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子(校对)第1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0/1156

  藏宫点点头,正色说道:“朝阳县兵的战力,不次于南阳郡军!”
  “所以你还愿意跟着我们一起干?”
  “跟着刘将军一起干,我们还能有条活路,留在大牢里,我们就只有死路一条。”
  “留在大牢固然是死路一条,但起码不会立刻死,你就不怕被我害死?”
  “我信任刘将军!”
  刘秀闻言,扬了扬眉毛,好奇地问道:“你知道我?”
  藏宫咧嘴一笑,说道:“刘将军,刚才我已经说了,新市、平林、下江三地的绿林弟兄已经合为一家。我听王凤将军提过刘将军,当初若不是刘将军出手相助,王凤将军也逃不出新市,恐怕早死在郡军的手里了!”
  “原来如此!”难怪藏宫如此干脆地表示愿意跟着自己一起干,原来是有王凤的这层关系在。刘秀又向藏宫身后的众人望了望,藏宫立刻说道:“刘将军放心,这些都是跟着我出生入死的兄弟,我愿意跟着刘将军,他们也必然愿意!”
  刘秀笑了,拱手说道:“有诸位绿林弟兄相助,此战,我们有得一打!”
  藏宫急忙拱手回礼,然后正色说道:“朝阳县兵当中,骑兵最为骁勇,战力也最强,不过打城战,骑兵的用处不大,这一点对我们还算有利。”
  刘秀扬头说道:“我们先去城上说话!”
  “好!”
  刘秀带着两百多名死囚,先去了城内的辎重库,挑选了一些趁手的武器,然后众人直奔舂陵军所在的南城城墙。
  路上,刘秀向藏宫等人详细讲述了一番刚刚告一段落的城防战。
  听完刘秀的讲述,藏宫暗吃一惊,没想到,在攻城战中,朝阳骑兵也能发挥出如此之大的作用。他喃喃说道:“看来,以前我还是小瞧了朝阳骑兵!”
  刘秀感叹道:“朝阳县尉谢盛,绝非等闲之辈啊!”可惜,此人一心帮着王莽做事,不能被己方所用,否则的话,肯定能成为己方的一大助力。
  他们一行人登上城墙,与邓禹、严光、冯异等人汇合。等刘秀介绍完藏宫等人的身份后,邓禹、严光、冯异等人无不是喜出望外。
  绿林军的人也算是久经沙场了,战斗经验丰富,虽说只有不到两百人,但无需任何的训练,拿起武器,便可以直接上战场,而且他们都被打为了死囚,显然反抗朝廷的意志都很坚定。
  两百多人的舂陵军,加上这两百多人的死囚,合计四百余人,相对于城外的谢盛一部,他们在人数上已经不吃亏了。
  不过谢盛没有再冒然攻城,县骑兵和县步兵一直都守在城外。
  等到天近傍晚的时候,以易谆为首的县兵主力抵达朝阳。
  这支县兵,人头涌涌,黑压压的一片,少说也得有两千多人。县兵于城外排兵布阵,拉开架势,摆出一副要强行攻城的姿态。
  站于城头上的藏宫走到刘秀身旁,望着城外的敌军,再瞧瞧天边的火烧云,他皱着眉头问道:“刘将军,县兵该不会是想连夜攻城吧?”
  夜间攻城,对于进攻的一方并不利。
  刘秀眯缝着眼睛,幽幽说道:“不好说!白天一战,谢盛已经对我方的兵力摸清了大概,现在县兵主力到达,倘若换成是我,我会选择连夜攻城!”
