人头涌涌,不过仔细看,站于路边的乞丐比路上的行人还多。
  乞丐大多都是流离失所的饥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一个个面黄肌瘦,破衣烂衫。
  一些年纪不大的青年和孩子,干脆在自己的后衣领上插根草,跪坐在路边,自愿卖身为奴。一些年纪较大的,连卖身为奴的机会都没有,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路上的人们,眼中充满了期盼和渴望,希望能得到人们手中的一口吃食。
  见此情景,刘秀忍不住轻叹口气,幽幽说道:“新莽朝廷,危害苍生甚深!”王莽推出一系列的新政,看起来每一条都很不错,像土地均分,废除奴隶等等,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根本做不到,有权有势的人大规模的吞并土地,大批的农民无地可种,流离失所,不卖身为奴,他们根本活不下去。
  此情此景,也让邓禹和严光深有感触,两人同是叹息一声,严光说道:“逆天行道,实难久矣!”
  他们顺着台阶,一路走到半山腰的道观。
  这里乞丐的数量跟多,拥挤得几乎寸步难行。
  刘秀三人费了好大的劲,才算挤进道观里。进入道观,自然要上香,而这个香是不能自己带的,必须得从道观的手里来买。
  连最便宜最细的香,都卖到了一百钱。刘秀并不想买,邓禹不以为然地笑了笑,拿出三百钱,买了三支香,分给刘秀、严光每人一根。
  下元节拜祭的是三官。道家的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在道观大殿前的香炉当中,早已插满了香,估计今天的道场做下来,祥云观光是收香火钱就得有几十万钱。
  刘秀三人到了祥云观不久,道场正式开始。道士们身穿着道袍,从大殿内鱼贯而出,到了外面的广场上,开始作法拜祭三官。
  刘秀只看了两眼,便兴致缺缺,从人群当中退出来,站于墙根的阴凉处乘凉。他接受道家的思想,但不接受道家的鬼神之说。
  如果祭祀三官真的有用的话,就不会让那些最无道德、最厚颜无耻的一群人高居庙堂,而让最无助、最没有能力的百姓们承受灾难,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也许冥冥之中,天地的运行真的有它的规律,也就是天道,但天道不会平白无故的降临在人们的头上,最终还是要靠人力去行天道!
  祭天祭地,都不如祭人来得实在。
  道场的时间很漫长,不是一时半会能结束的。看着道士们穿着厚厚的道袍,在烈日底下暴晒,哪怕已热得汗流浃背,但法式仍做的一板一眼,对于道士们的这种‘敬业精神’,刘秀也是蛮佩服的。
  就在刘秀悠闲乘凉的时候,他身边突然传来话音:“每年都祭拜三官,每年还都是闹饥荒,饿死人,也不知道祭拜三官到底有什么用?”
  刘秀转头一瞧,乐了,只见九儿不知何时站在自己的身边,正点着脚尖,伸长了脖子向广场中央张望。他笑问道:“你这丫头,神出鬼没,什么时候来的?”
  “就刚刚啊。”九儿好奇地望着人群内的法式,头也没转地说道。不管她再怎么看不起祭拜三官的法式,但她终究只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乐于看热闹。
  刘秀摇摇头,说道:“好几天没见到你了,在忙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7/11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