  双方的兵力相差太悬殊,县兵方面有接近三千的兵力,而城内的舂陵军,才两百来人,十多倍的兵力差距,足以弥补攻方一切的不利因素。
  还真被刘秀说对了,县兵方面果然选择了连夜攻城。
  只不过县兵的攻城,也不是闷着头的盲目强攻,县兵分成了好几队兵马,其中有三队,向刘秀等人所在的南城城墙逼近,另外的几队,则分别向朝阳的东城和西城绕行。
  很显然,县兵采用的战术是分兵攻城。因为守方的兵力实在太少,不可能把朝阳的东南西北四城都守得严实合缝,其中肯定存在很多的漏洞。
  分队多方位的攻城,既能更快的抓住防守空隙,又能进一步分散守军的兵力。
  看到三队县兵直扑南城,两队县兵向东城绕行,另三队县兵向西绕行,冯异当机立断,转头说道:“主公需带两百弟兄,去守西城!仲华、子陵,你二人带一百兄弟去守东城,我带一百兄弟,留守南城!”
  刘秀皱了皱眉头,说道:“公孙,进攻南城这边的县兵兵力不少,我觉得南城还是敌人主攻的地方,南城这里需留两百弟兄,我带一百弟兄去西城!”
  “主公……”
  冯异还要说话,刘秀向他摆摆手,沉声说道:“没时间了,公孙,这次你要听我的!”说着话,他又急声说道:“子卫、君翁跟我走!一百弟兄,就从你绿林兄弟中挑!”
  “是!”藏宫二话不说,回头向手下的兄弟喊出几个人的名字,说道:“带上你们的兄弟,随我去西城!”
  朱祐、盖延异口同声地说道:“主公,我跟你一起去西城!”
  “不行!你们得留在南城,协助公孙守城!”刘秀不能把全部的精锐都领走,否则,就算给冯异留下两百弟兄,也没多大的用处。
  冯异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刘秀略做修改,而后他带上傅俊、藏宫以及一百名绿林军,直奔西城而去。
  向西城绕行的三队县兵,还真是在西城这里展开了攻城。先县兵一部抵达西城的刘秀等人,立刻对攻城的县兵展开了还击。
  朝阳县令易谆和县尉谢盛,都是能力出众之人,舂陵军起事之后,朝阳虽然不在舂陵附近,但也一直在备战,城头上存放了大量的滚木、礌石,以备不时之需。
  结果现在,他们的提前准备倒了帮了刘秀等人的大忙,无需再到城内去收集滚木礌石,城头上就有许多现成的。
  以刘秀为首的一百名绿林军,搬起滚木礌石,向城下的县兵猛砸。
  第一队县兵的攻势刚被打压下去,第二队的县兵又攻了上来,绿林军还没把第二队的县兵打退,第三队县兵又来了。
  三队县兵,合计一千余众,展开合力猛攻,即便朝阳城防再高再坚固,守城的武器再多,也不是靠一百人能抵挡得住的。
  很快,便有县兵撕开了西城防线,顺着绳索攀爬上来。藏宫见状大急,手持一把大号的铁锤,快步冲了过去,一锤砸落下去,就听啪的一声,刚刚从箭垛外面探出头来的县兵,脑袋开花,直挺挺地摔了下去。
  藏宫所用的武器是子母锏,只不过他被俘的时候,武器被县兵搜走了,刚从大牢里被救出来,也没地方去找他的武器,他便在辎重库中随手挑了一把大铁锤。
  这把大铁锤,从锤把到锤头,都是由纯铁打造而成,分量少说也得有百十来斤重,不过在藏宫的手里,大铁锤轻若无物一般。
  他一锤一个,把从箭垛外面探出头来的县兵一个接着一个的砸了下去。不过他一个人,守不住一整面的城墙,也抵御不住那么多的县兵。
  很快,便有县兵跳上城头,与城头上的守军展开了近身厮杀。眼瞅着攻上这段城墙的县兵数量越来越多,刘秀提着赤霄剑,箭步冲了过去。
  人未到,剑先至。一名刚刚跳到城头上的县兵连怎么回事都没看清楚,只瞧见一道红光向自己飞来。
  噗!赤霄剑钉入这名县兵的胸膛,后者退到两步,仰面而倒。刘秀跟上前来,一走一过之间,拔下赤霄剑,顺势向前一挥,剑锋又划开一名县兵的脖颈。
  刘秀一上来,便连杀两人,附近的县兵见状,纷纷持剑向他攻来。刘秀大喝一声,挥剑横扫,当当,随着两声脆响,两把刺向他的长剑被弹开,刘秀顺势跨前一步,持剑横扫。
  咔、咔!两名县兵的脖颈齐被斩断,两颗还戴着头盔的头颅掉落在地。
  人群中一名县兵悄然无息地摘下弩机,对准刘秀,扣动了悬刀。啪!弩箭射出弩匣,直奔刘秀的面门。
  这么近的距离,又是这么混乱的场面,换成旁人,恐怕真就闪躲不开了,但六识过人的刘秀却在千钧一发之际,将脑袋向旁一偏,弩箭在他的脸颊上划开一条口子,呼啸而过。
  刘秀感觉自己的面颊先是一凉,紧接着,有热乎乎的液体流淌下来。他暗咬牙关,将手中的赤霄剑直接甩了出去。
第一百七十五章
攻守之战
  赤霄剑飞入县兵人群当中,从两名县兵之间的缝隙掠过,精准地插入弩手的胸膛。见刘秀手中没有武器,两名县兵双双向他发难,一人挥剑劈砍,另一人持剑前刺。
  刘秀快速向旁闪躲,随着他让开,由他背后飞出来一支箭矢,正中一名县兵的喉咙。那名县兵应声倒地,另名县兵还用继续挥剑劈砍刘秀,后者已向他直扑过来。
  嘭!
  两人的身形撞到一处,刘秀没怎么样,那名县兵倒飞出去,撞入县兵人群当中,倒下一片人。
  趁此机会,刘秀箭步上前,将插入弩手胸膛的赤霄剑抽出,全力劈砍周围的县兵。
  刘秀在前顶着县兵,傅俊在后面一箭接着一箭的射杀敌人,他二人的配合,只眨眼工夫便被十数名攻上城头的县兵倒地不起。
  这时候,十多名绿林军奔跑过来,和刘秀、傅俊一同顶住了这块被撕开的城防。
  这段城墙上的县兵刚被打退回去,刘秀举目一瞧,在距离他不远的地方,又有两处城墙被县兵爬了上来。
  刚刚露头的县兵,估计连城头上的情况都没看清楚,便被绿林军的长矛刺了个正着,惨叫着摔了下去。
  不过摔下一名县兵,立刻又会上来数名县兵,杀也杀不完。
  县兵攻上城头后,立刻抽出肋下的佩剑,与周围的绿林军战倒一起。双方刀光剑影,你来我往,不时有人惨叫着扑倒在地。
  随着倒在城墙上的尸体越来越多,双方的激战也进入白热化的程度。
  刘秀提着剑,冲向一群县兵,他刚到近前,数把长剑便向他刺来。刘秀由单手持剑变成双手持剑,使出浑身的力气,向外一挥。
  咔、咔、咔!刺向他的三把长剑一并被赤霄剑斩断,县兵们看着手中的断剑,大吃一惊,刘秀可没有片刻的迟疑,紧接着又是挥剑横扫,剑锋瞬间撕开三名县兵的胸膛。
  三名县兵倒下,刘秀又持剑向前连刺。
  后面的几名县兵躲闪不及,有的被剑锋刺穿脖颈,有的被剑锋刺穿胸膛。刘秀的勇猛,让周围的绿林军士气大振,人们齐齐喊喝一声,围攻上来。
  数十名攻上城头的县兵,竟然被刘秀以及十几名绿林军围起来打。
  在战场上,武器当真是一寸长,一寸强,佩剑与长矛相比,要短上好长一截,就是这一截的距离,足以决定双方的生死。
  绿林军的长矛贯穿县兵的身体,而县兵手中的佩剑,根本刺不到绿林军的身上。
  其实县兵也是装备了长矛的,只不过他们的攻城要攀爬绳索,不可能一手提矛,单手抓着绳索攀爬,没有办法,他们只能放弃长矛,带着佩剑往上攻城。
  刘秀和十数名绿林军,将这数十名县兵全部杀倒在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0/11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